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忠恕之道 ?

作者&投稿:里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何谓忠恕之道 ?~

无为而治与忠恕之道
老子的思想是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治。
孔子的思想是中庸之道,忠恕之道。忠于共同目标,宽恕同行的伙伴。
这二者有何关系?我们又如何理解?我们在生活和工作又如何应用?
在我以前的文章中,我已经全面解释了无为无不为,现在用为无为无不为来与中庸之道和忠恕之道进行比较,然后再进行分析与体悟。
无为,对人,无不为对事。无不为对目标,无为的方向是垂直于目标。
无为无不为可以表示为:只有在垂直的方向上无为,才能有在目标方向上的无不为。
只要对人用最小的力量,才有更大的力量去实现我们所希望的目标。
只有不对人,才能干好事。反之,精力全部用在对人上,那里还有力量去做事?
有人说:我不想对人,但我没有办法不对人,因为他实在可气。我为什么要便宜他?我要想办法去整他,阳的不行来阴的。明的干不过,背后捅刀子。昨天晚上我想了一晚上,在找办法想收拾他一顿。
这就是有为,如何能做到无为,这需要学习知识和实践、修炼。
为什么要为?是天性,也是人性,也是自然规律,物理学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是要用多少力量去完成这件事,需要人的智慧来控制。用大的、多的力量叫有为,用小的力量、少的力量叫无为。
无为而治,也是无为无不为的缩写,是管理者吸引被管理者,形成共同目标,一起沿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进。
毛主席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提出了: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怎么才能让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呢?用老子的思想就是无为,也就是毛主席的说服教育。但是当时采用的是革命的方法,结果产生了问题。
无为而治的结果是,现在叫和谐社会,以前叫共产主义。实际是一个东西。
无为也好,无不为也好,关键是人做事一定要有目标。目标可以是一个人的,也可以是二个人的,或是众人的,叫共同目标。
人为什么要有目标,是受目标的吸引力的作用。这就是万有引力的作用。
人对某个物体产生吸引力就想获得这个物体,这就是欲望,这就是需要,这就是庸的原意。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仍然会有其他物体对我们产生影响,我们如何面对这些诱惑呢?一点也不理,那是不可能的,叫不及;把这些诱惑全部收到自己身边来,叫过分,也是不行的。中庸就是说,对欲望不能不及,也不能过分,剩下的就是中,中庸就是让我们的欲望保持在中,这个中就是最合理的,最适度的。
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对目标以外的东西,要保持中庸,即不能不及,也不能过分。就像走在路上的人,即不能太左了,也不能太右了,即不能太上了,也不能太下了。这就是中庸之道。
忠恕之道,也就是说我们要忠于我们的目标,也就是坚定不移地朝着我们的目标前进。
对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影响我们前进的人或物体要采取宽容和谅解的态度。这就是恕。有了恕才会有忠,有了无为,才会有无不为。没有恕根本就没有了忠,就像没有无为根本就不会有无不为。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也是思想品德的最高境界,要成为仁人,必须加强修养,培养各种优良的道德品质。《里仁》篇记录: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这里有问号)”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第十五章)(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参说:“是。”孔子出屋以后,别的学生问:“说的是什么?(这里有问号)”曾参说:“老师的学说,不过是忠恕而已。”)忠和恕是两个概念,曾参为什么合到一起认为是孔子学说中“一以贯之”的观念呢?(这里有问号)什么是“忠”?(这里有问号)就是真诚地尽心尽力地服务,如我们常说的“忠于职守”、“忠于事业”,都是指对担负的职责、对从事的事业,真诚而尽心尽力地去做。
“忠”字可以用在许多地方,例如对某个人而言的,就有“忠于领袖”。当年希特勒匪帮、蒋介石集团,鼓吹“忠于领袖”,如周佛海曾经是中共一大的代表,后来投奔蒋介石,当江苏教育厅长时就写文章鼓吹:“信仰主义要信仰到迷信的程度,服从领袖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可是抗日战争爆发,他很快就背叛了他的领袖,跟随汪精卫投降日本,到南京组织傀儡政府当汉奸去了。
还有喊忠于小团体的。国民党的蓝衣社,以后称军统,再以后称保密局,是国民党头号特务组织,它的罪恶罄竹难书。加入这个组织要宣誓“忠于团体”,它和黑社会的帮会差不多。那些帮会组织就是流氓团体,实行家族式管理,忠于帮会就是忠于帮会头子,他们叫“老大”。忠于他们,就是死心塌地跟着做坏事。现在有些社会小青年,好吃懒做,在街头鬼混,也组织团伙,推举老大,宣誓忠于团伙、忠于老大,为非作歹,被公安局抓起来,有的还真的不供出老大隐藏的地点。他说他是“忠义千秋”,其实是包庇坏蛋,蠢得可怜!还有我们常听到的“忠于爱情”,也就是男女爱情专一。没结婚的时候不转移情感,见异思迁;结婚以后,不搞婚外恋。我觉得只从不移情别恋、不搞外遇来谈“忠于爱情”,那是对“忠”这个字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忠”当然包括真诚和专一,但这不够;“忠”的更重要内容是尽心尽力,你必须努力继续培养你们的爱情,竭心尽力使对方幸福,使你们的爱情持续增进。持久的爱情决非一见倾心,就终生不渝,一般来说,喜新厌旧,夫妻不和;两方面都有原因,致力于继续增进爱情,始终保持自身的吸引力,未雨绸缪,或及时弥合裂痕,从而使婚姻关系美满,才是真正的忠于爱情。
《论语》说的“忠”,有对君而言的,也有不是对君而言的,如: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卫灵公》第三十八章)(孔子说:对待君主,认真工作,把俸禄的事放在后面。)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第十九章)(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子,臣子服事君主,应该怎么做?(这里有问号)”孔子回答说:“君主依照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忠心服事君主。”)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八佾》第十八章)(孔子说:服事君主,一切完全依照礼节去做,哪怕别人以为是在谄媚呢。)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第十九章)(学生樊迟问仁。孔子说:“平日态度庄重,工作严肃认真,对别人忠心实意。纵然到夷狄地去,也不能废弃。”)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里有问号)”(《卫灵公》第六章)(学生子张问所行怎样能通达。孔子说:“言语忠实守信,行为敦厚恭敬,即使远在蛮貊地区,也行得通。言语不忠实守信,行为轻浮无礼,即使近在本州本乡,能行得通吗?(这里有问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这里有问号)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里有问号)传不习乎?(这里有问号)(《学而》第四章)(曾子说:我每天三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尽力尽力了吗?(这里有问号)与朋友交往诚信吗?(这里有问号)老师传授的学业复习了吗?(这里有问号))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七章)(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尽心竭力;事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相交,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然说没学习过,我说他一定学习过了。
以上七章,有五章是孔子的言论;两章学生的言论,也是孔子的传授。在这七章中,有的是谈忠于君,有的也可以是忠于君以外的人。
“忠”字,在《论语》中用了18次,有为他人尽心尽力、忠诚、忠厚诸义,是孔子学说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的伦理原则,孔子把它落实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如有忠君之忠,有“孝慈之忠”(《为政》第二十章),有对事业、职守的“行之以忠”,对朋友的忠信之忠,所以,这个“忠”字,不能只理解为“忠君”的愚忠。在我们的时代,我们要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我们共同的事业和各自的职责,也忠诚和忠信于我们的朋友和爱人。
“忠”的最高境界是尽心竭力为所忠的对象谋求幸福,尽量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做,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孔子又将“忠”与“恕”相配合,提出他“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恕”,本义为宽恕、原谅。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第十五章),“不念旧恶”(《公冶长》第二十三章),即对己严,对人宽,不计较过去的仇恨,都是对人采取宽厚态度,孔子的“忠恕”之道,自然包括这些内容;此外,他又赋予新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的恕道,前面已经讲过一些,不多重复。“忠恕”之道的积极方面,是尽心尽力地“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即立人,达人),这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人际关系的原则,却是人人都可以“终身行之”。这不但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现代西方哲学家也特别推崇孔子这一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能够做到,就是道德高尚的人。

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诚;宽恕。

中国儒家伦理范畴,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子。他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扩展资料:

评价

墨家宣传的“兼爱”,是要取消这些天然的等差,因此是一种无法落实的抽象原则,而对于人体差异的偏执,又会导致极端个人主义———“为我”。儒家认为,这两者都会造成人的非伦理状态。

既然每个人都有差异,在感受事物时自然会对这些差异有所偏执。这种偏执,儒家称为人心之“蔽”,偏执则不能沟通。

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儿子想考大学,父亲却逼子从戎,真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虽然是好心,但表现的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执”,抹杀了人、我的差异,导致双方十多年无法正常沟通。

儒家以忠恕行仁,既要保持住人伦物理的自然分位差异,又要排除对这差异私己性的偏执。这种爱,就是包涵着个体分位差异性的沟通,而它所成就的,是一种具体的德性。

儒家所说的“成己成人”“诚”“成己成物”“尽己之性以尽人之性”,这里“成”和“尽”都是实现的意思。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方法,不是把“己性”强加于人和物,而是顺应人和物的本性来成就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忠恕



恕之道是孔子认为可以终身行之,又是一以贯之之道。论语卫灵公篇载,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里仁篇载曾参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话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忠恕之道,是孔门的至德要道。

然则怎样叫做忠恕之道呢?论语卫灵公篇云:「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雍也篇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说仁之方也已。」大学云:「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儒家思想,基於对人类的一些伟大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相信人性善,更相信「凡同类者擧相似也。」人与人之间,不独口之於味有同嗜,目之於色有同美,即心之於理义,亦有所同然。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既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则人伦相处,只要反身而诚,能近取譬,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便可「虽蛮貊之邦行矣」。

今人常常强调人之差别性,而否定人於差别性之外,复有共同的好恶,因而怀疑忠恕之道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这好比有人喜欢吃鱼,有人喜欢吃肉;有人喜欢穿丝,有人喜欢穿麻,因而否定人有饥思食、寒思衣的普遍性一样,都是极端之论。

朱子以「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要推己及人,便首当尽己之心。因为恕道是能近取譬之道,而最切近者,莫如近取诸身。心为身之主,仁为心之法,故所谓近取诸身,即是尽己之心,尽己之仁。本於仁而无自欺便是忠,推而行之便是恕。故恕道即行仁的方术。朱注「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云:「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於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

一己有欲立欲达之心而著实做去
孔夫子教人的是『一贯忠恕之道』,这一贯忠恕之道亦含有”人我一贯〃,”知行一贯〃和”天人一贯〃的意思。若再扩而大之,这一贯之道可以是赞天地化育,参天地宇宙、世界大同的一贯之道,所以从精神方面来说儒家是泛道德主义也不为过嘛!

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

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 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 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这谓 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实质都是仁慈博爱,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道理有许多,但曾子说其实只有一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恕二字的前提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现代社会有太多的评判标准,如果我们的心迷失了方向,就根本无法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特别是当自己有一颗忠诚于事业的心,却总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时,该怎么做才为忠?我们自己将心比心,善待他人,却被别人恶意伤害时,该如何做才为恕?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忠恕二字,生活会不会变得更加美好呢?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大家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外在的迷惑太多,变化太多,千变万幻里面有什么呢?以不变应万变的的依据,到底在哪儿呢?
有一次,孔子给学生上课,跟曾子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你知道吗?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一以贯之,有一个不变应万变的,根本的出发点。曾子心领神会,说我明白,孔子就走了。底下的同学就问曾子,老师刚才说的一以贯之到底是什么?曾子解释了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在恕道里面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渊源,就是感恩之心。
  
  感恩二字都从心旁,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中,现在由于过于匆忙动荡,把太多的东西看成是本分,而不是情分。如果把什么都看成是本分,那就没有什么感激。如果看到世界上情分更多,你就会有一种珍重之心。
  
  在忠恕里面,包含着感恩之心,就是一种朴素的寻常的给予。对自己当下的日子,对此刻自己身边的人,抱有一种深深的珍重和淡淡的感怀,这样,你就会对这个世界更加宽和。
  
  如果我们经常心怀感恩之情,就会更容易理解别人,也就更愿意宽恕别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常常抱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忠恕之道,是不是就容易和别人沟通了呢?
  
  现在书店里,有不少关于人际沟通交往技巧的书,老在说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都住上水泥丛林了,一个一个单元门,都关得紧紧的,不像大杂院时代,大家嘻嘻哈哈在一起。现在每一个人越来越封闭,人跟人的沟通越来越艰难。其实,真正艰难的永远不是物理的障碍,而是心灵上的樊篱。
  
  樊篱何在?就在我们自己的苛刻和挑剔,就在我们自己缺乏一种推己及人的恕道。如果你老是看别人的不好,在你的眼神中会隐隐地带着不屑,你能有一种真正的坦率忠诚去面对他吗?你肯定做不到!人与人的沟通有时候就这么简单。
  
  有一位文学大家,他匆匆忙忙走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乞丐,在寒风中向他伸手乞讨。他摸遍身上里里外外,也掏不出一个铜板来给这个老人。那老人一直在瑟瑟的寒风里伸着手,他只好特别内疚地握了握老人的手,说:兄弟啊,我真的对不起你,今天我没带钱。老人陡然一震,看着这位衣冠楚楚的绅士,说:老哥,你叫了我一声兄弟是吗?这,我已经知足了,这比你给我什么都高兴。其实,有的时候,也许我们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在世界上乞讨,但是,我们却隐隐地在各种地方,都希望得到一种肯定,希望别人给你这样一种关怀。这是什么呢?其实,
  
  恕道,有时候,仅仅就是一个真诚的沟通。
  
  有时候它很简单,这样,它就会导致你对很多事情,以一种乐观的态度,而不是以一种仇恨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有的时候,碰上好机遇,可能会被坏心情放走。一个人只要保持好心情,总会等到好的转机。
  
  在阿位伯的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两个朋友出门,去远行。过去,阿拉伯的商人们,都要走过漫漫的商旅之途,难免发生一些争执磕碰。有一天,一个人就愤怒地打了另一个人,那个人很郁闷,就在流沙上写下了几个字:今天我的朋友打了我。
  
  两个人继续往前走,到了半夜,暴风雪来了,他的朋友先醒,赶紧推醒他,说咱赶紧逃生吧!两个人来到了一个温暖安全的地方,躲在大石头后面。这个人又拿出小刀,在石头上刻了一句话:今天我的朋友救了我。
  
  他的朋友就问:你怎么在沙子上写我打了你,而我叫了你一声,就刻在石头上呢?这个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伤害,我们是要抒发一下,写在沙子上就算了,风一吹,流沙就平了,伤害也就被遗忘了。但是,别人对你的好,这是要铭刻的,它永远留在心里。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过往,有过伤害,也有恩典,我们以什么样的心去面对呢?就看你把它们,哪些写在流沙上,哪些刻在石头上?
  
  我们铭刻的与遗忘的,往往不同。有些人生来铭刻仇恨,所以他就遗忘了所有的幸福。有些人生来铭刻幸福,他的心只能充满感恩。
  
  人生用来铭刻仇恨,就会遗忘所有的幸福。人生用来铭刻幸福,心里就会充满感恩。
  
  何为忠恕?这样的道理,两千多年前,夫子一以贯之,走到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说简单一点就是,忠诚自己,善待他人,以这样的心走出去,不管这个世界多纷乱,多迷茫,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也会有一以贯之的道理。这样的一生,我相信也能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因为有我们的一颗心在。

中国儒家的伦理与哲学范畴 ,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孔子最先提出“恕”,并为其下定义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子。他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还说,“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后来朱熹也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己”是从自家心上发出而及于别人,“推己”是以己之心推人之心而及于别人。简言之,“忠恕”,就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自此,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夫子之道”
孔子要把弟子们培养成“志于道”的士、“谋道”的君子,那么这个“道”是什么呢?换言之,什么是孔子之道呢?“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篇)这是曾参的概括。而子夏、颜回则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史记·孔子世家》)没有说具体内容,但显然不仅是“忠恕”。自孟子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是“内圣外王之道”。
愚以为,对孔子之道不能一言以蔽之,就像很难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一样。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以后,人们才对这一主义有比较清晰和完整的了解。事实上,孔子之道亦有三个方面:人生之道、政治和社会之道、哲学思想之道。
所谓人生之道,简单的意思就是人怎样生活,或者说如何做人。全书很大一部分篇幅都在谈做人的原则、标准以及方式方法。从个人角度说,就是“修己”之道。人生之道还有更深的内涵,并且有迹可循,其基本规律就是孔子那段著名的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核心内容不仅是知识的日益增多、道德的逐步提高、人格的累积完善,更是智慧的渐次加深、境界的持续攀升。这是由人生“必然王国”到人生“自由王国”的发展过程。
“志于道”“谋道”,首先就要立志于这种人生之道,谋求这种人生之道。众多学者归纳为“内圣”之道,愚以为未必妥当。其一,孔子认为事实上并不存在“圣”。其二,只讲“内”,或多或少忽视了“外”,而孔子的人生之道始终突出“行”,强调人在世间怎么做。
所谓政治和社会之道,其实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说白了就是怎样领导和治理国家,人们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拙文曾数次加以解读,可简单总结如下:国家统一,权力集中,上下各在其位,没有分裂;各级统治者廉洁公正,富有仁爱之心,德治与礼治并行,对异邦以德服人,推行和平外交;社会有统一规范,稳定安宁,秩序井然,富人同样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同等级的人财富平均,不同等级的人和谐相处;人民各得其所,老人们能够安度晚年,中年人以诚信交往,青少年受到关爱和教育,懂得报答父母、老师和社会,鳏寡孤独及残疾人得到尊重和照顾,生活无忧。总之,初步建立“小康”社会,最后达到“天下为公”的“大同”。
“志于道”“谋道”,第二部分内容就是要胸怀天下,树立这样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之努力。子贡、颜回所说天下莫能容的夫子之道,所指主要在此。
众多学者将孔子的政治和社会之道视为“外王”之道,愚以为值得商榷。十分明显,“外王”之道是有德的君主之道,其立足点和出发点主要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孔子的政治和社会之道是独立的悲天悯人的思想家之道,其立足点和出发点并非仅仅集中在最高统治者,而是几乎囊括了天下所有人。有人说孔子是个复古主义者,但更多的人认为他是个理想主义者。起码,后者的成分要远远大于前者。孔子的伟大之处和局限之处、矛盾之处,在他的政治和社会之道中同时体现出来


黎城县19626293795: 古人云:行忠恕之道,在现实生活中怎么理解 -
愈华舒安: 忠恕之道是儒家的根本为人处世之道,亦即儒家根本的人道理念.忠恕之道分为忠道和恕道,前者是对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极认真、极虔诚的态度;后者是对人的态度,表现为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宽容等品质.忠恕之道所内含的价值, 忠:“忠”往往和“信”、“恭”、“敬”等概念并用或连用,可见“忠”主要表达一种态度和精神,即一种极负责任、极端正、极虔诚、极守信用的态度和精神. 恕: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自己所不希望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它表示的是对别人的理解、尊重、体谅和宽容.

黎城县19626293795: 什么是忠恕之道? -
愈华舒安: 恕之道是孔子认为可以终身行之,又是一以贯之之道.论语卫灵公篇载,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里仁篇载曾参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话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忠恕之道,是孔...

黎城县19626293795: “忠、恕”之道何解? -
愈华舒安: b]恕[/b]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

黎城县19626293795: 如何理解“忠恕之道”?
愈华舒安: 据《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又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所以,曾子指 出...

黎城县19626293795: ”忠恕之道,推己及人“求白话解释 -
愈华舒安:[答案] 忠恕之道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标准.忠恕之道是讲求尽心竭力地为别人办事,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运用忠恕之道理念矫正罪犯的心理——“推己及人”——由自己的心理推断别人的心理,通...

黎城县19626293795: 请教孔子的“忠恕之道” 里面的“忠” 关于“忠恕”之道的意涵,常见如下解释“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
愈华舒安:[答案]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 “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孔子最先提出“恕”,并为其下定义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子.他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

黎城县19626293795: 忠恕是什么意思? -
愈华舒安: 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所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

黎城县19626293795: ”忠恕之道,推己及人“求白话解释 -
愈华舒安: 忠恕之道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标准.忠恕之道是讲求尽心竭力地为别人办事,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运用忠恕之道理念矫正罪犯的心理——“推己及人”——由自己的心理推断别人的心理,通过角色互换的心理体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仁爱之心去帮助别人,将心比心,宽厚待人,可以使罪犯走向利他主义的道路.

黎城县19626293795: 孔子的忠恕之道指什么? -
愈华舒安: 应该是在仁爱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黎城县19626293795: 论语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的忠、恕的内涵,为什么曾子用忠恕来解释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
愈华舒安:[答案]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 也是一种恕,也是对别人的一种拯救. 总而言之,忠恕之道相当于儒家学派不可动摇的基石,它造福了无数人,他让人们的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