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晚泊岳阳》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怎样表现的?

作者&投稿:韦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晚泊岳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情。
是对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句句关情。

晚泊岳阳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宋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领导的新政失败,被贬河南邓州。积极参与新政的欧阳修,“慨言上书”,一度下狱,后被贬为滁州知州。本文作于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他此时的心情和范仲淹应该同样是忧心忡忡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忧”,“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就是以忧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欢乐。这一点我们在分析《岳阳楼记》时,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而欧阳修却没有像范仲淹那样“进亦忧,退亦忧”,他在《晚泊岳阳》中这样写: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虽然有“云水苍茫”的“失路”之感,但是欧阳修还是听到了“清辉”中的歌声,听得很入迷,仍然享受着“轻舟”“如飞”的感觉。从这里,可以看到欧阳修和范仲淹在个性上的差异。到了《醉翁亭记》中,这种差异,就更明显了。欧阳修大笔浓墨,渲染了一派欢乐的景象,不但是自己欢乐,而且与民同乐。这是不是说欧阳修没有心忧天下的大气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全面分析《醉翁亭记》。

第一句,“环滁皆山也。”一望而知,好处是开门见山。但这种境界,就是在讲究史家简洁笔法的欧阳修手中,也不是轻而易举地达到的,而是经历了反复。据《朱子语类辑略》卷八载:“欧公文亦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开门见山而后,径直写山水之美。先是写西南的琅琊山:“蔚然而深秀”,接着写水(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山水都有了,跟着写亭之美:“翼然临于泉上。”三者应该说都比较简洁。“翼然”,把本来是名词的“翼”化为副词。虽然早在陶渊明就有过“有风自南,翼彼新苖”(《时运》),但陶氏是把“翼”化为动词,而这里则是化为副词,用来形容飞檐,很有神韵。除此以外,并没有刻意的修辞痕迹。但是这几个短句却构成十分别致的感觉。别致感从何而来呢?有人把这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我们引用来作一比较: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角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特别的美。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山势曲直,路也跟着弯转,于是就可以看见在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张开着一样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字的是这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饮酒,而在于山山水水之间。这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中,寄托在酒里的。

从词语的意义来说,应该说翻译大致是确切的。但是读起来,其意蕴却可以说损失殆尽。这除了古今词汇联想意义的误差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译文把原文中很特色的句法和语气全部阉割了。原文的第一句,表面上看来,仅仅是开门见山;实质上,还在于为全文奠定了一个语气的基调。如果要作吟诵,不能尽情直遂地读成:环滁皆山也。而应该是:

环滁……皆山也……。

只有这样,才能和全文的句子的语调统一起来。如第一段: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从句法来说,一连八九个句子,都是同样结构(……者,……也)的判断句,都是前半句和后半句的语气二分式。这本是修辞之忌。景物描写以丰富为上,不但词语要多彩,而且句法上也要多变,这几乎是基本的、潜在的规范。句法单调和词语乏采同样是大忌。而欧阳修在这里,却出奇制胜,营造了以一种不仅仅在语义上、而且在语气上一贯到底的语境。这种前后二分式为什么值得这么重复,又能在重复中没有重复的弊端呢?关键在于,这种前后二分式的句子,不是一般的连续式,而带着一种提问和回答式的意味: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先看到景色之美,然后才回答,“琅琊也”。

“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先是听到了声音,然后才解释:“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先有奇异的视觉意象,然后才回答:“醉翁亭也”。

这种句法结构所提示的,先是心理上的惊异、发现,后是领会。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特点在于,第一,先有所感,次有所解;先有感觉的耸动,后有理念的阐释。第二,这种句法的重重复复,还提示了景观的目不暇接和思绪的源源不断。如果不用这样提示回答的二分式句法,而用一般描写的句法,也就是连续式的句法,就得先把景观的名称亮出来:

琅琊山,蔚然而深秀;

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

醉翁亭,其亭翼然而临泉上。

这就没有心理的提示、惊异、发现和理解的过程,可真是有点流水帐了,太呆板了。欧阳修这篇文章的句法之奇妙,还得力于每句结尾,都用一个“也”字。这本是一个虚词,没有太多具体的意义,但在这里却非常重要,重要到必须使用在整篇文章从头到尾的每一句中。这是因为“也”字句,表示先是观察之,继而形成肯定的心态和语气。这个“也”式的语气,早在文章第一句,就定下了调子。如前面的引文把它翻译成: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

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张开着一样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了。

意思是差不多的,但读起来为什么特别杀风景呢?因为其中肯定的、明快的语气消失了。有这个语气和没这个语气,有很大的不同。这不但是个语气,而且有完成句子的作用。比如:《中庸》:义者,宜也。“也”用在句末,表示形成判断的肯定语气。此外,它还有一点接近于现代汉语的“啊”、“呀”。不同的是,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啊”,”呀”,句子还是完整的;而在古代汉语中,没有这个“也”字,就不能形成判断的肯定语气,情感色彩就消失了。比如:

“仁者,爱人。”这是一个理性的、或者说是中性的语气,如果加上一个“也”字:“仁者,爱人也。”加上这个语气词,肯定的情感,就比较自信,比较确信了。《诗大序》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如果把最后这个“也”字省略掉,语气中的那种情绪上确信的程度就差了许多。又如《左传》,齐侯伐楚,楚王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如果把句尾上的“也”字去掉,变成“……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不但语气消失了,而且情绪也淡然了。同样,我们已经读过的袁枚《黄生借书说》中“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如果把最后的“也”字删除,变成“少时之岁月为可惜”;语气就干巴了。不少赏析文章都注意到本文从头到尾用了那么多“也“字,但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也”字在语气和情绪上的作用,一般都误以为语气词本身并没有意义。殊不知语气词虽然没有词汇意义,但是其情绪意义却是具有抒情的生命的。特别是当“也”字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成套地组成一种结构的时候,其功能是大大超出其数量之和的。

当然,重复使用“也”字,也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就是导致单调:句法的单调导致语气和情绪的单调。但是,这种情况在《醉翁亭记》没有发生,相反,是情绪的积累递增。因为句法和语气反复,被句法的微调所消解了。文章并没有停留在绝对统一的句法上,而是在统一的句式中,不断穿插着微小的变化。例如,“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都打破了并列的“者……也”型的句子结构。这种微妙的变化,还是只是形式上的。更主要的变化,是内涵上的。在同样是“者……也”型句子结构的排列中,情思在演进,在深化:开头是远视,大全景(琅琊),接着是近观的中景(酿泉),再下来,是身临其境的近景(醉翁亭)。如果这样的层次还是客观景色的描述的话,接下来就转入了主体的判断和说明:先是亭名的由来(太守自谓),再是为何如此命名(太守饮少而辄醉,年事最高)。这样的句子,表面上看来是说明,但是其中渗透着某种特殊的情趣。情趣何来?因为这里说明的是自己,本来是第一人称的表白,却用了第三人称的说明。设想,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用一人称来写自己如何为亭子命名,甚至可以带点抒情的语气,而情感和趣味则大为不同。而现在这样,先是像局外人似的说到有这么一个太守,明明喝得很少,却又很容易醉。明明年纪不太大(才四十岁左右),却是自称为“翁”。这个自称“醉翁”的太守来到这里喝酒,却宣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其中的情趣,至少有几个方面:其一,号称醉翁,却不以酒为意;其二,不在意酒,正反衬出在意山水令人陶醉。这就不是在说明,而是在抒情了。文章到这里,手法已经递升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开头的描写,第二个是说明,第三个是抒情。这里的情趣,全在作者有意留下的矛盾:既然意不在酒,为什么又自称“醉翁”,还把亭子叫做“醉翁亭”呢?这不是无理吗?是的,的确无理。理和情就是一对矛盾。纯粹讲理就是无情;而不讲理,就可能在抒情。但是,欧阳修在后一句,对抒情又作了说明:“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里对于山水是有情的,不过是寄托在酒上而已。这是一个智性的说明,使得抒情的无理又渗透着有理。这已经是文章的第四个层次了。

文章的开头,目的不过是为了提出最为关键的是山水之乐。这种乐的实质是什么呢?接下去的几段文章就是对于山水之乐的一步步地展开。

首先,当然是自然景观之美:从日出到云归,从阴晦到晴朗,从野芳发的春季,到佳木秀的夏日,再到风霜高洁的秋天,到水落石出的冬令,四时之景不同,而欢乐却是相同的。(这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阴晴不同情感不同有多么明显的区别)山水之乐在于四时自然景观的美好,这是中国山水游记的传统主题,早在郦道元的《三峡》中,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欧阳修这么几句话,文字很精练,但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充其量不过是为他下面的新发现提供了山水画幅的背景而已。下面这一段,就超越了自然景观,进入了人文景观,逐渐展开欧阳修的新境界了。

山水之乐更高的境界,不仅在于自然之美,而且在于人之乐。往来不绝的人们,不管是负者、行者,弯腰曲背者,临溪而渔者,酿泉为酒者,一概都很欢乐。欢乐在哪里?没有负担。没有什么负担?没有物质负担,生活没有压力。这实在有点像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境界。但如果完全等同于桃花源,欧阳修还有什么特殊的创造?欧阳修山水之乐的境界,在于各方人士和太守一起欢宴。欧阳修反反复复提醒读者“太守”与游人之别,一共提了九次。但是和文字的一再提醒相反,在饮宴时,却强调没有等级的分别:打了鱼,酿了酒,收了疏菜,就可以拿到太守的宴席上来共享。欧阳修所营造的欢乐的特点是,人们在这里,不但物质上是平等的,而且精神上也没有等级,因而特别写了一句,宴饮之乐,没有丝竹之声,无须高雅的音乐,只有游戏时自发的喧哗。最能说明欢乐的性质的,是反复自称太守的人,没有太守的架子,不在乎人们的喧哗,更不在乎自己的姿态,不拘形迹,不拘礼法,在自己醉醺醺、歪歪倒倒的时候享受欢乐。和太守在一起,人们进入了一个没有世俗等级的世界,宾客们忘却等级,太守享受着宾客们忘却等级,人与人达到了高度的和谐。这一切正是欧阳修不同于陶渊明的桃花源的地方。这不是空想的、去了一次就不可能再找到的世界,而是他自己营造的。

这还仅仅是欧阳修境界特点的第一个方面。欧阳修的境界和陶渊明不相同的第二个方面是,不但人与人是欢乐的,而且山林和禽鸟,也就是大自然也是欢乐的。如果仅仅限于此,这种欢乐还是比较世俗的。欧阳修营造的欢乐,不但是现实的,而且是有哲学意味的: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人们和太守一起欢乐,禽鸟和山林一样欢乐。在欢乐这一点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欢乐是统一的;但是,人们的欢乐和太守的欢乐,太守的欢乐和禽鸟山林的欢乐又是不同的,不相通的。这里很明显,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子非鱼”的典故的味道。尽管如此,不同的欢乐却又在另一种意义上和谐地相通:在这欢乐的境界中,最为核心的当然是太守。人们沉浸在自己的欢乐之中,太守也沉浸在自己的欢乐之中,人们并不知道太守的快乐只是为人们的快乐而快乐。这里的“乐之乐”,和范仲淹的“乐而乐”,在句法模式的相近上也许是巧合,但也可能是欧阳修借此与他的朋友范仲淹对话:要“后天下之乐而乐”,那可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只要眼前与民同乐,也就很精彩了:

醉能同乐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前面说“乐之乐”,后面说“乐其乐”,与民同乐其乐,乐些什么呢?集中到一点上,就是乐民之乐。这种境界是一种“醉”的境界。“醉”之乐就是超越现实,忘却等级、忘却礼法之乐。而等到醒了,怎么样呢?是不是浮生若梦呢?不是。而是用文章把它记载下来,当作一种理想。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到文章最后,也就是到了理想境界,一直藏在第三人称背后的“太守”,一直化装成“苍颜白发”、“颓然”于众人之间的自我,终于亮相了。不但亮相,而且把自己的名字都完整地写了出来。这个人居然是只有四十岁的欧阳修,还要把自己的籍贯都写出来,以显示其真实。在这个名字之后,加上一个“也”,在这最后一个肯定的判断句中,这个“也”字所蕴含的自豪、自得、自在、自由之情之趣,实在是令人惊叹。

到这里,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回答开头的问题。什么是“醉翁之意”?为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这是因为山水之间,没有人世的等级,没有人世的礼法。为什么要把醉翁之意和“酒”联系在一起呢?因为酒,有一种“醉”的功能,有这个“醉”,才能超越现实。“醉翁之意”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故范仲淹要等到后天下人之乐而乐。欧阳修只要进入超越现实的、想像的、理想的与民同乐的境界,这种“醉翁之意”是很容易实现的,只要“得之心,寓之酒”,让自己有一点醉意就成了。这里的醉,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是醉醺醺,不计较现实与想像的分别;第二重,是陶醉,摆脱现实的政治压力,进入理想化的境界,享受精神的高度自由。


抒发思乡的经典诗句(75条)
——欧阳修《晚泊岳阳》 五十四、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徐祯卿《在武昌作》 五十五、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抒发相思的经典诗句(54条) 一、天涯万一见温柔。——史达祖《临江仙·闺思》 二、及门真愧从陈日,微服还思过宋年。——王守仁《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

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诗句
——王元鼎《凭栏人·闺怨》 10、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碣石篇》 11、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春夜》 1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13、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欧阳修《晚泊岳阳》 14、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张炎《...

一切美好如期而至诗句
——王元鼎《凭栏人·闺怨》 10、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碣石篇》 11、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春夜》 1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13、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欧阳修《晚泊岳阳》 14、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张炎《...

关于赞扬岳阳楼的诗句
欧阳修 晚泊岳阳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 2. 赞美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

借梅抒情的句子
杜甫《月夜忆舍弟》 31、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32、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33、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纳兰性德《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 34、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35、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欧阳修《晚泊岳阳》 ...

苏轼《独觉》全诗的赏析,特别是诗中的字要有注释,谢谢。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 晏殊 踏莎行(小径红稀) 清平乐(金风细细) 梅尧臣 东溪 小村 鲁山山行 欧阳修 晚泊岳阳 丰乐亭游春三首 踏莎行(候馆梅残) 采桑子(轻舟短掉西湖好) 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 阮郎归(南园春早踏青时) 赵抃 次韵孔宪蓬莱阁 苏舜钦 淮中晚泊犊头 初晴游...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按——分类
小村 鲁山山行 欧阳修 晚泊岳阳 丰乐亭游春三首 踏莎行(候馆梅残) 采桑子(轻舟短掉西湖好) 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 阮郎归(南园春早踏青时) 赵抃 次韵孔宪蓬莱阁 苏舜钦 淮中晚泊犊头 初晴游沧浪亭 水调歌头(潇洒太湖岸) 杨蟠 陪润州裴如晦学士游金山回作 陶弼 碧湘门 文同 新晴山月 曾巩 甘露...

一阕的读音一阕的读音是什么
引汉王符《潜夫论·边议》:“且凡四海之内者,圣人之所以遗子孙也;官位职事者,_臣之所以寄其身也。传子孙者,思安万世;寄其身者,各取一_。”汪继培笺:“一_,犹今言一任。”⒉一度乐终,亦谓一曲。引宋欧阳修《晚泊岳阳》诗:“一_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元史·礼乐志...

欧阳修是不是复姓
是,复姓欧阳。欧阳姓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君主姒少康封自己的庶子无余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封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欧阳姓以海鸟为图腾,郡望为渤海。 宋朝时,欧阳姓约有22万多人,约占全国...

青原区14753038279: 晚泊岳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
钟离申藤黄: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作者写于被贬夷陵途中,隐含诗人旅中思归的情思. 以景寓情来表现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青原区14753038279: 晚泊岳阳 欧阳修 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达的? -
钟离申藤黄:[答案] 晚泊岳阳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

青原区14753038279: 晚泊岳阳 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
钟离申藤黄: 【作品名称】:《晚泊岳阳》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欧阳修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本诗三处写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作伴;第五句用拟人的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做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这首诗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写于被贬夷陵途中,隐含诗人旅中思归的情思.

青原区14753038279: 晚泊岳阳 表达作者什么心情是怎样表现的?不要随便抄下来的,正确回答 -
钟离申藤黄:[答案] 【作品名称】:《晚泊岳阳》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欧阳修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本诗三处写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作伴;第五句用拟人的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

青原区14753038279: 晚泊岳阳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钟离申藤黄: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首诗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青原区14753038279: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表达的心情是? -
钟离申藤黄: 这句诗出自欧阳修的《晚泊岳阳 》. 全文如下: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第一处写到“月”:“正见空江明月来”.是卧船...

青原区14753038279: 欧阳修晚泊岳阳的写作背景 -
钟离申藤黄: 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背景——在外漂泊;再从“失江路”“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归的无奈凄凉的情绪,从而概括出作者凄凉无奈的思乡之情是诗歌的主题.

青原区14753038279: 晚泊岳阳 赏析 -
钟离申藤黄: 【赏析】 本诗是欧阳修的名作之一.是一首七言古诗.全篇以叙述起笔,“卧闻”二字,从容不迫,纡徐而来,显得悠然自适,并点明是途经暂泊.“城里”、“城下”,为全诗紧要处.系舟城下,“城里”之事当然不知,所以首句仅仅以悠...

青原区14753038279: 古代诗词阅读《晚泊岳阳》 -
钟离申藤黄: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 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 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 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 轻舟短楫去如飞. 阅读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

青原区14753038279: 欧阳修《晚泊岳阳》中三次写到“月”,就此作简要赏析 -
钟离申藤黄: 月意象在中国传统诗词中用得非常频繁,是诗人们抒写情志借用最多的媒介,其意象的意蕴非常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1、月亮是女性的象征.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3、月亮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