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所说的“醍醐”是一种

作者&投稿:乜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古代所说的“醍醐”是一种~

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唐 裴铏 《传奇·江叟》:“龙既出,必衔明月之珠而赠。子得之,当用醍醐煎之三日,凡小龙已脑疼矣。” 苏曼殊 《遁迹记》:“是时又有自然地味,出凝地面,犹如醍醐。”

公考常识题:“醍醐灌顶”中的“醍醐”最早是指什么?

“醍醐灌顶”这个成语,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是比喻听了好的意见后,能让人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有一种清凉舒透的感觉。它是一个意会词,而不是字面意思上的,用“醍醐”从脑袋上浇下来。



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唐 裴铏 《传奇·江叟》:“龙既出,必衔明月之珠而赠。子得之,当用醍醐煎之三日,凡小龙已脑疼矣。” 苏曼殊 《遁迹记》:“是时又有自然地味,出凝地面,犹如醍醐。”

【关于“醍醐”】
早在南北朝佛教初兴的早期,作为梵文manda的译名,就在部分经书里偶尔出现“醍醐”一词了;但开始得以在汉语社会广为流传,则自大唐高僧三藏法师为代表的译经成熟期之后。“醍醐”在汉译佛经中的基本词义为“本质”、“精髓”;可以作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有多种用法。
但是,“醍醐”的另外一个意思,作为一种药物,则更早地出现在南北朝时的许多古籍里。例如北齐中书令魏收[4]编的《魏书》列传第九十《西域》里面说到“悦般国”的人:“俗剪发齐眉,以醍醐涂之,昱昱然光泽,日三澡漱,然后饮食。”“悦般国”人特别在意毛发的清洁,用醍醐美发。
《北史》卷五十五列传四十一《慕容绍宗传》记绍宗的儿子慕容三藏:“又畜产繁滋,获醍醐奉献,赉物百段。”
我国第一本以制药为主要内容的书籍《雷公炮炙论》载有:“醍醐,是酪之浆,凡用以重绵滤过,于铜器煮三、两沸。”估计此书虽由后人编于唐末或宋初[6],但记录的内容显然也属“三国两晋”之时。
资料表明:意为发酵乳脂“醍醐”的出现,不应迟于“两晋南北朝”;作为口头语言可能更早些,并且非常可能本身就是一个音译外来语;较“醍齐”意为清酒的出现,至少晚了数百年。
“醍醐”本是“胡人”的食物。由于唐朝时胡风尤为盛行,包括胡舞、胡帐、胡女、胡食等,有点像今天的意大利“比萨饼”进入了我国。因此“醍醐”意指发酵乳脂,不仅是一个译名而且可能是一个译音名词,始在崇尚时髦的唐代上流社会得以流行。唐以后可以佐证的资料还有:
《旧唐书》说玄宗朝“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王定保[7]《唐摭言》记宣宗赐食给翰林院的孙宏,“皆乳酪膏脂所制”。所谓胡食之中“乳酪膏脂所制”,可能就包括有“醍醐”。
新、旧《唐书·穆宁传》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穆宁有四个儿子,都很出色,时人用食物来比喻他们,其中三儿子穆员就被比喻成“醍醐”,因为他“粹而少用”。
还可参见《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知人二《杨穆兄弟》条,云出自《国史补》;宋王谠《唐语林》等。
现有的文献表明,唐之前,僧人学者在翻译梵文manda这一词根时,有的取音译,如将mandala译成“曼陀罗”,根据音节凑字造词;也有的取意译,如将manda译成“醍糊”或“醍醐”的都有。在后来的传播过程里,音译和意译的均得以保存;但意译的两个中,得以保留至今的,仅有后者。
之所以在唐代发生如此意译的原因,可能是:
1.待选用的汉语“醍醐”已经在当时的社会上得以流行。当然那时它的含意不仅是一种药物,也是一种食物了。同时人们对制作“醍醐”的过程也不仅已经有所了解,而且认为其相当繁复,最后所得到的是比“酪”更为高级的乳汁精华的代表。因为在公元1500年前成书的《齐民要术养羊篇》里,已经详细记载了古代北方民族饲养牛、羊和挤奶以及制作“酪”的方法;加上唐以来至少也有一定数量的汉人接受了“胡食”。
2.从翻译的意译角度,必然赋予选用后的汉语单词以新的涵义;但这个选用词的原意,最好与所赋予的新涵义相一致,至少不能引起歧义。事实上,佛经在中国宣讲的过程中,已经成功地借用了制酪、制酥、出醍醐的繁复过程,来演绎其经义。例如对“众生皆有佛性”这一佛教基本教义的解释和阐述,盛行于唐朝之前数百年的《涅槃经[9]》里就有描述:“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又云:“善男子,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生、熟酥,(浅位如生酥,深位如熟酥)诸佛世尊犹如醍醐。”
由此可见,在唐朝僧人们集中大量翻译经文时,意指发酵乳脂含义的“醍醐”一词被翻译经文者确定为manda意译词的必要条件,均已具备了,几乎无须斟酌。

历史渊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目前史学界尚未统一《周礼》的成书年代,有人认为在厉王十七年(前841),有人认为在战国时期(前475-前221),也有人认为在东、西周交替时(前770)等。现按最保守的估计,意为“第二等级清酒”的“醍”字的出现,约在公元前400年。
2.《魏书》作者魏收在北魏节闵帝普泰元年(531)任“修国史”,北齐天保二年(551),正式受命撰魏史。因此含义为发酵乳脂“醍醐”一词的出现时间,保守估计在公元540年,并且非常可能本身就是一个音译外来语。
3.佛经翻译集大成者是唐代高僧唐三藏,西去取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随即奉旨译经直到麟德元年圆寂(664),共十九年。据此可以估计,含有“本质”、“精髓”意思的“醍醐”一词,作为梵文manda的译名,正式出现的时间当在唐朝贞观年后、麟德年前,约在公元650年左右。
可见“醍”字的历史,比意指单一含义为乳酪的“醍醐”早了800年;比同时兼作梵文manda译名的“醍醐”早了1,000年。
4、李时珍[之所以在诗文中崇仰提倡“醍醐”,其实是为了借用影响力甚大的佛教典故“醍醐灌顶”,再次肯定以前医书的结论;他并非在提倡饮乳。因为事实上,我们黄种人几乎无人能够一次摄入一升牛,但一次饮用来自一升乳汁制得的发酵乳脂——“醍醐”,不仅确实是可能的,而且也是相对科学合理的。在这一点上,他超越了他的前辈。但是作为一代名医,虽然经他校勘而得正本清源的医学文献无数,然而对乳与乳制品的整体认知最终也没能突破前人的局限。制约他的,除了在他之前的医书经典外,还有是成书在2000年前的《汉书[17]·高帝纪上》里面的观念:“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乳臭者,奶腥味也;意即乳汁为婴儿专用品,成人根本不屑一顾。作为李时珍个人,还是难以摆脱当时社会流行意识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中国,乳汁及其制品,并不是人们普遍所接受和享用的食物资源。统观李时珍全诗的表达和理解,实际效果是顺应了世人对佛的敬畏,将乳汁的认识转化成了“灵丹妙药”式的神话。客观上使我们的先民,长久地偏离了正确方向:乳汁及其制品,本应作为汉民族一种可资利用的普惠性食物资源。
好在清末民国初期的后人,在翻译西文单词Cheese时,没有再将它译为“醍醐”,而是意译成了“奶酪”或“干酪”;因此自中国近代起,乳与乳制品才有幸淡化了“禅”的笼罩,渐渐地向中华民族显现其天然、朴素的真面貌,使我国人民慢慢地在逐步接受。

你好,,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唐 裴铏 《传奇·江叟》:“龙既出,必衔明月之珠而赠。子得之,当用醍醐煎之三日,凡小龙已脑疼矣。” 苏曼殊 《遁迹记》:“是时又有自然地味,出凝地面,犹如醍醐

典故: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处与举例
出处: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例子: 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醍醐,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醍醐灌顶”一词中的“醍醐”本意是指
1. 在古代汉语中,“醍醐”原本指的是酥酪上凝聚的油脂,后来这一词汇在佛教中引申为灌输智慧,使人觉悟的意思。2. “醍醐灌顶”这个成语,形容听了高明的意见后受到极大的启发,同时也用来比喻感觉清凉舒适。3. 在讨论中华民族古代饮食文化时,许多学者会引用“醍醐灌顶”这个成语来支持他们的观点,这...

“醍醐灌顶”的“醍醐”是一种什么东西?
04 这一成语也用来形容受到高明见解的启发,感觉犹如清凉的醍醐般醒神。05 醍醐并非汉族发明,而是周边少数民族的创新,早在《魏书·西域列传》中就有相关记载。06 悦般国人的一种风俗是在剪齐的头发上涂抹醍醐,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独特创造力。07 醍醐因其提炼过程复杂而珍贵,古代文献中对其描述为:“...

“醍醐灌顶”的“醍醐”是一种什么东西
经过精炼而成,对人体有益。在古代,"醍醐灌顶"意味着将精炼的乳酪倒在人的头上。4. "醍醐"还有一个含义是指佛性。"醍醐灌顶"在佛教中用于象征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恍然大悟。这个词语也用来形容听从高明的意见后得到的启发,或者形容感觉凉爽舒适。唐朝诗人顾况的《行路难》中就使用了这个词语。

醍醐灌顶中的醍醐是什么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唐朝顾况的《行路难》一诗中。2. 醍醐的历史:南北朝时期的史书中最早出现了“醍醐”一词,它指的是一种极为美味的食品,即从酥酪中提炼出的油。这种食品最早并非汉族人所发明,而是由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所创造。《魏书·西域列传》中记载,西域的悦般国有一种风俗,即每个人都会将...

醍醐灌顶的醍醐指的是
然后在头发上涂上醍醐,使头发闪闪发光。3. 由于醍醐是精炼出来的油,其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古书中有记载:“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大般涅盘经》中也提到:“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冲哪。”这表明醍醐在古代被视为非常珍贵的东西。

醍醐灌顶的醍醐指的是什么
1. 醍醐是牛奶经过多次提炼得到的纯净精华部分,古代特指酥油。2. 成语“醍醐灌顶”最早见于唐代《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原文描述为:“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3. “醍醐灌顶”来自佛教文化,形容受到启发后思想和认识上得到极大提升和领悟。在佛教中,醍醐是从牛奶中...

醍醐灌顶的醍醐指的是什么意思
4. 醍醐难得之处在于“精炼”,需要经过重重工序的提炼才能制作出来。5. 佛教中常用醍醐来比喻佛性之精粹智慧,如“释经,言闻正法,如食醍醐”。6. 醍醐灌顶在佛教中,便是将人食用醍醐后的清凉通感,升华为一种精神上的豁然贯通。7. 古人也将精酿之美酒称作“醍醐”,此游岁说多见于诗中。8. ...

醍醐灌顶中的醍醐是什么意思
醍醐灌顶中的“醍醐”一词,有着多重含义。首先,它指代的是美酒,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其次,“醍醐”也是从奶酪中提炼出的油脂,这在烹饪和食品加工中有所应用。最后,“醍醐”还是佛教用语,代表着佛性,是修行者追求的境界。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含义,实际上有着紧密的联系,都围绕着“...

醍醐:如何在佛教中被比喻为最高深的教义?
醍醐,这是一个源自古代的词语,其含义丰富多样。首先,在古老的工艺中,醍醐特指酥酪上凝聚的油。在制作酪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提炼,上层凝结的精华被称为酥,而酥上如油的部分,便是我们所说的醍醐,这一现象在《本草纲目·兽一》中有所记载,引自寇宗奭的见解。而在佛教的象征意义中,醍醐被赋予...

醍醐是什么意思?
1. 醍醐:在酥酪表面凝结的油脂。2. 将纯净的酥油浇淋在头上。3. 在佛教中,醍醐代表灌输智慧,使人达到彻底的觉悟。4. 比喻而言,醍醐形容听取高明意见后,人们受到极大的启发。5. 此外,醍醐也用来形容清凉宜人,令人舒适。6. 在讨论乳类是否为中国古代先民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时,许多研究者常引用...

内蒙古自治区13930637285: 我国古代所以说的醍醐是一种什么东西 -
钟别缩合:[答案]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内蒙古自治区13930637285: 我国古代所说的醍醐是一种什么
钟别缩合: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唐 裴铏 《传奇·江叟》:“龙既出,必衔明月之珠而赠.子得之,当用醍醐煎之三日,凡小龙已脑疼矣.” 苏曼殊 《遁迹记》:“是时又有自然地味,出凝地面,犹如醍醐.”

内蒙古自治区13930637285: "醍醐"是什么?从何而来? -
钟别缩合: 《北史》卷五十五列传四十一《慕容绍宗传[5]》记绍宗的儿子慕容三藏:“又畜产繁滋,获醍醐奉献,赉物百段.” 我国第一本以制药为主要内容的书籍《雷公炮炙论》载有:“醍醐,是酪之浆,凡用以重绵滤过,于铜器煮三、两沸.”估计...

内蒙古自治区13930637285: 醍醐灌顶的由来是什么? -
钟别缩合: 醍醐灌顶 许多研究者在讨论乳类是否是我们中华民族先民日常饮食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大都引用成语“醍醐灌顶”来佐证各自的观点.但是,“醍”和“醐”在古汉语里本是两个字,而且并不是在同一时间产生的;“醍醐”一词具有双重含义;...

内蒙古自治区13930637285: 我古代"八珍"的出处?
钟别缩合: 八珍,原指八种珍贵的食物,后来指八种稀有而珍贵的烹饪原料. 八珍的提法最早见... 见于元末陶宗仪《辍耕录》.迤北八珍是醍醐(精制奶酪)、沆(有人认为是马奶...

内蒙古自治区13930637285: 中国古代被称为酥酪的是什么东西 -
钟别缩合: 《红楼梦》第十九回写贾妃赐出糖蒸酥酪(sū lào),好像跟牛奶有关

内蒙古自治区13930637285: 按照事件范畴划分,小说可以分为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 - 上学吧
钟别缩合:[答案] (1)春秋晚期 孔子 《论语》 (6分) (2)仁(或爱人或为政以德) (2分) (3)儒家 (2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