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头士 作者(挪)克里斯滕森 读后感

作者&投稿:和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可可.夏奈尔读后感~

  可可·香奈尔彻底扭转了20世纪上半叶时装的流行趋势,她的影响无处不在。她是针织衫、两件套套装、小礼服裙、小黑礼服等的发明者,是此时期使服装发生不可逆转变化的推动力量。可可·香奈尔是法国先锋时装设计师,她给衣服赋予的想法,彻底改变了西方女人对服装和对自己的看法。香奈儿的设计风格大胆简单,线条干净,充满女人味。

  铭记伦敦里约再见
  汽车驶过,人们拎着包,匆匆行走在伦敦的街道上。当奥运会的大幕落下,这座城市重新回归了原来的模样。
  12日傍晚,在伦敦东区的奥林匹克体育场里,一场众星云集的闭幕式为为期16天的体育盛会画下了句点。
  如果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一部讲述英伦三岛历史文化的舞台剧,那么闭幕式就是一个万众狂欢的大型演唱会。
  体育场中心的舞台被幻化成了伦敦的缩影,伦敦塔桥、圣保罗教堂、大本钟和伦敦眼等地标性建筑披上了银色的外衣,静静地矗立在“报纸”拼接成的地面上。
  钟声敲响后,城市醒了,一辆辆披着报纸外衣的卡车与的士缓缓驶过,身穿报纸图案服装的男男女女,走过渐渐喧嚣的街头。
  “我想歌唱,我想呐喊,我想尖叫直到词句枯竭,把一切都写在纸上吧,这样传递给世人。”女歌手埃米莉·桑德一曲石破天惊的《读懂这一切》宣告演出的开始。
  告别伦敦
  的确,报纸是伦敦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过去的日子里它已经把伦敦奥运会上发生的一切传递到了世界各地。
  从博尔特再添三金续写辉煌,到菲尔普斯打破奖牌纪录急流勇退,从林丹与李宗伟巅峰对决后成功卫冕,到孙杨、叶诗文昭示中国游泳强势崛起,短短的两个多星期的时间见证了太多的传奇故事。
  不,要记住的不仅是这些。
  报纸上曾经记录了一个名叫埃蒙斯的枪手,两次最后一枪失误的梦魇和甲状腺癌的噩耗没有把他击倒,当他收获铜牌后与妻子深情相拥,人们看到了坚持的力量。
  报纸上曾经讲述了一位名叫丘索维金娜的母亲,37岁的高龄仍披上战袍参加跳马的比赛,只为了给儿子治病,虽然她没能拿走奖牌,却向人们证明了母爱的伟大。
  一个个难忘的瞬间在屏幕上闪过。那首曾在比赛结束后响彻赛场的老歌《日落滑铁卢》再次响起。“每当凝望着滑铁卢的落日,我宛如置身天堂。”而这次人们从伦敦带走的记忆,又何止是滑铁卢的落日?
  在“披头士”与“皇后乐队”的经典曲目重新演绎之后,在“辣妹”们再次聚首粉墨登场之后,各代表团运动员一起走上舞台。此时此刻,他们不再是对手,而是一起跳舞一起歌唱的一家人。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旗缓缓降下,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把它交给了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而罗格又把会旗转交到里约热内卢市长爱德华多·帕埃斯手中。随着帕伊斯面带微笑地挥舞起会旗,奥运史正式翻开了新的一页:里约时间开始了。
  相约里约
  身穿橘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雷纳托·索里苏走到了舞台中央,拿着扫把跳起了桑巴舞。事实上,这曾经是这位环卫工人的真实生活。1997年,他的跳舞天赋被发现,现在他已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舞者。每年狂欢节,他的舞蹈都是保留节目。
  在索里苏的指导下,企图阻止他的安保人员也跟着一起跳了起来,上百名舞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他的身边,体育场变成了桑巴嘉年华的舞台。
  传奇歌后马里萨·蒙特化身为海洋女神梦幻登场,而饶舌歌手BNegao用一首《原子马拉卡度》向人们发出热情的邀请。
  随后,身穿巴西传统民族服装的街头鼓手以及表演巴西武术的卡波耶拉艺术家把里约的城市风景带到了人们面前。科尔科瓦多山顶上的基督像,俯瞰着狂欢的人群。
  同时出现的,还有巨大的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标志。橙、蓝、绿三色组成的人手臂相连,翩翩起舞。
  “虽然两个多星期的奥运会结束了,它将激励一代人,”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说,“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当机会到来,我们的确做了正确的事情。”
  位于体育场一侧的主火炬缓缓打开,如同16天前它合上前的样子,在火炬上方,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振翅欲飞。
  过去的这段日子中,有欢笑,有泪水,有抱怨,有感动,但无可否认它是一段宝贵的记忆。虽然圣火熄灭了,这一段记忆将跟随这204个镌刻有各个代表团名字的火炬花瓣一起,被带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在人们心中,燃烧不熄。
  谢谢,伦敦!四年后,里约再见!

披头士,不只是那四个人

这是一部向英国传奇摇滚乐队——披头士致敬的小说,它更是一部能从披头士音乐里找到对应的挪威成长小说。如同蒙克的《呐喊》是和桥上的“幽灵”联系在一起,而拉什·索比·克里斯滕森的《披头士》则和青春的张扬和衰败息息相关。
“从我腐烂中的躯体将会长出鲜花,”蒙克是向死而生的救赎者,而上个世纪60年代的青年文化的生命语法源自于反叛,也终结于反叛。即使在他们苦涩与甜蜜相交的人生旅途中,也是由生至死的。
《披头士》成为近几十年来最受欢迎的挪威小说之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将一个时代的流行符号重组,成为属于个人记忆的断片。索比·克里斯滕森巧妙地选择了披头士乐队或个人的21曲子或专辑名字,来作为他的章节标题,边上还注明了年份与季节。看得出来,索比·克里斯滕森是个超级披头士迷,他把单曲发表日期和小说主人公的成长日期划上等号。机巧的是,1965年——1972年,正是披头士从上升时期走向解散,并各自发展的时期,而小说的主要角色也从雄心勃勃走向颓靡与崩溃。
越战、性解放、激进思潮、瘾君子……这些构成了西方60年代的主要特征。而时代都有它镌刻轮廓的温度,《披头士》所走过的那七年多的时间,是一个不断升温,最终降至冰谷的过程。
挪威,有着另一种众所周知的温度。尽管在那段极端的历史里,这个国家也只是发生了《披头士》描写到的一起恐怖炸弹事件,但青年文化叛逆的波浪波及了全欧洲,也波及了自然气候冷冽的挪威。
金、古拿、萨巴、乌拉,四个14岁的学生梦想着将来成为挪威的保罗·麦卡特尼、约翰·列侬、乔治·哈里森与灵格·斯塔。抑或是天生酷似,抑或是后天模仿,在现实中他们一直是那四个光环四射人物的化身。
小说里以第一人称出现的金玩世不恭而经常撒谎,他敏感却脆弱,对于爱情也一样,周旋于两个年轻女人——妮娜和切希里之间,古拿毫无疑问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政治与意识形态最热衷,“扮演”哈里森的萨巴较早就迷恋大麻而充满神秘精神,乌拉则是四个人中最不惹麻烦的一个,但很多时候缺少不了他。他们的乐队叫煞伏士,也就嘴上热炒而已。
对于同样借用披头士名字的小说来说,索比·克里斯滕森的《披头士》要比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早三年出版,同样反映孤独与虚空,索比·克里斯滕森笔下的现代迷失显得更为混乱与多彩,他设下了很多谜底,对照与还原,隐喻与互文,有着奏鸣曲式的承接和转换的结构。比如,第二章用的歌名是——“She’s a woman”,对应的是金第一次看女裸体;而第六章“Yellow Submarine”(黄色潜水艇),对应的是湖边捕鱼;再有第十章“Hello Goodbye”,宛如金告别少年的宣言。
如果以为这是一部作者卖弄音乐知识或者玩弄技巧的小说,那就大错特错了。的确,小说遍地都是各种乐队名字和唱片名字,从滚石乐队、新兵乐队,到迪伦、“发明之母”……出现的频率要远远高于《挪威的森林》,甚至还有索比·克里斯滕森的个人音乐判断,“‘挪威森林’根本不是森林木头的意思,是烟草的意思……”“听过‘Lucy in the sky’和‘A day in the life’……那可是圣经和萨迦之后最杰出的文学著作。”还有借金的女友切希里之口说:“有个歌手里奥纳多·科恩几乎超越了西蒙和加芬克尔。”这些在小说中像纽扣一样的东西,是需要生动而迷人的故事,以及它背后的宿命的。在这一点上,索比·克里斯滕森做得很出色。索比·克里斯滕森不断地描述各种聚会、两代人的冲突、性饥渴与爱的憧憬、混混的打斗,以及成长的代价。
音乐是一种典故和节奏,《披头士》的文字非常精练而流畅,像披头士乐队的韵律。正如另一位挪威当代代表作家派尔·派德森所言——他们追求的是精确性与具象感。相对来说,索比·克里斯滕舍弃了抒情性,他是速写的高手,一两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他这样描写感情的失落——“切希里再次穿上盔甲,我又成了空气和土豆。”他还是动词活用的专家——“金·卡尔森彻底玩完了,再也不金了。”
关于地点和行为的对应,举目皆是。小说里的奥斯陆某地,教堂的正对面就是墓地,而在利物浦,也有这样一处披头士小时候玩耍的地方;还有,金一直模仿着麦卡特尼的左撇子。《披头士》还喜欢用一招——加重色彩,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吉姆·莫里森的音乐。披头士是摇滚的美好之神,吉姆·莫里森则是毁灭之神。
最后高潮前的几章一直是关于1971年秋的变奏,分别选了灵格·斯塔、列侬、哈里森和麦卡特尼个人时期的歌曲作为标题,讲述了小说里对应的四个人的高中毕业后的现状。
索比·克里斯滕森懂得把个人的伤痛放到社会大背景里,最后出现了挪威全民关于是否加入欧共体的决选。革命性的歌曲“Revolution9”出现了,金在卡尔·约翰大街尖叫。呼应了挪威特有的蒙克主题。
小说最后一章的名字是披头士发表的第一首单曲“Love me do”,意味着各奔东西的伙伴们有了一次精彩而短暂的重聚。
这个在音乐典故的躯壳里装入人生滋味的作家,必然有一段和披头士相近的青葱岁月。要命的是索比·克里斯滕森出生于9月21日,金出生于9月23日,而我在他们之间,是9月22日。
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是一首首燃烧的曲子,最终化为灰烬。


和田地区13554077483: 挪威的森林这本书怎样
漳儿山易: 书中以披头士的歌《挪威的森林》为引子,且作者认为这首歌和他的小说有相关之处 也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还会相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森林,消失的人消失,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村上春树 我最近在看这部作品,尤其是第一章,景色的描写很美很美,看日文原作更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译本的话,似乎林少华的版本受到更多人的赞赏.网上有很多,可以搜索下,这里就不多说了. PS:能影响那么多人的作品一看也无妨,看了才知道适合不适合自己.正如作者说“有些人会喜欢这部小说,有些人不喜欢”,但我们肯定热爱生命、对生命敏感的人一定喜欢:年轻的和曾经不想成长而已成长的人不会错过.

和田地区13554077483: THE BEATLES怎么样 -
漳儿山易: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好几年(2003年出版),一直想读,但每次都想,一本500多页的书,等我哪天买回家再好好读吧. 去年底几次光顾我们家附近的公共图书馆,看见书架上躺了3本这书,也是很好奇一本“授权传记”能写到什么份上,一个记...

和田地区13554077483: 披头士的 挪威的森林
漳儿山易:once had a girl 我曾拥有一个女孩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或者说,她曾拥有我 She showed me her room 她把我带到她的房间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难道那不就是挪威的森林吗 She asked me to stay 她叫我留下来 And she told ...

和田地区13554077483: 沉淀自己的名人事例 -
漳儿山易: 袁枚积累语言 ——积累的“数量”是创作“质量”的保证 清代的袁枚十分注重积累语言 , 他许多的好词佳句都是从村夫僧人那里得到的.有一次,在二月梅花盛开的时节,站在梅树下的一个村夫很高兴地对袁枚说:“你看,梅树有了一身花了...

和田地区13554077483: 如何评价《挪威的森林》? -
漳儿山易: 作品评价:《挪威的森林》本是披头士的歌曲,书中主角直子每听此曲必觉得自己一个孤零零地迷失在又寒又冻的森林深处,这正是年轻必经的彷徨、恐惧、摸索、迷惑的表征.男主角渡边多次想拯救在自我迷失中的直子,但有时甚至他也迷...

和田地区13554077483: 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前三章 -
漳儿山易: 1、《挪威的森林》本是披头士的歌曲,书中主角直子每听此曲必觉得自己一个孤零零地迷失在又寒又冻的森林深处,这正是年轻必经的彷徨、恐惧、摸索、迷惑的表征.男主角渡边多次想拯救在自我迷失中的直子,但有时甚至他也迷失了方向...

和田地区13554077483: 建伍MG F504,用什么耳机好? -
漳儿山易: KOSS PP 不错 是一个很古老的耳机了 现在还是很流行 低音强劲 而且是开放式的,戴起来能舒服些. AKG K450这个耳机有点问题啊,中间横梁上的线容易断,建议还是不要买了. 直推的话,顶多是天龙的AHD1100,再好的都是推不动.1000以内的耳机里选吧! 还有800左右的歌德S80I 如果钱不多试一下歌德的S60I吧 有点像 性价比不错 森海塞尔的PX系列试用过吗?可以尝试一下px100 铁三角有几款能用得不错,不过那个耳机不太适合听摇滚的. 就这些,希望采纳.还有疑问就回复我吧

和田地区13554077483: 捡到一块儿石头,谁知道有翅膀的是什么那个甲壳虫是什么虫??? -
漳儿山易: 不是长翅膀的甲壳虫

和田地区13554077483: 村上春树一部小说的书名来自披头士的一首歌 -
漳儿山易: 挪威的森林20世纪60年代,日本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日俱增.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心理距离拉大.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像无根的浮萍,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都市的繁华,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焦虑.而甲壳虫乐队唱出的曲子《Norwegian Wood》给了作者很大的灵感.那是一种微妙的,无以名之的感受.1987年村上春树就以《挪威的森林》为书名写了一本青春恋爱小说.

和田地区13554077483: 《甲壳虫男孩》怎么写读后感 -
漳儿山易: 甲壳虫”之所以能够摘得桂冠,得益于三点原因:首先,有趣又专业的昆虫学知识.《甲壳虫男孩》作为甲壳虫系列的第一部,故事延续性非常强,画面感及戏剧感都是满分,这不仅符合青少年阅读需求的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还能学到不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