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称皇帝为“可汗”,后文为什么要用“天子”?

作者&投稿:函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木兰诗中称皇帝为可汗,后文为什么要用天子?~

都是同一人,但不同的称呼是和文章的表情达意有关.
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北方少数民族在战争时往往以部族之力,全民皆兵进行战斗,在第二段中"可汗大点兵"就意味着事态的严重,部族中的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来违背可汗这个部族首领的旨意,这样就巧妙地点出了木兰必须替父从军.
而五段用"天子坐明堂",而不用可汗,则在文意上显现出一种"放松",在战争胜利之后,木兰一个弱女子,走上了高高的殿堂,来接受最高统治者的册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衬托,更能见木兰的伟大.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 。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
1、拓跋珪,为要表示不是隶属于西晋的,便在公元386年改国号叫“大魏”,史称“北魏”,不再称王而称皇帝,不再称单于而称“可汗”了。391年大魏的皇帝拓跋珪不得不征调大批军队出征柔然。《木兰诗》中“可汗大点兵”,正是说的这一件事。)《木兰诗》是以391年北魏征调大军出征柔然的史实为背景而作的。 当时北魏的拓跋珪,是皇帝也称可汗。

2、当我们在历史也看到少数民族称李世民为"天可汗”, 所以说明”可汗“这个外来词当时已经被使用。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民间诗歌。当时有个特点,由于汉族和北方民族的融合。汉族的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其原身就是那个时候形成的。可见当时的汉族口语受的影响。所以少数民族“可汗”和“皇帝”等叫法在民间已有所模糊。而中国诗歌有个特点即使得同一种表达的多样化,这就使诗中的天子出现了不同的叫法。

都是同一人,但不同的称呼是和文章的表情达意有关.
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北方少数民族在战争时往往以部族之力,全民皆兵进行战斗,在第二段中"可汗大点兵"就意味着事态的严重,部族中的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来违背可汗这个部族首领的旨意,这样就巧妙地点出了木兰必须替父从军.
而五段用"天子坐明堂",而不用可汗,则在文意上显现出一种"放松",在战争胜利之后,木兰一个弱女子,走上了高高的殿堂,来接受最高统治者的册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衬托,更能见木兰的伟大.

1、原因分析:

(1)都是同一人,但不同的称呼是和文章的表情达意有关。

(2)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北方少数民族在战争时往往以部族之力,全民皆兵进行战斗,在第二段中"可汗大点兵"就意味着事态的严重,部族中的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来违背可汗这个部族首领的旨意,这样就巧妙地点出了木兰必须替父从军。

(3)而五段用"天子坐明堂",而不用可汗,则在文意上显现出一种"放松",在战争胜利之后,木兰一个弱女子,走上了高高的殿堂,来接受最高统治者的册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衬托,更能见木兰的伟大。

2、《木兰诗》

(1)《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2)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汗国,是君主制国家的一种,通常指由汗或可汗(大汗)统治的国家。汗国一词常出现在描述古代由突厥、蒙古等中亚民族所建立的国家上。其它种类的君主制国家包括帝国、王国和公国等。

可汗)或大汗,为部落最高领袖或皇帝之意,广泛使用于蒙古与中亚地区。古代北亚游牧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铁勒、女真等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领皆称可汗或大汗。

可汗为汗国的统治者,这个称呼最早是蒙古与突厥等游牧部落中,对首领的尊称,原意王朝、神灵和上天,类似汉语所说的天子,或是皇帝。
可汗最早的记录出现于3世纪,为鲜卑部落官称,据《宋书》记载乙那娄与慕容吐谷浑对话,称吐谷浑为“可寒”。

可汗作为一国之主的称号最早始于公元402年柔然首领社崘自称丘豆伐可汗。《隋书》录沙钵略在给隋文帝信中自称“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可汗”,隋文帝复信中亦称对方“伊利俱卢设莫何沙钵略可汗”。

汉人君主也称可汗,但非自称,《乐府诗集·木兰诗》即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之句,但北魏乃鲜卑建立的政权,隋文帝与隋炀帝被东突厥人称为“圣人莫缘可汗”,但此可汗非彼可汗,只是一人(即启民可汗)对隋朝皇帝之尊称;中国皇帝被广大的突厥语族部落称为可汗要等到7世纪唐太宗之时。

唐朝贞观四年,击败东突厥后,西域各国君主在长安尊唐太宗为“天可汗”,贞观二十一年灭薛延陀第二次在灵州被15部铁勒诸部酋长尊为天可汗,其地位在游牧民族语义中比圣人可汗还高,“天”在突厥语中具有很高尚、有权力的含义,其后在中亚掌权的突厥国王吐火罗叶护、石国吐屯王也称唐玄宗为“天可汗”,在安史之乱后唐代宗也被回纥人药葛罗称为“天可汗”

从蒙古帝国时代开始,蒙古族的最高首领称为大汗,即蒙古大汗。


《木兰诗》中称皇帝为“可汗”,后文为什么要用“天子”
1、原因分析:(1)都是同一人,但不同的称呼是和文章的表情达意有关。(2)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北方少数民族在战争时往往以部族之力,全民皆兵进行战斗,在第二段中"可汗大点兵"就意味着事态的严重,部族中的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来违背可汗这个部族首领的旨意,这样就巧妙地点出了木兰必须替父从军。(3)...

《木兰诗》中花木兰打的是胡骑,为何她称自家天子为可汗?
木兰辞成诗时间是北魏,所以称呼皇帝为“可汗”没毛病。但是,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并不是南北朝时期的,而是汉代的,所以攻打“胡人”没有问题。而且,即便是北魏时期,也经常对北方的游牧民族柔韧用兵,何况当时北魏早已汉化,认为自己也是“华夏”,不可能称自己是“胡”。

木兰诗中的“可汗”和“天子”均指谁?
木兰诗中的“可汗”和“天子”均指当时的皇帝.因为花木兰是北魏的,北魏是北方游牧民族柔然建立的政权,所以他们的“天子”,也叫“可汗”。《木兰诗》是以391年北魏征调大军出征柔然的史实为背景而作的。 当时北魏的拓跋珪,是皇帝也称可汗。拓跋珪,为要表示不是隶属于西晋的,便在公元386年改国号...

关于木兰诗的一个问题~~~能回答一下吗?
“北魏”,不再称王而称皇帝,不再称单于而称“可汗”。391年大魏的皇帝拓跋珪不得不征调大批军队出征柔然。《木兰诗》中“可汗大点兵”,正是说的这一件事。)《木兰诗》是以391年北魏征调大军出征柔然的史实为背景而作的。 当时北魏的拓跋珪,是皇帝也称可汗。我们在历史也看到少数民族称李世民...

木兰诗中的“可汗”和“天子”均指谁?
1. 《木兰诗》中提到的“可汗”,指的是北魏时期的皇帝。2. 在这首诗中,“天子”一词同样指代的是北魏的皇帝。3. 花木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北魏,当时北魏的皇帝拓跋珪,同时也是柔然的“可汗”。4. 拓跋珪在位期间,为了区分自己的政权与西晋的关系,将国号改为“大魏”,自称皇帝,同时使用“可汗...

木兰诗中的“可汗”和“天子”均指谁?
均指不同民族的最高统治者。

木兰诗中的可汗是什么皇帝?
木兰诗中的可汗指的是北魏的拓跋珪。《木兰诗》是以391年北魏征调大军出征柔然的史实为背景而作的。(二)当时北魏的拓跋珪,是皇帝也称可汗。可汗是游牧名族的皇帝,当时的背景是北魏时期,鲜卑人已经进入中原建立了王朝进行汉化行动,所以当时的可汗你也可以说是中原皇帝,以为他们的领土包括中原部分和...

高悬赏 木兰诗的漏洞 谁能解答?
因为当时木兰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人,而不是汉人,当时北魏的拓跋珪,是皇帝也称可汗。所以,上下文并不冲突。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不是工整的对偶句,不过某些教参列为对偶理解。是互文。 “雄兔和雌兔都脚步跳跃,目光迷离”,前后互相省略,符合互文特征。这篇木兰辞用了大量互文。东市买骏马,...

花木兰是汉族人吗? 既然是汉族人那为什么木兰诗中:“可汗大点兵...
花木兰的籍贯在历史当中没有记载,因为花木兰所处时代是南北朝时期,而南北朝称呼统治者为可汗,所以是可汗大点兵。花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花...

《木兰诗》中的可汗大点兵,“可汗”是吉利可汗吗?
《木兰诗》中的可汗大点兵,“可汗”不是吉利可汗。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并不确切。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而吉利可汗是《神探狄仁杰》系列第一部、第二部以及《神断狄仁杰》中的人物。电视剧的背景是唐朝武则天时代。实际上...

平潭县15012998485: 木兰诗注释 -
犁朋妥塞: 注释:唧(jī )唧: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首句一作“唧唧何力力”.当(dāng)户: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的梭子.惟:只,...

平潭县15012998485: 《木兰诗》:“可汗大点兵”的翻译
犁朋妥塞: 皇上大规模地征兵 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因为当时木兰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人,而不是汉人,当时北魏的拓跋珪,是皇帝也称可汗.

平潭县15012998485: <<木兰诗>>中为什么第二段用的是"可汗",而第五段却变成了"天子"
犁朋妥塞: 是同一人,但不同的称呼是和文章的表情达意有关. 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北方少数民族在战争时往往以部族之力,全民皆兵进行战斗,"可汗大点兵"就意味着事态的严重,部族中的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来违背可汗这个部族首领的旨意,这样就巧妙地点出了木兰必须替父从军. 而五段用"天子坐明堂",而不用可汗,则在文意上显现出一种"放松",在战争胜利之后,木兰一个弱女子,走上了高高的殿堂,来接受最高统治者的册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衬托,更能见木兰的伟大. 因此,我个人认为称呼的变化非常巧妙,可以看出作者文笔的高超! 顺便说一句,楼主读诗很细致,会思考!

平潭县15012998485: 在木兰诗中,可汗大点兵指的是中国的皇帝,那他为什么用可汗一词木兰原叫朱兰,不懂就别乱答 -
犁朋妥塞:[答案] 木兰替父出征的事是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各民族混战,皇帝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的

平潭县15012998485: 木兰辞中的天子和可汗怎么解释 -
犁朋妥塞: 花木兰的辞中,可以看出花木兰处于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朝代,可能是元朝,因为少数名族最高君主都是自称可汗,而汉人习惯称自己的君主为天子.两种称呼都是一个地位:君主.

平潭县15012998485: 木兰辞中的可汗是谁
犁朋妥塞: 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是南北双峰并立分流,北方少数民族在文化艺术方面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宝贵的财富,其中就有民族瑰宝木兰词. 木兰词是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的民歌中的经典,是早期中国诗歌艺术的伟大创造,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木兰词的写作背景在细节上无从考证,但其属北朝民歌则是确定的,而且在时间跨度上不会早于北魏,不会晚于隋初.在整个时间段上中国北方是属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的,可汗这样的称谓出现在木兰词中正是这样一个异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标志.

平潭县15012998485: 木兰诗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
犁朋妥塞: 1.“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 .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

平潭县15012998485: 《木兰诗》的译文,好一点的 -
犁朋妥塞:[答案]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

平潭县15012998485: 木兰诗互文翻译 -
犁朋妥塞: 走遍东西南北市场,买齐了战马、马鞍、马辔头和马鞭.打开东阁楼和西阁楼的门,坐在东阁楼和西阁楼的床上.将军带领战士经过许多殊死战斗,打了十年仗才回来.在窗前对着镜子整理头发,贴上花黄.

平潭县15012998485: 《木兰诗》中的“可汗”是中原皇帝还是北方君主?
犁朋妥塞: 可汗是游牧名族的皇帝,当时的背景是北魏时期,鲜卑人已经进入中原建立了王朝进行汉化行动,所以当时的可汗你也可以说是中原皇帝,以为他们的领土包括中原部分和北方草原部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