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章的来源

作者&投稿:佘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印章的起源~

印章源于实用记号,是人类文明发展初期,为了适应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物质生产的不断丰富,人类便产生了归属观念,由此发明了用记号来标志物质产品的归属权,即用一种类似于图形的硬器物在自己制造的产品上按压固定形状的记号。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印章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近几年来,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也就是说,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

扩展资料
印章按所篆刻的内容来分,主要分为名章和闲章,名章之外,统称为闲章。送礼的印章,印面的内容一般刻姓名居多,但也视需求而定。如对方爱好藏书,可送藏书章;如对方热爱书画创作,则除了送落款姓名章外,还可以送引首章。
在特殊的节日,或需特别的纪念,如出生、百日、成年、结婚、金婚等,均可以用一枚闲章表达恭贺之意。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的收藏家认为汉文篆刻名贵印章既是贤达的表现,又是贵重礼品,根据对象、目的的不同,送礼有不同的讲究。
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章 (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玺印是战国古玺。古籍中对于玺印出现最早的记载,要算汉人所著《春秋运斗枢》一书:“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章。”但对黄帝事迹的记述,多有附会夸张之辞,后人真伪莫辨。况黄龙乃神话中物,“中有玺章”实在是子虚乌有之事,不足为信。又《后汉书•祭祀志下》对玺印的起源有更详细的描述:“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殆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这种说法符合印以“持信”的功用,无论为政所佩还是货贿凭信。但三王是个很模糊的时间概念,且《后汉书》中这段记载也只是从“闻儒言”而来,说明早在汉代,人们对玺印起源的认识,也仅停留在传说中而已。
于省吾《双剑簃古器物图录》著录的安阳出土的三件铜器,形似古玺,所出的考古堆积层不明,一般认为是西周物。上面似刻着族徽文字或者为符号,不可识读。有人认为这是我国印章的萌芽,但也有疑问,西周铭文中无“玺”字,已发掘的大量西周墓葬也没有发现玺印。也许这也是一种氏族之间所持之“节”,包含了区别和象征等含义。“节”有多种用途和名称,印之谓“玺节”,上刻官名、姓字等作持信之用,乃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较可信的玺印起源,应在春秋时期。《国语•鲁语》载:“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治逆,追而与之玺书。”注云:“玺,印也;玺书,印封书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亦记有此事。《尔雅•释书契》记述了玺印的这种功能:“玺,徙也,封物使可以转徙,而不可废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悉印封书往返,可防他人窃视,这在春秋中叶以后公卿大夫之间,已普遍使用了。
春秋时,各大诸侯国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商品交换频繁。青铜铸造工艺的进步,社会经济领域的需要,使得玺印的产生、普及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这是确定玺印起源的最可靠依据。这样,作为信物凭证的“吸引”产生了。《周礼•地官•掌节》中有“货贿用玺节”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掌大印”、“拿印把子”成为了当官掌权的代名词
从古书记载来看,官印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关于官印起源,汉代《春秋合诚图》里有这样的记载:传说尧与太尉舜坐在舟中泛游,忽然,一只凤凰飞到他们面前,将背负的图书交给尧。这图书装在一个赤玉匣子中,长三尺,宽八寸,上有黄玉检斗,用绳子捆扎,两端用泥封固,并加盖了“天赤帝符玺”的印章。这说明,印章最早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出现的。
比较完备的官印制度,形成于秦代,自丞相太尉到郡守县令,都由国君在任命时授予官印,同时配发穿在印钮上的丝带,叫做“绶”,以便须臾不离地佩带在身上。
秦末,天下大乱。项梁指挥项羽拔剑砍下殷通首级,“佩其印绶”,然后便自封为新的郡守,行令各县,“得精兵八千人”。这个凭印绶当官、认印不认人的制度,又为汉朝所继承。
汉武帝时,穷得连老婆也养活不起的朱买臣忽然被任命为故乡会稽郡守。当其回到下榻的会稽郡驻京办事处时,吏员们仍把他当穷汉看待,不予理睬,直至发现他怀里揣着印绶,“坐中惊骇”,马上排好队,一起跪拜。这种观念的沿袭,便使“掌大印”、“拿印把子”成为当官掌权的代名词。
印绶制度的另一特征,是以铸印材料和绶带颜色区别官阶。如汉代,丞相太尉一级高官,金印紫绶;御史大夫及两千石以上,银印青绶;六百石以上,铜印黑绶;二百石以上,铜印黄绶。从晋代起,印绶制又改为印囊制,绶囊用皮革制成,盛进官印后佩在腰间,以绣缕区别官阶。
刘邦微时所干的乡亭小吏,倒也有“五两之纶,半通之铜”的一方小印。所谓“半通”,是相对于“全通”而言的:汉制,凡二百石以上的官印,“皆为通官印”,意思是具有发号施令的法律效力,“半通”,就当做具有一半法律效力来理解了。所以,刘邦领一个泗水亭长的“半通之铜”佩在腰间,摇来晃去,也挺神气。
官印脱离个人职级而完全成为施政机关的公章,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当时人对官印的理解是官员之印,而非官府之印。印绶由官员随身佩带,除非因犯法、罢官等缘故例应追缴外,升官调职或告老病殁,都可带走。中央因某个治事官职有缺而另授新官时,通常总是另铸新印,所以官印上的文字书写不可能长期保持统一。
这种一官一印的颁授办法,一直到南朝宋时,才有尚书左丞孔琳之上书提出疑问。他说,既然皇帝公侯的玉玺都是历代递用,并不使人怀疑他们是否拥有行使权力的资格,地位卑下的臣僚又何必非要把印绶佩在身上呢?宋武帝刘裕提倡节俭是出名的,便采纳了这个建议。“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印移交制度,大抵就是从那个时候逐渐形成的。这种制度行之既久,给世人所带来的观念上的转变,就是官印乃某个部门某级机关行使权力的信物,这就同现代的“公章”概念贯通了,虽然在习惯上仍旧以“摘印”来指称罢官。
依循这种新的理念,更趋完备的官印制度的创立,应该说是发生在唐代。有个这样的例子:西晋赵王司马伦称帝时,为“取悦人情”,凡当年报名应试贤良方正、孝廉良将等文武各科的生员和16岁以上的太学生,以及各地州郡来京出差的吏员,一律免试授官,难以计数的官员,一概赐印,“金银冶铸,不给于印”,只好用木刻印章代替一时奇缺的金银铜材,舆论乃有“白板之侯”的取笑(《晋中兴书》)。
但是到唐初政体肇建时,作为中央最高政令执行机关的尚书省,只有总办公署(称都省或都堂)和吏、兵两部有印,其余各部司都用尚书省的印信发遣公事。因为官印只代表官府权力,而非官职,连左右仆射、侍郎郎中这等内阁首相、部长司长一级的高官,也无官印佩带。直到武则天当国时,体制改革,各部司的行政独立性加强,尚书省二十四司才分别置印。
相似的情况在其他部门也存在。唐德宗时薛之舆任谏议大夫,是隶属中书门下的正四品高官。因为并非一级行政机构,也无印信。薛以保密为由打报告给皇帝:“谏官所上封章,事皆机密,每进一封,须门下、中书两省印署文牒。每有封奏,人且先知。请别铸谏院印,须免漏泄。”这话听起来像是伸手讨权,还含有同中书门下闹独立性的意思。未几,此人被平调到中央大学做校长助理(国子司业)。
自德宗以后,内参密命,职权加重,号称“内相”,最终形成了与中书舍人分掌“内制”、“外制”的格局,作为一种标志,便是在宪宗初年的翰林院单独置印。官印脱离个人职级而完全成为施政机关的公章,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从此,政出多元、职司重叠的麻烦大为减少。
形形色色的官印到处都是,只要有人胆敢妄为,辨别真伪还真不容易
说到官印的规格,也有一个从紊乱到齐整的整饬过程。《古玺汇编》中战国时的官印,一颗编号为0007的“君之信玺”的边长才两厘米半,另一颗编号为0227的“左禀”印章的边长,倒有三厘米。再看《封泥汇编》中的两汉官印,不仅低级官印比高级官印大得多,其印面形制也“百花齐放”,有的极为方正,有的近似长方,有的四角呈弧形,还有圆形和椭圆形的,估计多为因材治印,逮到一块什么样的材料便做成什么样的印面。
至于印文的书写以及自左分行还是自右分行的排列方式,同样是五花八门,无章可循。当它们以整体形状出现时,固然可从金银材质、青黑绶色上区别规格,但一旦以封押形式反映在公文上,如非十分熟悉,困惑是无可避免的。
贾谊著《治安策》,揭述矫伪者诈取国库近十万石粮食,冒征六百余万钱赋,骗乘官车驿传郡国,应该说都与这些印制上的缺陷有很大关系。在形形色色的官印到处都是,甚至连离任或去世者曾经用过的官印也依然存在于世间的情况下,只要有人胆敢妄为,辨别真伪还真不容易。
从官印设置从严控制的唐代起,印制规格也趋向周密。诸司之印一律用铜铸,印体为正方形。此外,官印上有把柄以方便钤印的形制,即所谓“印把子”,也是在这个时候推行的。明代,各衙门印信俱由礼部铸印局统一刻制,且有详细的铸、换、辨、验条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铸印局辨其印信真伪”。
当然也不能说这样一来便能彻底杜绝诈伪,比如《儒林外史》第十九回中那位在浙江布政司当差的吏目潘三爷,为帮助财主掠买妇女捞取酬谢,让匡超人替他捏造一纸乐清县署的公文,“家里有的是豆腐干刻的假印,取来用上”。不过这些花样只能在基层玩弄,而且是在里外勾结的条件下生效,要想去设有铸印局可辨真伪的京师行骗,就不那么容易了。
地方官员上京汇报,一个错误驳回,重新盖章就要费好几个月的时间
官印的谨慎设置和保管,历来是典章制度的重中之重。如宋代《职制律》关于机关申请置印的规定:“诸官司应铸印记,先具以某字为文,保明申所隶,再行审验,关申尚书礼部。”如因旧损需换新印者,“给讫限,当日以旧印申纳尚书礼部棰毁”,也有先锉去印面一个角,集中销毁的。作废公章仍完好保留在世间这种事情,绝对不允许发生。官印的保管方式,在秦汉魏晋一官一印的时代,各自随身佩带,朝夕不离。唐代起,印为机关公章,保管在府。
官印的使用程式及责任人员,也有严格规定。以唐代中书门下即政事堂的“堂印”为例,凡需要用印的公文,必须经主管长官判署、签押,并经誊写、校对后,再由“堂头”(相当于政事堂的办公厅主任)审核,审核无误后,方可盖印。
明朝宣德年间,御史李浚奉命赴浙江钱塘县督办粮储事宜。当地的县令是个阴险狡诈之辈,准备暗中设计陷害李浚。一次,县令将自己的一名心腹安插到李浚身边做仆役,仆役伺机偷走了官印。当李浚办公用印时才发现官印被盗,经前思后想,他判断官印被盗定与县令脱不了干系。
为找回官印,李浚的属下提出带人到县令府中搜查,被其当即阻止。因为这本是件没有确凿证据的事儿,若兴师动众闹得满城风雨,极有可能逼迫对方将赃物隐藏得更深或干脆销赃灭迹。冷静下来,李浚拿定了主意。他盛情邀请县令来府中摆宴庆贺。正当两人酒酣耳熟之际,院内浓烟突起,仆人惊慌通报,家中着火。李浚连忙起身进密室取出印盒交给县令并大声吩咐:“官印重要,请妥替保管,明日送还,眼下救火要紧……”说完不容县令推辞,离席救火而去。
自然,失火、救火都是李浚亲手导演的一场戏,火势当然不大,不久便被扑灭。而捧着空印盒回家的县令却坐卧不宁,彻夜难眠,左右为难。若明日把空印盒原样返还,很难说清自己接受时印盒里面是空的。而弄丢了上司的官印,自己吃罪不起,势必还会祸及全家。县令越想越怕,只得把那枚刚刚偷来、预谋加罪李浚的官印重新放回印盒之内,第二天他不得不小心翼翼登门将官印完璧奉还。次日清晨,当看到印盒中安放着那枚失而复得、毫发无损的官印,李浚与县令两人目光对视,心照不宣地笑了。
能做到如此谨慎,自然是达到了“印记不得委其胥吏”的要求。也因此,公章也逐渐给地方办公带来了麻烦。按照规定,各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派上计吏到京师户部汇报地方年度财政收支,经户部审核数目完全符合后,方许奏销。钱谷数字如有分、毫、升、斗“轧不平”,整本财务报表便要被驳回重造。重造报表不难,难的是必须盖上原单位的官印才算合法,这样一个来回,就得多费个把月以至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了结。如此,不仅增添上计人员往返奔走的麻烦,也影响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手续繁琐,也逐渐成为大量使用公章的弊端。




请问有江西省抚州南丰县的章姓氏族谱?章氏起源?
一个特殊的姓氏 章姓来源有二:(1)据《左传》记载:“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国皆任姓”。章姓是任姓的分派,是个古老的姓氏,源出黄帝的后裔。(2)《辞源》载:章姓“系出姜姓,齐太公支孙封于鄣。左传齐人降鄣,子孙去邑为章氏”。商朝时有章国(在今山东省...

安徽章姓的来源
姓氏来源出自姜姓 章姓[1]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始祖盖为姜子牙。据《姓氏辨证》、《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章姓的孕育地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鄣城村(现属章丘县),商朝时为鄣国;章姓的诞生地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西周初,姜子牙受封于齐,...

章姓排姓氏中第几位?
方,金,邱,夏,谭,韦,贾,邹,石,熊,孟,秦,阎,薛,侯,雷,白,龙,段,郝,孔,邵,史,毛,常,万,顾,赖,武,康,贺,严,尹,钱,施,牛,洪,龚。章姓来源有二:(1)据《左传》记载:“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国皆任姓”。章姓是任姓的...

古代有的皇帝的谥号是“章皇帝”,这里的章是什么意思
章作为谥号时,意思有:1、温克令仪曰章;2、法度明大曰章;3、出言有文曰章;4、敬慎高亢曰章;5、文教远耀曰章。“章”字都是留给了王朝的第三代,比如汉章帝、明章帝(明宣宗)、清章帝(清世祖)。皇帝谥号“章”也说明在其执政期间出现了一些政治弊端。

印章“阴阳”之别有何讲究,来源何处?
印章“阴阳”之别的意思:篆刻分为阳刻和阴刻两种。阴刻与阳刻都是我国传统刻字的两种基本刻制方法。1、阳刻即白底朱文,指为凸起形状,是将笔画显示平面物体之上的立体线条,类似于浮雕,古代活字印刷使用的就是阳刻。2、阴刻即朱底白文,是将笔画显示平面物体之下的立体线条刻出,即为凹形状。主要...

静探颣密 印章是什么来源?
印章种类繁多,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不仅名称不同,形状、大小、印文、纽式也有差异。印章由皇家颁发,代表权力,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纽。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统称。私印体制复杂,可以从字意,文字...

龙袍上的十二章纹样究竟有什么来历?
龙袍上的十二章纹样其实来源于上古时期舜帝和手下一块商讨国家治理大事时说的一段话,当时舜帝说:我们现在纵观历史,日月星辰、山、龙和华虫,以及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都是日常我们能够接触到的,而且它们的色彩缤纷,都可以绣在衣服上。就这样十二章纹样就被启用了,从上古时期的舜帝开始用十二...

有人说:章鱼可能不是“地球鱼”,它们真的来自外太空吗?
种种结果显示,章鱼的部分基因伴随着陨石降落在地球上,而陨石内部携带的遗传物质由于各种原因被保存了下来,其中一部分基因成为了章鱼祖先的基因来源。不过,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之前,没有哪位科学家敢于肯定:章鱼来自外太空。总结 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地球是特殊的,只有地球才能诞生生命。其实这种说法早就被...

章的部首是什么
章的部首是什么:音章的笔顺是点、横、点、撇、横、竖、横折、横、横、横、竖。章字的笔顺图解共十一画章 1点 2横 3点 4撇 5横 6竖 7横折 8横 9横 10横 11竖章字的笔顺分布演示图章的拼音为zhāng,部首为音,结构为上下结构,注音为ㄓㄤ,笔顺编号为41431251112。章字的具体字的具体...

公章和个人印章有什么区别?
3、使用制度不同 任何单位公章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守领导批准制度,即每次使用单位公章都必须由单位法定代表人或由法定代表人授权的负责人批准使用,具体经管人员不得擅自使用单位公章。个人章代表个人则不需要审批。方章和圆章的区别在于其代表含义不同。方章,一般是个人的,代表私人专用;园章,是单位,...

青州市15894764002: 印章起源于什么时候? -
刘方枫蓼: 印章约起源于商代,历代都有发展.所用材料有铜、石料、骨料和木料等.早期的印章是用作家族的标志、地位的象徵、饰物佩带或用作封泥.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

青州市15894764002: 印章的起源 -
刘方枫蓼: 印章的起源 印章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犹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绵延不断的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 印章的起源及演变 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

青州市15894764002: 印章是谁发明的,源自何朝何代! -
刘方枫蓼: 中国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周朝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第一位用它的皇帝当然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秦始皇嬴政. 他的印章是由李斯...

青州市15894764002: 印章的起源,发展史的背景信息及相关资料 -
刘方枫蓼: 百科上有 ,我就不复制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62312.htm?fr=ala0

青州市15894764002: 跪求高人指点〔印章的来历〕 -
刘方枫蓼: 某人无意中发现的

青州市15894764002: 人事专用章和公章是什么样的
刘方枫蓼: 1、人事专用章是私人专用的印章.是自己的设计刻制的,用途不定的,随意性较大的印章,主要用于个人身份的标记,如画作、书法作印章. 2、公章是指机关、团体、...

青州市15894764002: 哪个国家也有公章?公章是中国特有的吗? -
刘方枫蓼: 欧美国家也有章,但大多数时候签署正式的文件只要是具有授权的人签字就可以了,比如各种合同、证明、授权文件等等.我觉得西方国家的防伪主要靠自觉和诚信,当然像银行、公证人那里也有签字备案. 需要增加文件可信度可以通过公证和...

青州市15894764002: 静探颣密 印章是什么来源? -
刘方枫蓼: 印章种类繁多,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不仅名称不同,形状、大小、印文、纽式也有差异.印章由皇家颁发,代表权力,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

青州市15894764002: 公司印章有哪几种? -
刘方枫蓼: 企业印章种类及用途: 1、公司公章:公司效力最大的一枚章,是法人权利的象征. 除法律有特殊规定外(如发票的盖章),均可以公章代表法人意志,对外签订合同及其他法律文件. 使用范围:凡是以公司名义发出的信函、公文、合同、介...

青州市15894764002: 单位名称后面(加盖公章)是什么意思 -
刘方枫蓼: 单位名称后面(加盖公章)的意义与作用: 1、加盖公章,是对代表单位对文件内容的确认,成为单位的意见. 2、手续齐全,必须经法人代表签字同意,才能加盖公章,认可文件. 3、公章盖得要端正,公章上的字不能盖斜,有损单位形象.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