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最高学府的学生们,都学些什么,待遇怎么样呢?

作者&投稿:释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关于金代国子监内对学生的管理情况,史料记载颇少。《金史・选举志一》记载:

“凡学生会课,三日作策论一道,又三日作赋及诗各一篇。三月一私试,以季月初先试赋,间一日试策论,中选者以上五名申部。遇旬休、节辰皆有假,病则给假、省亲远行则给程。犯学规者罚,不卒教者黜。遭丧百日后求入学者,不得与释奠礼。”

女直国子学“凡会课,三日作策论一道,季月私试如汉生制”,诗赋大概就免去了。又《金史》卷10《章宗纪二》:承安元年(1196)正月“丁亥,国子学斋长张守愚上《平边议》三篇,特授本学教授。”可知金代国子监中也曾实行分斋教学之制,大概与宋、元的有关制度相仿佛。


一、金代国子监教学的教材及生源

《金史・选举志一》还记裁了有关学校教材的规定。其中经书包括《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周礼》、《论语》、《孟子》、《孝经》。史书包括《史记》和以前各朝正史。子书包括《老子》、《荀子》和《扬子》。经书版本一律选用汉唐以来的传统注本,大体上也就是清人所编《十三经注疏》中所收的各个注本。

金代国子监教学的直接目的是为科举服务。这一特点到金代后期尤其明显。《金史・选举志一》:“大定十三年,以策、诗取士,始设女直国子学。”可知女直国子学就是随着女直进士科的开设而设立的。关于国子学与科举的关系,材料较少。《金史・选举志一》记载:“凡国子学生三年不能充贡,欲就诸局承应者,学官试,能粗通大小各一经者听。”此处所言“充贡”,所指或即科举考试。太学与科举更是密切相关。当时人入太学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科举打基础。而且一般平入太学的资格要求,必须是“曾得府荐及终场人”,也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到最后一级——殿试才落选的举子。


《遗山先生文集》卷22《御史孙公(德秀)墓表:“及长,游太学,有声场屋间。至宁元年(1213)以三赴廷试试补御史掾。”这是一个屡试不第的例子。还有相当多屡试不第的太学生不肯走由吏员升官途径,长期就读太学。如宋九嘉“住太学十年”,马天来“住太学十九年”。《青崖集》卷5《先君(魏思廉)墓铭》:

“终场时年十有八。后补入太学,声闻藉甚,为流辈所称。春秋私试,三作监魁。与张巨济、马至道、马柔克并驱争先,无得而优劣。不幸七赴殿选,终于贞祐三年(1215)恩赐而已。用是绝仕进意。”

金代三年一开科举。如果这条材料所言“七赴殿选”为实数的话,那就是说在太学客居二十一年了,时间之长可谓惊人。


二、金代教育的弊端

与宋元相比,金代儒学主要是汉唐以来传统传注之学的延续,水平不高。当时的儒者“无专门名家之学”,“唯知蹈袭前人,不敢谁何。”反映在官学教育上,其学风也就带有死气沉沉的特点,而且金代教育片面为科举服务的流弊也日益严重。金末元初人杨奂说:

“金大定中,君臣上下淳德相尚,学校自京师达于那国,专事经术教养,故士大夫之学少华而多实。明昌以后,朝野无事移麻成风,喜歌诗,故士大夫之学多华而少实。”

刘祁《归潜志》卷8亦称:

“金朝取士,止以词赋为重,故士人往往不暇读书为他文。…学子止工于律赋,问之他文则管懵然不知。”

《金史・选举志一》载泰和元年(1201)平章政事徒单言“时文之弊”,则云“诸生不穷经史,唯事末学,以致志行浮薄。”《金史》、《归潜志》、《中州集》、《遗山先生文集》诸书提到金代中后期的太学生,也大都是吹捧他们“有词赋声”,“赋声藉甚”。因此对金代国子监教育的总体评价,不宜过高。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金代的太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北宋末年太学生积极干预政治的传统,应予肯定。例如宣宗时迫于蒙古入侵,定策南迁,即有“太学生赵昉等四百人上书极论利害”。这大概是全体太学生的集体行动。宣宗虽不纳其议,也不得不“慰遣之”。又如宣宗即位初有人诬陷宗室从坦,“人不敢言其冤”,独太学生马肩龙上书办之,“宣宗感悟,赦从坦,授肩龙东平录事。”

三、金代对国子监学官的选派不够重视

另外金代对国子监学官的选派似乎不够重视,这大概也是金代国子监教育成就不高的原因之一。

《金史》卷55《百官志一》记载章宗泰和四年(1204)定考课法,“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而从具体例子来着,史籍中就几乎见不到金代有哪几位特别称职、出色的国子监学官。国子祭酒为国子监长官,主要职责应当是抓教育,而金代则常以之兼他职。


《金史》卷97《张岩叟传》:章宗时“累迁刑部侍郎兼蘷王傅,太常卿兼国子祭酒”。卷105《萧贡传》:章宗时“迁国子祭酒,兼太常少卿,与陈大任刊修辽史。”金后期更常以国子祭酒作为表示级别的虚衔。《金史》卷101《李英传》:“宣宗次真定,以英为国子祭酒,充宣差提控陇右边事。”卷122《粘割贞传》,“贞祐元年十二月,贞以礼部郎中摄国子祭酒,…出议和事。”卷124《冯延登传》“正大七年十二月迁国子祭酒,假翰林学士承旨,充(蒙古)国信使。”

实任国子监长官的人选中,也有不少不称职的例子。例如章宗时刘玑入为国子司业,乞致仕,不许,又连任国子祭酒,太常卿,结果“以昏不任职为御史台所纠罢”。海陵王时的国子司业马饮则被讥为“轻脱不识大体”。个别较有名望的学者如张炜、杨云翼,都曾在国子监中当过一段时间的博士、助教一级官职,但也没有做过祭酒,司业。这与宋、元多以名儒出任国子监正副长官的情况大不相同。


四、金代国子监的经费来源

《金史・选举志一》载明昌元年(1190)试益都经童刘住儿,“赐本科出身,给钱粟官含,令肄业太学。”由此可推测金代国子监学生的食宿都概由官府统一供给。《金史》卷11《章宗纪三》:泰和元年(1201)九月,“更定赡学养士法:生员给民佃官田人六十亩,岁支粟三十石国子生人百八亩。岁给以所入,官为掌其数。”

这里的“国子生”所指未知是国子学生还是国子监生,但国子监学生至此每人都有了固定的经费来源当是无疑的。每人六十亩也好,百八亩也好,其待遇不可谓不优厚。当时也已经有人就教育经费过多向章宗提出了反对意见。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们从具体史料中所见却是完全相矛盾的记载。


《金史》卷110《雷渊传》:

“渊庶出,年最幼,诸兄不齿。父殁不能安于家,乃发愤入太学,衣弊履穿,坐榻无席,自以跣露,恒兀坐读书。”

《中州集》卷7《马编修天来》:

“住太学十九年,贫苦之极,人所不能堪。”

从二人生活年代上推断,上面两条材料的具体时间恰恰就是章宗时期。其间疑窦,殊难解释,或许是因为学田收入“官为掌其数”,未能全部有效、合理地使用到每个学生身吧。又北宋国子监靠印书出卖获取一笔收入,金代国子监也有刻书的业务。《金史·选举志一》记载当时官方规定的各种教材“皆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又如《中州集》卷3《刘记室迎》:“有诗文乐府,号《山林长语》,招国学刊行。”《元文类》卷57元好间《故金尚书右丞耶律公(履)神道碑》:“录(苏)轼奏议上之,诏国子监刊行。”但是否从印书中获取利润充当教学经费,就不得而知了。



学《易》、《诗》、《书》、《春秋左转》等经书。科举服务的流弊日益严重,对国子监学官的选派也不够重视,导致金代得教育成就不高,士大夫之学多华而少实。

金代最高学府的学生们都学《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周礼》、《论语》、《孟子》、《孝经》。国子生每人都有了固定的六十亩田收入,其待遇还是很优厚。

学的也都是儒家和道家的著作待遇并不高。金代国子监教学的直接目的是为科举服务。这一特点到金代后期尤其明显。《金史・选举志一》:“大定十三年,以策、诗取士,始设女直国子学。”可知女直国子学就是随着女直进士科的开设而设立的。

金代的最高学府的学生们,他们也是学的比较多的,也是学一些打仗的本事和一些治理国家的方法和政策,而且也是学习一些文化知识。


金代最高学府的学生们,都学些什么,待遇怎么样呢?
三、金代对国子监学官的选派不够重视 另外金代对国子监学官的选派似乎不够重视,这大概也是金代国子监教育成就不高的原因之一。 《金史》卷55《百官志一》记载章宗泰和四年(1204)定考课法,“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而从具体例子来着,史籍中就几乎见不到金代有哪几位特别称职、出色的国子监学官。国...

古代放暑假是为了农忙吗
古代放暑假是为了农忙。古代放暑假: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学生们平时要埋头苦读,但每到五月份,学院就放假了。放假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但如果离家太远的学生,假期还可以适当延长。这是因为五月是农忙季节,家里需要人手帮忙收割麦子。所以国子监放暑假叫“田假”,这也是体现了古代农业社会的特点。...

古代的太学生属于什么学历?
太学生应该是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学历。一、太学是我国古代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 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或者各地选拔推荐出的杰出人才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

国子监是古代的最高学府吗?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最高的学府,是从隋朝时开始建立,沿用至清,它有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两个重要功能,里面主要是皇亲贵族和达官显贵的子弟在里面学习,平民一般都是不能进去的。国子监也可以称作太学,监是指监管,专监管教育,学指传授知识学习,教育教学。也可以这么说,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中央...

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根据时代不同,主要是太学和国子监。简介:1、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

关于哈佛当地尽人皆知的“三个著名谎言”
”这个笑话自然是讽刺哈佛的学生心高气傲,目空一切的狂妄。不过,有幸进入这所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的学生们,的确有骄傲的资本。最低的录取率 最激烈的竞争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录取率,在美国所有大学中是最低的。 随着近几年婴儿潮的孩子们纷纷长大成人,各高等院校的报考人数都有所上涨...

现存北京的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高等学府
是的,现存北京的国子监在明清时期相当于现在的高等学府。1、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也是皇家祭祀的场所。它始建于元代,是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为培养和选拔官吏的机构。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为“监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考试后成为监生。2、在明清时期,国子监的教育体系非常严格...

古代学生中,门生、监生、荫生、贡生都是什么生?
监生——类比清华北大的学生。古代的最高学府称为国子监,就相等于清华北大。是培养国家栋梁的地方,凡是在国子监中的学生都被称之为监生。监生的官途都特光明,是朝廷挑选高位者的宝库。拿清华北大的学生类比监生,是最合适不过的。但是古代的国子监门槛比清华北大更高,人才更是万中挑一的...

明清最高学府国子监的资料
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989)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依旧为监。庆历四年(1044)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级官员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数量既少,平日听课者又甚寥寥。自设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

我国古代最高学俯是太学还是大学?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推行新政(见庆历新政),始以东京开封锡庆院兴办大学,招收内舍生两百人,采用胡瑗的湖学法制订“太学令”。宋神宗赵顼时,扩建太学,增加学生名额达两千四百人,设八十斋,并重订太学...

禹会区18340987035: 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什么? -
匡剂都可: 太学和国子监都是最高学府,时代不一样,明代以前,太学往往是最高学府,晋武帝时又另设国子学.国子是指“公卿大夫之子弟,表明其教育对象乃是贵族子弟,与更具平民色彩的太学并立.隋炀帝时始称国子监.到了明朝,只设国子监,不设太学,因此国子监同时接收由皇帝指派的贵族子弟和由地方官保送的平民子弟,分别称为官生和民生

禹会区18340987035: 古代官学是怎样分类的? -
匡剂都可: 根据我国古代社会朝廷官学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最高学府、专科学校和贵族学校.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太学和国子监,是古代各朝廷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太学和国子监在办学育才、繁荣学...

禹会区18340987035: 古代最高学府是什么? -
匡剂都可: 应该是国子监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官府名.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并为皇太子讲经.源于西晋,原为贵族学校,唐代以后发展较快,清代地方设州府县学,京师设国子监. 书院——始于唐代,为官方藏书、修书或咨询的机构.后朝有发展,创办者有官有私,为藏书讲学之所.宋尤盛,有白鹿、石鼓、岳麓、应天四大书院.处幽圣之地,研儒经,传孔道.明清时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废科举后书院多改为学校

禹会区18340987035: “太学”跟“大学”有什么区别? -
匡剂都可: 太学是封建王朝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在古汉语是最高的意思,比如太祖,太庙等.而大学并不是学府,而是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四书,是儒家经典.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就是指这四书,当然古时候的学子都必需学这个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大学,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它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知识和技能.另有,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大学》,也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

禹会区18340987035: 我还知道,古代全国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是(),监生,就是() -
匡剂都可: 古代全国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是(国子监),监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

禹会区18340987035: 太学生和大学生的区别~ -
匡剂都可: 太学是我国古代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禹会区18340987035: 关于古代官学的各种内容.. -
匡剂都可: 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 中央官学 国家的中央官学,在汉朝正式创办.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

禹会区18340987035: 旧文:明朝国子监的太学生读什么书 -
匡剂都可: 太学古代就是指国子监,太学生也就是国子监生.国子监是古代官办的国家最高学府,他的生源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勋臣的子嗣,二是各府县通过层层推荐而来的当地最拔尖的秀才.国子监生经过考试,优秀者是可以获得官职的.所以太学生的学历应该跟现在的北大、清华的研究生或博士生的学历相当.

禹会区18340987035: 什么是国子监,什么是翰林院? -
匡剂都可: 国子监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署名,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官府名.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省祭酒、博...

禹会区18340987035: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是? -
匡剂都可: 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清代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