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是什么?

作者&投稿:张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是什么呢?~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一系列发现和所取得的进展中,有4项被认为特别重要,它们是:星际分子,类星体,微波背景辐射和脉冲星。它们被誉为是60年代中的四大天文发现。这四大发现都是通过射电天文手段和方法获得的。其中的两项,即微波背景辐射和脉冲星,发现者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星际分子:20世纪30年代,首先发现了第一种星际分子,接着又发现了两种。1963年,美国科学家发现星际羟基分子(OH),此后,陆续发现大量星际有机分子。到80年代末,已发现了80多种,而且许多都是很复杂的有机分子,少数分子是地球上很难找到的或者根本找不到的。星际分子的发现有助于人类对星云特性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揭开生命起源的奥秘。
  2、类星体:第一颗类星体3C48是荷兰科学家施米时在1960年发现的。第二颗类星体3C273是在1963年发现的,这两个天体在外貌上看起来都像是颗恒星,从红移值比星系都大看来,它们根本不可能是恒星。这种类似恒星而又不是恒星的天体就被称为“类星体”。
  除了类星和巨大红移之外,类星体的又一主要特征是发射出的能量特别大。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总共发现了1500颗类星体。1982年,中国天文工作者何香涛创造性地改进了认证类星体的方法,一下就发现了500颗新类星体。
  3、1964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为了检验一台巨型天线的低澡声性能,而把天线对准了没有明显天体的天区进行测量。他们发现,无论把天线指向何方,总能收到一定的噪声。后来发现噪声信号来自外部空间。科学家对这种微波辐射进行了比较分析。所谓辐射,就是电磁波,也就是光子气体。进一步的精确测量显示,这种辐射的温度相当于绝对温度3K的黑体辐射。由于这种辐射充满整个天球,形成了整个宇宙背景的辐射,所以称为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它说明宇宙在200亿年前的大爆炸中,从高温致密态下脱胎出来。大爆炸的效应使得宇宙在不断膨胀,其密度不断变小,温度也逐渐下降。
  4、1967年,当时只有24岁的英国剑桥大学女研究生贝尔,和导师休伊什在狐狸座内发现了第一颗脉冲星。
  它是20世纪30年代就预言的中子星。所谓中子星,主要是由一种叫作中子的基本粒子组成超密恒星,它的直径只有10千米左右,自转特别快,周期性地发出脉冲。
  除此之外,脉冲星还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1)自转特别快,已发现的脉冲星周期都在0.002-4.3秒间,而且非常稳定;(2)密度特别大,1立方厘米可达1亿吨以上;(3)温度特别高,表面温度可达1000万摄氏度,相当于太阳中心温度的2/3,而其中心温度竟高达60亿摄氏度;(4)压力特别高,中心压力可达10000亿亿亿个大气压;(5)辐射特别强,是太阳的百万倍;(6)磁场特别强。到80年代末,已发现四五百颗脉冲星。

类星体和脉冲星、星际有机分子、微波背景辐射被并称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射电天文学的四大发现

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称为“天文学四大发现”的成就: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

一、微波背景辐射

微波背景辐射也称为宇宙背景辐射,宇宙背景辐射是来自宇宙空间背景上的各向同性或者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的微波辐射,特征是和绝对温标2.725K的黑体辐射相同,频率属于微波范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产生于大爆炸后的三十万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R.W.威尔逊为了改进卫星通讯,建立了高灵敏度的号角式接收天线系统。1964年,他们用它测量银晕气体射电强度。

为了降低噪音,他们甚至清除了天线上的鸟粪,但依然有消除不掉的背景噪声。他们认为,这些来自宇宙的波长为7.35厘米的微波噪声相当于3.5K。1965年,他们又订正为3K,并将这一发现公诸于世,为此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目前对于微博背景辐射的看法,认为背景辐射起源于热宇宙的早期。这是对大爆炸宇宙学的强有力支持。3K背景辐射与四十年代伽莫夫、海尔曼和阿尔菲根据当时已知的氦丰度和哈勃常数等资料预言宇宙间充满具有黑体谱的残余辐射理论相符。

二、脉冲星

脉冲星,就是变星的一种。脉冲星是在1967年首次被发现的。当时,还是一名女研究生的贝尔,发现狐狸星座有一颗星会发出一种周期性的电波。经过仔细分析,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未知的天体。因为这种星体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就把它命名为脉冲星。至今,脉冲星已被我们找到了不少于1620多颗,并且已得知它们就是高速自转着的中子星。

脉冲星被发现后,经过计算,它的脉冲强度和频率只有像中子星那样体积小、密度大、质量大的星体才能达到。这样,中子星才真正由假说成为事实。因此,脉冲星的发现,被称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四大天文学重要发现之一。

脉冲星有个奇异的特性--短而稳定的脉冲周期。所谓脉冲就是像人的脉搏一样,一下一下出现短促的无线电讯号,如贝尔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每两脉冲间隔时间是1.337秒,其他脉冲还有短到0.0014秒(编号为PSR-J1748-2446)的,最长的也不过11.765735秒(编号为PSR-J1841-0456)。

经过天文学家探测、研究得出结论,脉冲的形成是由于脉冲星的高速自转。原理就像我们乘坐轮船在海里航行,看到过的灯塔一样。设想一座灯塔总是亮着且在不停地有规则运动,灯塔每转一圈,由它窗口射出的灯光就射到我们的船上一次。

不断旋转,在我们看来,灯塔的光就连续地一明一灭。脉冲星也是一样,当它每自转一周,我们就接收到一次它辐射的电磁波,于是就形成一断一续的脉冲。脉冲这种现象,也就叫“灯塔效应”。脉冲的周期其实就是脉冲星的自转周期。

三、类星体

类星体是类似恒星天体的简称,又称为似星体、魁霎或类星射电源。

类星体是人类观测到的非常遥远的天体,高红移的类星体距离地球可达到100亿光年以上。类星体是一种在极其遥远距离外观测到的高光度天体,80%以上的类星体是射电宁静的。

类星体比星系小很多,但是释放的能量却是星系的千倍以上,类星体的超常亮度使其光能在100亿光年以外的距离处被观测到。据推测,在100亿年前,类星体数量更多。

20世纪六十年代,天文学家在茫茫星海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天体,从照片看来如恒星但肯定不是恒星,光谱似行星状星云但又不是星云,发出的射电(即无线电波)如星系又不是星系,因此称它为“类星体”。

而在类星体在类星体发现后的二十余年时间里,人们众说纷纭,陆续提出了各种模型,试图解释类星体的能源疑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黑洞假说:类星体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它不断地吞噬周围的物质,并且辐射出能量。

白洞假说:与黑洞一样,白洞同样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类天体。与黑洞不断吞噬物质相反,白洞源源不断的辐射出能量和物质。

反物质假说:认为类星体的能量来源于宇宙中的正反物质的湮灭。

巨型脉冲星假说:认为类星体是巨型的脉冲星,磁力线的扭结造成能量的喷发。

近距离天体假说:认为类星体并非处于遥远的宇宙边缘,而是在银河系边缘高速向外运动的天体,其巨大的红移是由和地球相对运动的多普勒效应引起的。

超新星连环爆炸假说:认为在起初宇宙的恒星都是些大质量的短寿类型,所以超新星现象很常见,而在星系核部的恒星密度极大,所以在极小的空间内经常性地有超新星爆炸。

恒星碰撞爆炸:认为起初宇宙较小时代,星系核的密度极大,所以常发生恒星碰撞爆炸。

四、星际有机分子

星际有机分子即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有机分子。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有助于帮助人类了解星云及恒星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增大了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是现在天文学的分支——星际化学的基础。

从19世纪起,天文学家们就观测到某些迹象,表明星际空间不是一片真空。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特朗普勒通过对银河星团的研究,证实了星际之间的确存在星际物质。星际物质中90%以上是气体,其余是尘埃微粒,温度通常在零下200摄氏度以下,用光学望远镜根本观测不到。

1944年,荷兰天文学家范德胡斯特根据相关理论推断星际氢原子会发射波长21厘米的电磁波。1951年,用射电望远镜果然探测到了这种辐射。

由于星际物质非常稀薄,天文学家们起初认为星际气体都是单个原子或离子,分子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1957年,美国物理学家汤斯指出了宇宙空间可能存在的17种星际分子,并提出探测到它们的方法。

随后,科学家们1963年在仙后座探测到了羟基(OH),1968年在银河系中心区探测到了氨(NH3)和水,1969年发现了甲醛(HCHO)。到1991年,科学家已经陆续发现了超过100种星际分子。

扩展资料

这四大发现的重要意义不亚于四大发明。

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在近代天文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给了大爆炸理论一个有力的证据;由于脉冲星是在蹋缩的超新星的残骸中发现的,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星体蹋缩时发生了什么情况。还可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揭示宇宙诞生和演变的奥秘。

由类星体具有较大的红移值,距离很遥远这一事实可以推想,人们所看到的类星体实际上是它们许多年以前的样子,而类星体本身很可能是星系演化早期普遍经历的一个阶段。因此类星体对于研究星系的演化有重要的意义;星际分子的发现有助于人类对星云特性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揭开生命起源的奥秘。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射电望远镜性能的提高,在天体物理学这门最引人入胜的学科里,接连传出了几项重大发现,这就是:类星体、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
1960年发现了第一个类星体,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光谱线的红移特别大,这表示它离我们地球非常遥远,竟有几十亿到上百亿光年以上。另一方面,类星体的光度要比整个银河系(银河系中约有1000亿颗恒星)还要强100-1000倍,射电亮度更要强10万倍!可是,类星体的体积却很小,只有银河系的几千万亿分之一!是什么原因使类星体能在如此小的体积内积聚着这样巨大的能量呢?是不是存在着一种我们今天还没有了解的新能源呢?随着多年来观测资料的积累,已发现了6200多个类星体。人们虽然对它有了一些了解,但它们的本质仍然是一个迷!
1967年,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在天空中观测到一个奇特的射电源,它们以极其精确的周期重复地发出一个个射电脉冲,脉冲的准确度胜过普通的钟表。起初,天文学家们甚至怀疑它们是来自宇宙中的高级生物向我们发送无线电报呢!后来又陆续发现了一系列这样的天体,通过研究,天文学家认识到,这是一种新的天体——快速自传的中子星,称为脉冲星。现在,已经发现的脉冲星有550多个。脉冲星的质量与太阳差不多,体积却十分小,通常直径只有10~20千米,因此密度很大,1立方厘米的脉冲星物质竟有1亿吨,是太阳核心物质密度的1万亿倍!脉冲星表面温度高达60亿摄氏度。在这种高温高压下,物质处于一种奇异的状态——中子态,即原子的外层电子全部被挤入原子核而与核内正电荷中和,结果,原子核呈中性不带电状态,核与核紧密地排在一起而使体积大大缩小。现在不少人认为,脉冲星是一种年老的恒星,因其核燃料消耗完毕,引起了一场灾变而坍缩的结果。脉冲星的发现者也因此获得了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5年,两位美国物理学家在寻找干扰卫星通信系统的噪声源时,偶然发现天空的各个方向上都有着一种微弱的微波辐射,它们相应于绝对温度为3K的黑体辐射。这种辐射来自宇宙深处,各个方向上几乎完全相同,可见宇宙并不是“真空”。这个现象在天文学上称为微波背景辐射。它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这一理论提供了最好的观测证据。当年报道这项发现的论文虽然只有短短的600字,可是却震撼了整个天体物理学界和理论物理学界。那两位发现者还因此荣获了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在对星际空间中的短厘米波和毫米波射电辐射作了大量观测以后,出人意料地发现了多种多样的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宇宙物质,其中不仅有简单的无机物,还有比较复杂的有机分子。星际分子于恒星的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为宇宙中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是这些:类星体,脉冲星,星际有机分子和微博背景辐射。类星体应该是在极远的地方都能发出比近处的恒星还要亮的亮度,是一种变星;脉冲星是旋转速度极快的中子星,可发出许多脉冲,因此得名。

类星体和脉冲星、星际有机分子、微波背景辐射被并称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射电天文学的四大发现

微波背景辐射,冲脉星,类星体,星际有积分子。


类星体是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明之一对吗
应该是四大发现!分别是: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 6世纪的四大发现是:星际分子、类星体、微波背景辐射和脉冲星

天体物理学为什么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
20世纪60年代,(指1960~1969年,而不是1951~1960年)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促使天文观测和研究不断出现新成果和新发现。1859年,基尔霍夫对太阳光谱的吸收线(即夫琅和费谱线)作出科学解释。他认为吸收线是光球所发出的连续光谱被太阳大气吸收而成的,这一发现...

能量最大的天体
能量最大的天体是类星体。类星体,是类似恒星天体的简称,又称为似星体、魁霎或类星射电源,与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一道并称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是宇宙早期星系核心,由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驱动。与普通星系相比,类星体直径小,亮度大。自被人类发现以来,类星体就一直...

二十世纪人类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发现了什么
发现了类星体。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艾伦·桑德奇用一台5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在茫茫星海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天体,从照片看来如恒星但肯定不是恒星,光谱似行星状星云但又不是星云,发出的射电(即无线电波)如星系又不是星系,因此称它为“类星体”。类星体是人类观测到的非常遥远的天体,高红移的类星体...

为什么说《4080兆赫的过剩天线温度测量》一文是20世纪60年代射电...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两人写了题为《4080兆赫的过剩天线温度测量》一文,发表在美国1965年7月的《天体物理学报》上。该文受到天体物理学家,尤其是宇宙学家的普遍重视,认为这是继哈勃定律以后,宇宙大爆炸学说的又一重大突破,是20世纪60年代射电天文学的四大发现之一。正是由于这一发现,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共同...

中国的四大天文发现有哪些?
我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斐然。在古代,有以太阳和三辰定季节规律的发现、交食规律的发现、五星运动规律的发现、岁差和潮汐现象的发现等重大发现。近现代我国在恒星和行星的发现、小行星和彗星的发现、致密星发现以及星系方面的发现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寻找星际分子的工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轰动一时的星际分子的发现,成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立刻引起了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和天文学家的充分重视。其实,寻找星际分子的工作早就开始了,1937年,科学家们用光学望远镜观测星际气体云时,意外地发现了几种双原子分子,也就是由两个原子组成的简单分子。这一发现,给了人们...

类星体实质上是什么
据推测,在100亿年前,类星体数量更多。类星体是一类离地球最远、能量最高的活动星系核。类星体与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一度被称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类星体,天文学名词,是类似恒星天体的简称,又称为似星体、魁霎或类星射电源,与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

为什么说根据美国著名天文学家阿尔特罗克的研究,太阳磁场每15年便会逆...
美国著名天文学家阿尔特罗克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发现了太阳磁场的逆转现象,并提出了“阿尔特罗克周期(Altrock cycle)”的概念。他的研究表明,太阳磁场的翻转大约每11年左右发生一次,但是这个过程非常不规则,波动周期在9年到14年之间不等,平均为约11.6年。太阳磁场的翻转一般指的是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什么是天文钟?
天文学家发现,在帆船星座里的一颗飞速旋转不息的脉冲星,如果以它旋转的速率作为计时器,它每300万年才会误差1秒,比现时的“原子钟’准确10倍。因此,天文学家誉它为“天文钟”。脉冲星是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它有相当稳定和很短的脉冲周期。一般认为,它是快速地旋转着的中子星或者在快速地一...

城东区18590788417: 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天文学"四大发明"是什么? -
从拜美息:[答案]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取得了四项非常重要的发现: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被称为“四大发现”.

城东区18590788417: 天文学四大发现是什么 -
从拜美息:[答案]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取得了四项非常重要的发现: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被称为“四大发现”.这四项发现都与射电射电望远镜有关.

城东区18590788417: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是哪四个?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有哪四大发现 -
从拜美息:[答案] 6世纪的四大发现是星际分子、类星体、微波背景辐射和脉冲星

城东区18590788417: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上的四大发现是什么?
从拜美息: 类星体;脉冲星;宇宙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射电望远镜性能的提高,在天体物理学这门最引人入胜的学科里,接连传出了几项重大发现,分别...

城东区18590788417: 简述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 -
从拜美息: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一系列发现和所取得的进展中,有4项被认为特别重要,它们是:星际分子,类星体,微波背景辐射和脉冲星.它们被誉为是60年代中的四大天文发现.这四大发现都是通过射电天文手段和方法获得的.其中的两项,即微...

城东区18590788417: 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有哪些?
从拜美息: 20世纪30年代以来,射电天文学异军突起,迅速地描绘出宇宙的新图景.它 的显著成就是在60年代相继作出了类星体、脉冲星、3K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 分子等四大发...

城东区18590788417: 19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是什么,有什么意义?麻烦啦. -
从拜美息:[答案] 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 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在近代天文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给了大爆炸理论一个有力的证据; 由于脉冲星是在蹋缩的超新星的残骸中发现的,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星体蹋缩时发生了什么情况.还可通...

城东区18590788417: 进入60年代以来,在天文学领域里号称四大发现是什么? -
从拜美息: 到了1960年代,射电望远镜取得了称为“天文学四大发现”的成就: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

城东区18590788417: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是哪四个? -
从拜美息: 6世纪的四大发现是星际分子、类星体、微波背景辐射和脉冲星

城东区18590788417: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明? -
从拜美息: 应该是四大发现!分别是: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