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永乐年间)朝庭主要官职及职能怎样?

作者&投稿:符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朝官职的皇宫辅臣~

明朝太子三师,即明朝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洪武元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经常因事亲征,考虑皇太子监国时,再设官僚制度,会生嫌隙,于是命朝廷命臣兼顾东宫职务,但未授任何太子三师职位。后命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从此以后直至明末,太子三师全部为虚衔,与辅导太子的职责无关。比如洪武十九年,李景隆兼太子太傅。二十四年,傅友德兼太子太师。二十五年,冯胜兼太子太师,蓝玉兼太子太傅,常升、孙恪兼太子太保,都不掌管东宫职位,只有虚名。明朝太子三少,即明朝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最初负责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公的道德而教谕等事,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唯一的特例是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命姚广孝专任太子少师,留辅太子朱高炽。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太子太师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宾客 无定员 正三品 东宫大臣    主条目:明朝中书省和胡惟庸案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左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右丞相 一人 正一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平章政事 一人 从一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 左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右丞 一人 正二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参知政事 一人 从二品 中书省 洪武九年汰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左司 洪武十三年废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右司 洪武十三年废 员外郎 一人 正六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检校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 照磨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 管勾 一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参议 一人 正三品 中书省参议府 吴元年革 参军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断事官 一人 从三品 中书省 洪武二年革 断事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经历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知事 一人 正八品 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废 都镇抚 一人 正五品 中书省都镇抚司 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后废 考功郎 一人 正七品 中书省考功所 洪武元年革 中书舍人 十人 从七品 中书省 旧名直省舍人 主条目:明朝内阁制度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明太祖废除宰相。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咨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召见时得以参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名称 人数 秩品 备注 中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建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文华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武英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文渊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东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明朝中书省时期,七卿长官均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罢中书,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侍郎一人。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所属最高长官为明朝吏部尚书、明朝户部尚书、明朝礼部尚书、明朝兵部尚书、明朝刑部尚书、明朝工部尚书,其常常与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大理寺卿合称“九卿”。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九卿公决,此为廷议。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其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吏部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吏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吏部   吏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吏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吏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稽勋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正统十一年增设 户部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户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户部   户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户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四人 正五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主事 七人 正六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户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户部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副提举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钞纸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钞纸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广积库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赃罚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赃罚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五人 正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   副使 六人 从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 丁字库嘉靖中革一人,并革乙字、戊字副使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盈库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户部广盈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二人 正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承运库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承运库 嘉靖中革。行用库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嘉靖中革,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御马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军储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军储仓 后革 副使 四人 未入流 长安、东安、西安、北安门仓,各副使一人   仓旧 二人 未入流 户部东安门 万历八年革一人,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礼部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礼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礼部   礼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礼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礼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精膳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礼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万历九年革一人 兵部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兵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兵部   兵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兵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兵部司务厅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万历九年并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主事 四人 正六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兵部会同馆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兵部会同馆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刑部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刑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刑部   刑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   刑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   司务 一人 从九品 刑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刑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刑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刑部   司狱 六人 从九品 刑部司狱司   工部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工部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工部   工部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工部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郎中 五人 正五品 工部都水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屯田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   员外郎 二人 从五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   主事 五人 正六品 工部都水清吏司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工部屯田清吏司   所正 一人 正七品 工部营缮所   所副 二人 正八品 工部营缮所   所丞 二人 正九品 工部营缮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文思院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文思院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皮作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皮作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宝源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宝源局 嘉靖间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颜料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军器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军器局 后革一人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节慎库 嘉靖八年设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织染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织染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杂造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杂造局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万历二年革。 副提举 二人 正九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柴炭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工部柴炭司    奉銮 一人 正九品 教坊司左韶舞 一人从九品教坊司右韶舞 一人从九品教坊司左司乐 一人从九品教坊司右司乐 一人 从九品 教坊司 左长史 一人正五品王府长史司右长史一人 正五品王府长史司典簿 一人正九品王府长史司审理正 一人正六品王府长史司审理所副 一人正七品王府长史司审理所典膳正 一人正八品王府长史司典膳所副 一人 从八品王府长史司典膳所奉祠正 一人 正八品王府长史司奉祠所副 一人 从八品王府长史司奉祠所典乐 一人 正九品王府长史司奉祠所典宝正 一人 正八品王府长史司典宝所副 一人 从八品王府长史司典宝所纪善二人正八品王府长史司纪善所良医正 一人 正八品王府长史司良医所副 一人 从八品王府长史司良医所典仪正 一人 正九品王府长史司典仪所副 一人从九品王府长史司典仪所工正一人 正八品王府长史司工正所副 一人 从八品王府长史司工正所 以上各所副官,嘉靖四十四年并革。伴读 一人从九品王府长史司教授 无定员从九品王府长史司引礼舍 二人未入流王府长史司仓大使 一人未入流王府长史司副使 一人未入流王府长史司库大使 一人未入流王府长史司副使 一人未入流王府长史司仓、库副使后俱革。 教授 一人从九品郡王府典膳 一人 正八品郡王府 左布政使 一人 从二品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一人 从二品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 无定员 从三品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 无定员 从三品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 无定员 从四品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 无定员 从四品承宣布政使司经历 一人 从六品承宣布政使司经历司都事 一人从七品承宣布政使司照磨 一人 从八品承宣布政使司照磨所检校 一人正九品承宣布政使司理问一人 从六品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副理问 一人从七品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提控案牍 一人未入流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司狱 一人从九品承宣布政使司司狱司库大使 一人从九品承宣布政使司副使 一人未入流承宣布政使司仓大使 一人从九品承宣布政使司副使 一人 未入流承宣布政使司大使 各一人从九品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副使 各一人未入流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 按察使 一人 正三品提刑按察使司副使 一人 正四品提刑按察使司佥事 无定员正五品提刑按察使司经历 一人正七品提刑按察使司经历司知事 一人正八品提刑按察使司照磨 一人正九品提刑按察使司照磨所检校 一人从九品提刑按察使司司狱 一人从九品提刑按察使司司狱司 卿 一人 从三品行太仆寺少卿 一人 正四品行太仆寺寺丞 无定员正六品行太仆寺主簿 一人从七品行太仆寺 卿 一人 从三品苑马寺少卿 一人 正四品苑马寺寺丞 无定员正六品苑马寺主簿 一人从七品苑马寺监正 一人正九品苑马寺牧监监副 一人从九品苑马寺牧监录事 一人未入流苑马寺牧监圉长 一人 从九品苑马寺各苑 都转运使 一人 从三品 都转运盐使司同知一人 从四品 都转运盐使司副使 一人从五品都转运盐使司判官无定员 从六品 都转运盐使司经历 一人从七品都转运盐使司经历司知事 一人 从八品 都转运盐使司 提举 一人 从五品 盐课提举司同提举 一人 从六品 盐课提举司副提举 无定员从七品盐课提举司吏目 一人从九品盐课提举司库大使 一人未入流盐课提举司副使 一人未入流盐课提举司市舶提举司 提举 一人从五品市舶提举司副提举 二人 从六品 市舶提举司吏目 一人从九品市舶提举司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
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四世孙镇国中
尉;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
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
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
(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与
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

朱元璋称吴王,建国金陵的时候,官制一同元朝,间有损益。建立明朝之后,仿唐宋故事厘定官制,以中书省统辖六部,中书省置丞相。明洪武十三年,以胡惟庸谋反,废中书省、丞相官,诏永为例。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等于是皇帝兼首相。置大学士以充皇帝顾问兼理文字。明成祖始以大学士入文渊阁办事,参与机务,后世称“内阁”,而仍以翰林院为名。明仁宗起,内阁有代皇帝批答大臣表章、草拟敕令的权力,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但因为明太祖后世嗣君不得置丞相的诏令,遂以“辅臣”称之。清廷入关,以范文程、洪承畴建言,仿明制设立内阁等百官制度。但是军国大事往往以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形式决定之,内阁奉行而已。雍正设军机处,直属皇帝、简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办事,另立奏折制度,集大权于皇帝一身,内阁徒具形式。明朝改元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仍称省,分设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与监察、都指挥使司掌军事,合称三司。省辖府,州有隶于府的散州与隶于省的直隶州之别。直隶州得辖县,散州与县无别、唯散州知州品级较县为高。实行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提刑按察使司下设道,有分巡道、分守道之别,道设按察分司。明朝中央监察机构都察院分遣监察御史巡察各地,称“巡按”,巡按品秩不高但权力极重,得斥罢府县官,对于三司也有实际上的罢免权,唯不常驻。如临事遣京官出巡,则称巡抚,事毕即还。明宣宗时,在关中、江南等处设巡抚,常驻,节制三司,有领兵的权力。因用兵,遣大臣充总督常驻地方,带兵部尚书或兵部侍郎、都御史衔。督抚同在一区的,则总督为巡抚上官。自督抚设,三司地位大降,形同属吏。


明朝永乐年间出了哪些名臣分别叫什么有哪些重要的事迹
1.谢缙,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1369年出生,于1415年逝世,明朝第一才子,主编《永乐大典》。2.郑和,明朝太监,原姓马,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1433年逝世,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官、宦官。成就:郑和下西洋、经历靖难之役。3.朱能,字士弘,怀远人,今安徽怀远,1370年出生,1406年逝世,...

明永乐年间发生过什么大事
永乐为中国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袓朱棣的年号,相对于公元1403年至1424年,前后共二十二年。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又是个颇有争议的皇帝。他功勋卓著:他组织编修了内容浩繁规模宏大的《永乐大典》,开创了世界文化史上百科全书编纂的先河;他建造了当时世界文化...

明朝历代帝王年表(统治者与王朝兴衰的历史纪录)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它的历代帝王统治着这个伟大的国家。下面是明朝历代帝王的年表:洪武年间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自称洪武帝。-1398年:洪武帝去世,太子朱允_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年间 -1399年:建文帝即位。-1402年:建文帝被靖难之役推翻,明成祖朱棣登基。永乐年间 -1403年...

明朝什么时候迁都
永乐迁都又称明成祖迁都北平,是指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平,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迁都北平,有利于控制全国的政局,同时有利于抗击北方蒙古人的南侵,也有利于经营东北地区。明朝初期,华北相对于江南的贫困相当明显。北平的营建...

六百年前是什么朝代
600年前是明朝万历年间,那时候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 七品知县一年的俸禄只是45两白银, 如果换成现在的45000元,一两银子约折合人民币1000元, 500两银子约相当于50万吧 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

那个皇帝在位期间首开英武殿
武英殿始建于明朝初期的永乐年间,与紫禁城其他宫殿同时落成。明朝早期,皇帝斋居、召见大臣都在武英殿,后来则转到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武英殿举行。明朝在武英殿设待诏,择选善绘画者居之。明朝末年,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后,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于...

明朝简介
在永乐年间,我国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曾率远洋船队六次出使,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加强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谢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明朝永乐年间出了哪些名臣,分别叫什么,有哪些重要的事迹
朱能:字士弘。承袭其父燕山护卫副千户一职,一直是朱棣的藩邸旧臣。成祖即位后,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永乐二年兼太子太傅。永乐四年授征夷将军,奉诏讨安南,死于军中,年三十七。张玉善谋,朱能善战,被成祖倚为左右手。朱能死后追赠东平王,...

朱高炽为什么在永乐年间立而不倒?
为何无论受到怎样的打击,朱高炽在永乐年间立而不倒?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

朝鲜世宗的昭宪王后,为什么会病逝在次子首阳大君的府上?
昭宪王后是次子首阳大君的母亲,是庶出。沈氏生于朝鲜太祖四年九月廿八日,太宗八年二月(1408年)与忠宁君李祹成婚(当时世宗尚未封大君),初封“敬淑翁主”; 十七年九月(1417年)改封为“三韩国大夫人”。太宗十八年(1418年),李祹被立为世子,于是沈氏受册封为“敬嫔”。同年九月,太宗禅位...

铜山县19733857907: 明朝永乐年间的历任刑部尚书是哪些? -
伍荀千咳: 永乐年间刑部尚书永乐元年2年癸未;郑赐永乐三年乙酉;郑赐;吕震 永乐4.5年;吕震永乐六年戊子;吕震;刘观 永乐7--13年;刘观 永乐十四年---19年;吴中 永乐20.21没有刑部尚书空缺 永乐二十二年甲辰;吴中;金纯明朝只有2个姓何的刑部尚书 何乔新;弘治元年到四年在任 何鳌;嘉靖31年到35年在任另外整个永乐朝;没有一个何姓人员做到尚书一职

铜山县19733857907: 明朝洪武后期到永乐前期有那些名官? -
伍荀千咳: 我理解你说的名官是指品德很好被人称颂又有些业绩的官员,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洪武后期就没有什么名臣了,尤其是武将,基本都被杀光了,且太祖和成祖都属于万事亲力亲为的勤劳皇帝,所以活都能被皇帝干了,名官不多啊. 要是说不论好坏单纯指著名的,倒也不少.李善长 刘基 胡惟庸 汤和 蓝玉 朱能、张玉、郭英 铁铉(有铁公祠) 方孝孺 解缙 郑和 沐英 说实话没有太牛的,不像后面的三杨、于谦、王阳明、徐阶、高拱、张居正……

铜山县19733857907: 关于明朝各朝官职人物的书籍 -
伍荀千咳: 你是问人物还是官职?如果是查官职,最权威的当然是明史职官志.如果是人物,最好具体说一下你想要的是什么,比如“永乐年间谁当过吏部尚书”.不然太宽泛了.

铜山县19733857907: 求助明朝历史300字左右 -
伍荀千咳: 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国祚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

铜山县19733857907: 明朝内阁是何时出现的? -
伍荀千咳: 明永乐年间,朱棣时候,1402年. 明朝首任内阁七名成员是解缙 黄淮 胡广胡俨 杨荣金幼孜 杨士奇杨溥

铜山县19733857907: 明清内阁的职能有何异同? -
伍荀千咳: 明朝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大明正统朝末年的反复,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大明正德朝浪漫好战,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主撑内阁未成大乱,经过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发展,大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清内阁徒有虚名,变成只是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构

铜山县19733857907: 中国最早的百科全书是明朝的什么? -
伍荀千咳: 1、中国最早的百科全书是明朝的《永乐大典》. 2、简介:《永乐大典》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古代汉族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铜山县19733857907: 百家姓里面有姓花的吗? -
伍荀千咳: 有. 一、姓氏源流: 1、源于唐朝,属于以植物名为氏. 2、源于何氏,属于音讹改姓为氏. 花氏的起源,典籍记载不详,传说较多.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花氏出《姓苑》,出自何氏.”而据《姓苑》上说,花氏起源于何姓,至于为...

铜山县19733857907: 明朝少司徒这个职位是做什么的 -
伍荀千咳: 司徒的属官,为司徒的副贰.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即古之三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