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的 色如聚沫 受如水泡 想如春焰 行如芭蕉 诸识如幻 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徐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经的 色如聚沫 受如水泡 想如春焰 行如芭蕉 诸识如幻 什么意思~

色如聚沫喻:众生色身如聚沫,沫因风吹水成聚,虚有相状,体本不实。
受如水泡喻:众生所受苦乐如水泡,水因风动或物击,忽尔成泡,须臾即没,起灭无常。
想如阳焰喻:众生妄想如阳焰。阳焰指日光,旷野远望,日光发焰,如水溶漾,而实非水,以渴者想为水故,因念成想,皆为虚妄。
行如芭蕉喻:众生造作诸行,如芭蕉之危脆而不坚实。
识如幻事喻:众生识心分别诸法,皆随境生灭;如幻巾为马、幻草木为人,皆由幻觉所成,本无实体。

人的五蕴(也叫五阴),就是如此构成的。色阴以坚固妄想为本,受阴以虚明妄想为本,想阴以融通妄想为本,行阴以幽隐妄想为本,识阴以似无似有虚无颠倒妄想为本。详见楞严经。

色如聚沫喻:众生色身如聚沫,沫因风吹水成聚,虚有相状,体本不实。
受如水泡喻:众生所受苦乐如水泡,水因风动或物击,忽尔成泡,须臾即没,起灭无常。
想如阳焰喻:众生妄想如阳焰。阳焰指日光,旷野远望,日光发焰,如水溶漾,而实非水,以渴者想为水故,因念成想,皆为虚妄。
行如芭蕉喻:众生造作诸行,如芭蕉之危脆而不坚实。
识如幻事喻:众生识心分别诸法,皆随境生灭;如幻巾为马、幻草木为人,皆由幻觉所成,本无实体。
人的五蕴(也叫五阴),就是如此构成的。色阴以坚固妄想为本,受阴以虚明妄想为本,想阴以融通妄想为本,行阴以幽隐妄想为本,识阴以似无似有虚无颠倒妄想为本。详见楞严经。
若能破除五阴,成佛不远。

色如聚沫:色身如流水冲过而聚集的泡沫,流水过后,随即散灭;受如水泡:所受苦乐犹如水泡,生于无明,触动过后,刹那即灭;想如春焰:妄想如因烈日而生的海市蜃楼,因念而生,本来虚幻;【春焰,同阳焰、野马,皆为虚妄的海市蜃楼】行如芭蕉:行如徒有外表而无实心的芭蕉,看似有用,实质虚妄;诸识如幻:一切感知如观看幻术表演一般,看有实相,其实虚假。此五样东西,都是虚假的,不真的,而用此五样东西作喻,也便是说明其本体“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五蕴”),也是假的,不真的,虚幻的(五蕴皆空)。修得五蕴皆空,远离颠倒梦想,便可望向涅槃。——————————————————————————————————————————原文摘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阿□陀处恒河侧。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无坚实故。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盛中时,野马流动。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马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无坚实故。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树,佣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峰,叶叶次剥,都无坚实。(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诸行无坚实故。诸比丘!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头,幻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幻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识无坚实故。」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周匝谛思惟,正念善观察,
   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于此苦阴身,大智分别说:
   离于三法者,身为成弃物。寿、暖及诸识,离此余身分,
   永弃丘冢间,如木无识想。此身常如是,幻伪诱愚夫,
   如杀、如毒刺,无有坚固者,比丘勤修习,观察此阴身,
   昼夜常专精,正智系念住,有为行长息,永得清凉处」。


方正县17818641499: 什么是佛家五蕴
后鸣坦立:五蕴 一、五蕴: 我们念佛经时,经常听到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蕴"译自 (Skanb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五蕴既是五种聚合.所谓...

方正县17818641499: 请问,佛中 色如聚沫,什么意思....“聚沫”又是什么... -
后鸣坦立: 这是佛经中经常引用的一种比喻,类似的还有水中月,镜中花等等.聚沫,顾名思义,就是说聚在一起的泡沫.比喻短暂,世间一切(器世界)眼见的不一定是真实的,都是缘聚则有,缘尽则无的生灭法.好比水面的泡沫.

方正县17818641499: 佛陀曾讲过那些精简的话? -
后鸣坦立: 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竖脊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

方正县17818641499: 佛家所讲的“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在心理学中是否有相通的概念可以解释呢? -
后鸣坦立: 有的,受、想、行、识对应感受,思想,行为,识别机制等.但是显然佛教分的更全面,感受有五种,快乐的感受,喜,苦的感受,忧愁的感受,舍(不苦不乐)五种,这些感受有的生命体具有,有的不具有的.思想是分开的 思是所谓的意志...

方正县17818641499: 色如聚沫.痛如浮芷.皆悉空寂.无有真正 什么意思 出自安妮宝贝的 《眠空》
后鸣坦立: 此是佛经的的一段,我曾在佛经中看到过,不过我不太记得是哪一本了,看得太多佛经,得意而忘名,此是如来佛法对世人的告示.指世间一切有为的造作都是虚妄不实,皆是本质的运动现象,没有实性,人身没有实身,中空如芭蕉,渐烂无住者,智者应求于心,求于本质,不求于身,不求外相,离于身形,而得成佛,不着形相,即名为空,非空有自己.修佛者不睡眠,亦无有眠空一说,说有眠即是执有,不是真空.

方正县17818641499: 有什么书看了让人六根清净 -
后鸣坦立: 我有两个答案: 1.没有任何书可以让人六根清净.六根清净,心在主位,佛悟道前也没有什么书可以教其六根清净,只有清净的心,可以如此. 2.任何好的佛教、道教经典都可以使人六根清净.有心去看书,仔细品读其中内容,纳为己用,就是可以六根清净.当然,佛教和道教的经典最好,因为只有这两个宗教是主六根清净的,其他宗教没有这种说法.

方正县17818641499: 佛教中色受想行识之五蕴分别指什么? -
后鸣坦立: 五蕴,是五类不同的事素.同类相聚,每一类都包括了很多的事素,所以叫蕴,蕴就是聚集的意思. 经中曾说:五蕴像五个拔刀的贼,这正是使众生苦迫,而无法逃脱魔区的东西. 一、色蕴:色的定义是『变碍』,是可碍又可分的.有质碍,...

方正县17818641499: 求经文,平静心情排除杂念的一段经文. -
后鸣坦立: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nbsp;释nbsp;nbsp;nbsp;任杰nbsp;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

方正县17818641499: 我想念佛,但是很模糊,我应该从哪学起呢?每天念什么经文或者咒语呢.希望明师指点.详细一点哦!!! -
后鸣坦立: 佛陀告世人: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净土法门修学的五经一论分别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普贤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往生论,其中以夏莲居老居士汇集的无量寿经受持读诵较为广泛. 又云:念经不如持咒,持咒不如念佛.故念佛最为殊胜,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宣说“忆佛念佛,先前当来,必定见佛”.

方正县17818641499: 念什么经最能克制住心浮气躁 -
后鸣坦立: 任何经书都可以克制心浮气躁,而且能开发智慧.这里推荐《心经》,因为它是最短之经,可以花很短时间读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