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作者生平

作者&投稿:逄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

翻译为: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原文: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出自《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无论 wúlùn
(1) [no matter what]∶不论;不管
无论天气多么冷,每天早晨他都要到江河去游泳
(2) [don’t say]∶不要说;不用说
无论魏晋。——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无论数十辈。——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弃者无论。——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古意:不用说 ——详见《陶渊明集》桃花源记

今意: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十三岁母病逝。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我一直在桃花源中生活,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出自:《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 节选: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翻译:...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翻译 翻译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思是: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记》。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陶渊明的简介 陶渊明...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什么意思
形容 因长期 脱离 现实,对 社会 状况 特别 是新鲜事物一 无所 知。也形容 知识 贫乏,学问 浅薄 。 成语出处: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不 复出 焉,遂与外人 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何论魏晋。” 繁体写法: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不知秦汉 无论魏晋 ”什么意思?
意思是: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节选如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翻译!!!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思是陶渊明问(别人)现在是什么时代,(他)居然不知道有汉代的存在,更不用说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了。《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选段原文如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什么意思?
释义:我本是桃花源中人,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出处:出自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节选: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什么意思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出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意思是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汉语词语,拼音bù zhī yǒu hàn,wú lùn wèi jìn,出自东晋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一文,后因其含义而被单独引用。一、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什么意思?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更深的含义:习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不理会尘世的利益纷争。此句出自东晋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一文,后因其含义而被单独引用。

无论魏晋中无论的古今意义各是什么
古义:不要说,更不用说。今义:表示连词:不管;不论。出处: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节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

德格县17591495814: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搜狗百科
赖彦复方: 桃花源记----原文 【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德格县17591495814: 关于《桃花源记》 -
赖彦复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从文章得知,桃花人是秦末时逃到世外桃源的,作者陶渊明为东晋人.所以其间经历了秦汉交替,...

德格县17591495814: 求太上隐者的诗和赏析 -
赖彦复方: 一、回答:1、太上隐者所作《答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2、赏析: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

德格县17591495814: 文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说明了什么 -
赖彦复方: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一句说明了: 桃花源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德格县17591495814: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的乃是什么意思 -
赖彦复方: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中“乃”的意思为:“居然、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的意思为:问(他)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知道有汉代.‍ 完整的句子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出自文言文《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

德格县17591495814: 桃花源记练习题 -
赖彦复方: 1.介绍渔人遇见桃花林的美景,从而进入桃花源,引出了下文. 2.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并不是真是存在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

德格县17591495814: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
赖彦复方: 寄托了作者期盼自给自足的生活,不理会尘世的利益纷争的理想.拓展:"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意思是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参考: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VbLSJx46PnDkR5OTHy_v6XcUoZi4OeBfHi1Kopgs2Grebk04U50lPEJo_28By0TNTvPerV04Ngcel3jZ-rzEq 欢迎追问哟~满意的话请采纳吧(づ ̄3 ̄)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