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禅悟人生或道家或佛家的故事

作者&投稿:商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一些参悟人生的佛家禅语或者道家禅语的书 要比较经典的 注意是禅语不是佛经或道经 是那种通俗易~

禅语?没有通俗易懂的。
因为禅是以一句话说明凡圣两界现象的共性的,只有到了一定境界才能够听懂禅语在说什么。

通俗易懂的,只能是《六祖坛经》了吧,这几乎是白话文写的了。

或佛家《百喻经》都是小故事。
道家的,看《全真七子传》吧,也是故事。

如果是佛道两家经典,则没有通俗易懂的。


以前写的几篇关于禅的文章,仅供参考! 略谈“禅”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觉道清净禅 发表于2009年07月25日 20:25 阅读(13)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权限: 公开   写这个题目是比较难,因为禅是不可以说,说者即不为禅。但以我自己的感受体悟确实想说说。那么就班门弄斧地侃一下。如果说错了大家尽量包含。不昧因果,别落入野狐禅。哈哈!
    禅:(Dhyana)全称禅那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静思维。《五灯会元》卷一。:“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这大概是普遍认同禅宗的由来。
    现在的禅宗一般指六祖慧能大师传下来的顿悟法门,禅宗讲的是明心见性,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破除一起执著。历史上禅宗最兴旺的时期是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特别在唐朝从皇帝士大夫,到市井百姓谈玄论妙成为茶余饭后。禅最大的特点是破除执著,破除常见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一般来说参悟禅主要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我用《五灯会元》卷十七一则语录说明一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善知识,有道行的人),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榭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这中境界三般见解是什么状态?难言也。前一种是常见。中间一种是扫除一切执著,见到真实。最后一种显然不是同于第一种。而是证得一种更高的真实,这就是禅悟的境界。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是一个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只能通过比喻来说明,而这种比喻又不是通过逻辑能表达的,佛家的比喻往往是追求结果,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只是过程。用通常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来比喻超逻辑的惯性思维的结果,只有开悟的人才能感知印证开悟人。即以心印心。所以说难言也。
    关于禅,是不能用通常的科学思维去理解。我们相信科学,禅者也和常人一样适用科学,也尊重科学规律。但是讲到禅,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因为科学是归纳法,是把概率作为宗旨,把实验作为依据。立足于外部世界。禅是内部世界,是自我内心世界的学问,如果这种归类只有禅者可以讲出。没有禅实践的人是无法了解的。所以对于学人只能靠前人传的经验来对照自己。至于禅有百千三昧(三摩地),究竟哪种是和自己相应的,这就要靠自己实践了。但禅究其根本不外乎止(舍摩他)观(毗钵舍那)二字。    经论中有许多关于禅的讲述,有浅显的,有深奥的。一般学人都喜欢浅显易懂的,不去深入探究。正如鸠摩罗什大师说的“秦人好间”(后秦的中国人喜欢简单)。《六祖法宝坛经》之所以得到广传被大家喜欢,正是和我们的口味。大家都喜欢顿悟,恨不得你告诉我一个方法,马上让我开悟。事实上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    譬如一个人问月亮在什么地方,佛把手指向月亮说:“在那”。那个人以为手指就是月亮。其实佛是要告诉他顺着手指看。《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这句话是说,谁要是把手指看成月亮了就是谤佛,因为他没有理解我所说的。因此我们看禅宗公案不能简单参。其实禅宗公案都是遍学止观经论的大成就者。    在譬如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他回答说:“当你一个人在等人的时候你会觉的时间过的很慢,当一个美丽的姑娘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的时间过的很快”。那人明白了什么是相对论。其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根本不是他所讲的那么简单。只是要通过一个比喻来说明相对论。如同上面的指月一样。   一次妙境长老在讲《瑜伽师地论》后,回答弟子关于禅方面有关问题的时候说到,“曾经在佛学杂志上,看到一位非常有名的法师讲禅,结果一看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禅,而且讲的道理一大套。非常是可叹!”那是一位居士写信给那位有名法师,请教关于禅的问题,那位法师写信回答了那位居士,此居士认为这篇回信非常好,就发表在佛学杂志上了。后来妙境长老看到了这篇文章。(注:妙境长老原美国法云寺佛学院院长,妙老讲止观修习方法,及弘扬唯识宗一系堪称当今一位高僧。2003年圆寂)    关于禅要真的谈是非常复杂的,禅有百千三昧,按照三界划分,有欲界的未到地定,色界的四禅,无色界的空四定。按照寻伺划分,色界初禅以下是有寻有伺地,初禅和二禅之间中间禅是无寻有伺地,二禅以上是无寻无伺地。按照修禅次第有师子奋迅三昧,不按照次第修有超越三昧。还有按照功德支分的,按照所缘境分的,按照对治分的,按照九住心分的,按照十六特胜分的,按照七作意分的,按照四十业处得分等等   上面提到的禅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就自己学过的提及一下。至于修末学实在不敢说参禅悟道,只能简单介绍一下,供大家批评指正。
如何分别有寻有伺(初禅)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觉道清净禅 发表于2009年07月07日 15:33 阅读(11) 评论(0) 分类: 天下杂侃 权限: 公开   有寻有伺对于研修禅定的人一定知道这个名相是指初禅。但不能以现行来决定他获得有寻有伺(初禅),无寻唯伺(中间禅),或者无寻无伺(二禅以上)。
  一解《瑜伽师地论》三十三卷云:有寻有伺者:由于寻伺,未见过失,自地犹有对治欲界诸善寻伺;是故说名有寻有伺。
  二解《大毗婆沙论》八十卷云:有寻有伺者:与寻俱法,名有寻。与伺俱法,名有伺。
  有寻有伺地也有无寻无伺,无寻无伺地上也有有寻有伺。这样如何分别那,是以离欲否来决定他进入何地。没有离欲的即使是无寻无伺也没有得到定。比如有人他的第六意识不活动,他是不是一定得到定了?这不一定,婴儿有没有欲,因为他的生理不成熟。但婴儿没有得到定,不说婴儿离欲。所以说修学禅定不是回到婴儿状态。  
  《道德经》第十章“抟气致柔,能婴儿乎。”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这里阐述了道家对婴儿状态的向往和希求。可以看出佛家禅定的修行不是修回到婴儿状态。
  另外睡眠无梦的时候没有寻伺的心所,但不能说他是无寻无伺。同样看他是否离欲来决定是否得到禅定。禅修中如何对治掉举昏沉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觉道清净禅 发表于2009年08月01日 08:39 阅读(13) 评论(0) 分类: 止观禅修 权限: 公开   禅修者在初学的时候最易犯的禅病是掉举,当有一定基础后容易犯禅病是昏沉。下面简要谈谈如何对治掉举昏沉。    初学禅修的时候不能马上就能熟练运用其心修止观。禅修者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禅病是什么,不能忙修瞎练。因为用的方法不当则适得其反。   《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赞厌离故。是故从于知识修信,乃至净修行心以来,若有几许众多熏修,即有尔许速易成办,智者所喜妙三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诸观修,亦须远离掉沉二过,将护修习。”   对治掉举的方法在《广论》中明确指出,主要用修厌患想。因为掉举是贪分所摄,使之产生散乱之心。假如不用厌离心而用光明想,则更促使心外张,使之产生散乱之心。更难做到心止如水。厌患想有:出离想、人体三十六不净想、无始漂流生死想、大不净观等。    《广论》云:“昏沉如<集论>云:‘云何昏沉?谓痴分摄,心无堪能,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相反在有一定禅修基础后心往往容易昏沉,而一些不明其中道理禅者,却以为坐在那心没有怎么动是如法的境界。其实昏沉是痴分摄,心没有堪能性,就是说心力若没有力量。这时候要用光明想。这时候不应修厌患所缘,因为厌离心令心向内摄,还要用观慧思,简择乐境,能够除昏沉。光明想有:佛像等极殊妙事,日月光等诸光明相等。   上面简要略谈止观禅修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治方法。止观修习中会有依每个人的不同,会有很多境界出现。若要对治则须具体分析,决不能忙修瞎练。禅修中做到不出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跟定一位有禅修经验的师父,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解决问题。二是通读经论,熟练掌握经论中涉及的具体问题。这种方法也可以和有经验的师父学通经论后自己实践。《清净道论》说定品中详尽举例说明了这两种方法。

看看 百业经


形容去留的诗句
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意思: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

论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东西方文化观的融合
它吸收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山禅悟折射出十足的空寂、空灵,淡远却不乏明净、流动、静谧的气韵。 禅宗思想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认为时间万物都是...

谁知道<寒山诗注>这本书的详情?
宗教诗,表现了诗人从道教到佛教的心路历程,佛教的信仰愈老愈笃,他批判粗鄙的僧侣,倾慕禅宗的心王,但又流露出居士的意识;宣传教门观念的诗,反映了唐代民间佛教的实际形态;禅悟诗在具体的形像的描绘中,创造出一种充满哲理的悟境,这正是其魅力所在。总之,寒山诗的基本倾向是佛教的精神。拾得诗大体都是佛教诗,没有...

形容童心的诗句
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意思: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

文言文版饺子的来历。
既乃大造也。而饺子之来由,设无技艺之能,仅有猪猡之图,则世间复返混沌之路。非怀玉而难以镌印,非刀枪而难以猎虎。是以,或逐日而有所寄,或避月而无所顾,彼消此长,此长彼消,黑白既在此间也矣。众人皆大欢喜,各有所获,不禁子夜随风来,依依惜别各东西。人生也,恍然如梦 ...

关于冷静不急躁的诗句
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意思: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

关于想安静的诗句
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意思: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

关于理智冷静的诗句
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意思: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

吐鲁番市13531224579: 人生哲理寓言故事 -
裴克十味: 《塞翁失马》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

吐鲁番市13531224579: 有没有好的佛学典故呀?最好是论人生得失的. -
裴克十味: 佛学典故一:拈花微笑释加牟尼带领众弟子在灵山大会上,要宣布他的传人.当时释加牟尼手拿一枝菩提花,面带微笑.在场的大部分弟子都不解其意,只有迦叶也面带微笑.这时释尊说道:"吾有正眼法藏,已传给迦叶了".于是迦叶被指定为佛...

吐鲁番市13531224579: 有哪些佛门道门的意趣故事 -
裴克十味: 《贤愚经》中记录了很多真实的故事.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受苦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 嗡 达马达独 阿!

吐鲁番市13531224579: 静能生智的故事,急啊!! -
裴克十味: 从前在一个小屋子里,住着一位老婆婆,她养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鸭子,她每天都会把它们赶出去玩耍. 这天最小的那只鸭鸭,因为贪玩迷路了,它急的团团转,不由得放声大叫,“呷呷”的叫声偏偏把一只小狮子引出来了,小狮子笑眯眯的看...

吐鲁番市13531224579: 道教经典故事 -
裴克十味: 要知道欲界六道轮回是: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你知道天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天界的一切众神,也包括玉皇大帝.凡是在六道轮回之内一切众生,皆都比六道轮回之外众生(如佛、菩萨)低,只有六道轮回之外(如佛、菩萨)才...

吐鲁番市13531224579: 有关庄子的故事 -
裴克十味: 道家的超脱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有一个关于庄子的故事,他的妻子去世,朋友去看他,却吃惊地发现他一边拍打瓦盆,一边按着节拍唱歌.他的朋友很不高兴地批评他:“你不但不哭,居然还这麽做?”庄子回答说,他并非没有悲伤的感情,...

吐鲁番市13531224579: 求:关于禅的故事 -
裴克十味: 人生咸淡两由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丐尊来拜访.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盘咸菜. 夏丐尊不忍的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

吐鲁番市13531224579: 求书,求一些含有人生哲理的书,小说、故事、散文或者其他含有人生哲理的文学作品,知道的朋友请帮忙介绍 -
裴克十味: 《时文选粹》这是一系列书,共有好多本.它都是选自当下最新的报刊杂志里的文章,内容很杂很全. 《造就一生的禅》云云著.讲故事让人懂道理,这本书我最喜欢,里面讲了320个富有哲理的故事. 《道家佛家的智慧》殷品著.道家智慧99则.佛家智慧50则.非常好,这是一本可以让人读一辈子也不烦的书.

吐鲁番市13531224579: 道家有什么小故事,可以表现淡定的 -
裴克十味: 钟离权传授丹法给纯阳子,这丹法能点铁成金,可以济世,吕纯阳问道:“以后还会还原变成铁吗?”钟离说:“五百年后,当恢复本质.”吕祖说:“这就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了.我不愿学这样的法术.”钟离心中暗喜,说:“修仙要积三千功行,你这一句话,三千的功行已经完成了.”上世之所传,下世之所语,吕祖备万世之患而止一世之宝,正所谓“非恶为,而恶为之之患”.

吐鲁番市13531224579: 有什么关于老子的故事 -
裴克十味: .有一天,老子在路上行走.走着走着,一位老人走上去问老子:“我一生碌碌无为,可最后我有房住,有饭吃,有钱花;而我的那些邻居们他们一辈子在田地里耕作,可他们却住的不好,而且都先我而去.你说人是不是应该像我这样呀.”老子听后,拿来路边的石头和砖头问这位老人:“两样东西,你会选择哪样.”老人毫不犹豫的拿了砖头,答道:“石头虽寿命长,但砖头对我有用.”老子又问了问路人,答案都是一样的. 于是,老子便说:“正如石头和砖头一样,人的价值也在于此.人不在乎活的长短,而在乎他对这个社会是否有价值.对我们的社会为价值的,我们会惦记于心,而对社会无用之人,世人会很快将他遗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