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先秦时代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的主要思想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作者&投稿:明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先秦时代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的主要思想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孟子: 孟子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习,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又“私淑孔门后学”,以继承和光大儒学为毕生追求,形成了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的孟子学说,为儒家学说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先秦民本思想渊源已久,《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谷梁传?恒公十四年》:“民者,君之本也。”孟子对民本思想给以系统的发展和阐述。民本思想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一统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在孔子仁政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仁政学说体系。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养民---一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二要使民以时。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三要取民有制。他主张薄税轻敛,“取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梁惠王上》)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说:“易(治)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他把“什一之税”描绘为最理想的税制,认为这种十分抽一的税率不能再提高,而且还须根据实际收成情况而减征或缓征。他列举当时赋税繁多的情况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孟子?尽心下》)征布、征粮,还要征劳役,三重负担加在一起,人民是不堪忍受的:“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孟子?尽心下》)他要求对这种重税加以宽减,“君子用其一,缓其二。”(《孟子?尽心下》)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谓“良臣”是“民贼”。(《孟子?告子下》)  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育之。”(《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孟子?滕文公上》)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从而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他列举商汤、周文王行王道的例子:“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性善:在孟子思想中,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人们都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即“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其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人们无须乎学就会做的,这是他们的良能;无须乎用脑筋思考就知道的,这是他们的良知。两三岁的孩童,没有不知道爱他们的父母的,等到长大了,又没有不知道尊敬其兄长的。亲爱父母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为了使人们确信人性本善的结论,孟子进行了论证,提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向。此四种心向乃是仁、义、礼、智发生的根源。恻隐之心是仁发生的根源,羞恶之心是义发生的根源,辞让之心是礼发生的根源,是非之心是智发生的根源。而四人的四种心向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属于善的品德。因此,人的四种心向是向善之心向,而人之向善之心向是根源于人性的,由此可知,人性当是善的。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人有这种心向,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这些美德,不是由外面给予或施加的,而是人本身就生而具有的,只不过人们不去想它罢了。  孟子学说,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除了上述几点外,还有许多精彩而丰富的内容,如“养气”说,“人格修养说”,“尽心、知性、知天”说,“以意逆志”说等等。孟子学说对儒家学说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奠基作用,他与孔子学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儒学思想发展的基础---孔孟之道,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 %9答案补充 %9孔子: 孔子思想形成的原因概括为:(1)春秋时代的需要。(2)历史文化的积累。(3)生活实践的升华。孔子思想体系的特点总结为:一是体仁,二是中庸,三是修礼,四是行道。孔子学说是仁学,源于民本主义,其主要内容是继承西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礼”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直接来源。孔子的礼,大则治理国家之大法,小则为人处事之礼貌;无所不及的中庸思想,是孔子学说的哲学方法,也是孔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辩证法在孔子思想中的典型运用;大同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织部分,寄托了孔子的远大政治理想,是孔子入仕行道,终生为之奋斗的最终目的。孔子军事思想尽管未成体系,但仍是很有价值的。孔子为了使鲁国立于不败之地,提出了“文事”“武事”兼备的著名国策。孔子十分重视军队的教育和训练,提出了“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的命题,不仅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效的。孔子又提出“足食、足兵”,这是其军事政治思想的中心。他又提倡“义勇”,所谓“义”实际也就是一定的政治观点问题,由此可认为他在治军上已开始重视政治思想教育。他还提出“征伐自天子出”的命题和主张,在古代军事思想史上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9答案补充 %9庄子: 在宇宙观方面,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种超越感觉的道,却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具有泛神论的色彩。同时,庄子又进而认为我即道,道即我,道就成为主观精神的东西。 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观事物矛盾对立而相互转化的同时,却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和新旧质的区别,庄子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他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庄子是“小国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现。 庄子发展了老子社会政治学说,要求回到“浑沌”世界去,即所谓“至德之世”他说:“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可见庄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害的大同之世,这在当时固属幻想,但要求恢复“素朴”即人的自然属性,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 %9答案补充 %9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和成就卓著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中心,并具有兼融百家的色彩。(1)荀子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2)荀子发展了先秦时期的自然论,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色彩的天道观。(3)荀子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抗,提出了“性恶论”。 荀子的艺术成就:《荀子》一书多为长篇专题性论文,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体系博大,思想精深,内容广博,而且说理散文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首先,其书体系完备,构思严谨,中心突出,论述周详,说理透辟。其次,善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以加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善用形象的事物和繁富的比喻,来深入浅出地说明抽象的道理。第三,《荀子》的语言风格质朴缜密,明晰晓畅,而又淳正浑厚。此外,荀子在文学形式上还有特别的贡献。

1、孔子
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老子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3、庄子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庄子·让王篇》说,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庄子·秋水篇》又说,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4、荀子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5、孟子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孟子:

孟子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习,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又“私淑孔门后学”,以继承和光大儒学为毕生追求,形成了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的孟子学说,为儒家学说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先秦民本思想渊源已久,《尚书�6�1夏书�6�1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谷梁传�6�1恒公十四年》:“民者,君之本也。”孟子对民本思想给以系统的发展和阐述。民本思想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6�1梁惠王上》)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6�1尽心下》)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一统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6�1离娄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6�1公孙丑下》)
  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在孔子仁政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仁政学说体系。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养民---一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6�1梁惠王上》)“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6�1滕文公上》)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6�1滕文公上》)二要使民以时。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6�1梁惠王上》)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三要取民有制。他主张薄税轻敛,“取民有制。”(《孟子�6�1滕文公上》)“省刑罚,薄税敛。”(《孟子�6�1梁惠王上》)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说:“易(治)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6�1尽心上》)他把“什一之税”描绘为最理想的税制,认为这种十分抽一的税率不能再提高,而且还须根据实际收成情况而减征或缓征。他列举当时赋税繁多的情况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孟子�6�1尽心下》)征布、征粮,还要征劳役,三重负担加在一起,人民是不堪忍受的:“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孟子�6�1尽心下》)他要求对这种重税加以宽减,“君子用其一,缓其二。”(《孟子�6�1尽心下》)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谓“良臣”是“民贼”。(《孟子�6�1告子下》)
  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6�1梁惠王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育之。”(《孟子�6�1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孟子�6�1滕文公上》)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从而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6�1滕文公上》)
  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他列举商汤、周文王行王道的例子:“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6�1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6�1梁惠王下》)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性善:在孟子思想中,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人们都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即“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其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6�1尽心上》)意思是说,人们无须乎学就会做的,这是他们的良能;无须乎用脑筋思考就知道的,这是他们的良知。两三岁的孩童,没有不知道爱他们的父母的,等到长大了,又没有不知道尊敬其兄长的。亲爱父母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为了使人们确信人性本善的结论,孟子进行了论证,提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向。此四种心向乃是仁、义、礼、智发生的根源。恻隐之心是仁发生的根源,羞恶之心是义发生的根源,辞让之心是礼发生的根源,是非之心是智发生的根源。而四人的四种心向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属于善的品德。因此,人的四种心向是向善之心向,而人之向善之心向是根源于人性的,由此可知,人性当是善的。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6�1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人有这种心向,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6�1告子上》)仁义礼智这些美德,不是由外面给予或施加的,而是人本身就生而具有的,只不过人们不去想它罢了。
  孟子学说,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除了上述几点外,还有许多精彩而丰富的内容,如“养气”说,“人格修养说”,“尽心、知性、知天”说,“以意逆志”说等等。孟子学说对儒家学说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奠基作用,他与孔子学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儒学思想发展的基础---孔孟之道,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

儒: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代表作品:《论语》《孟子》《荀子》。主要思想主张:实施仁政,重礼乐、重伦理、重教育。
道: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代表作品:《道德经》(《老子》)、《庄子》。主要思想主张:主张无为而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法:代表人物:韩非子。代表作:《韩非子》。主要思想主张:严刑峻法,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墨:代表人物:墨子。代表作:《墨子》。主要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小农思想,节约度日。
阴阳:类似今天的风水先生
纵横:代表人物:苏秦、张仪。诸侯间究竟该合纵还是该连横。
农:农业问题
名:诡辩,代表人物,公孙龙子,“白马非马”
杂:杂各家之长,代表人物,吕不韦,代表作品《吕氏春秋》
小说:街闻巷语,道听途说
二、 先秦散文的文学价值。
1、《论语》,语录体。孔子的门生所记载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内容涉及教育、人性等诸多方面。语言简洁,质朴含蓄。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孟子》,论辩文。是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珂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提倡仁政,相信王道,主张明君来治理国家,重视民心向背,“民为贵,君为轻”,提倡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认为后天的习惯很重要;重视劳动的必要性,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言辞犀利,气势充沛,善用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论辩方式灵活多变。
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
五十步象百步。


先秦三儒指的分别是谁?
2、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

简述先秦时代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的主要思想及作品的艺术特色_百 ...
孔子思想体系的特点总结为:一是体仁,二是中庸,三是修礼,四是行道。孔子学说是仁学,源于民本主义,其主要内容是继承西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礼”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直接来源。孔子的礼,大则治理国家之大法,小则为人处事之礼貌;无所不及的中庸思想,是孔子学说的哲学方法,也是孔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

先秦时代的儒家代表有哪些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

谈一谈先秦儒家三个代表孔子,孟子,荀子他们各自面对的时代主题是...
孔、孟、荀 一脉相承,秉承着 儒家文化 的理念,为中国后世的思想奠定基础,切实的 巩固了 儒家思想 ,并 将儒家文化提升到了理论的层面。其中 孔夫子 以其强烈的人格魅力提出 博爱 ,而后发扬博大。孟夫子终究发展着这一主张,在《孟子》一书中让人理解他的思想。对于 荀子 ,我知之甚少,不便回答。

孔子,孟子,荀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具体如下: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同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其中,孔子是至圣先师,继承周公的“德”,发现了“仁”与“礼”。他把人的价值性比如说仁义礼智信,高扬了起来。可是,据说孔子死后就“儒分为八”了,孟子、荀子是其中两家的继承者。孟子作为亚圣,主要发明了孔子...

先秦诸子的比较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者(生卒年不详,一说前385~前304年,一说前372~前289年),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孔子生于今日山东曲阜,孟子生在距曲阜仅数十里的邹城,他们都曾沐浴着以泰山为中心的齐鲁文化。公元前2世纪中叶,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利于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

孔子、孙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各是什么时代的?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

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孟子约前372年邹国出生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

孔子、孟子生活的年代背景与简介。
显然,在儒家学派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这位大学者便是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

孔子和孟子并称什么
孔子与孟子并称为孔孟。孔子和孟子分别代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最著名的人物,分别被称为“孔圣”和“亚圣”,两个并称“孔孟”,因此儒家学派又被称为“孔孟之道”。孔子与孟子同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其中,孔子是众所周知的至圣先师,继承周公的“德”,发现了“仁”与“礼”。孟子作为亚圣...

乳源瑶族自治县17364847540: 简述先秦时代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的主要思想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
养单优普:[答案] 儒: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代表作品:《论语》《孟子》《荀子》.主要思想主张:实施仁政,重礼乐、重伦理、重教育. 道: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代表作品:《道德经》(《老子》)、《庄子》.主要思想主张:主张无为而治,重视人与...

乳源瑶族自治县17364847540: 先秦七子分别是谁
养单优普: 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乳源瑶族自治县17364847540: 孔子、孟子、庄子的简介(详细一点) -
养单优普:[答案]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籍宋国(河南商丘)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

乳源瑶族自治县17364847540: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分别是什么?不要个人资料,只要思想. -
养单优普:[答案] 孔子: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

乳源瑶族自治县17364847540: 先秦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及中心思想 -
养单优普:[答案] 【孔子】杀身成仁.孔子在春秋时期,诸侯互相之间还是相对讲求礼义的(就连宋襄公洪水之战也还是想保持君子风度)孔子希望克己复礼,讲求有等级的爱.各安其份.使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教育上希望“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 【孟子】舍生...

乳源瑶族自治县17364847540: 孔子,墨子,荀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最好有他们的句子! -
养单优普:[答案] 1、道家思想 (1)老子: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为“道”,道是没有形状、超时空的永久... 孟子子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被统治者尊位“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 ②荀子:他具有唯物思想,认...

乳源瑶族自治县17364847540: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孙武、孙膑的主要思想分别说一下.只要主要思想,什么介绍,什么著作,通通不要写! -
养单优普:[答案] 孔子:仁 孟子:仁政 荀子:王道 老子:无为 庄子:无为 韩非:法治 孙武:克敌制胜 孙膑:以巧取胜

乳源瑶族自治县17364847540: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的简介(简单一点就可以,不要太多)和他们各自的主张 -
养单优普: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仁” 孟子,明轲,字子舆,人称“亚圣”,主张“仁政”、性善论、“民贵君轻” 荀子,名况,字卿,,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性恶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人称老聃,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思想主张是"无为” 庄子,名周,人称“南华真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著有《庄子》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有兼爱、非攻、尚贤、

乳源瑶族自治县17364847540: 先秦七子都各代表的哪家学派?谁先谁后请详细说明 -
养单优普:[答案] 儒家:孔子是创始人,荀子是百家集大成者,孟子是亚圣. 道家:老子是创始人 ,庄子是将道家思想发展为:逍遥,齐物,人与自然不相胜. 墨家:墨子是创始人.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 先后顺序:老子,孔子是同时代(春秋)鬼谷子是春秋末战国...

乳源瑶族自治县17364847540: 孔子孟子庄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孙子荀子的简介和主张?其实简介可以很简单,姓名,字什么,哪国人,代表作品就可以了.还有主张,每个人对应写出来最著名... -
养单优普:[答案]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荀子(前313-前238)战国后期思想家.名况,赵国人.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