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鄢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怎么翻译,急求。谢谢~

Honey ,there always exits someone who can know your beauty.这个是直接翻译 我觉得用欣赏(appreciate)比用懂得(know)更符和中文和英文语言的习惯 你自己选择吧

释郭店简《缁衣》①
——以今本《礼记·缁衣》为参照
(主要依据涂宗流 刘祖信 《郭店楚简《缁衣》①通释》下简称为“涂刘按”,另参照刘信芳:《郭店简〈缁衣〉解诂》;周桂钿:《〈郭店楚墓竹简·缁衣〉研究札记》;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廖名春:《新出楚简试论》)

一 夫子曰:好美如好缁衣,恶恶如恶巷伯②,则民臧秘而刑不屯 ③。《诗》云:“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④

①涂刘按:郭店楚简《缁衣》(以下称简本)与《礼记•缁衣》(以下称今本),其内容大体相合,应是同一文本的不同传本。简本无今本的第一及第十六两章。章序有很大不同,文字也有不少出入。

按:
简本《缁衣》无今本第一章,即“子言之曰:‘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
也无今本第十六章,即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亵也。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难亲也,易以溺人;口费而烦,易出难悔,易以溺人;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太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兑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太甲曰:‘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以逭。’尹吉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
另简本《缁衣》第十八章无今本“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壹、行无类也。’”
第九章, 今本“从容有常”后,有“以齐其民”一句,未见於竹简。又今本引《诗》云:“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较竹简引《诗》多出三句。犹为重要的是,今《彼都人士》之首章以“黄、章、望”韵(阳部),而竹简所引以“引、信”韵 (真部),这已不是一般的异文问题,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郭店简《缁衣》解诂 作者:刘信芳 )
郭店楚简本第五章只引《诗•小雅•节南山》“隹秉�成,不自为贞,卒�百眚”三句,而《礼记•缁衣》篇在这三句前却多出“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五句逸《诗》,从体例上看,此处逸《诗》当为后人窜入。郭店楚简本第十二章引“寺员:�大夫共��,林人不�”两句,既不见於《诗经》,也不见於它书,《郭店楚墓竹简》一书认为当属逸《诗》,其说是。《礼记•缁衣》篇於此章只引《尚书•甫刑》,没有引《诗》。(廖名春《新出楚简试论》)

尽管简本《缁衣》与今本《缁衣》内容大致相同,但是其排列次序却大相迥异(除了简本无今本第一章的原因之外),排列位置相同的只有六、九、十三、十八四章。

② “美”,今本作“贤”。刘信芳按:《释文》引郑《目录》:“善其好贤者之厚,故述其所称之诗以为其名也。《缁衣》,郑诗美武公也。
按:
“如好缁衣,如恶巷伯”,今本脱“好”“恶”二字。缁衣,出自《诗•国风•郑风•缁衣》。可参看《毛诗序》:“《缁衣》,美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国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笺》:“父谓武公父桓公也。司徒之掌十二教,‘善善者’,治之有功也。郑国之人皆谓桓公、武公居司徒之官,正得其宜。”
巷伯,出自《诗•小雅•小昊之什•巷伯》,参看《毛诗序》:“《巷伯》,刺幽王也。寺人伤于谗,故作是诗也。”《笺》:“巷伯,奄官。寺人,内小臣也。奄官上士四人,掌王后之命,于宫中为近,故谓之‘巷伯’,与寺人之官相近。谗人谮寺人,寺人又伤其将及巷伯,故以名篇。”
疑此处的谗人应为巷伯。根据巷伯之诗,似乎是巷伯欲与寺人图谋不轨之事,而寺人不从,故巷伯进谗言陷害之,以免其阴谋败露。故诗之结尾曰: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表达了对巷伯之流的愤怒与无奈之情。

③“则民臧秘而刑不屯”,今本作“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
信芳按:《说文》“秘”字云:“权度多少中其节谓之秘。”盖执政者好恶分明,则民知其节度而秘择之,此“臧祔”之谓。孔子认为,国君能效法先王,民知贵贱之度,则国治而有序(参下引)。是“臧祔”之引申义,谓民顺适君王之好恶,以别贵贱善恶之度也。从刘说。
臧秘,查《辞源》,臧有善,奴隶,贿赂或盗窃之物,姓,收藏五个义项;秘则有神(即神秘不可测之意),隐密,希奇,闭四个义项。根据句意,另据刘信芳的注释,似有民于其君之好恶而知节度,自觉扬善而隐恶之意。

另按李零说法,“臧秘”读作“咸力”,力即尽力、竭力的意思。李零此处校读可能是参照了今本的“刑不试而民咸服”,符合今本之意。可备一说。

刑,李零读为“型”,注曰:“型”,原作“刑”,下文引诗有“仪型”之语,这里的“刑”是相应于《诗》,应读为“型”。但参看今本,刑乃刑罚之意,更贴近原意。所以,仍读作“刑”。

屯,今本读作“试”。刘信芳按:字形之误也。《离骚》:“屯余车其千乘兮。”王逸注:“屯,陈也。”春秋时多铸刑器,《左传》昭公六年郑子产铸刑书,叔向云:“今吾子相郑国,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诗》曰:仪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又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如是何辟之有。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於书。”……且叔向所引之《诗》,亦见《缁衣》所引。可知简文“刑不屯”即“刑不陈”。今本作“刑不试”,自汉迄今,误之久矣。从刘说。

④诗云,今本作“大雅曰”。万邦,今本作“万国”。“《诗》云”引文见《诗·大雅·文王》,“邢”,法也。孚,相信。言惟效法文王,才能赢得万邦信任。涂刘按:今本避汉高祖讳改“邦”为“国”,可证今本抄定于汉初。

释:该章为今本第二章。孔子说:“如果君主爱好贤能如《缁衣》中所描述的那样,憎恶谗人能如《巷伯》中所描述的那样,那么人民就会知善恶之度,主动隐恶扬善,刑罚也就不需要陈设。《诗》上说“(仪容)惟效法文王,才能赢得万邦信任”。


二 子曰:有国者章好章恶①以视民厚,则民情不忒② 。《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③

① “章好章恶”,今本作“章善瘅恶”。
涂刘按:“好”改为“善”,使夫子口语变为书 面语,失去特色。“瘅”,病也。
刘信芳按:作“善”作“义”者皆非(指“好”字),有如竹简本第一章“美”,汉儒改作“贤”。孔子所述,原本平易近人 ,故用“美”,用“好”,汉儒改“美”为“贤”,改“好”为“善”、为“义”,用字虽典雅,然已使夫子之口头语变成了书面语,似是而非矣。“章”者,明也,经典多用“彰”。 《书·尧典》“平章百姓”注疏:“明也。”从刘说。
按:“瘅”,查古汉语字典,有因积劳成病,憎恨,炽热、炎热和热症四个义项。根据今本之意,“章善瘅恶”中的“瘅”同“章”相对,应为动词,作憎恨讲。涂刘的解释疑有误。

②视,今本作“示”,忒,今本作“贰”。涂刘按:“视”、“示”两字通。“民情不忒”, “忒”原释文作“弋”,今本作“贰”,依“裘按”定为“忒”。
刘信芳按:汉儒所传之本或作“视”,递省作“示”。厚,《礼记·坊记》“以厚别也”。郑注:“厚,犹远也。”盖章好章恶则善恶之分也远矣,民是以知从善而远恶。忒,《郭店》释“弋”,裘按释“忒”,裘说是也。今本作“贰”,《释文》或作“忒”。 《诗·曹风·?鸠》“其仪不忒”毛传:“忒,疑也。”

按: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此处意为忠厚老实或仁慈宽厚。似与“以视民厚”意义相符。
《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处意为多或严厉之意。
《大学》“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处有重视看重之意,厚者指代家。
《坊记》“ 子云:‘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此处厚亦有重视之意。
“子云:‘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闺门之内,戏而不叹。君子以此坊 民,民犹薄于孝而厚于慈。’” 亦是重视之意。
“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民, 鲁《春秋》犹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此处的厚别,元陈澔注:厚其有别之礼。根据句意,似应释为重视这种有别之礼,恐非刘信芳所引述郑注所言“远”之意。
“子云:‘寡妇之子,不有见焉,则弗友也,君子以辟远也。故朋友之交,主 人不在,不有大故,则不入其门。以此坊民,民犹以色厚于德。’”亦是重视之意。
《中庸》“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厚往薄来,陈澔注:谓燕赐厚而纳贡薄。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此处的厚是深厚、笃厚之意。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据朱熹注:敦,加厚也。此处的厚应是深厚笃厚之意。
《表记》“仁者 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此处厚意为偏重。
“子曰: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此处厚意为宽厚笃厚。
“子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一惠,耻名之浮于行也。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 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 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 此处厚有笃厚之意。
“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 子;” 此处厚指偏袒、厚爱之意。
“子曰: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否,则孰虑而从之,终事而退,臣之厚也。《易》 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此处厚意为忠厚笃厚。
综之,“以视民厚”之厚,应为仁慈宽厚或忠厚笃厚之意为佳。
③“《诗》云”,出自《诗·小雅·小明》。靖,安定。共,通“恭”,恭敬。好是正直,爱此正直之人。

释:该章为今本第十一章。孔子说:有国者应该向人民彰显好恶,以便使人民看到你的仁慈宽厚,那么民情就会朴实专一。《诗经》上说:“安静恭谨地居于你的位置,爱好正直之人。”

三 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类而等也①,则君不疑其臣,臣不惑于君②。《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尹诰》云:“惟伊 尹及汤,咸有一德。” ③
①为下可类而等,今本作“为下可述而志”。刘信芳按:按“述”古读如“遂”,与“类”音近。“等”字从竹寺,而“寺”与“志”音近,“述而志也”当是传钞之讹。该句《郭店》依旧本读,裘按读“类而等也”,裘说是也。
②君不疑其臣,今本作“君不疑于其臣”,“于”字衍;臣不惑于君,今本作“而臣不惑于其君矣”,“其”“矣”字衍。信芳按:臣不被君所惑者,为君言行 明确,“可望而知”,可听而明也。君不疑其臣者,为臣类有等差,君尽其材而用之,故不疑也。
③简本“《诗》云”在前“《尹诰》”在后,今本错位。“《诗》云”出自《诗·曹风·鸤鸠》,仪,仪容。涂刘按:《尹诰》,《尚书》篇 名 ,今本误为“尹吉”。此章《尹诰》引文,已为今本《尚书•咸有一德》采入。今本“尹躬 ”,当读为“伊尹”。另周桂钿按:尹躬,读作“伊尹”,不妥。尹,是伊尹的尹。躬,指本身,本人。这句话是说伊尹与汤的君臣关系融洽,都有相应的道德。指相互信任,相互配合。蔡沈注:一德,纯一之德,不杂不息之义,即上文所谓常德也。

释:该章为今本第十章。孔子说:作为君主可以言行明确,一望而知,作为臣子可以明确其等差(君主方能尽其材而用之),那么君主就不怀疑其臣,臣子也不会被君迷惑。《诗经》上说:“善良的君子,他的威仪不变色。”《尹诰》上说:“惟伊尹和成汤君臣,都具有纯一之德。”

四 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故君民者章好以视民欲① ,谨恶以渫民淫,则民不惑②。臣事君,言其所不能,不诒其所能,则君不劳③。《大雅》云:“上帝板板 ,下民卒瘅。” ④《小雅》云:“非其止之,共维王恭。” ⑤

①今本第十二章。以视民欲,今本作“以示民俗”。按:此处可与上句“以视民厚”相参照,上句中“厚”经考辨释为君主的仁慈宽厚,则此处的“欲”应释为君主的个人欲求。
②谨恶以渫民淫,民不惑,今本作“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渫,裘锡圭按:该字与《穷达以时》第二号简“?”字右旁相同,似当释为“渫”,《说文》:“渫, 除去也。”李零按:“?”读为“御”。“御”原从水从亡,裘案以为是表示除去之义的“渫”字。案此字从亡,为阳部字,疑以音近借为“御”,今本作“御”。可备一说。
③臣事君,言其所不能,不诒其所能,则君不劳,今本作“臣仪行,不重辞,不援其所不及,不烦其所不知,则君不劳矣。” 。刘信芳按:诒,《说文》:“诒,相欺诒也。”上文云“下难知则君长劳”,此则言臣事君,既言其所不能,亦明其所能,上易知臣,如是则君不劳矣。《郭店》释“诒”为“词”,裘按读为“辞”。其实该字可以直接隶定作“诒”。从刘说。
④“《大雅》云”,今本作“诗云”,出自《诗·大雅·板》。《毛诗序》:“板,凡伯刺厉王也。”《笺》:“凡伯,周同姓,周公之胤也,入为王卿士。” ”。板板,反常。瘅,今本作“■”(左“疒”右“澶”之右)。《说文》:“瘅,劳病也。”
⑤非其止之,共维王恭,今本作“匪其止共,惟王之邛”,出自《诗·小雅·巧言》。《毛诗序》:“巧言,刺幽王也。大夫伤于谗,故作是诗也。”
陈澔注:邛,病也,言此谗人非止于敬,徒为王之邛病耳。《板》诗证君道之失,《巧言》诗证臣道之失也。
刘信芳按:(依《诗·小雅·巧言》)盖言失却真诚,则“盟”也好,“信”也好,“甘”也好,徒为欺诈。并非要止“盟”,止“信”,止“甘”(此依竹简“止之”作解),治国之道,全在於王之肃慎而已。竹简本引《诗》云:“非其止之,共唯王恭。”与今本不同,“共”,同也。“共唯王恭”,文从字顺。
李零按:“非其止共,唯王之邛”,简文“共唯王”与“之”字互倒,今为乙正。
按:从简本该句的行文来看,陈澔和李零的说法无疑是正确的。简本首言“上人疑则百姓惑”,即君道;再言“下难知则君长劳”,即臣道。后面则是对其的详解。如是,则后面引《诗》亦应分述君道与臣道。而根据《诗·小雅·巧言》内容,所谓的君子,可以理解为臣子。则“非其止之,共维王恭”,就是今本的的
“非其止共,唯王之邛”,引此以证臣道之失,与上文呼应。只是在止的主语上,根据文意,似应是臣子,而非谗人。因为这里讲的是臣道,如果释为谗人,则不仅仅是讲臣道了。

释:该章为今本第十二章。孔子说:君主多疑则百姓困惑,臣子难知则君主劳烦。所以君主应该彰显所好以使人民看到自己的欲求,谨防邪恶以便荡涤去人民的迷乱,则人民就不会困惑。臣子侍奉君主,既言其所不能,亦明其所能,上易知臣,如是则君不劳矣。《大雅》上说:“上帝反戾,那么下民就会劳苦。”《小雅》上说:“臣子若非止于恭敬,那么就只会成为君主的邛病。”
五 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好则体安之①,君好则民裕之 ②。故心以体废③,君以民亡。④ 《诗》云:“谁秉国成,不自为正,卒劳百姓。”⑤《君牙》云 :“日溶雨,小民惟日怨。晋冬耆沧,小民亦惟怨。” ⑥

①心好则体安之,今本作“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
②君好则民裕之,今本作“君好之,民必欲之”。刘信芳按: 或据此谓“?”读为“欲”,疑非是。盖“?”与上文“安”相照应,应读为“裕”,宽也。……盖君“好”,民乃得宽松也。从刘说。
③心以体废,今本作“心以体全,亦以体伤”。裘按:“废”,简文作“法”,疑当读为“废”,二字古通。今从。另刘信芳按:按“心以体法”与上文“君以民为体”相照应,是谓为君治国之法,本之於民。其行文结构,明显优於今本。或读“法”为“废”,非是。法者,模也,范也。
④“君以民亡”,今本作“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⑤“《诗》云”引文,出自《诗·小雅·节南山》,今本还有“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 成,庶民以生”。正,《节南山》作“政”。
⑥《君牙》,今本为《君雅》,引文今本作“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资冬祈寒 ,小民亦惟曰怨”。刘信芳按:简文“牙”与《说文》“牙”之古文同。《君牙》旨在说明小民埋怨天气,原因在于夏雨冬寒,以喻民之冷暖系於君王,是君民者可不慎欤!

意思:君长的外貌和内心如一,臣下看到他的外貌就知道他的内心;臣下竭诚事君,从他的言貌就可以看出他的为人。这祥一来,君就不会怀疑其臣,而臣也不会不了解其君。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所作的《礼记•缁衣》。

原文节选:

子曰:”有国者章义恶,以示民厚,则民情不贰。《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臣仪行,不重辞,不援其所不及,不烦其所不知,则君不劳矣。《诗》云:’上帝板板,下民卒。’小雅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

译文:

孔子说:“做百姓君长的人,衣服固定不变,举止有一定之规,以此为百姓树立榜样,那么百姓的道德才会齐一。《诗经》上说:‘那位来自西都镐京的君子,狐皮袍子罩黄衫,他的仪容不改常规,他的讲话出口成章。他行将回归西都,深为万民仰望。”

孔子说:“君长的外貌和内心如一,臣下看到他的外貌就知道他的内心;臣下竭诚事君,从他的言貌就可以看出他的为人。这祥一来,君就不会怀疑其臣,而臣也不会不了解其君。伊尹告诫太申诊只有我伊尹和汤,都有纯一的德行。《诗经》上说:‘善人和君子,他们的仪容不会有差错。”

扩展资料:

《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礼记》的影响

1、《礼记》中的许多篇章,是中国文化史上彪炳千古的典范。

2、《礼记》的许多章节,高扬仁爱、正义、爱国、反对不义之政等进步思想,影响深远。

3、书中大量记载了包括称谓、辞令、服饰、家教、尊老、丧祭、教化、礼俗等在内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对于读古书,传承中华文明,是难得的文化宝库。 [7] 

4、《礼记》在儒家经典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礼记》在曹魏时期升格为“经”,并在唐代进一步升格为“五经”之一,取代了《仪礼》的地位;《礼记》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列,被尊为“四书”之一。

5、在儒家“十三经”中,《礼记》一书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统地记述、阐释了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

6、《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其弟子子游以答问的形式提出了著名的“大同”社会理想,并进而说明“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特征,而礼制则是“小康”社会的纲纪,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建设。

7、《礼记》许多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儒家礼乐文化“和”的精神及其重要意义。《礼记·儒行》明确提出:“礼之以和为贵。”这种“贵和”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8、中国当代许多大学从《礼记》中,借用一些名言警句作为校训。如河南大学校训为“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东南大学校训为“止于至善”,复旦大学校训为“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等,这些校训影响着大学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影响着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

9、《礼记》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先秦至两汉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和家庭结构状况,并且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规范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家庭伦理规范,指导着当代伦理道德。

10、《礼记·乐记》中“中和”的美学思想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它主要从音乐的本质和作用来使人们的心理和精神达到平和,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



“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统治百姓的人,要表明自己的喜好,来引导民间风俗的趋向;谨慎地表明自己的厌恶,来控制百姓的贪欲和奢望。这样百姓就不会迷惑了。

【出处】

《礼记•缁衣》

【作者】

春秋时期的孔子

扩展资料:

成书过程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

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



《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译文:所以统治百姓的人,要表明自己的喜好,来引导民间风俗的趋向;谨慎地表明自己的厌恶,来控制百姓的贪欲和奢望。这样百姓就不会迷惑了。
“民俗”在这里,可讲作: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日常生活习惯。


晏子个人资料
示陈文子,文子曰:“夫从风,风陨,妻不可娶也。且其《繇》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内篇杂上》第三章 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杼与...谓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择人。吾闻‘君子务在择人’。吾子为鲁宗卿,而任其大政,...

有关晏子的故事
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候。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候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炼,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婴形象

尺牍文言文范文短的
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牧童与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一...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 ,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

转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谁说的?
曰:「归乎」曰:「君死安归 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

传统美德近义词?
《吕氏春秋·适威》: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史记·秦始皇本纪》:圣智仁义,显白道理。 《汉书·食货...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方旦(朱方旦)书示云,正心诚意,道德仁义,方可看长安春色。 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十章:银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2. 方...

转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谁说的?
曰:「归乎」曰:「君死安归 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

转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谁说的?
曰:「归乎」曰:「君死安归 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

转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谁说的?
曰:「归乎」曰:「君死安归 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

通渭县18018956278: 《孟子. 离娄上》部分 翻译 -
察柏雷替: 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

通渭县18018956278: 孟子《得天下之道》全文及翻译 -
察柏雷替: 《孟子论得天下》 原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也.故...

通渭县18018956278: 孟子的《论民本》原文 -
察柏雷替: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尽心下)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通渭县18018956278: 《吕氏春秋》部分翻译
察柏雷替: 原文: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 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缶醯黄,蚋聚之,有酸;徒水则必不可....

通渭县18018956278: 武王问治国之道 翻译 -
察柏雷替: 原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

通渭县18018956278: 史记商鞅立信原文有删改翻译 -
察柏雷替: 原文: 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

通渭县18018956278: 孟子离娄下原文 -
察柏雷替: 离娄下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

通渭县18018956278: 古文学问题“与民为敌者,...民将终胜也”出自何处,作者是谁,中
察柏雷替: 出自西汉文学家贾谊的《新书·大政上》,原句为:“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通渭县18018956278: 商鞅变法翻译 -
察柏雷替: [译文]: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

通渭县18018956278: 文言文《墨子.公孟》 -
察柏雷替: 【墨子全文】三十六《公孟》 公孟子谓子墨子曰:“君子共己以待(2),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子墨子曰:“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身也(3),又未知其所谓也.若大人行淫暴于国家,进而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