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一定要收复台湾

作者&投稿:和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康熙为啥能收复台湾~

1、决策适当2、选将适当 郑经病逝,其子郑克嗣位。清廷讨论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反对武力攻取台湾的人很多。康熙排除了众多反对意见,决定采取“剿抚并用”的方针,“底定海疆”。  台湾地处大海中,波涛万顷,作战需赖水师,满族将士娴习马步,而不习水战,必须另选将帅,训练士卒。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推荐施琅可当此重任。  施琅,福建晋江人,有勇略。早年为郑芝龙(编者注:郑芝龙为郑成功之父)部下,后随芝龙降清。郑成功将其父子兄侄一门杀害,结下深仇。施琅在福建与郑氏作战多年,了解台湾情况,熟悉水师机宜及海上风涛之变幻。他一贯主张攻取台湾,但因曾是郑氏部属、清廷并不信任他,把他安置在北京居住,投闲十三年。  康熙决定起用施琅,授福建水师提督。福建总督姚启圣只管后勤供应,与施琅和衷共济,保证了施琅出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  战斗与善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兵两万余人,乘战船二百余艘出征。郑克则派勇敢善战的刘国轩守澎湖,所率兵将战船与施琅相当。两军展开激战,历时七昼夜。施琅右眼负伤,游击兰理中炮“腹破肠流出,为掬而纳诸腹,持匹练缚其创。理呼杀贼,麾兵进”(《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一·兰理传)。澎湖大战,郑军大败。清军击沉敌船159艘,郑军死伤12000人,浮尸遍海,刘国轩仅率31艘船逃回台湾。  澎湖战败,郑克等极为恐慌。施琅进行政治争取工作,对被俘的台湾兵将,优礼相待,赏给银米。800名伤残者医治之后,释放回台,令他们宣示招抚之意,台湾民众“莫不解体归心,唯恐(编者注:今作惟恐)王师之不早来”(阮锡《海上见闻录》)。郑氏已无抵抗能力,于7月27日向清军奉表纳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户口土地册籍。康熙接受投降,优待郑氏,称:“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全行赦免。仍从优叙录。”(《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一十一)。郑氏人众俱得妥善安置。台湾遂告统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始设台湾府与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在台澎分别驻兵1万人,设官治理、筑城戍守,台湾宝岛得以统一于清朝政府之下。

首先,让我们看看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1、 性质不同
1官史是在政府的领导下编纂的,政府具有政府的权威。
2私史是指古代民间编撰的历史书籍,它不同于政府编撰的史书。古时候有句俗话说“仓官非官史”是指他们是收集民俗的小官。
2、 不同的写作时间
1官方历史通常由下一个朝代修订。
2非官方的历史是在当代编纂的。虽然它看起来很粗糙,但其中有些内容是原汁原味的。
3、 不同的考据
1正史是指以纪传体、编年史、编年史等形式编撰的史书。官方的历史可以证实。一般来说,官方的历史是最可信的。
2非官方的历史,谁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一般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没有一本书可以考证。简单地说,非官方历史中提到的事件是否真的发生在历史上还有待确定,很可能是捏造的。
4、 不同的兴趣
1非官方历史的兴趣大于它的真实性,它的娱乐性大于它的严肃性。
2官史讲究真实性,以理服人,使人信服,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史官宁愿失去理智,也不愿按照统治者的意愿篡改历史。这就是正史的价值所在。
因为官方历史的可证实性远远大于非官方历史,正因为如此,研究官史的人才会认为,非官史是轶事。
官史虽能证,谁能证千古,非官史是轶事,谁能辨真伪。
正史通常是由下一个朝代修订,但是沿用鲁迅先生话:自太史公以后"中国史书便成为帝王将相的家史学"。
由于纪律的人员不同,往往会有个人情绪代入其中,或者是当时的史官由于忌讳或者政治正确不敢记录,所以看正史的时候也要看当时的一些野史,别史等等其他记录来相互佐证。但是相对来说的话,正史还是最具有可信度的。

康熙为什么一定要收复台湾?
2015-05-27 15:35:46 来源:趣历史 责任编辑:zhaoxiaoyan
字号:T|T
  康熙收复台湾我想大家都不陌生,拜《康熙大帝》所赐,我们不仅熟悉了施琅,还知道了姚启圣,他们都对收复台湾有着莫大的功劳。事情是这样的:
  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兵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而成为百世流芳的民族英雄。而定鼎中原的清王朝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必须从意欲独立于国家版图之外的郑氏割据政权手里再次收取台湾。为此,大清和郑氏集团进行了几十年的斗争。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始而招抚,招抚不成而征剿。剿抚之下,终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而康熙帝不以胜者自骄,下令厚葬郑成功父子并盛赞郑氏一家为"海外孤忠"。
  当然以上是官方的说法,当然是主流思想,维护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完整,但是小编不这么认为,如果当时是汉人的朝廷,有可能说是维护国家统一,但是满足入主中原,对于他来讲是没有国家的,他在建立他的国家,所以也谈不上说收复台湾了,国家就真正统一了。

  而且,在施琅收复台湾以后,康熙曾考虑过:宜迁其人,宜弃其地,也就是把人迁回来,台湾就不要了,说明康熙并不是真正的想要台湾这个地方。而只是想要这里的人,那么他为什么要这里的人呢,我们要看一下他的前因后果。
  与台湾又战又谈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内部发生争讧。清朝乘机派使者,企图说服郑成功之子郑经归降清朝。郑经为了减轻压力,与清朝谈判,交出南明皇帝赐给的敕书、印玺。清朝要求台湾人众迁回内地,剃发易服,郑经不允,谈判未成。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出兵攻打郑氏据守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据点厦门,郑经战败,退出厦门,逃奔台湾。清朝乘胜派舟师出征台湾,在海上突遇台风,船只沉没,无功而返。
  当时两岸虽武装对峙,但又都有一定的和平愿望。清王朝三藩未除,经济不稳,无力用兵海上。而台湾郑氏,土地初辟,人口甚少,生产落后,经济困难,急需大陆的粮食和物资供应。且郑部大多是福建人,离家日久,思恋乡土,私下渡海来归者络绎不绝。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议抚,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海纪辑要》),拒绝清朝的招抚。康熙亲政后,刑部尚书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议,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示招抚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郑经则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江日升《台湾外记》)。
  康熙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康熙不愿台湾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故谈判破裂。
  此后发生三藩之乱,中原战火弥漫。郑经乘机与吴三桂、耿精忠勾结,占领厦门与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转战数年,吴三桂失败,郑经孤军难支,又退回台湾。清朝再一次争取谈判,郑经再次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而康熙坚决不同意,双方各持自己的立场,谈判又无结果。
  决策选将不久,郑经病逝,其子郑克土爽嗣位。清廷讨论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反对武力攻取台湾的人很多。康熙排除了众多反对意见,决定采取“剿抚并用”的方针,“底定海疆”。
  由上面的前因后果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康熙一开始只是想让台湾称臣,也就是让郑氏臣服就可,甚至还可以封“八闽王”,但是郑经没有同意,一方面他在台湾凝聚人心主要靠的还是反清复明,并且岛上还有明朝的王爷。而康熙经过一件事之后,才真正的下定决心收复台湾,那就是发生了三藩之乱,郑经和三藩一度联手,搞得康熙都想迁都,康熙这才发现原来这里还是汉家的地方,我大清始终是外来的,在大清统治范围内,如果有一个地方还在反清复明,那么清朝就永无宁日,因此消灭反清复明的力量,这才是康熙收复台湾的真正决心,收复台湾也只是要让这些人剃发易服,归于大清统治而已。
  或许,消灭反清复明的有生力量的郑氏集团,才是康熙收复台湾最大的动力。

康熙收复台湾我想大家都不陌生,拜《康熙大帝》所赐,我们不仅熟悉了施琅,还知道了姚启圣,他们都对收复台湾有着莫大的功劳。事情是这样的:
  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兵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而成为百世流芳的民族英雄。而定鼎中原的清王朝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必须从意欲独立于国家版图之外的郑氏割据政权手里再次收取台湾。为此,大清和郑氏集团进行了几十年的斗争。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始而招抚,招抚不成而征剿。剿抚之下,终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而康熙帝不以胜者自骄,下令厚葬郑成功父子并盛赞郑氏一家为"海外孤忠"。
  当然以上是官方的说法,当然是主流思想,维护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完整,但是小编不这么认为,如果当时是汉人的朝廷,有可能说是维护国家统一,但是满足入主中原,对于他来讲是没有国家的,他在建立他的国家,所以也谈不上说收复台湾了,国家就真正统一了。
而且,在施琅收复台湾以后,康熙曾考虑过:宜迁其人,宜弃其地,也就是把人迁回来,台湾就不要了,说明康熙并不是真正的想要台湾这个地方。而只是想要这里的人,那么他为什么要这里的人呢,我们要看一下他的前因后果。
  与台湾又战又谈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内部发生争讧。清朝乘机派使者,企图说服郑成功之子郑经归降清朝。郑经为了减轻压力,与清朝谈判,交出南明皇帝赐给的敕书、印玺。清朝要求台湾人众迁回内地,剃发易服,郑经不允,谈判未成。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出兵攻打郑氏据守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据点厦门,郑经战败,退出厦门,逃奔台湾。清朝乘胜派舟师出征台湾,在海上突遇台风,船只沉没,无功而返。
  当时两岸虽武装对峙,但又都有一定的和平愿望。清王朝三藩未除,经济不稳,无力用兵海上。而台湾郑氏,土地初辟,人口甚少,生产落后,经济困难,急需大陆的粮食和物资供应。且郑部大多是福建人,离家日久,思恋乡土,私下渡海来归者络绎不绝。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议抚,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海纪辑要》),拒绝清朝的招抚。康熙亲政后,刑部尚书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议,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示招抚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郑经则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江日升《台湾外记》)。
  康熙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康熙不愿台湾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故谈判破裂。
  此后发生三藩之乱,中原战火弥漫。郑经乘机与吴三桂、耿精忠勾结,占领厦门与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转战数年,吴三桂失败,郑经孤军难支,又退回台湾。清朝再一次争取谈判,郑经再次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而康熙坚决不同意,双方各持自己的立场,谈判又无结果。
  决策选将不久,郑经病逝,其子郑克土爽嗣位。清廷讨论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反对武力攻取台湾的人很多。康熙排除了众多反对意见,决定采取“剿抚并用”的方针,“底定海疆”。
  由上面的前因后果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康熙一开始只是想让台湾称臣,也就是让郑氏臣服就可,甚至还可以封“八闽王”,但是郑经没有同意,一方面他在台湾凝聚人心主要靠的还是反清复明,并且岛上还有明朝的王爷。而康熙经过一件事之后,才真正的下定决心收复台湾,那就是发生了三藩之乱,郑经和三藩一度联手,搞得康熙都想迁都,康熙这才发现原来这里还是汉家的地方,我大清始终是外来的,在大清统治范围内,如果有一个地方还在反清复明,那么清朝就永无宁日,因此消灭反清复明的力量,这才是康熙收复台湾的真正决心,收复台湾也只是要让这些人剃发易服,归于大清统治而已。
  或许,消灭反清复明的有生力量的郑氏集团,才是康熙收复台湾最大的动力。

祖宗疆土,不可以尺寸于人。

康熙王朝解释得很清楚,第一康熙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为了证明大清远胜大明;第二为了稳定东南富庶之地充实国库为征讨葛尔丹做准备。


慈禧为什么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因此,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强硬主张,在慈禧看来,危急关头更能显示忠臣良将的忠君爱国热忱,考验出他们对国家的赤胆忠心。第三是慈禧身为旗人,十分清楚大清国的祖制。慈禧明白清王朝本身以少数民族而入主中原的王朝,必须吸取明朝不注意周边少数民族因而亡国的教训,因此一直非常注意在蒙古、新疆等地搞怀柔、羁愫政策。新疆不稳...

熙河开边的影响是什么 熙河开边的评价如何
熙河之役,拓边二千余里,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恢复了安史之乱前由中原王朝控制这一地区的局面。并生擒木征,送往京师。熙河之役的胜利,“是北宋王朝在结束了十国割据局面之后,八十年来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军事胜利。”对于饱受外患的北宋是极大的鼓舞,使北宋对西夏形成了包围之势,...

雍熙北伐,为什么宋太宗要北伐,最后怎么样了?
北伐主要是为了收复燕云地区 宋朝对外的政策转折点就是雍熙北伐,此前宋朝积极进攻敌方,此后就成了被动防御的那种。这次雍熙北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用一句话形容燕云一带的重要性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简单来说这一片区域就是抵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的大门,将他们锁在外...

熙河开边对北宋的国力是不是损耗呢?
熙河开边发生的原因是西夏国李元昊公然称帝,严重挑衅了中原大国宋朝的威严。这时又刚好是改革皇帝宋神宗刚刚即位不久,宋神宗决定一扫前朝安逸奢靡的风气,重用王安石,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同时王韶上了一封奏折,名叫《平戎策》。这篇策论主要思想就是:欲取西夏,先复河湟。也就是要攻取西夏国...

熙河开边对北宋的国力是不是损耗呢?
同时,王绍还写了一篇题为《平荣策》的纪念书。这个博弈论的主要思想是:如果你想夺取西夏,你应该先找回河湟。也就是说,要夺取西夏州,必须首先收复河湟地区的吐蕃部落。河黄地区在子唐时期被吐蕃部落占领了一百年,在这一时期吐蕃产生了一位男性首领。所以西夏进攻吐蕃时,被男首领打了一顿。但英雄...

熙河开边的评价
熙河之役,拓边二千余里,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恢复了安史之乱前由中原王朝控制这一地区的局面。并生擒木征,送往京师。熙河之役的胜利,“是北宋王朝在结束了十国割据局面之后,八十年来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军事胜利。”对于饱受外患的北宋是极大的鼓舞,使北宋对西夏形成了包围之势,...

西班牙历史上是否存在熙_这个人?
\\x0d\\x0a\\x0d\\x0a查理曼的祖父铁锤查理击败回军于普瓦捷,以及查理曼远征西班牙无功而还(由此而有史诗《罗兰之歌》的产生),是这些军事行动中较著名的例子。\\x0d\\x0a\\x0d\\x0a西班牙从八世纪(公元711年)被回教徒占领后,西班牙人即进行「收复失地」(Reconquista)...

司马光为什么给西夏割地?他和王安石真实关系揭秘
唐朝时,吐蕃帝国达到巅峰,唐末时虽然崩溃,但北宋时残余势力还很强大,占据着河、湟二州。因此,王韶想要实现战略目标,就不仅要和西夏作战,还要和吐蕃作战。数年之后,王韶率军击溃羌人、西夏的军队,设置熙州,主导熙河之役,收复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边二千余里,对西夏形成包围之...

宋太祖时国土有多大
北宋时期,国土的东北边界大约以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边界则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边界则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在宋神宗时期,通过熙河开边收复了河湟地区,宋徽宗时期在青海北部设立了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了幽云七州。

熙河开边:拓土两千余里,收复“汉唐旧疆”,却只是虽胜尤败?
总体上看,从熙河开边的成果来说,宋朝收复了河湟要地,实现了战略意图,应该是胜了。但从包夹西夏的结果来说,由于任人错误,终致功败垂成,却又是败了。宋朝就在这胜败交替之中,总是拿西夏无可奈何。直到再过几年后,宋哲宗时期的两次 平夏城之战 ,章楶击破西夏四十万大军,打散了西夏筋骨...

稷山县14716004285: 康熙收复台湾的原因有几条?
令于肌苷: 这是为什么呢内外原因有五:其一,三藩战争结束,中原大地统一,可以集中力量处理台湾问题;其二,台湾政局变动,郑经死后,诸子相争,官员内讧,文武解体;其三,台湾内部,官兵离心康熙初,投诚官员3985员、兵40962名、归农官弁兵民64230名口(《清圣祖实录》卷一二);其四,台湾水旱灾害严重,“人民饥死甚多(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卷二),民众对台湾郑氏政权不满;其五,荷兰等殖民者势力衰弱,无力干预,国际环境有利

稷山县14716004285: 为什么康熙帝决定武力收复台湾啊?
令于肌苷: 康熙帝多次派使臣与台湾的郑经谈判,希望能和平收复台湾,可是郑经却不想做大清子民,一直把谈判当做缓兵之计,企图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康熙帝终于忍无可忍,决定武力收复台湾

稷山县14716004285: 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令于肌苷: 政治上,消灭南明残余势力真正完成国家统一;经济上,获得物产富饶的台湾获得资源和移民目的地;军事上,作为东海沿海门户,巩固中国海防,断绝荷兰、西班牙殖民者觊觎扩张的野心.

稷山县14716004285: 康熙为什么武力收台?觉郑合作多好啊
令于肌苷: 公元1662年2月,南明遗臣郑成功率领部下3万余人攻占台湾,将荷兰殖民者从台岛赶了出去,并以之为根据地与清廷对峙.五个月后,郑成功病死,其子郑经承袭父位主...

稷山县14716004285: 康熙三十一年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
令于肌苷: 此题是以前高考历史材料,答案: 因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 措施是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意义是: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台湾...

稷山县14716004285: 清朝的时期,康熙不是把台湾收回来吗,怎么后来又弄丢了? -
令于肌苷: 1. 清朝时期,康熙皇帝并未将台湾收回.实际上,康熙时期清朝对台湾的统治并不稳定,台湾地区时常出现反抗清朝统治的情况.2. 台湾是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根据《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的.这一事件发生在康熙皇帝去世后的近二百年.3.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1945年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台湾被收回至中国领土.这一事件是在康熙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领土变动.

稷山县14716004285: 郑成功收复生湾后为什么后面又有清朝收复台湾? -
令于肌苷: 郑成功是明朝的官,他打败了荷兰殖民者.后来郑成功的后人归顺了清朝,也就是向清朝投降,清政府派大臣设立台湾府,台湾成了福建的一部分.

稷山县14716004285: 康熙对台湾实行措施及原因
令于肌苷: 隶属福建省 设置都护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