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迅猛崛起 中国有哪些方面应该学习

作者&投稿:缪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与中国相比,印度经济发展具有那些优越条件?~

我认为,印度想不中国最大优势是有庞大的财团,中国少,中国只是公家的企业发展好。因为印度曾是殖民地,所以他更有西方的财团体系。就像中国的香港、澳门,很有经济实力。

印度经济崛起的战略影响
当全世界还在试图理解冷战结束对全球势力均衡和不同国家在新的全球体系中的地位与关系会产生何等影响时,并且,在印度的经济改善对全球和亚洲势力均衡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评价之前,哈佛大学一位最杰出的战略思想家对后冷战时代国际体系的性质做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预测,至今,这一预测还令印度的战略政策分析家们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亨利·基辛格在其研究西方外交史的《大外交》(1994)一书的序言中,对“世界新秩序”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如下猜测:
“21世纪的国际体系表面上将充满矛盾:一方面是分崩离析;另一方面是不断增长的全球化趋势。在国家关系层面,新秩序不同于僵硬的冷战体系,而更像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国家体系。新的体系至少包含六大主要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或许还有印度——以及众多的中等规模和更小的国家。”
不可否认,美国仍然在军事力量上占据着绝对优势,不过,它也要接受其他经济大国崛起的现实。最近,基辛格不断重复他早先的看法,在强调其经济成就重要性的基础上,再次谈到印度作为一个强国的“潜力”(基辛格,2000)。1994年,当基辛格认为印度是一个正在迈向“大国”地位的国家时,人们还不能想象印度可能出现一个1992~1998年那样的高经济增长阶段,另外,印度也还没有宣布自己拥有核能力。难道他有先见之明,还是他希望我们在定义印度的“国际主要力量”的身份时,关注其历史因素和潜在力量?作为一个研究国家实力和现实政治的专家,基辛格在那时就应该非常清楚,印度不但能够维持从20世纪80年代业已开始并且不断加快的经济增长态势,而且,其经济政策将打上现实主义的深深烙印。事实上,那时印度的外交政策正是遵循着现实主义原则,对此基辛格当然是心领神会的。然而,和许多其他的分析家一样,如果基辛格仍然只看到一个那时还不确定的印度大国的“潜力”,那么,问题在于:印度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将潜在力量转变为现实力量?
军事分析家们认为,尽管印度已经宣布了其核大国地位,但是,印度要想成为一个被世界承认的、超过其近邻的军事和核大国,目前还存在巨大的信誉和能力缺口需要弥补。为了弥补这一“可能”和“现实”之间的缺口,最重要的莫过于印度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和增长是印度作为一个“强国”重新崛起的根本所在。如果印度能够成功地保持高增长率,获得必需的财力用于国防和安全建设以及进行人力资本和社会福利的投资,以确保与邻国之间的和平与安全,那么,基辛格的预言才能最终成为事实。
新的印象
不管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在冷战期间对印度的印象如何,20世纪末,有两个决定性因素迫使西方国家重新认识印度。首先,20世纪最后十年印度的经济成就,以及印度在经济政策和思想方面的转变;其次,印度宣布拥有核武器。对于这两个内生于印度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因素,美国不得不做出反应。近年来,美国在重新形成对印度的认识时,还有另外两个因素需要考虑进去,它们虽然是“外生”因素,但却影响到印美关系,即恐怖主义活动的上升和中国在亚洲的崛起。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即印度经济的强大、它的军事和技术能力,以及它作为一个自由和世俗的民主国家在对抗教派主义和恐怖主义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将决定着21世纪印度与美国及西方世界之间的双边关系,反过来,这又影响到美国对未来几十年内印度在全球地位的看法。
印度面临的挑战在于,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否处理好上述每一个因素——经济增长与发展、国家安全、恐怖主义活动和中国日益增强的实力和影响,从而增进国家安全和确保国民福利。印度如何处理这些挑战,将直接关系到印度在21世纪的全球体系中国家能力的大小与性质及其国家安全。
经济要求
在一本新近的杰作中,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弗格森(Neil Ferguson,2001)在驳斥了最近有关国家能力经济基础的过于单纯化的理论之后认为:
“托尔斯泰的问题是:‘国家前进的力量是什么?’如果用‘动员’一词来替代的话,这个问题可能更好回答。显然,它不仅仅是购买力。尽管经济财力很重要,但是它们并不是国家能力的唯一决定因素。一个国家的打击力不仅仅包括其钢铁工业的产出。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个国家即便不具备进行足够的军事动员的能力,只要它有更好的战略、运筹和战术能力,它依然能够击败一个经济上的超级对手。同样,我们需要把一个国家的财政体系完善程度——它从纳税人手中集中财力和向投资者筹款的能力——考虑进去。而且,在重大冲突中,一个国家还必须能够最有效地动员其平民。不同经济部门之间必须形成适当的平衡,以便在最大可能地形成作战财力的同时无损于国内的社会福利。因此,国家和私人部门官僚组织的素养及军事组织的素养是同样重要的。”(P418)
弗格森关注的是他所谓的财政力量的四个重要机构支柱:税收征集机构、代议制议会、国债体系和中央银行,它们构成了经济“能力方阵”。显然,弗格森避开了国家能力的经济决定理论,他认为:
“不论税收体系多么有效率,不论议会多么具有代表性,不论国债市场多么具有流动性,也不论货币管理多么完善,最终,一个国家的合法性与如下无形之物具有密切的关系:传统(过去受益的回忆)、感召力(当今领导人的吸引力)、公众信心(对未来收益的信念,包括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以及宣传(政府开动可用的媒体来鼓励所有这些方面)。尽管卡莱尔(Carlyle)担心现代性将把所有的人类关系都转变为经济关系,不过,真正的‘纯粹经济人’(homo economicus),即在每一次交易中永远只考虑最大化自己效用的人,还是极其罕见的,对于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人好比是怪物。在日常生活中,男男女女会使自身的经济利益屈从于一些其他的动机,像赌欲、惰欲、性欲和破坏欲。”(P422)
尽管不借助于经济手段,国家也可以追求权力和提高其战略能力,但是,从长期看,可持续的能力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对于印度而言,毫无疑问,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挑战便是如何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经济成就和经济能力构成了国家安全和实力的基础,对于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情况更是如此。经济实力将决定军事实力,并且改变印度与其邻国,特别是她的两个主要对手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印度具备保卫其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军事实力,尽管如此,她仍然需要维持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能够改变亚洲乃至全球战略均衡,实现自身发展利益的目标。也正是如此,印度的对手才会努力让印度保持经济上的弱国地位,这正好强调了经济要求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在其对印度国家能力的“潜力与希望”的调查中,科恩(Stephen Cohen,2001)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未来若干年内,印度能否通过发展技术、后勤服务和军事力量,成为一个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南亚的大国?”这个问题综合考虑到了成为一个大国所必需的经济与军事力量。然而,科恩过于强调印度的军事、外交和政治能力,而相对疏忽了经济能力。他注意到印度精英阶层的“世界观”与“自我评价”和印度的实际能力之间存在断层,这非常正确。但是,在给后者下定义时,他却没有充分考虑到经济成就的中心地位。实际上,要充分实现印度的战略潜力和国家安全,经济领域的稳健表现将至关重要。
在兰德公司(RAND)的一项研究中(Yeh和Zycher,2000),经济因素被直接纳入到了对亚洲不断变化的战略实力平衡的计算之中。研究认为,如果印度在2000~2015年间能够持续1992~1998年间的经济增长表现,那么,亚洲的力量均势就将发生一个大改写。遵循这一观点,特里斯(Ashleyr Tellis,2001)对印度经济崛起的多方面战略影响进行了分析,他说道:
“问题的本质在于,如果印度在未来二十年左右能够维持大约5.5%的年均增长率,它将成为亚洲舞台上重要的角色。如果它能够将增长率提高到5.5%以上的水平,那么,它在亚洲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会更进一步。”
“如果增长率能够一直保持在7%甚至更高的话,这样的经济成就不但会不可阻挡地使印度成为一个强国,使它在亚洲地缘政治平衡中成为有影响的一极,而且,这也迫使全世界更加关注印度,把它作为一个具有地区影响力的战略实体。”(p240)
在沙费尔(Teresita Schaffer)的《印度的崛起和美国在亚洲的政策选择》一书中,这些思想也有所反映。该书把经济增长的稳健性和治理视为决定印度国家能力性质的关键变量。沙费尔写道:“印度崛起为经济大国和国际事务参与者的程度将主要决定于国内的因素。在我们看来,两个因素的驱动至关重要。第一是经济转型,它将对政治气候、领导人竞争和印度的国际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二个驱动力……是政治领导人的素质……”
经济表现与经济实力是政治与外交影响力和军事实力的必要,尽管并非充分基础,这样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承认,特别是当人们看到苏联由于经济上的失败而崩溃,而在中国作为一个强国崛起的过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认为,决定印度的国际形象和能力、战略地位和重要性以及国家安全的并不是经济增长本身,而是增长过程的本质特征和印度解决当前所面临挑战的方式。所谓“本质特征”,在这里指的是增长成果的分配方式、增长对印度的全球竞争力和融入全球经济的影响,还有增长的部门构成,即工业化的程度及其财政可持续能力。这些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在印度迈向强国地位的过程中,它所面临的更大的安全挑战主要来自内部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恰恰是社会和经济的落后状态,由此产生的不公平和政治动荡,以及经济发展的质量威胁着近来备受关注的“本土安全”。
印度国家安全的最大外部挑战来自和巴基斯坦接壤的西北地区的跨国恐怖主义活动。但是,如果不能处理好由于少数人群的社会和经济落后,以及教派和种姓之间的紧张关系所引致的国内安全问题,那么,也就无法解决这一外部挑战。不平等的经济增长只会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同样,经济落后状况导致印度经济缺乏国际竞争力,从而限制了印度融人全球经济的程度。总之,稳定而持续的经济增长是印度国家能力和安全的基石。
印度过去的经济成就和当前的国家能力
如果说加快经济增长是实现印度战略潜力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是,印度现有的表现如何?以及,准确地说,经济成就与发展潜力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有必要承认的是,促使印度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强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她的文明史、她对宗教和哲学所做的贡献、她在知识方面尤其是在科学和数学上的成就、她的人口规模和构成、她的地理空间和位置以及她的军事实力——而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正如加维(John Garver,2001)在讨论印度和中国的竞争时所提到的那样,“人类创造的两个最为璀璨的文明:中国和印度,毗邻在亚洲大陆之上。创造了这两个文明的民族不但有理由为她们的历史与成就而自豪,而且,可以肯定,她们在当今世界还将发挥重大作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的一项统计工作通过清晰的经济数据反映出这种历史潜力。麦迪逊(Angus Maddison,1998)在对中国经济成就的研究中构造了一组有关1700~1995年间世界总收入的数据,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在前工业化和前殖民时代印度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据的突出地位,以及近年来她们对这一失去地位的不断收复。1700年,中国和印度占到了全世界国民收入的45.7%(表1.1)。到19世纪末,这一比重滑落到24.2%,而到20世纪中叶时已经只有不到9%。随着这两个亚洲巨人在世界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相应的,首先是美国所占份额的急剧上升,紧随着是日本。欧洲的比重在19世纪末上升到超过40%的最高点,随后也开始下降,目前大约和前殖民时代的水平相当。这些数据助长了印度的战略和经济决策界的信心,他们坚信,印度一定会重新恢复她在世界舞台上的强国地位。同样,他们也注意到,经济成就在塑造一个国家的战略实力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
不可否认,尽管学术界对这些统计数据的可信度还存有怀疑,但是,20世纪后半期最惊人的故事莫过于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在印度之前,中国就开始了她的高增长路径,在二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里便成功地使自己世界总收入中的份额翻了一番,从1978年的5.2%上升到1995年的10.9%。随着其经济上的成功,中国也成为奉行重商主义的贸易大国,其占全世界贸易额的比重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大约1%上升到2000年的4.5%。相比之下,印度的起步要更慢。不过,在整个20世纪,印度的经济增长一直在不断加速(表1.2)。
准确地说,最近一段时期印度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增长成就?在她的成就与潜力之间到底存在多大程度的距离?尽管印度起步较慢,但是,如果用一个更长的视角来看待其增长过程,那么,我们的确可以看到增长速度在稳步加快。20世纪前半期,统计显示印度实际上几乎没有增长,此后,在1950~1980年间,其GDP年均增长率为3.5%,在1980~1990年间为5.4%,在1990~2000年间为6.2%。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2~1998年间,经济增长率超过了7%,尽管随后在1998~2002年间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工业部门增长放缓所致。这就引起了一些有关中期增长潜力的问题。如果全美工商业圆桌联合会与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所(NBAR—CSIS)的观点可以被接受,那么,5.8%的年均增长率,即1980~2002年间所得到的长期增长率,不但无法使印度这个贫穷的人口大国解决发展问题,而且也无法使印度获得一个强国所需要的外交和军事地位。印度的决策者很清楚,只有在下一个十年内保持至少7%~8%的经济增长率,才能够完全解决印度的大规模减贫和应对人类发展的挑战。战略分析家们也认为,政府要想筹集足够的财力来对传统装备的军队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形成一个可靠的核威慑命令控制系统,这样的一个国民收入增长率是必须要保证的。
尽管还有这些需要警惕的不足之处,印度过去二十多年不断加快的经济增长已经产生了战略性影响。如果中期的增长速度能够提高到年均7%的水平,那么,各种战略性影响也将随之增加,我们下面来讨论这些问题。
业已取得的战略性影响
印度不断加快的经济增长以及更重要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已经影响到她与各国(或政治实体)的政治外交关系,这些政治实体远的有美国和欧盟,近的有东盟和中国台湾地区。不过,从战略角度来看,受影响最深的还是莫过于她与两个既是邻邦又是战略竞争者的国家的关系。

2003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8000多亿美元,大致与当年GDP的60%相当。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有了如此之深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但一国舆论对世界经济的了解,却似乎远没有对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生意那样深入──如此,也许才可以理解最近以来媒体上的那些有关“印度超越中国”的惊诧喧哗。
国际舆论为2003年的印度经济喝彩,并将它与中国经济相比较,反映了全球经济界人士的敏感。然而,某些中国人还没有把全面了解两国经济当作把握世界经济趋势的一个方面。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不久前做了一个世界经济年度报告,除了编导对所讲内容像经济爱好者那般似是而非跟往年一样外,世界舆论都在惊呼的印度崛起竟不在它所列的2003年十件大事里。一些含糊其辞的老调重弹──比如对邻居韩国那点对世界经济起不了多大影响的经济居高临下的述评等等──竟然比世界又有了一个可容纳10亿人的市场正日趋活跃这件事来得重要。
最近才被国人关注的问题是:几乎与我们同样大块头的邻居印度,无疑也是中国经济最有分量的竞争对手,它会不会成为我们潜在的替代者?
近期《参考消息》将一篇美国报纸评论印度的文章放在头版头条,却将原文标题《日益崛起的印度要成为世界强国》改为“印度口气大得很”,很能印证国人时下复杂而微妙的心态。
2003年的印度,与中国有了差不多的经济增长率。更有报道说,据印度计委一位副主任预测,印度的经济增长在2004年将会达到9%。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则引用印度一位副总理的话说,20世纪属于西方,21世纪将属于印度。
花旗银行最近的一个调查报告对这两个国家作了直接比较。结果是:印度的机会大于中国。几乎所有国际大银行都持同样的观点,理由也是相似的:与中国相比,印度有着更大的追赶潜力。
印度与中国的舞蹈,究竟谁会更对世界的胃口呢?潜心而公允的讨论还不太多──回萦于许多人脑海的,常常还是40年前中国从军事上击败印度的一幕──仿佛印度只配向中国学习。
印度:笑傲高级市场
世人对印度经济的关注,除了它与中国一样有着当今世界不多见的漂亮增长外,还跟一篇文章有关──自去年底以来,它便在中国的媒体上被炒得沸沸扬扬。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塔伦·凯纳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黄亚声发表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的这篇文章,既有力地解释了印度目前的增长,也有根据地预测了它将来的令人敬畏的增长潜力。
两位教授的分析表明,初级市场远不及中国繁荣的印度,在货币与资本的高级市场上却比中国更有效率。
我以为他们判断是有根据的。印度的银行也许不是全球金融业的榜样,但它们犯下的错误要远远小于中国的银行。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直到2001年,印度的银行资产中仅有大约10%属于不良贷款。这个数字与印度愿意承认的差不多。据2003年11月18日的印度《经济时报》报道,到当年的3月底,印度银行系统总的不良资产减少超过200亿卢比,占净资产的4.4%。而在我记忆里的同类数字,中国银行业愿意承认的不良资产率至少在25%。
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印度比,更是有着差距。过去两年,中国物物交易市场的繁荣为世界叹为观止,但股票市场却表演着骇人听闻的欺诈和全球独一无二的跳水。据统计,至少有8000亿元市值化为乌有。而2003年印度股票市场的表现与它的经济增长相互辉映,让国内外投资者喜笑颜开。汇丰投资管理的印度基金经理山吉夫·杜伽指出,印度股市持续上升,已吸引了大批外国投资者,2003年11月的资金流入创历史最高纪录,12月的情况同样乐观。作为印度股市指针的孟买BSE指数,12月19日收报5541.3点,较2002年底的3374.9点,累计上升了64.19%,令所有印度基金大丰收。在香港可以投资的6只印度基金,2003年回报率在73.76%-106.38%不等,而且升势未停。
中印两国高级市场景象迥异,说明中国市场运行有着更高的成本和费用,说明印度比中国能更有效地降低市场费用。在这方面,印度堪为中国的老师。
●中国人的许多储蓄都被浪费了。据国外专家分析,中国过去十多年的增长率平均每年为7%,而印度增长率为6%。但中国储蓄率高达40%,加上外资都被投入经济发展;印度储蓄率只有24%,外资也比较少。因此,实际上就是中国投入40美元每年只挣7美元,而印度投入24美元挣6美元。
●作为中印两国经济增长基础的企业,质量出现较大差异。印度已成功地培育出一大批能够与欧美最好的公司展开国际竞争的私营公司。这些公司许多是属于最尖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行业。与此同时国外分析家又说,在过去20年里,中国经济已经腾飞,但中国的私营企业却没有随之腾飞,中国迄今还没有出现能够与大型跨国公司一决高下的世界级私营公司。
富人是中国不能承受之重
评论有些苛刻,但下面几项国际调查倒多少有些印证。
亚洲里昂证券公司2000年对全球25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所作的调查表明,印度在规范化管理方面排名第6,而中国仅名列第19位。
2002年,《福布斯》杂志对世界上最好的200家小公司进行年度排名,印度就有13家上榜,而中国仅有4家,而且都在香港。
在《远东经济评论》2003年对亚洲主要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印度的综合得分高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
那么,印度降低高级市场的成本靠的是什么呢?塔伦·凯纳和黄亚声指出:“印度的法律制度尽管存在实质性的缺陷,但与中国的相比仍要先进得多……在印度的股票和债券市场,歪曲真相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但印度资本市场运转的效率和透明度都高于中国,股票和债券市场通常会让有光明前途和可靠声誉的公司获得它们所需要的资金”。
看过这篇文章的中国人都认识到了,在一套相对较好的法律制度约束下的印度高级市场,显然形成了比中国强大得多的支持和保护真正市场化企业的基础设施。这样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不仅让具备潜在企业家才能的人易于获得资源,还酝酿社会共识;既使像穆尔蒂(信息系统公司的创始人,被比作印度的比尔·盖茨)这样一些企业巨头得以产生,社会还把他们当作民间英雄。
中国人不可理喻的却是自身:我们为何仍然缺乏足够的法治制度和意识,来恰当地对待私人财富和特定条件下发达起来的、似乎“脏兮兮”的富人和企业家?富人犯法与穷人同罪,但绝不意味着富人重罪;富人有罪无罪与穷人同一裁决标准,但绝不因为他是富人就应从严获罪。但富人目前恐怕还是中国不能承受之重,你很可能还远没有发达到比尔·盖茨的程度就精神崩溃了。
何况,印度还有一块迄今尚未利用的增长储备。如果印度不再把海外约2000万的同胞称为“并非必需的印度人”(Not Required Indians),而且从自己海外侨民那里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也与中国一样达到50%,而不是现在的10%,那么,印度就有可能成为全球性科技强国──就像中国在海外华人的帮助下,已经成功地成为“世界工厂”。
中国的领先之处
增长率:近1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约为8%,而印度只有6%。
基础设施:中国拥有高水平的公路、港口、电力部门和工业园区。
外国投资:中国一年大约能吸引500多亿美元外资,而印度引资数仅为40亿美元。
出口:2002年中国的出口总额为2660亿美元,大约是印度的4倍。
印度的优势所在
语言:英语的普及使印度在信息技术服务和后台工作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资本市场:私营公司的融资渠道比较通畅,而中国则较钟爱国有企业。
司法体系: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合同法和版权保护体系要更加完善。
人口:印度总人口中25岁以下的人大约占35%,在中国这个比例为45%。
(资料来源:《商业周刊》)
问题在于人口──尤其是亿万农民
然而,要是说印度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更加充分地利用了资源,并已选择了一条有可能比中国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因此可能超越中国,我认为塔伦·凯纳和黄亚声的研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
事情正如二人宣称的那样:“真正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不是中国和印度当前处于何种位置。问题在于它们未来将处于何种位置?印度追求的经济发展道路优于中国吗?”
的确,仅凭中国现在远远大于印度的多个经济总量,不能说中国的未来比印度更有潜力;同样,也不能仅仅根据印度高级市场和技术密集市场比中国更有效率,就预言印度的增长更有持续性。效率高而费用低的高级市场,肯定是有助于经济增长的;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在于这个市场与该国最紧要的问题有多大相关性。
与中国一样,同是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的印度,经济增长不可能不受农村剩余劳动的约束。发达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对此往往缺乏切肤感受,难得将它作为一种价格或成本约束来认真对待。
印度和中国一样,都有着庞大的剩余劳动和处在市场边缘的数亿农民。印度的高级市场,以及初级市场里的软件信息产业、制药和生物技术产业,其实容纳不了多少劳动,尤其是密集劳动。过剩劳动力如何就业是印度的大问题,但印度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市场与此的相关程度并不高。事实上,印度迄今为止并没有创造出一个能大规模匹配和容纳密集劳动的产业。
中国在初级市场方面,却较成功地让制造业与密集劳动融合在了一起,显然容纳了比印度多得多的密集劳动。同样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初级市场的发达与自己面临的最大问题高度相关。有一个可容纳越来越多密集劳动的市场,使亿万人民在其中获得收入并增加购买,是中印这类拥有众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欲要持续稳定增长的基本平台。这个平台的获得并不容易,它是风云际会的结果。
还好,中国不拒绝可口可乐
但仍有一些中国经济学家是鄙薄初级市场的,而且直言苦劳于斯对外资是有害的。显然,他们对人类生活有着更神圣的期许。他们向中国推荐印度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反抗。前不久,学者李少君就有文章说,他前不久与知名学者王绍光去过印度,就认为中国知识分子远不如印度的知识分子,中国应向印度学习。
李少君说,他和王绍光都深深“敬佩”印度的民族主义。他说,陪同他们的印度教授从来只用国产货。他们饿了,买饼干吃,印度教授不吃,他只吃印度人自己做的薄饼;见他们逛街渴了要喝可口可乐或矿泉水,便委婉地建议他们喝椰子水。印度的教授们不仅以身作则,而且还努力影响更多的人。教授正和他的学生们发起一个“不喝可口可乐”全国性运动。他们的口号是:“不喝可口可乐,喝椰子水;不吃和路雪,吃井水;如果买车,只买国产车。”据李少君说,印度基本上没有外国车。
李少君为中国汗颜了:“麦当劳与肯德基进入印度多年,绞尽脑汁,却毫无进展。肯德基甚至被迫于去年彻底退出印度市场,麦当劳到目前为止也才开了20多家分店。而在中国,麦当劳与肯德基长驱直入,毫无阻拦,短短几年就席卷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同行的王绍光教授感叹说:‘与印度教授比起来,中国可以说没有一个真正的民族主义者。’”
我认为,如果把印度知识分子道德上的优点看成是他们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一个优势,可能就要害人害国。
印度的劳动力中有70%是农民,与中国一样,有着浩大的剩余劳动队伍需要国际国内更大的市场来容纳和消化。国内企业一时开拓不出这么大容积的市场,利用外资又有什么错呢?2003年,中国出口的4000亿美元中有近60%是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也就是说仅在国际市场就做了近两万亿元人民币的出口生意──这意味着有多少人就业、多少人因就业而有了收入、多少人因收入而有了购买,有多少经济增长因购买而产生?
不久前,一个世界性的反全球化大会在印度召开。我想,中国是不太会同意这种大会在自己国土上召开,而向国外投资者发出一种含混信号的。我看见电视上那些在印度街头游行的各国人士,就觉得印度这个国家很麻烦。
李少君还向中国推荐了印度知识分子的宗教情怀,称赞印度知识分子如何扎根农村,用各种方法帮助农民,组织农民反抗全球化。曾看过一位印度高官的预测,说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赶上中国需要10年。我查了资料: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2003年是570亿美元,印度尚不及中国的零头。
看到上述消息我深感庆幸,中国那些崇尚民族主义的专家学者没有主宰政策。否则,印度肯定超越中国。作为反面教材,中国不妨向印度“学习”。
快马加鞭,一骑绝尘
如果说,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开放,尤其是对三来一补等看似卑贱的加工制造业的开放,使中国获得了能容纳越来越多密集劳动的国际国内市场,是中国的独门绝技的话,印度这个市场则还面临着民族主义和宗教的巨大交易费用和成本无人买单。而且在内需方面,印度显然还像若干年前的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并不指望在你这里卖多少东西,更多是利用你有竞争力的劳动所生产的东西往外卖;而中国已在超越这个阶段。大致的情形是,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市场竞争,印度有着它难以克服的成本,自然也难吸引世界相应的资源。
实际上,印度还有着一个几乎无法克服的成本。它地处南亚,近几年的夏季常有50摄氏度的高温。英国大学者汤因比在其煌煌巨著《历史研究》中就描述过远古时气候成本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我前些年看过国外的一份研究,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大都分布在北纬多少度以上,大抵谈的就是气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成本的角度看,几乎是无法消除的。
我个人的推测是,只要中国坚定这样的共识,即在相当长时间内坚持所谓市场经济建设就是扩展容纳密集劳动的市场,同时继快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经济就依然一骑绝尘。
香港的张五常在一篇论及人民币如何下锚的随笔里曾说,中国不要眼睛光盯着发达国家,还要经常看看身后或身边的竞争者,比如印度就很厉害。但印度究竟会有多厉害呢?
印度公众眼中的中国
■文/唐璐
印度是一个特别善于表达自我的民族,对于中国,有多少印度人就会有多少种观点
如同中国对印度林林总总的看法一样,印度人对中国的感情也呈现出多姿多彩:怀疑、同情、震惊、敌对、友好、好奇、害怕、愤怒、敬畏、尊敬、不知所措……
“中国人并不冷酷”
施瑞德哈来自泰米尔纳德邦,他在邦立大学教授国际政治和中印关系课程。在尼泊尔的一个研讨班上,我与他成为了合作伙伴。值得指出的是,我是他有生以来第一个接触的中国人。
当研讨班即将结束时,施瑞德哈悄悄告诉我,回国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诉他的学生“中国人并不冷酷”──因为以前他在给学生上课谈到中印关系时,总是给他们讲“中国人非常冷酷”。但他现在觉得,中国人其实非常热情、友好和坦诚。
说实话,第一次听施瑞德哈说“中国人冷酷”时我感到特别不可思议。渐渐地我明白了可能是中印之间的文化差异产生了这种认知隔阂。所以我不断地向施瑞德哈讲述一个观念,即中国人的感情总体来说比较含蓄,对于任何他所喜欢的人或者事物都不会像印度人或者西方人那样情绪激动。这或许是中国人被认为冷酷的直接原因。
其实,在与印度人接触中,我也发现了他们身上有许多与中国人不同的行为方式。例如,印度人喜欢某种东西会表现出很强的倾向性,甚至会直接向对方索要,而这在中国人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印度人被许多中国人指责为贪婪。
其实,无论是“中国人冷酷”还是“印度人贪婪”,恐怕都是不同民族依据自身的文化取向作出的判断,这其中并不一定带有多大的合理成分,然而日积月累,却可能会对人民的沟通产生负面影响。
“昆明简直就是东京”
拉纳是来自印度阿萨姆邦的一位电视工作者。1999年我曾经陪他到通往缅甸的史迪威公路实地考察。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返回昆明的那天正好是晚上。那年,昆明刚好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夜幕笼罩下的昆明被一些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装扮得异常漂亮。当我们的车队缓缓驶入城区后,拉纳向我惊叫着:“啊,昆明真漂亮,简直就像是到了东京!”
我笑了,“昆明仅仅是中国的一个中等城市,如果昆明是东京,那么假如你到了北京或者上海,你又能说什么呢?”
其实,我在印度网站上也经常看到那些到中国公干后的印度人撰写的中国见闻,他们一方面惊讶中国现代化程度之高,另一方面则抱怨印度媒体对中国成就的报道太少。也难怪,尽管我的朋友约瑟夫每天都特别勤恳地埋头写稿,可是全印度目前只有他一人作为印度报业托拉斯派出的记者在华工作。
正因为如此,2003年,当随同瓦杰帕伊访华的六七十名记者(许多是首次来华)把他们对当代中国的风土人情认识介绍给印度人时,在印度掀起了一股强烈的中国冲击波:高速公路、摩天大楼、购物中心、霓虹灯光……印度人明白了:在通往富裕的道路上,中国已经把印度甩在后面了!
“印度穷人更多”
库马尔在尼赫鲁大学社会学系读研究生,他的父亲因为做生意经常在新德里和上海之间往返,库马尔的中国知识几乎都是父亲灌输的。他向我倾诉了一段心声:
“印度很强大,但是我们的生活水平远比中国低。我们仍有很多的穷人。现在西方国家都承认中国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可惜印度还不是,最可怕的是印度对中国的先进的漠视,中国的现实同我们想像的完全不同。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比我们要高。虽然印度的富人生活更好,但是印度穷人更多。”
印度一直梦想着要成为一个大国。1998年,印度核试验震惊了世界,现在,印度也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但中国经济的崛起使印度领导人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成为一个受国际社会尊敬的大国,仅有核弹远远不够,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力量支撑。
所以,我们看到,印度领导人最近几年总是在各种场合叨念着“印度的根本国策是追求人民的高质量生活”,“印度发誓在2020年将成为发达国家”。
“中印联合,未来将属于亚洲”
贾娅纳丝是居住在印度南部城市普那的一位相当活跃的自由撰稿人,主要撰写涉及中国和印度经济问题的稿件,曾跟随在美国公司工作的丈夫多次访华。
她认真而坦率地向我谈了她对中国及中国前景的看法:“对于印度来说,中国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对手和潜在的朋友。从政治层面看,中国是印度不放弃民主原则和不牺牲国家安全就可以效仿的榜样;从商业角度看,繁荣的经济将使中国成为进入制造业并与印度产品交易的一个机遇之窗。”
她说,许多印度人都梦想着中国和印度能够结盟。只有这样,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联合才能够抗衡发达的西方世界。当然,目前惟一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历史遗留下的中印边界争端。
同其他印度人相比,贾娅纳斯的观点可能属于比较务实的一类。在印度,持这种务实观点的人越来越多。由此,记者想起另一位朋友,印度地缘政治学家、被誉为“亚洲版北约之父”的纳拉帕特。用纳拉帕特的话说,中印如果联合,未来将属于亚洲;如果中印分开,美国将会得逞,亚洲的未来就将属于美国。
值得庆幸的是,印度的年轻一代对中印关系的态度也在日趋冷静。越来越多的年轻印度人主张,印度应该同中国改善关系,因为美国人希望印度同中国对抗,而印度就是印度,对于印度来说,中国可以成为印度的朋友,只有这样印度对美国才能有较大的选择权利。印度目前不应该在军事上震慑中国,而应该在经济领域同中国竞争和学习。
根据我对印度的认识,印度是一个民族性非常强的国家,它不会轻易与任何国家结盟,因此我不赞成那种印度人会与美国结盟反对中国的看法,同时我也并不认为中印有一天会走到结盟的地步,两国之间的利益格局,决定了中印之间将只能是竞争与合作关系。
在现阶段,印度更希望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而要做到这点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保持与中国的良好关系对于印度是非常必要的。关于这一点,印度外长辛哈说得很明白:“目前中印都把未来20年看成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战略机遇期,如果中印在双边关系上取得质的飞跃,克服无端的不信任,两国将能成为一对具有建设性视野的合作伙伴。”

学他们万国产品吗,这段路,清末民国我们走过了,行不通,


瓜州县18883301139: 印度经济迅猛崛起 中国有哪些方面应该学习 -
弥戚瑞科: 印度要学习软件方面的,中国房地产

瓜州县18883301139: 印度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有哪些借鉴
弥戚瑞科: 高新技术开发,特别是软件方面的

瓜州县18883301139: 结合材料三分析,近年来印度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
弥戚瑞科: 结合材料三分析,近年来印度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借鉴: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走特色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工业;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等.

瓜州县18883301139: 印度崛起了我们怎么办? -
弥戚瑞科: 我们现在进行的是科学发展观,换句话说要可持续发展高速率的经济增长率意味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白话来说,就是以高消耗高污染来拉动经济发展中国现在要向集约型经济靠拢,这意味着要保护...

瓜州县18883301139: 印度的发展对中国是机遇还是威胁?
弥戚瑞科: 机遇和威胁从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利用. 比如说经济,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当然会相互竞争,争资金、争技术、争市场,这是威胁的一面;但是同时,中印两国经济总量的扩大优惠为对方带来市场机遇,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也可以吸取印度的经验和教训,这又是机遇的一面. 再比如说军事,中印两国在军事上当然有矛盾、有冲突.可是印度军事实力的增长真正会威胁到的更多的是南亚次大陆,包括巴基斯坦甚至是波斯湾地区,这就势必要和美国的利益发生冲突,这又是我们可以加以利用的一面. 所以,要判断印度的发展对我们来说是机遇还是威胁,必须要结合我们的对策以及执行对策的能力来分析.错失机遇,机遇也会变成威胁,而正确应对威胁,威胁也可能转化为机遇.

瓜州县18883301139: 中国和印度崛起相同的因素有什么 -
弥戚瑞科: 1、两国的基础都比较差,尤其像印度经济条件更为落后.2、两国都实行开放国门的经济改革.3、两国都有着庞大的人口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瓜州县18883301139: 印度的优势和好处? -
弥戚瑞科: 一、印度的耕地面积比我国的大30%左右.中印两国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国人口现在为13.5亿,印度为11亿,对这样的人口大国,保有足够数量的耕地面积至关重要,否则吃饭都成问题.虽然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印度的三倍还多,但从耕...

瓜州县18883301139: 印度经济和我国经济各有什么优势?谁发展的快? -
弥戚瑞科: 中国比印度发展的要快,而且这几年两国实力有快速拉大的趋势.仅从经济总量上看,80年代末,印度经济总量大约是中国的80%左右;2009年只是中国的20%了,而且还在拉大之...

瓜州县18883301139: 我国应如何应对新挑战,实现新发展? -
弥戚瑞科: 三个挑战 从挑战来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约束条件正在不断增加. 其一,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经济循环体系,发达国家消费模式的调整,对出口导向特征明显的中国制造业形成较大的结构性制约.长期以来,全球经济循环的主要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