如何理解与践行科学发展观

作者&投稿:蔚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理解与践行科学发展观~

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如何理解和践行科学发展观?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理论发展与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各界人士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这里,首先我们要明确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即为什么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概括地讲,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是提出并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依据和关键所在,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几大基本挑战:一是人口三大高峰的压力即人口总量高峰、劳动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国家人力资源问题、国家公共健康保障问题、国家食物安全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老龄社会问题等,都将对国家发展形成巨大挑战。二是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将不断增加,人均自然资源量不断下降。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将形成能源与资源相对不足的双重压力。三是城市化进程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原有务农人员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多重压力和社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的非城市地区本身也面临发展空间、发展资金以及资源、能源不足等问题。四是地区间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贫富差距拉大对共同富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形成潜在的巨大压力和不良效应。五是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恶化的状态不断显现。六是信息化进程和科技竞争能力亟待提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国家整体的信息化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标志之一。而目前,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5%左右,离现代化的要求尚有遥远的路程。这些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问题的出现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承认它、正视它,并不断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加以解决,我们的思想认识就能不断提高,进而发展也就能逐步达到更高的水平。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及时地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二、 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校正错误认识和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党对执政理念的飞跃。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澄清认识上的“误区”,矫正实践中的“偏差”,对于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但不是否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贡献。但是,由于一些地区在实践中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纯地理解为“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速度是硬道理”,导致重发展、轻保障,重生产、轻生活,致使土地征用侵害农民的利益、城镇拆迁侵害居民的利益、企业改制侵害职工的合法权益等问题的发生。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要防止否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倾向。经济是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改革开放20多年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强大国力,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以人为本”揭示了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揭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条件和途径。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但不是没有重点地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社会发展的保证;社会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明显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防止和纠正经济社会的片面畸形发展。但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不是没有重点发展,讲“两点论”不是否定“重点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些方面又是贯穿发展的全过程。要解决矛盾,促进全面发展,就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整体而言,经济发展无疑是贯穿发展全过程的“重点”和“主要方面”,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失去经济这个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强调全面发展,绝不是否认“重点论”,而是要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通过抓好重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但不是平均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就是要保持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保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如果其中某些环节过于薄弱,就不可能有更快更好的发展。但由于区域资源条件各异,发展起点不同,城市与农村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发展中日益严重的失衡问题、失调问题。要在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践行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并不是搞平均发展。不能以协调发展为由“压快拉慢”,“齐步走”,甚至“劫富济贫”,那样最终只能是慢发展或不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也是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背道而驰的。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一个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允许并鼓励一部分地区发展得快一些、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以先进带后进,以先富带后富,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协调发展,应该是在发展中求协调,在前进中求平衡,而绝不是搞平均主义。第四、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但不是放慢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长期以来,一些地区在追求经济超常规增长、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造成资源、环境上的“双超常”,即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吃祖宗饭,断子孙粮” 过度开采、盲目上项目,时有发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生态道德,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不是放慢发展。提出可持续发展绝不意味着过去的发展太快了、太急了,现在需要减缓放慢,甚至限制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意义,绝不能把“可持续发展”同“加快发展”对立起来。目前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绝不是发展本身带来的,而是错误和片面的发展观导致的。三、 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整体上讲,践行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因素。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人民群众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在于使最广大人民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首先,应该明确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中所说的“人”与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人本观中所说的“人”是不同的。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在分析人的本质时,只是把人看成是自然人、抽象人、一般人,因此,他们只是抽象地谈论人的“理性”、“意志”、“感情”、“需要”。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针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观,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主义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没有否认人的自然属性的存在。马克思指出,研究人的本性“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但要考虑人的自然本性和一般本性。其次,还要明确,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其中也包括对人的生活的关心和对人格、权益等的尊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本观。资本主义的人的本性假设理论,其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使资本家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封建统治者的所谓爱民、为民,不过是为了“得天下”,是为了统治人民。因此,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者都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够而且必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二)、要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康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机制,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2],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真正把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有机统一起来。但是,如果在实际工作中仅以增长速度论功过,就难免引导人们一味地去追求高速度,也就很难顾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的关键还在于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康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机制。例如,建立正确的政绩观。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是密切相联的。2003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问题,指出:“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度保证,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戒,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形成勤政为民、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及时的决策。解决了政绩观问题,就能为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提供思想和制度保证。从根本上说,建立健康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机制,主要是指建立有效的、以追求效益为中心的引导和约束机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建立这样的机制主要应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如果不首先搞清楚政府应当干什么、不应当干什么,就很难判定到底什么是政绩、什么不是政绩。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和监督机制,真正鼓励、引导和保证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用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上。(三)、狠抓求真务实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点。在互联网上搜索“科学发展观”和“讲话”两组词,就会跳出数不清的各级官员开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闻报道。不管是什么样的会议,不管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大小官员们讲话必然高呼“科学发展观”。但是多半是会上有声会后无文。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思路、新思想,它首先是理念、思维层面的东西,但科学发展观又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还应该变为政策、制度与实践。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迫切的实践问题,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问题……因此,狠抓落实,狠抓求真务实的作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点。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当代共产党人所追求的政绩,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是实践党的宗旨,造福一方百姓的政绩;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求真务实的政绩;是立足当代,惠及子孙,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为党建功、为国出力、为民造福,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必须坚决杜绝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但这并不等于说就可以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就可以不去克服困难、创造辉煌政绩。恰恰相反,只有为人民去创造政绩,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要以创新精神去创造政绩,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进取,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去创造政绩,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以群众利益为目标去创造政绩,把实现群众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唯一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具体来说践行科学发展观,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5)维持、保护和扩大自然资源基础。(6)关注科技进步,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以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7)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三是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六)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锐意推进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五个统筹”。要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与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所达到的新高度。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实现的重大创新,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其重大意义,才能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如何理解和践行科学发展观?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理论发展与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各界人士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这里,首先我们要明确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即为什么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概括地讲,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是提出并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依据和关键所在,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几大基本挑战:一是人口三大高峰的压力即人口总量高峰、劳动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国家人力资源问题、国家公共健康保障问题、国家食物安全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老龄社会问题等,都将对国家发展形成巨大挑战。二是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将不断增加,人均自然资源量不断下降。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将形成能源与资源相对不足的双重压力。三是城市化进程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原有务农人员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多重压力和社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的非城市地区本身也面临发展空间、发展资金以及资源、能源不足等问题。四是地区间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贫富差距拉大对共同富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形成潜在的巨大压力和不良效应。五是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恶化的状态不断显现。六是信息化进程和科技竞争能力亟待提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国家整体的信息化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标志之一。而目前,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5%左右,离现代化的要求尚有遥远的路程。这些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问题的出现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承认它、正视它,并不断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加以解决,我们的思想认识就能不断提高,进而发展也就能逐步达到更高的水平。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及时地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二、 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校正错误认识和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党对执政理念的飞跃。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澄清认识上的“误区”,矫正实践中的“偏差”,对于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但不是否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贡献。但是,由于一些地区在实践中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纯地理解为“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速度是硬道理”,导致重发展、轻保障,重生产、轻生活,致使土地征用侵害农民的利益、城镇拆迁侵害居民的利益、企业改制侵害职工的合法权益等问题的发生。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要防止否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倾向。经济是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改革开放20多年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强大国力,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以人为本”揭示了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揭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条件和途径。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但不是没有重点地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社会发展的保证;社会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明显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防止和纠正经济社会的片面畸形发展。但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不是没有重点发展,讲“两点论”不是否定“重点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些方面又是贯穿发展的全过程。要解决矛盾,促进全面发展,就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整体而言,经济发展无疑是贯穿发展全过程的“重点”和“主要方面”,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失去经济这个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强调全面发展,绝不是否认“重点论”,而是要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通过抓好重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但不是平均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就是要保持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保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如果其中某些环节过于薄弱,就不可能有更快更好的发展。但由于区域资源条件各异,发展起点不同,城市与农村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发展中日益严重的失衡问题、失调问题。要在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践行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并不是搞平均发展。不能以协调发展为由“压快拉慢”,“齐步走”,甚至“劫富济贫”,那样最终只能是慢发展或不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也是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背道而驰的。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一个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允许并鼓励一部分地区发展得快一些、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以先进带后进,以先富带后富,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协调发展,应该是在发展中求协调,在前进中求平衡,而绝不是搞平均主义。第四、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但不是放慢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长期以来,一些地区在追求经济超常规增长、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造成资源、环境上的“双超常”,即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吃祖宗饭,断子孙粮” 过度开采、盲目上项目,时有发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生态道德,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不是放慢发展。提出可持续发展绝不意味着过去的发展太快了、太急了,现在需要减缓放慢,甚至限制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意义,绝不能把“可持续发展”同“加快发展”对立起来。目前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绝不是发展本身带来的,而是错误和片面的发展观导致的。三、 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整体上讲,践行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因素。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人民群众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在于使最广大人民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首先,应该明确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中所说的“人”与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人本观中所说的“人”是不同的。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在分析人的本质时,只是把人看成是自然人、抽象人、一般人,因此,他们只是抽象地谈论人的“理性”、“意志”、“感情”、“需要”。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针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观,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主义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没有否认人的自然属性的存在。马克思指出,研究人的本性“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但要考虑人的自然本性和一般本性。其次,还要明确,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其中也包括对人的生活的关心和对人格、权益等的尊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本观。资本主义的人的本性假设理论,其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使资本家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封建统治者的所谓爱民、为民,不过是为了“得天下”,是为了统治人民。因此,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者都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够而且必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二)、要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康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机制,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2],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真正把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有机统一起来。但是,如果在实际工作中仅以增长速度论功过,就难免引导人们一味地去追求高速度,也就很难顾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的关键还在于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康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机制。例如,建立正确的政绩观。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是密切相联的。2003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问题,指出:“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度保证,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戒,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形成勤政为民、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及时的决策。解决了政绩观问题,就能为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提供思想和制度保证。从根本上说,建立健康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机制,主要是指建立有效的、以追求效益为中心的引导和约束机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建立这样的机制主要应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如果不首先搞清楚政府应当干什么、不应当干什么,就很难判定到底什么是政绩、什么不是政绩。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和监督机制,真正鼓励、引导和保证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用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上。(三)、狠抓求真务实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点。在互联网上搜索“科学发展观”和“讲话”两组词,就会跳出数不清的各级官员开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闻报道。不管是什么样的会议,不管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大小官员们讲话必然高呼“科学发展观”。但是多半是会上有声会后无文。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思路、新思想,它首先是理念、思维层面的东西,但科学发展观又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还应该变为政策、制度与实践。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迫切的实践问题,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问题……因此,狠抓落实,狠抓求真务实的作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点。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当代共产党人所追求的政绩,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是实践党的宗旨,造福一方百姓的政绩;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求真务实的政绩;是立足当代,惠及子孙,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为党建功、为国出力、为民造福,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必须坚决杜绝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但这并不等于说就可以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就可以不去克服困难、创造辉煌政绩。恰恰相反,只有为人民去创造政绩,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要以创新精神去创造政绩,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进取,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去创造政绩,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以群众利益为目标去创造政绩,把实现群众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唯一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具体来说践行科学发展观,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5)维持、保护和扩大自然资源基础。(6)关注科技进步,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以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7)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


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
4、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入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急求一篇,关于对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的理解与思考结合校园团工作的论文20...
从我们首次思考科学发展观这个治国的纲领,就有人问科学发展观诞生于哪一天,这和普通人问宇宙大爆炸一样没有意义。它没有具体时间和地点,没有因果,只是一个观念,大自然里存在着很多这样的观念。领袖和他的专家们是在一个实体中思考战略连续性方针的一群人,一个国家和一个企业一样,没有他们就没有方向,没有连续...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与意义
其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指发展的目的,“全面发展”是指发展的内容,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的原则。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何为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怎样评价发...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创新特点?
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文化基因结构是“一观二论”,这个三元结构很完整,以后我们讲述科学发展观的故事,会用大自然中的正理均赢论和第三空地论进行解释,才让人信服。 用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建立的学说,感受到人在第三空地里有无限创新的价值潜能,并从中获取赢的能量。《博弈圣经》上说:“经过细致解读分析才深深地...

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具有决定性意义。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7.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环境治理的指导意义?_百度...
1.其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指发展的目的,“全面发展”是指发展的内容,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的原则。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何为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怎样评价...

根据你对温特实验的理解,说出科学发现的过程有何意义?
1. 提出有创新性的假设。温特根据观察中癌细胞的增殖规律,提出了正常细胞增殖也遵循类似规律的假设,这展现了科学发现的创新思维。好的假设往往来源于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2. 设计精致的实验。温特设计了控制变量严密的双槽实验,这表现出科学发现的严谨态度。一个设计精妙的实验,可以产生决定性的结果。好...

...理解 2请阐述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对党在新时期完成历史使命的...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例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不仅仅包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知识,而且包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为实现...

新发展理念与旧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有何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内涵不同:1、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新发展理念指明了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

何为理解?理解的含义又是什么?
“理解”一词,最早见于元朝末年编纂的《宋史》:“心通理解”,是指从内心上明白、从道理上了解。理解,从字面来看,就是理性的思考和解读;从认知层面上讲,认识得越全面,了解得越透彻,理解得就越深刻,使我们对人、对客观事物有更准确的把握。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探讨的“理解”,就是要运用科学...

龙南县19695019429: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 -
登翠如意:[答案]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龙南县19695019429: 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
登翠如意: 所谓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续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要更好的改善和保障民生,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龙南县19695019429: 我们应该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登翠如意:[答案] 自从“科学发展观”的思路被胡总书记提出以来,我们党在各地各单位先后开展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工作,从不断的学习和了解中,我们对“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归根结底,我们都应该将其真正的融入我们的生活,让它在...

龙南县19695019429: 论述题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及重大意义? -
登翠如意:[答案]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我们要全面理解...

龙南县19695019429: 如何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与内涵?
登翠如意: 每一个人都应该理解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再理解战略的连续性就是发展,发展就是创新,我们把大脑对科学和发展的抽象快照看成观念,这就是科学发展...

龙南县19695019429: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
登翠如意: 1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把握发展理念、发展规律、解决发展难题.统筹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人为本.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人民权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 科学发展国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既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统筹区域发展、地区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等

龙南县19695019429: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 -
登翠如意: 1科学发展观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 2坚持以人为本的内涵: 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某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

龙南县19695019429: 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理论是什么? -
登翠如意:[答案] 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每一个人都应该理解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再理解战略的连续性就是发展,发展就是创新,我们把大脑对科学和发展的抽象快照看成观念,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科学发展观就是“一观二论” ——“一观” 就是...

龙南县19695019429: 如何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登翠如意: 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必须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 4.必须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龙南县19695019429: 如何全面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请结合教材第三章“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并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同时又该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际 -
登翠如意: 科学发展观的"一观二论"结构特征:一、科学发展观、二、正理均赢论、三、第三空地论.按照人们认识物理世界的习惯,一个为粒子,二个为数块,三个为实体,科学发展观就是一个实体,而且是一个"博弈实体".这就符合人类认识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