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桑榆比作日暮之意?“莫道桑榆晚”

作者&投稿:唐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国内优秀文学作品有哪些?~

1,钱锺书 《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2,老舍《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3,巴金 《家》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4,余华《活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
5,林海音《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城南旧事》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
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种说不出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该小说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广义的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狭义的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首先必须是一个语言文本,这个文本有它的存在形态,如语音,词语,结构等。它可以口头的形式代代传承下去,也可以文字作为载体传承,也可以印刷品,网络媒体形式存在。尽管载体各异,但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这一客观事实。
文学作品,由一个又一个修辞构成,当然,文学的基础还是文字、词语和句法,但是这些结构主义喜欢的东西,本身并不能形成“作品”,对它们的支离也让我们对文学更加难以把握。
确实得承认,修辞就是一种句法。但是纯粹的句子并非文学,只有被布满篇章、形成更强大的隐喻之后,文学才宣告出生。

扩展资料

文学与新闻作品是相互有交叉的,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既是新闻作品,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文学性,所以文学与新闻作品是很难有明确界限的。
其次文学与历史作品也是难以明确划开界限,比如丘吉尔的演讲词,既是实用的鼓动性文章,有很有文学特色。
最后文学与哲学论著也不容易区分,比如英国的培根的《论人生》既有哲学道理也有文学意蕴,叔本华的散文集、哲学家萨特的哲学著作也很有文学意蕴,因此他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粗略概述如下:文学的语言具有独特地表现力;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特性;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桑榆本指桑树和榆树,唐代李贤注《后汉书·孟尝传》:“谓日将夕,在桑榆间,言晚暮也。”释译:夕阳西下,处于桑树榆树之间,故以桑榆喻傍晚。后又转喻人的晚年,日落在西方,所以又以桑榆喻西方。

“莫道桑榆晚”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原文: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实际上等于退出了政治舞台;此时,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

这两位早已是诗文至交,在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之后;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两人又是诗坛宿将,自然少不了诗歌唱酬;由于又都垂垂已老,并同患有足疾、眼疾,更免不了同病相怜。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诗词赏析

此诗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

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经事”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

“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的观点和说服力量。最后两句尤为精辟,实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酬乐天咏老见示



桑蚕以桑叶为食,没有桑叶的地方代之以榆,入秋,蚕结茧桑榆老,似乎完成使命毫无所用了,实则蓄积营养,待春而发。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dōng yú yǐ shì,sāng yú fēi wǎn
〖解释〗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桑榆本指桑树和榆树。唐李贤注《后汉书·孟尝传》:“谓日将夕,在桑榆间,言晚暮也。”释译:夕阳西下,处于桑树榆树之间,故以桑榆喻傍晚。后又转喻人的晚年。日落在西方,所以又以桑榆喻西方。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桑榆什么意思?
形容人到了晚年,没有具体的年龄。桑榆代指桑树和榆树。因为古人喜欢将这两种树种植在房屋的西边,所以每当日落时,夕阳就会照向桑树和榆树,而这样的情形通常表示日暮。在文学作品中多指人到了垂老之年。桑榆通常形容人到了晚年,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年龄。近义词:日薄西山 【拼音】[ rì bó xī shān...

桑榆什么意思
桑榆的意思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以喻事之后阶段。比喻晚年;垂老之年。喻指隐居田园。出自西汉·刘向《九叹·怨思》:“孤雌吟於高墉兮,鸣鸠栖於桑榆。”含有“桑榆”的诗句有: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代: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释义:不要说太阳到达...

桑榆是什么意思
桑榆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āng yú,出自《后汉书·冯异传》。解释:1、桑树与榆树。2、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3、以喻事之后阶段。4、比喻晚年;垂老之年。5、喻指隐居田园。出处 西汉·刘向《九叹·怨思》:“孤雌吟於高墉兮,鸣鸠栖於桑榆。”曹魏·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

桑榆 是什么意思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桑榆和霞有什么关系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莫道桑榆晚,落霞尤满天这句话什么意思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出自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

桑榆指什么年龄
桑榆指老年。桑榆是一个汉语词语,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以喻事之后阶段。比喻晚年;垂老之年。喻指隐居田园。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冯异,字公孙,汉族,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县东)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冯异原为新朝颍川郡掾,后归顺刘秀...

日暮桑榆可以连起来用吗
可以。桑榆本指桑树和榆树,唐代李贤注《后汉书·孟尝传》:“谓日将夕,在桑榆间,言晚暮也。”释译:夕阳西下,处于桑树榆树之间,故以桑榆喻傍晚。后又转喻人的晚年,日落在西方,所以又以桑榆喻西方。“莫道桑榆晚”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

桑榆是什么意思
“桑榆”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āngyú,意思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以喻事之后阶段。比喻晚年;垂老之年。喻指隐居田园。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例句: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2、猥以桑榆之晚景,...

桑榆是什么意思
桑榆的意思是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借指落日余光处。【拼音】sāng yú。【基本释义】意思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以喻事之后阶段。比喻晚年;垂老之年。喻指隐居田园。【出处】《魏书·逸士传·眭夸》:“或人谓夸曰,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榆乎。”...

通山县13462007679: 莫道桑榆晚讲的是什么 -
祁仇开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出自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桑榆,喻日暮.意思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满意请采纳

通山县13462007679: 莫道桑榆晚,落霞尤满天这句话什么意思 -
祁仇开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

通山县13462007679: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的意思 ? -
祁仇开顺: 意思: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酬乐天咏老见示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

通山县13462007679: 黑发,桑榆,白首分别是什么意思? -
祁仇开顺: 黑发 : hēi fā1.黑色头发.表示年轻有活力. 桑榆 : sānɡ yú①桑树和榆树:鸣鸠栖于桑榆.②夕阳光照桑榆树梢,因以指日暮.也比喻晚年:桑榆暮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白首 : bái shǒu1.犹白发.表示年老. 2.谓男女相爱誓愿白头偕老.

通山县13462007679: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深意是什么 -
祁仇开顺: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深意是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 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 出处: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 原文节选: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

通山县13462007679: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的意思 -
祁仇开顺: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意思是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 满天的红霞依然很瑰丽.

通山县13462007679: 日出东隅,落于桑俞.东俞已逝,桑俞非晚. -
祁仇开顺: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东方日出处,也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现考证,东隅为郑州,桑榆为开封.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成语出处: 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本是唐代诗人王勃的名作《滕王阁序》里的一句名言.原文接下去两句是:“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抒发了古代文人虽然遭遇到“时命之穷”,仍然因之以自励的胸怀.

通山县13462007679: 词《如梦令》中的“日暮”是什么意思 -
祁仇开顺: 1、释义日暮:太阳落山、黄昏、傍晚.2、原文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3、译文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怎么出去,怎么出去,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4、《如梦令》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回忆青年之作.

通山县13462007679: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为字怎么读?二声,三声?什么意思? -
祁仇开顺: 二声,解释为"因为"

通山县13462007679: 谁道春颜去,桑榆韵正浓是什么意思 -
祁仇开顺: 桑榆 拼音:sāng yú 释义:1、桑树与榆树.2、.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3、以喻事之后阶段.4、比喻晚年;垂老之年.5、喻指隐居田园.全意:谁说青春的颜容已经老去,晚年的韵味正在浓时呢.形容虽然年纪和容貌已经见老,但依然精神焕发的意思 以下是原诗全文:花甲抒怀 (一) 华章意雍容,雅韵伴清风;剑胆谱新曲,侠骨诵柔情.人生虽近暮,微霞仍火红;谁道春颜去,桑榆韵正浓!(二) 流年花甲鬓发白,陋室灯下忆塞外;凌晨提笔落诗句,惬意清风扑面来.月貌虽同落叶埋,昔日精气神未改;花容纵然随风去,几度春秋韵仍在.如今轻舟荡博海,傲雪寒梅二度开; 梦里常现年少影,总把多情寄幽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