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的无为无不为

作者&投稿:漆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

这是道家的学说,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所谓无为,并不是指什么也不做,其实指的是不做改变外物自然形态的事。
正所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无为而为,乃是正道。若有所为,强迫外物改变,就会收到相反的效果。
当然这种理论只能在理想社会世界。现时的世界,早已经被“为”的千疮百孔。从环保方面举例:人类想要生存,就必须依照道法自然的准则,去归还地球绿色;想还地球绿色,便只能有所为。再不能像远古时代那样,无为而无不为了。
《病梅馆记》、《种树郭橐驼传》,虽然都是儒者的作品,但也都隐隐约约地有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思想。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无为而无不为】解释:
其中“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
其中“无不为”是指:没有一件事所不能为的,没有一件事是所做不到的。

【无为而无不为】出处:
《道常无为而不无为》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无为而无不为】原文译文: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一、为出于无为,为之使至于无为
道家不管是老庄学派还是黄老学派大多都认为无为并非什么事也不做,也不认为“无为”是消极的,因而“无为”并不完全排斥“有为”。跟“无为”相对立的“有为”,主要是指主动生事、主观妄为、不该为而为。而正当的“有为”则与“无为”并不矛盾。是如阴阳、静动一般,既相互对立统一又能相互依存转化。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是正当的“有为”呢?从北宋《老子》注家的阐述来看,正当的“有为”必须是不得不为的行为:“有为也而欲当,则缘于不得已。”[6]“不得已而为,为于已然之时。”[7]
“无为”与正当的“有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比宋《老子》注家大多依据《周易·系辞传》关于“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说法,将无为与有为视为常与变、本与迹的关系。无为是常态,应变而有为,无为是有为之本,有为是无为之迹。常须应变,故无为不废有为;迹不异本,故有为不离无为。这样,无为与有为构成了一个辩证的统一体。
从无为是常态、应变而有为的观点出发,北宋《老子》注家强调,正当的有为必须出于无为。王安石说:“圣人未尝不为也,盖为出于不为。”[8]吕惠卿说:“有道者,其为常出于不为,故为无为。”[9]江徵说:“夫圣人以此洗心,则常无思而寂然,退藏于密,则常无为而不动,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昔之无思者,不得不思;昔之无为者,不得不为。思出于无思,为出于无为,则高大之功,富有之业,其迹著矣。”[10]圣人以无为为常,然遇事则必须有为。所谓“为出于不为”,就是说有为是由无为的常态应变而采取的行为,而不是主动生事的结果。若是主动生事,则后果不堪设想:“夫唯为不出于无为,而至于有事,则天下多忌讳,以避其所恶,则失业者众而民弥贫。”[11]
无为应变而有为,有为之时,仍需按照无为的原则去为,这样,虽然有为,实质上仍然是无为。陈景元说:“得道之奥妙者,施为而无为。”[12]章安说:“圣人所以无为而为。”[13]王雱说:“为在于无为而已。”[14]吕惠卿说:“(圣人)以常道处事而事出于无为,以常名行教而教出于不言。事出于无为,则终日为而未尝为,教出于不言,则终日言而未尝言。”[15]若有为之时违背无为的原则而主观妄为,则必然会招致失败:“为之而不知无为,则必败。”[16]
有为的目的也是要达到无为的境界。司马光释“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说“为之使至于无为”。[17]
总之,正当的有为始终不能脱离无为。这样,无为与有为的界限就不是那么明显了:“虽为之时,未尝有为。虽无为之时,未尝不为。”[18]“侯王体道法天,治之以无为,而不废其所为,见其无不为,而实未尝为。”[19]“体道之无,应物之有,意其有为而未尝有为,意其无为而未尝不为,出为无为之境,而为出于不为。”[20]可见,在北宋《老子》注家看来,无为与有为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二者在表现形式上虽然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表明北宋《老子》注家对“无为”与“有为”之关系的理解,是相当圆融而辩证的。
二、道之体无为.道之用无不为
他们根据《老子》关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认为无为乃道之体,无不为乃道之用。
章安说:“道常无为者,道之体也。而无不为者,道之用也。”[27]既然道有体有用,帝王就应该“无为以复道之体,无不为以尽道之用,故静则圣,动则王也”。[28]
江徵也指出:“道有体有用,无为其体也,无不为其用也。一于无为以求道,则溺于幽寂。失道之用;一于无不为以求道,则滞于形器,失道之体。夫惟寂然不动,无为而不废于有为,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无不为而不离于无为,则道之至妙无余蕴矣。”[29]这就是说,既然道之体无为,道之用无不为,那么就必须无为与有为并举,方能尽道之“至妙”。
江徵认为,既然无为与有为乃道之体用,那么治理天下就应该既要无为,又要有为。他说:“治天下者,一于无为而不知有为,则若聚块积尘,无为而非理。一于有为而不知无为,则若波流火驰,有为而非真。夫惟有为不离于无为,无为不废于有为,而为出于无为,其于治天下有余裕矣。”[30]江徵这段话,既强调了无为与有为均治是天下的手段,又说明了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有为是以无为为原则和目的的(“为出于无为”),因此有为并未脱离无为,而无为也不会因有为而废弃。
三、生万物者无为,成万物者有为
道家的运思理路是“由天而之人”,以天道作为人道的参照系,主张人道应符合天道,“无以人灭天”[34]。天道的基本特征是自然无为,因而人道也应该自然无为。这样一种运思理路,被荀子批评为“蔽于天而不知人”[35]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36],认为天有天的职分,人有人的职分,二者不可混淆。对天对人,都要“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37]。天地人的职分是“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3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39]治人者,圣人也。
受稷下道家影响的荀子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原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40]
东汉道家王充亦对道家自然的思想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虽自然,亦须有为辅助。”[41]比如,庄稼的生长过程是一个自然过程,但是,人们要获得收成,首先必须耕耘、播种。王充说:“耒耜耕耘,因春播种者,人为之也;及谷入地,日夜长大,人不能为也,或为之者,败之道也。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者,就而揠之,明日枯死。夫欲为自然者,宋人之徒也。”[42]可见,人既要有为,又不能违背事物的自然本性而妄为。
北宋王安石继承了黄老道家、儒家荀子和道家王充的“明于天人之分”、“天道无为,人道有为”的思想,提出了“生万物者无为,成万物者有为”的观点。他说:“道有本有末。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夫其不假人之力而万物以生,则是圣人可以无言也、无为也;至乎有待于人力而万物以成,则是圣人之所以不能无言也、无为也。故昔圣人之在上,而以万物为己任者,必制四术焉。四术者,礼、乐、刑、政是也,所以成万物者也。故圣人唯务修其成万物者,不言其生万物者。盖生者尸之于自然,非人之力之所得与矣。老子者独不然,以为涉乎形器者皆不足言也,不足为也,故抵去礼、乐、刑、政而唯道之称焉。是不察于理而务高之过矣。夫道之自然,又何预乎?唯其涉乎形器,是以必待于人之言也、人之为也。”[43]
王安石把道区分为本和末两个方面,道之本是万物所从出的根源,万物产生以后,道也就由本而散为末,变成有形有象的“形器”世界了。万物之产生是一个自然过程,不需要人力的参与。“形器”世界产生以后,如何成就万物,则要靠人力来完成。王安石所说的“成万物’,主要是指治理万物。他继承荀子的思想,认为“天能生而不能成,地能成而不治,圣人者出而治之。”[44]圣人治理万物,不能纯任自然无为,而必须有所作为。其作为就是制订礼乐刑政,即确立政治制度。
王安石所批评的“以为涉乎形器者皆不足言”的观点,其实并非出自老子,而是出自王弼。王弼以无为本,以有为末。无对应于自然,有对应于名教,也就是礼乐刑政等“涉乎形器”的政治制度。王弼主张“崇本抑末”,可以被理解为摒弃名教。阮籍、嵇康等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就是从王弼的“崇本抑末”的观点发展而来的。
王安石反对“崇本抑末”的观点,认为“道有本有末”,本、末皆出于道,应该本末并崇、本末并举。因而,他批评老子摒弃礼乐刑政而纯任自然无为之道的主张,是只知道之本而不知道之末,是“不察于理而务高之过”。
必须注意的是,王安石强调圣人制订礼乐刑政的“有为”之举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他反对老子的无为政治原则。他对老子的无为说,在政治操作层面是予以肯定的。也就是说,在圣人制订了礼乐刑政等政治制度以后,具体的政治运作方式应该遵循“无为”的原则。因而王安石实际上是对儒道政治哲学作了一种调和。




无为而无不为和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区别?
一回事.关键是如何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或者“无为而无所不为”.---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反其道而行之,无为而无不为.所以,无为,就是动摇、懈怠、折腾,让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无所作为,相当于假想敌——蓝军.知道什么是“无为”,然后反过来做,逐步持续的消除“无为”,就可以达到持续的优化...

为无为,则无不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关于“无为而无不为”是有作为;不作为;不妄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几点...
在人类的日常行为中,后天的欲望和思考往往会干扰我们实践“无为而无不为”。然而,通过理解“无为”与“有为”的互补,我们能发现,圣人在“本觉意识”主导下的无私奉献,正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践。同时,过分强调“不妄为”或“有所为,有所不为”往往忽略了“本觉意识”的深层作用。真正的关键...

为无而为不无,为有而为不有.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无为而无不为,即顺应自然,不肆意妄为,如能本着无为的态度,那么天下没有不能做的事;有为而有所不为,顺着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为,为之则事成,逆着事物的本性而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
这是道家的学说,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并不是指什么也不做,其实指的是不做改变外物自然形态的事。正所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无为而为,乃是正道。若有所为,强迫外物改变,就会收到相反的效果。当然这种理论只能在理想社会世界。现时的世界,早已经被“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意思是大道不会刻意施为,而是遵循大道的规律行事,从而自然成就所有事。老子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观点,是为了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之理去行事,不要去做违逆自然的事。在老子的道家学说里,他始终强调无为,...

无为无不为无所不为,这话出自哪里?
无为,就是不妄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顺乎自然、自然而然。按照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来做,只有这样,才能“无所不为”。简单明了的说,凡是只要顺乎自然规律、按照规律来做,不妄为、不强求,就可以取得成功。这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本来含义。解释老庄思想需要结合道家学说的整体思想,断章取义,是不...

无为而无不为,有为而有所不为是什么意思,请举例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无为而无不为,即顺应自然,不肆意妄为,如能本着无为的态度,那么天下没有不能做的事;有为而有所不为,顺着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为,为之则事成,逆着事物的本性而无为。例子如下: 比如国家,只要法律健全了,大家都遵守法律,也就不需要什么精神来指引人民前进了,法律就是最...

无为则无不为,无相则百相生。是什么意思?
无为,必然无不为。这是圣人的境界。无相,必然无不相。这是道的存在方式。若有所不为,则有选择,有分别,有障碍,是后天执著,迷惑之心,妄心。所以,无为,必然以无不为作为存在方式。无相也是一样。如果有所不相,同样是有限制的。不能说黑色不是颜色,也不能说白色是没有颜色,也不能说...

无为方能无不为,有为方能有无为
王维半官半隐,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馀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修养身心。此二人在参透无为与有为已经,来去自如。这是对待无为与有为的最佳方式,也是我们最好的借鉴。    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追求无我之境。因为,无为方能无不为,有为方能有无为。 

忻州市15516159305: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 -
阴重爱维: 解释:如果每个人把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做好,那么这世界上就没有做不好的事了 “无为”明指不做分外之事,暗指把分内之事做好 “无不为”就是“无所不为”,并非贬义,而是说一切都会做好

忻州市15516159305: 谁知道“无为无不为”这句话的完整句子, -
阴重爱维:[答案] 无为而至,及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

忻州市15516159305: 什么叫无为而无不为? -
阴重爱维:[答案] “无为而无不为”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通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意为:“无为”,是遵循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而非"强为".正如生活中...

忻州市15516159305: 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什么(君子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
阴重爱维: 无为而无不为出自《道常无为而不无为》,是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1、解释:其中“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其中“无不为”是指:没有一件事所不能为的,没有一件事是所做不到的.2、无为而无不为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忻州市15516159305: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吗?为什么? -
阴重爱维:[答案]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和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有很大区别的!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具体地说就是统治者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不要做任何人为的想去改变社会发展规律的是,让社会自然而然地发展,这样他看起来是什么也没有做,实际上是等于什么...

忻州市15516159305: 如何理解“无为而无不为” -
阴重爱维:[答案] 无为,不做什么,不刻意做什么,不乱做什么;无不为,没什么不能做,可以做很多,可以好好地做一些事.通俗地说,无为而无为不为就是有的事应该做的一定要做,不应该做的就不要做.

忻州市15516159305: 无为而无不为 是什么意思?
阴重爱维: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 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

忻州市15516159305: 无可无不可,无为无不为什么意思 -
阴重爱维:[答案]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思想观点.从字面的意思是,什么都不做等于什么都做了.但实际的意义不仅这一点.因为古代的这些哲人们的著作都是格言式的,解读他的话要前后连贯的看."无为"在老子那里强调的是一个"顺其自然",或者...

忻州市15516159305: “无为方能无不为”的意思是什么啊翻译一下这句话 -
阴重爱维: 道家思想,由老子提出,针对当时纷乱的战国野心勃勃的统治者提出的一种治国方案.“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

忻州市15516159305: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请请详细解释(包括其中的字词), -
阴重爱维:[答案]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道总是无为的,但是遵循道来治理国家自然会成就了所有的事. 人们常常认为,老子不重视“为”.其实,在中国哲学史上,恰恰是大力倡导“无为”的老子哲学,第一次从哲理的高度提出并考察了有关“为”的问题,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