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生活资料

作者&投稿:阙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朝生活习俗~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时期。丝织、漂染技术有了极大提高。加上对外开放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结合,相容并蓄,使唐代的服饰华丽清新,充满大唐风范。


  唐承隋制,天子用黄袍及衫,黄袍被视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朝。唐高祖以赭黄袍巾代作常服,以后因天子用赤黄袍衫,於是逐渐禁止臣民服赤黄之色,并以品级定袍衫的颜色,即所谓“官品服色”

  隋统一全国,一方面推行汉族已经形成的的服饰制度,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下令不准百姓服黄色衣裳,从此黄色也了皇帝专用的服色.

  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当时丝织业的发达,审美观念的独特。
  1 幞头形制富于变化。
  2 官品服色渐成制度。
  3 胡服颇为流行。
  4 女服色彩艳丽。
  5 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

  隋唐五代冠帽 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早在东汉就已流行这种装束,魏晋以后巾裹更加普及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幞头较简便。初唐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型,即为“平头小样”巾子。以后巾子渐渐增高,陆续出现“英王踣样”巾子、“官样”巾子、“开元内样”巾子等。幞头有软脚幞头和硬脚幞头。除幞头外,还有纱帽等.

  冕服:祭服,最隆典礼礼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称朝服。
  公服:为次于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礼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时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视事时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时服之。
  平巾帻服:戎装的公服。
  乌纱帽服:为天子及皇太子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装,以乌纱做帽。
  黑介帻服:没有公职的 士人,在朝见受诏时穿着。
  常服:为使用最多的一种服装。
  黄袍:天子开始常穿黄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来分别品官之职位高低的传统。


  唐代官吏服饰 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隋唐服饰---妇女礼服

  大礼服
  褘衣:最隆重的大礼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礼服。
  常礼服:
  青衣:皇后礼见皇帝时穿着的。
  朱衣:皇后宴见宾客时穿着的。
  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归嫁礼服。
  贵妇人的礼服多以袒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短袖)肩披帛巾。当时也流行穿胡服.

  唐代女子注重化妆,修饰容颜。例如画眉,当时最流行的是阔眉、八字眉等眉形。额眉间的妆饰,如「花钿」用金箔片等材料剪成小花贴在面部便很有特色
  。发髻形式也多种多样。

衣食住行

唐代的服饰在形制、质料、颜色诸方面仍有法规上的尊卑贵贱之别。武德四年(621),唐高祖初定服饰之制,规定了祭服、朝服(又名具服)、公服(又名从省服)、常服(又名燕服)四种服制。其中常服规定赤黄色为帝国专用,自此黄袍成为帝王的象征。其后,唐太宗、高宗、德宗、文宗等也都曾下令,对文武百官及庶民百姓的服饰区别做出明确规定。大致来说,贵族官僚及富室之家的服饰均以锦绣绫罗制成,庶民百姓只能穿粗布麻衣,服饰穿着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唐代男子的服饰风尚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初唐至盛唐时以裤褶服式为时髦,头戴幞头,身穿圆领、右衽、长仅及膝的窄袖袍衫,腰束革带,足登长靴或软皮靴。中晚唐时,上层社会的男子服饰又恢复了秦汉时的宽袍长袖,长裙高履,但裤褶式仍在下层人民中间流行。

唐代妇女的服饰富丽绚烂,前后多有变化,但基本的服装有裙、襦、衫、帔几种样式。唐初女装因隋之旧,大多上身穿窄袖衫襦,下身着曳地长裙,足登弓履或高头履,即所谓”小头鞋履窄衣裳”的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的密切,特别是妇女思想的解放,唐代女装的形制趋行暴露和开放。唐初上层妇女外出多着 ,全身障蔽。自永徽之后,皆用帷幔,帽裙至颈,渐为浅露,无复遮蔽,士庶竟相仿效。不久,又胡帽乘马,露髻驰骋,或着男子衣服靴衫,招摇过市。到天宝初年,”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出现了”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的开放服饰。中唐以后,窄袖管服装逐渐过时,代之而起的宽袖衣裳,妇女服饰愈来愈肥,愈加褒博。

唐代妇女的发型十分繁多,以梳高髻为美,发式有云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三角髻、双环望仙髻、回鹘髻、乌蛮髻等。面部化妆也非常繁复,化妆顺序大致为敷铅粉、抹胭脂、涂鸦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魇、贴花钿等,其中眉式即有鸳鸯、小山、五岳、三峰、垂珠、月梭等十数种。

唐代饮食比前代更加丰富多样,主食以麦、粟、稻为主,间以多种杂粮。小麦面食是最主要的食品,无论贵贱皆食之,以饼类样式最多,有汤饼、胡饼、蒸饼、煎饼、凡当饼,红绫馅饼、赍字五色饼等。馒头也已会制作,称为钉坐、豆钉或曼头,多为祭祀所设。主食中还有烧饼、寒具(馓子),馄饨等。副食以小葱、韭、蒜、姜、菠菜、竹笋、杏、梨、枣、瓜、葡萄等蔬果为主。肉食也很常见,尤其是富贵之家,以牛羊猪鸡为主,动物的下水、腑脏也开始被烹制成各种美味。蛤蜊、鳜鱼、虾、蟹等鱼类产品也都进入饮食之列。调味佐料有盐、醋、酱、胡椒、蔗糖等。

酒已成为唐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饮酒之风甚盛。全国各地名酒甚多,仅京师长安一带就有西市腔、郎官清、阿婆清、新丰酒、仇家酒、户县酒等。城乡各地酒店、旗亭众多,酿酒沽酒生意红火,在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

茶成为唐人须臾不可离之物,自开元初年,饮茶之风风靡全国,各地茶肆林立,煎茶卖之,茶道大行。陆羽所撰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茶道的著作。茶叶成为进贡、赏赐馈赠的佳品。品茶、斗茶成为士人的雅好。”田闾之间,嗜好尤切”,普通百姓也已离不开茶。

唐代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胡食盛行,尤其是开元以后,”贵人御馔,尽供胡食’,成为时风尚。前述胡饼即是一种胡食,这是唐代民族融合的结果。

唐代的居住条件因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差异很颇大。皇帝所居宫室最为豪华。唐初,长安的太极宫是皇帝议政和居住之地,有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承香殿五座大殿。自贞观八年(634)始,唐太宗以为其父李渊清暑为名,于太极宫以东营建新的宫室,初名为永安宫,后易名为大明宫。龙朔二年(662),高宗李治身患风痹,恶太极宫“湫湿”,对大明宫大加修造,并将政治中心移于此。大明宫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为中轴线,左右两侧各建有若干配殿,气势磅礴。玄宗即位后,又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兴庆宫,把宫殿和园林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宫殿楼阁有兴庆殿、大同殿、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殿、沉香亭等。至此,唐代诸帝在京城内兴建了三个宫殿区,时称“三大内”。武则天迁都洛阳后,也大兴土木,修建了三阳宫、兴泰宫及明堂、天堂等。此外,唐代还兴建了九成宫、玉华宫、翠微宫等许多离宫别馆。

唐代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的私人住宅有着形势和规模上的规定限制:即王公之居,不施重拱,藻井;三品,堂五间九架,门三间五架;五品,堂五间七架,门三间两架;六、七品,堂三间五架,庶人四架,而门皆一间两架。但皇室宗亲及高宫权臣多越制造宅,竞为奢侈。安史之乱后,一度大兴“木妖”之风,将军马璘造一座中堂,即花费二十余万。相比之下,一般庶民百姓无力购买砖瓦,多以茅屋为居,时有火灾发生,常有漏屋之苦。

唐代交通十分发达,以长安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以及由大运河和南方水乡构成的水路交通网四通八达,同时,驿站制度建全,陆有陆驿,水有水驿,陆驿有车马,水驿有舟船,为公私行旅和商贾往来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唐代养马经历了一个衰而盛的过程,开元盛时,不仅政府拥有许多官马,民间私马数量也相当可观,马车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车乘方面的尊卑贵贱十分明显,皇帝有供服乘之用的五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及耕根车、安车、四望车,还有供仪仗之用的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辟恶车等十二属车。皇后有重翟、厌翟、翟车、安车、四望车、金根车六等。皇太子和王公大臣也各有车乘。民间马车则主要用于运输。

马车而外,牛车、驴车的使用也比较普遍。肩舁和檐子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肩舁又叫肩舆、软舆、软舁等,檐子也叫竹舆、兜笼,均要以肩抬扛。

所谓盛唐文化,是以玄宗朝为主,上溯高武,下及德宪朝,空间分布涵盖开元十五道,以西安、洛阳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的文化。玄宗开元天宝间(713~755),为历代史家所称颂的“盛世”,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超过前期,政治上实行较开明的统治,而且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也都表现出诸多高峰。既有中外文化融合、物态变迁的时代特征,又有继承古老的传统以通变求新意的民族特质。以诗歌为表征,李白杜甫所代表的恢宏激昂的盛唐之音、高适岑参壮志酬国的边塞诗和王维等融于自然的田园山水诗,奏起了时代的最强音。史地的发达、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代表民间文化的传奇变文俗讲百戏,以及具有起承转合功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音符。唐代是佛教文化渐趋融入并中国化的重要年代,也是唐人对古今中外各种学问大加总结提炼的时期,大量综合性著述的出现反映了唐人总体智力水平。另方面,玄宗朝长达40余年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安史之乱”,象一块界标,标志着时代内容的分野和转折,这种转折所带来的变异特征,由于加速度的发展,越到后代越为明显。然而,在与这一事件切近或同时,在文化的发展中已有了这种变化的端倪。本文试图对盛唐文化现象的诸多变异特征进行探讨,进而算是对笼统谈论盛唐文化而忽略其时代差异的研究现象的一种反拨。

隋唐关中门阀为首的政治势力统一中国,重演了各政治力量消长变化过程。重婚姻门第的山东旧族渐被重官阶爵禄的关中军功贵族所取代,随之而来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取士,扩大了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仕途之路,在现实的秩序中突破了门阀士族的权力垄断,强化了广大知识分子入仕参政的愿望。他们带着不懈的热情去建功立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文学做为反映现实最敏感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诗歌更是先声夺人。总观盛唐诗歌,是对现实人生的乐观感受和充满青春昂扬热力的执着。带着这种情感去观照自然,同时便是一种移情于自然,歌颂自然的强烈情绪体验,它少有一种沉重的现实内容,更多是一种抒发内心欢快、充满健康生活情趣的审美感受,这是盛唐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和美学风格[1]。这是将内在本质力量与优美的自然景象,自由地转化为美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刚健的时代精神。这是先秦以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融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这是《诗经》以来比兴手法的圆熟运用,是南朝诗歌韵律形式的极致发展,是极盛的时代精神所显现的生命力的外化和对象化,是民族强盛时社会心理的最佳表达方式。
与这盛唐之音同一气象,反映同一时代风貌的便是草书、音乐、舞蹈的盛行。书法做为“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艺术手段,借助草书特别是狂草的盛行,而达到了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艺术境地。张旭、贺知章、怀素等人的草书,流走飞逸,迅疾骇人,将人生的喜怒哀乐痛快淋漓地倾注于笔墨之间,成为当时书法的时代风貌[2]。唐代的民族大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长安已成为国际的大都会[3]。不同区域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服饰等纷纷涌来,在长安这个中心舞台上表演展现。“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驰使,绝不介怀”[4]。在这样一种时代氛围中,唐人广泛吸收了古今中外文化精华,予以再现和创造。玄宗朝,由于前代的积累和玄宗本人的好尚,音乐、舞蹈格外发达。广泛吸收各族乐曲和乐器,并设左右教坊和梨园,掌乐舞之事。当时乐师(音声人)有10027人,散乐艺人也有千余人[5]。我们从《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三大舞所表现的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唐代由创业到巩固政权和安定后的享乐、歌舞升平的变化。多样化的舞姿和群舞的盛行表达出欢快喜悦的心境,而少有伤感哀怨失落悲愤的愁绪。
至于盛唐的绘画艺术,“亦一变陈、隋、初唐细润之风尚,以成雄浑正大之盛唐风格,而见空前之伟观”[6]。玄宗本人擅以墨色画竹,也为一时之胜。盛唐绘画特点有二:一是佛教绘画,脱去外来影响,渐具民族风格,以“吴带当风”为其代表,偏重写实,向风俗画发展;二是山水画法渐独立,且分南北两派,分别以王维和李思训父子为代表,王维的南派融解禅意渐发展为后代的文人画。值得注意的是,唐人诗画中关于马的题材甚众,如曹霸、韩干、陈闳、韦偃等皆是画马能手,诗人杜甫更与几位画家过从甚密,画家们每有新作必请他鉴赏题诗,留下了多首咏马之作。这主要是由于唐代开拓边土对外战争的需要,十分重视马匹的畜养,开元初年的御厩养马二十四万匹,开元十三年增至四十三万匹。正是这种开拓疆土、边塞立功的现实需要,才有诗画题材大量地反映这一时代内容的现象。
在盛唐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由于时代的需要,每一种都得到了极致的发展,且大都表现着反映着大致相同的时代内容:这就是讴歌自然、状写人生、感叹人世间的欢乐、伤感和憧憬,借各种艺术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现实体验,构成一幅浑厚雄壮的艺术画面和充满壮美的艺术意境。
由于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也由于科举制盛行而带来的广大知识分子的仕进愿望十分强烈的社会氛围,唐人的心理状态、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与客观外界接触时,产生了一种主体本身的需要和对客体价值的一种新的积极的肯定判断,这表现在盛唐人大都把帝国的命运同自身的前途做为一个同构体来看待,普遍地眷恋世俗生活。《太平广记》中有关李林甫不愿放弃富贵享受去学仙道[7]、秀才李俊二十余年未曾及第仍不肯放弃仕禄追求[8]的例子便是明证。“仕”、“婚”,成为唐代知识分子的两种主要的人生追求。《太平广记》及唐人各种笔记小说,为我们展示了唐代文人和一般百姓世俗生活的各种场面和多幕剧。诸如嗜酒豪饮、挟妓歌吟、郊游远行、击鞠下棋、占卜相面、品茗赏花、斗鸡走马、杂耍百戏等不胜枚举。与这种对现实生活的依恋相关联的是唐人重信用和忠义的行为准则,少有魏晋时那种人生无常、世事多变的感喟,这是由于对现实的满足而引发出的对人事交往的重视和肯定。这与强盛时汉朝人的一般心理颇相契合。唐人也总爱自比于汉人[9],以汉代的贤主名臣来比附当朝或者对比切近的人生经验和行为方式。这里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唐代是关陇贵族建立的政权,自西而东、自北而南建立一统王朝。南方自东晋始就一直被看做同时自认为是华夏汉文化的正统。唐统一全国后,急需标榜正统,因此,一方面推出老子为远祖,同时文化上承继南方,唐初一切制诰文体皆用四六文,使人们承认自己是汉文化的正统继承人。这是一种深层的归属心理,同时亦是民族自尊的表现。古文运动反对宗教迷信,去豪华见真淳,汲引西汉乃至先秦文辞,变革儒学,以道统与佛学抗争;由四六文而古文,更由形式到内容,正反映唐人对民族自尊认识的深化。这种变化客体以认同自我的心态正是唐人逐渐确定了的价值观念。
前期唐人的婚嫁观念也有变化,不似南北朝重门第,离婚再嫁之事屡有发生[10]。尤其在公主的婚姻上反映最为明显。唐嫡亲公主211人,代宗以前99人,其中三嫁者4人,再嫁者23人,占四分之一强。民间改嫁离婚之事笔不胜书,而且由女方提出离异的也不在少数。说明唐皇室做为西北胡化较深的贵族,统一中原后一时又未尽汉化。他们抑制山东士族,对婚姻礼法观念也产生影响。同时各族间融合频繁,也难有统一严格的规定,因而造成前期在婚姻关系上较为开放,少有约束。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破坏了生产力与社会生活,同时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一系列变化,也影响到文化的发展。“安史之乱”象一副清洗剂,使许多变化变得清晰了,表现出与前期不同的文化内容。
如果说,唐前期文学艺术所表现的时代精神风貌是对空前高涨的社会繁荣的乐观展望,那么经此大动乱,则发展为相对深刻的揭露抨击现实的内容。它打破了诗人们乐观的期望与理想,而变为对现实、人生的重新审视。中晚唐经历了由中兴热望到有感于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政权没落的哀感。带着伤感的审美情趣,使诗歌的直接性和哲理性向纵深发展了,到宋代诗歌更以深邃、富有哲理见长。中唐的大历十才子,已不象盛唐人着重总体感受的抒发,而偏重细腻的心态描写;山水诗也不多以雄伟奇险取胜,而以境界淡远深冷见长,偏重于工整精炼的艺术技巧和形式。反映社会现实最为深刻的当为“诗史”杜甫,其诗歌艺术形式规范有加,对诗律要求更严。一种规范和秩序的强调,颜字、杜诗、韩文成为这一时代要求在文学艺术上的代表。韩愈、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杜牧、皮日休、陆龟蒙等皆崇杜抑李,元稹评李杜优劣,即认为杜甫博采古今、涵孕各体,无人能超;而对李白则极尽贬斥,“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11]。这可代表中唐以后一般文人的审美观。如果说唐前期诗缘情论占上风,此时则言志论重新抬头,注重诗的社会功能,而忽略对审美规律、审美特征的探求,到宋代更发展了美善相兼的功能诗评,传统的儒家诗教重新取得了文学理论中的统治地位。
中唐绘画,以笔墨神趣为主的南宗山水画有所发展,出现了韦偃、王宰、张zǎo@①、王洽等画家。题材由盛唐的宗教百图,发展到仕女牛马,山水花鸟渐趋成熟。世俗人物画也突破了单纯对封建伦常的宣传,出现反映仕女一般日常活动的张萱、周fǎng②的画。再如韩huàng@③,《宣和画谱》所录36件作品,大多是描写农村生产生活情况的,这比盛唐的总体直观感受进了一层。安史之乱后,宫廷乐工流放各地,大型乐舞的规模很难恢复,只在宫廷中还存有一些规模很小的单人、双人舞,盛极一时的音乐舞蹈随着帝国的衰败已不复振作。
平定“安史之乱”后,肃宗、代宗朝渐次加强了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社会文化的控制。儒家思想做为一种有利的统治思想重新被肯定。咸通中进士皮日休上书请立孟子,表明了这一趋势,出现了经学更新运动。由唐前期对孔子和经典的怀疑(如刘知几等)到后期重新确定孔孟在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地位,这种变化是以社会动荡后统治者要求调整生产和社会关系,加强控制的社会内容为背景的。与官方思想控制相反而做为互补,是中经动乱后,士大夫们都在寻求填补心灵空白的填充剂,退守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兼济的热情和仕进的愿望让位于对宗教神灵的信仰。同时佛学本身的发展也走过了与儒学殊途同归的历程,完成了中国化的演进过程。前期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等由于过分拘泥于印度宗教的形式,在中唐便相继消陨,而继起的华严宗特别是禅宗,由于变异为中国式的宗教因而得以有长足的发展,宋明理学正是以传统儒学为主体吸收禅宗精神和道家思想,成为封建后期思想的主流。
后期政权中山东士族等官员成份增加,同时大批新的官僚出现,要求一种新的秩序来保障其地位的稳固,礼法观念重新反映到整个社会。帝王开始提倡守节操,宣宗规定:“夫妇教化之端,其公主有子而寡,不得再嫁。”[12]公主如此,社会自不待言。宋明理学家们更重贞节,反对再嫁。可以说唐后期是宋明理学重振纲常伦理的前奏,忠教节义为后期士子们遵从的主要行为规范和价值原则。
这些深刻的社会变化,也反映到人的最高关系即法律关系上,统治阶级恃其居于统治地位,以强制性手段对危害其利益者予以惩罚。后期法制具有过渡性质。唐政府放弃了对整个帝国实行统一法律的原则,也不再有一部象初唐实行的具有绝对权威的行政法[13]。据刘俊文先生研究,唐朝前期十六次立法活动,除一次外,其余十五次皆以修律、令、格、式为主要内容,频繁调整,以适应统治需要;而后期七次重大立法活动,主要是编纂格后敕和刑律统类等有较大的灵活性的法律形式,以应付动荡变化的局势。同时,后期法律也日趋保守,对祖宗之法难议刊改[14]。从法律条文制敕内容上的诸多变化和增改上,可以照察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法出多门、政局混乱等时代内容。

盛唐时期是历史上对古今中外各种学问知识信仰进行融汇、总结、归纳、整理、输出输入最繁盛的时期。因而从文化意义上说,更多地具有转变时期的特点。在七到十世纪的世界历史上,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主体之一。
1.盛唐文化的发展,同封建政治经济在唐中叶的变化同频共振,走完了由封建前期向后期的过渡历程。唐前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较为开放,广泛吸收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更多承继南北朝以来玄学思潮,佛教影响愈演愈烈,广大民众的价值选择较为自主,从而创造了封建时代丰富多彩的高峰文化。后期经时代动荡和统治阶级对经济和社会关系的调整,一种对秩序的要求,传统儒学生命力再度显现,逐步上升为压倒其他的思想力量、占统治地位的价值取向,并向宋明理学过渡,补充了儒家哲学的传统命题和范畴,与后期中国封建专制集权制度的高度发展并驾齐趋,构成双驾马车,加强了封建的统治。
2.盛唐时期是南北文化的融汇时期,并且完成了南北文化的合流。先秦时百家争鸣,老庄及屈原等代表的南方楚文化,主要与北方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齐鲁文化形成对峙局面。秦汉时国家的统一,南北文化也加快合流步伐,汉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南方楚文化的特征[15]。东汉特别是魏晋,北方文化有所发展,曹魏时的文学为其代表。西晋末年战乱,文人纷纷南迁,北方多被落后少数民族统治,南方文化发展迅速,并从总体上超过北方。以致当时无论南北都认为南方文化为华夏正统。隋炀帝由北方统一南方,仍大量推崇南方文学。唐初一切公私文书,皆用四六文。后来古文运动渐起,北方文风取得优势。同时唐前期宰相十分之九以上皆为北人[16],此亦对文化上的消长变化起干预作用。《五经正义》的编篡,正表明经学上的南北统一,且多用南朝人义疏。外来佛教文化的冲击,也加速了本土地方文化的合流过程。
3.盛唐时期也是传统文化中文化创造传播者身份地位发生变化,分层文化明显化的时期。官方的文化垄断不断被打破,民间文化有了大发展(特别是后期)。汉代的经术取士,使文化创造传播更多地为累世家学和博士所掌握,魏晋时的高门世族同时也是文化的正统继承者和垄断人,文人学者的社会地位只决定于他们的门第和官爵,而不在于学问本身。因此他们对于后来研究者观察时的影响是:时代的差异多于个性的差异。反映的是大致相同的社会阶层和地位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而反映文化层面必然较少。唐以科举取士,使寒素文人知识分子皆可凭其文才学问近似平等地取得政治社会地位,从而改变了政权结构。大量代表知识分子阶层的文化出现,学派的产生、人才群体的涌现便是明证。同时市民文化有所发展,这种与官方文化不尽相同的文化,反映着文化中间的不同层次内容,颇具个性明显的特征,使文学艺术流派纷呈,颇为繁茂。
4.盛唐时期又是传统学术文化不均衡发展的极致表现时期和科学文化的转折过渡期。中国传统的重人文、重文学艺术、轻科学的文化特征,唐代有充分表现。文学艺术、史学高度发达,自然科学相对落后。李约瑟认为:唐代是人文主义的,宋代则较偏重于科学技术方面。到宋代,“深奥的散文代替了抒情诗,哲学的探讨和科学的描述代替了宗教信仰,在技术上,宋代把唐代设想的许多东西都变成了现实”[17]。以数学为例,唐代数学著作仅三、四种,宋代多达五十多种,唐以前几何学为中心内容向宋元代数学的过渡,唐代是一个转折。唐代人文学科的片面深化,缺乏哲学和科学技术的相应成比例发展,因此从文化总体发展水平看,盛唐文化似不如宋代。前辈学者陈寅恪、邓广铭先生论之颇详。
5.盛唐文化做为创造主体除了对前代的传统文化加以继承、诠释、理解,依时代的需要和统治的要求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其具有显明的个性特征外,还对各种外来文化进行融汇、消化,并弘扬以为己用,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是盛唐文化发展的另一重要特征。唐初是中外交通最频繁、来往最密切的时代。并且每次往来都多少与文化有关。以宗教为例,除佛教外,还有多种宗教传入。贞观九年景教僧阿罗本由波斯来到中国,于义宁坊立大秦寺,是为景教传入之始,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景净撰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颁并序》。永徽二年(651年)唐正式与大食通使,伊斯兰教随商人传入,到贞元十四年(798年)止,大食国遣使至唐达37次之多[18]。袄教,先传入今新疆境内的于阗、焉耆、疏勒、高昌,武德时在长安布政坊西南隅建胡袄祠,贞观时崇化、礼泉、普宁、靖恭诸坊都立袄寺。武后延载元年(694年)波斯人拂多诞持《二宗经》来朝,为摩尼教传入长安第一人,大历三年(768年)准许回鹘在长安建摩尼教寺。这几种宗教,皆与佛教一同在“会昌法难”中遇到禁毁。
从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看,每个文化主体多是立足于本体的需要,依本体的文化结构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唐处于同时代,尚有几个较大的文明区。周围的附属性小国,从属于这个大的文化系统。它们有着不同的认知、价值、规范和审美系统,使其各具不同的特点。对它们各自的文化内容和相互影响的研究,可以完成对中古世界文明的总体把握和认识,从而能更清楚地认识唐代文化的地位。
南亚的印度文化圈。文化的中心内容是佛教和婆罗门教,所有的专门学术都由神学发展而来。梵文文学有所发展,梵文戏剧有十余种之多。数学与天文学关系密切,代数学有较高发展。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圣使(亚雅巴达)提出了地球绕地轴自转的主张,并对日月蚀现象有近似科学的解释。当时唐代对印度文化的吸收重在佛教和天文、数学、医学知识等内容。
阿拉伯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方位,吸收了中国、印度、希腊的文化遗产,从七世纪到十三世纪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科学文化,在世界科学史上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其主要成就表现在天文学、医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和地理学等方面,为当时世界上科学发展的高峰。此外哲学、文学、史学也有相应的发展,大批阿拉伯商人把乳香、木香等药物、药方带入唐朝。但有唐一代对其发达的科学文化却少有吸收,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中世纪西欧政治上的分裂局面,使基督教以教皇为中心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世俗学术哲学、科学、文学等都成了神学的附庸。“自然知识只有在它是一种启发的工具,可以证明教会的教义与《圣经》的章节时,才被重视。”[19]教育纯为教会服务,但所开文法、修辞、逻辑(初等三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高等四科)7门课程,却有利于文化的延续、普及。当世俗学校大量建立后,出现了知识的复兴。与唐的交往很少,基督教的一支景教在唐时传入,但影响很小。
当时唐朝做为与这三大文明区并列的东方文化中心,深深影响着周边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发展。象当时日本、朝鲜的学校教育,从课程到考试内容和教材,都与唐代相同。日本当代史学家井上靖在《日本文化》的书中颇为中肯地写道:“唐代的文化是与印度、阿拉伯和以此为媒介甚至和西欧的文化都有交流的世界性文化,所以学习唐朝也就间接地学习了世界文化。”中国文化由于其大陆性的特点,自发性独创性较大,因而封闭性也比较明显。古代中国只有唐代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最大,与外界接触最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最具有开放性。本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先生在构思《杨贵妃》剧本时曾有如下的想法,即觉得“唐代的文化观念,很可以做我们现代的参考。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把有极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的崇拜或轻易的唾弃。这正是我们目前急切需要的态度”[20]。鲁迅先生的这一看法,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总之,观察盛唐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唐前期较具开放性,后期则逐渐收敛,经历了由放而收的时间历程。后期更象是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间的过渡期和波谷,因而真正具有唐代社会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的应是前期的盛唐文化。无论从文化层面还是文化部类上看,都带有区别其他朝代的独特内容。

下面这个网址的内容就是你需要的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63915.html

好像那时候全是文言文?我晕很男说的


新野县13255889483: 盛唐时期普通都市民生活是怎样的?就像当时的有一些什么商铺,人们的?
湛法谷氨: 唐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唐朝时社会繁荣,国力昌盛.百姓的衣食住行较之前朝都有了新的发展与改进.整个社会都在新发展中.下面就对几个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进行介...

新野县13255889483: 谁能给我找一些我们大唐盛世的资料就是具体描绘一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
湛法谷氨: 汉之后,经历了三国、晋、南北朝、隋等朝代,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了唐朝.李渊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实行一系列开明的政策,把中国封建时期的繁...

新野县13255889483: 查找反映唐朝人生活资料的途径 -
湛法谷氨: 只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查看《新、旧唐书》中的《食货志》,它是专门记载某一朝的生活习俗.二是查看《通典》等“十通”之中的“食货”一门,这是记载最为详细的了.三是查看一些私人著写的私史或野史,就像宋朝的《东京梦华录》之类的.

新野县13255889483: 写一篇介绍唐朝生活的一篇文章.要求字数600字以上拜托各位了 3Q -
湛法谷氨: 太极 行云猪(风隐)(行云猪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未经作者允许请勿转载 !!) 一 北方的旷野中有一棵孤独的大树,无论这是银杏,还是白杨,又或者是樗树,都是上天安排的一个奇迹,当然,这一棵树也可以是悬铃木,甚至是来自水乡的...

新野县13255889483: 学过的唐朝的衣食住行中哪些能反映出和同为一家的情形
湛法谷氨: 1、饮茶风俗风靡全国2、唐朝允许不同民族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3、中原地区的饺子、点心等食品传到边远地区; 一些少数民族的食品成为中原普遍流行的食品 4、唐人喜欢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骑马等

新野县13255889483: 唐代的衣食住行中的“行”一方面.介绍的清楚些. -
湛法谷氨: 唐代交通十分发达,以长安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以及由大运河和南方水乡构成的水路交通网四通八达,同时,驿站制度建全,陆有陆驿,水有水驿,陆驿有车马,水驿有舟船,为公私行旅和商贾往来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唐代养马经历了一...

新野县13255889483: 关于唐朝的人民生活,服饰,发型,装扮等等资料
湛法谷氨: 典雅与华贵的完美结合——唐装 http://post.baidu.com/f?kz=148651278大唐女性的头饰与面妆http://post.baidu.com/f?kz=146597174唐代建筑http://www.guoxue.com/tangyanjiu/tdjz/tdjz001.htm唐代酒令http://www.guoxue.com/tangyanjiu/tdjl/tdjl001....

新野县13255889483: 唐朝.宋朝.清朝三朝的基本介绍.哪朝人民生活最好其代表诗人及著名?
湛法谷氨: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政治】实行三省六部制,【经济】农业上曲辕犁,手工业丝织业发达,商业,夜市繁荣,【文化】诗的兴盛,科技,印刷术和火药的...

新野县13255889483: 唐朝贵族的生活唐朝贵族如何的生活
湛法谷氨: 菊花,古剑,美酒,宝马,香车,美女,绫罗,广厦,明月,律诗,绝句,马球,蹴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