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们的历史

作者&投稿:俎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看待我们的历史~

哲学有两大基本的问题:世界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应当说一个是外在的,物质领域的本质和起源命题,一个是内在的,意识领域的自我和起源命题。初看上去似乎犹如两个同心之圆,分属两个不同的维度上探讨本源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不论我们向后看世界的起源还是人类的起源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或者已经经历过的过去,它被称为——民族的历史。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我们的过去?历史不是帐房先生笔下的流水帐,尽管它最终会化为一个日期加上一串事件的符号表述,但是作为曾经存在过的确定的事物,其必定会有其自身的“万有引力”,这种“力”或多或少的会变动社会发展的轨迹,哪怕即使绵薄也是合力中的一支,不可忽略。如同《圣经》中所语: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历史使现在变成了旧事,使教训变成了经验,使偶然变成了惯例,使先验变成了知识。
我们民族的历史,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又兼济了法家的术与势的统治思想,道家使民无为的经济思想,佛家苦渡众生的教化思想,因此其民族精神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对外所表现出的中庸性都是这些历史的产物。以上的众多思想,大多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每个社会阶层的形成,尤其是处于优势地位拥有一定统治权力的阶层,依照韦伯的话来说,乃是拥有共同卡里斯玛的集合体,这种卡里斯玛不仅是先天的,也是能够通过后天习得的,这种后天习得的卡里斯玛的手段就是教育。通常情况下,人类群体所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赢得社会荣誉机会的正负,往往是通过一定群体的生活方式种类的区别来规定的。当通过对某类知识的教育形成垄断的情况出现时,特有的处于知识优越的统治等级或者阶层也就出现了。但是相反的,当个体通过血缘出生于该等级内部时,其自然的会拥有对该种知识的垄断性的教育资源以及运用该知识的社会职能,这种职能的取得则进一步加固了垄断。因此,对于一种社会地位而言,其所处之等级地位可以是它的起因,也可以是它的结果。只是,这种起因和结果都不是必然,只能说其在知识资源和教育资源及其稀缺时才是等级壁垒的加固剂,而在前者的问题解决之后,如同唐以后的那样,教育反而变成了人们跨越等级的主要手段。
这种通过血缘和教育取得等级特权的阶层同普通民众区别开来成为中华文化特有的一个阶层——士,进一步可以将其范围缩小到“官员”。我国的官员不仅为社会治理者同时也是税款征收人,尽管税款的征收都是以国家或者皇帝的名义来进行的但实际上是其自身财富积累的手段。等到这些官员卸甲归田后,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得上是合法的资产便被用来购买土地。其子孙则作为共同的继承人,以此形成一个继承团体来保有资产。同时这些资产也会被用来提供教育以使其子孙获得官员的地位,再次为该团体谋求财富以惠及其子孙和族人获得官员之地位。
上面的例子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重复了上千年的财富积累方式,其以世袭制和政治手段为基础,依照儒家宗族门第的伦理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民族性之中,以至于即使在今天,名义上的世袭制度早已崩溃瓦解百年之后,儒家宗族观念却依然能够代替其地位结合政治手段使官员及官员家族通过内政掠夺社会财富。历史虽是过去,却又常常何其相似,那些已有之事、已行之事总会通过某种面貌上的改观重面于世。
近代以来,民族的屈辱使中华民族从体到用接受了西方的思想,上到宪政民主,下到经济市场,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土崩瓦解,其思想也被“马列主义”全数荡涤,后又历经文化大革命的清洗,可留于世的部分残破不全。如同中华法系曾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一样,列文森认为中国的历史虽也是悠久古老并且哺育了一方文明的历史,却已然死在了现代性的门槛上,只是处于民族自尊心理而拒不承认这种文化的死亡,使得中国人在情感上执着于自家的历史,在理智上却又献身于外来的价值。因此,中国的历史是送进博物馆的历史,是“保存”的历史,而不是“发展”的历史,保护孔庙并非是要复兴儒学,而是把他作为博物馆中的历史收藏物,其目的正是把其从现实的文化中驱赶出去,而在西方性已经或正在成为人类的普遍文化的背景下,非西方社会只有在接受和消化西方现代性的本质和前提下,才能够作为社会而并非文化存在下去,因此中华文化,中国的历史已经死了,至少其作为价值意义上的历史已经死了。对于历史是什么,是否有价值独立于历史本身而存在应当是一个哲学的问题,但是历史中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资源是我们不能否认的,历史毕竟不是一本糊涂的流水账,其除了能够荡涤出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情怀之外,其价值内涵应当能够形成一种富含力的“场”,中国固有的儒家礼教思想与西方现代民主自由格斗只能也必须在这个“场”上发生,受到“场”中力的作用。
一如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被异族统治与反抗数千年的斗争史来说,儒家思想的“合同”文化从来都不是破坏外来的文化,而是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姿态来,这也使得只有统治汉族的民族,没有统治汉文化的思想,无论该种思想如何尖锐,如何难以调和,最终在中华文化格斗场中都会变成中华文化内在力量的一部分而存活下去。因此,尽管近代以降,中华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传统主义的各种力在彼此斗争中相互交融,才形成了中国当今社会的现代化文化和现代化思想。我不能够用《春秋》般微言大义的笔法对这种历史性的思想融合做出褒贬的评价,但是如果我们反观我们民族的历史,应当总能够从中得到些启示,获得一些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灵感。
因此,史华慈用了一个更为恰当的比喻来代替列文森的“博物馆”。我们民族的历史是一座“图书馆”,尽管被保存和收藏,但是人们不会认为图书馆所存放的著作中的思想观念也将伴随着作者一同死去,或者只能够成为我们认识历史上某一特定时期的史料。而恰恰相反,人们阅读前辈们的著作乃是为了寻求和理解那些具有恒久价值的智慧。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历史是人写的,有些熟人的主观臆断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哲学有两大基本的问题:世界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应当说一个是外在的,物质领域的本质和起源命题,一个是内在的,意识领域的自我和起源命题。初看上去似乎犹如两个同心之圆,分属两个不同的维度上探讨本源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不论我们向后看世界的起源还是人类的起源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或者已经经历过的过去,它被称为——民族的历史。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我们的过去?历史不是帐房先生笔下的流水帐,尽管它最终会化为一个日期加上一串事件的符号表述,但是作为曾经存在过的确定的事物,其必定会有其自身的“万有引力”,这种“力”或多或少的会变动社会发展的轨迹,哪怕即使绵薄也是合力中的一支,不可忽略。如同《圣经》中所语: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历史使现在变成了旧事,使教训变成了经验,使偶然变成了惯例,使先验变成了知识。 我们民族的历史,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又兼济了法家的术与势的统治思想,道家使民无为的经济思想,佛家苦渡众生的教化思想,因此其民族精神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对外所表现出的中庸性都是这些历史的产物。以上的众多思想,大多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每个社会阶层的形成,尤其是处于优势地位拥有一定统治权力的阶层,依照韦伯的话来说,乃是拥有共同卡里斯玛的集合体,这种卡里斯玛不仅是先天的,也是能够通过后天习得的,这种后天习得的卡里斯玛的手段就是教育。通常情况下,人类群体所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赢得社会荣誉机会的正负,往往是通过一定群体的生活方式种类的区别来规定的。当通过对某类知识的教育形成垄断的情况出现时,特有的处于知识优越的统治等级或者阶层也就出现了。但是相反的,当个体通过血缘出生于该等级内部时,其自然的会拥有对该种知识的垄断性的教育资源以及运用该知识的社会职能,这种职能的取得则进一步加固了垄断。因此,对于一种社会地位而言,其所处之等级地位可以是它的起因,也可以是它的结果。只是,这种起因和结果都不是必然,只能说其在知识资源和教育资源及其稀缺时才是等级壁垒的加固剂,而在前者的问题解决之后,如同唐以后的那样,教育反而变成了人们跨越等级的主要手段。 这种通过血缘和教育取得等级特权的阶层同普通民众区别开来成为中华文化特有的一个阶层——士,进一步可以将其范围缩小到“官员”。我国的官员不仅为社会治理者同时也是税款征收人,尽管税款的征收都是以国家或者皇帝的名义来进行的但实际上是其自身财富积累的手段。等到这些官员卸甲归田后,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得上是合法的资产便被用来购买土地。其子孙则作为共同的继承人,以此形成一个继承团体来保有资产。同时这些资产也会被用来提供教育以使其子孙获得官员的地位,再次为该团体谋求财富以惠及其子孙和族人获得官员之地位。 上面的例子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重复了上千年的财富积累方式,其以世袭制和政治手段为基础,依照儒家宗族门第的伦理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民族性之中,以至于即使在今天,名义上的世袭制度早已崩溃瓦解百年之后,儒家宗族观念却依然能够代替其地位结合政治手段使官员及官员家族通过内政掠夺社会财富。历史虽是过去,却又常常何其相似,那些已有之事、已行之事总会通过某种面貌上的改观重面于世。 近代以来,民族的屈辱使中华民族从体到用接受了西方的思想,上到宪政民主,下到经济市场,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土崩瓦解,其思想也被“马列主义”全数荡涤,后又历经文化大革命的清洗,可留于世的部分残破不全。如同中华法系曾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一样,列文森认为中国的历史虽也是悠久古老并且哺育了一方文明的历史,却已然死在了现代性的门槛上,只是处于民族自尊心理而拒不承认这种文化的死亡,使得中国人在情感上执着于自家的历史,在理智上却又献身于外来的价值。因此,中国的历史是送进博物馆的历史,是“保存”的历史,而不是“发展”的历史,保护孔庙并非是要复兴儒学,而是把他作为博物馆中的历史收藏物,其目的正是把其从现实的文化中驱赶出去,而在西方性已经或正在成为人类的普遍文化的背景下,非西方社会只有在接受和消化西方现代性的本质和前提下,才能够作为社会而并非文化存在下去,因此中华文化,中国的历史已经死了,至少其作为价值意义上的历史已经死了。对于历史是什么,是否有价值独立于历史本身而存在应当是一个哲学的问题,但是历史中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资源是我们不能否认的,历史毕竟不是一本糊涂的流水账,其除了能够荡涤出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情怀之外,其价值内涵应当能够形成一种富含力的“场”,中国固有的儒家礼教思想与西方现代民主自由格斗只能也必须在这个“场”上发生,受到“场”中力的作用。 一如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被异族统治与反抗数千年的斗争史来说,儒家思想的“合同”文化从来都不是破坏外来的文化,而是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姿态来,这也使得只有统治汉族的民族,没有统治汉文化的思想,无论该种思想如何尖锐,如何难以调和,最终在中华文化格斗场中都会变成中华文化内在力量的一部分而存活下去。因此,尽管近代以降,中华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传统主义的各种力在彼此斗争中相互交融,才形成了中国当今社会的现代化文化和现代化思想。我不能够用《春秋》般微言大义的笔法对这种历史性的思想融合做出褒贬的评价,但是如果我们反观我们民族的历史,应当总能够从中得到些启示,获得一些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灵感。 因此,史华慈用了一个更为恰当的比喻来代替列文森的“博物馆”。我们民族的历史是一座“图书馆”,尽管被保存和收藏,但是人们不会认为图书馆所存放的著作中的思想观念也将伴随着作者一同死去,或者只能够成为我们认识历史上某一特定时期的史料。而恰恰相反,人们阅读前辈们的著作乃是为了寻求和理解那些具有恒久价值的智慧。


关于看待历史的名言
龚自珍 历史睡了,时间醒着;世界睡了,你们醒着~洛夫 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英]莎士比亚 历史好比一艘船,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往未来 ~[英] 史蒂芬·斯宾得 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德]赫尔巴特 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恩格斯 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

对历史剧的误读以及如何看待历史剧?
回答:从前有一位网友写过一篇关于电视剧《唐太宗李世民》的文章。这位网友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一部非常忠实于历史的作品。这位网友说道:“这部电视剧中无一事无历史依据。”在这位网友所认为的历史依据中包括小说《隋唐演义》,当时看到这位网友把《隋唐演义》也作为历史依据我很吃惊,从而引发了我关于历史...

怎样研究历史
仅仅学习历史不是最终目的,如果能够通过学习的基础再去思考和研究历史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作为非历史专业人士我们该如何研究历史呢? 简要谈点个人心得; 一;首先必须尊重历史; 这是研究历史最最基本的要求;中国历史是国家圣器,是中华民族的人生历程,是中国的国家尊严,是民族的体面,以崇敬的心情看待中国历史,像安抚和...

多角度的看历史
绝大多数非洲国家要求欧洲国家对其历史上贩卖黑奴的殖民行径公开道歉并进行赔偿。但欧洲除比利时等个别国家外,都认为“贩卖黑奴”已是过去三四百年的“老皇历”,拒不道歉,更不愿谈赔偿问题。问题:1。材料一、二、三是怎样看待奴隶贸易的?为什么材料四中有些国家拒绝道歉?2。你...

高中作文800字以正确的对待历史为题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

中国应如何以大国心态看待过去一百多年的屈辱史
中国过去一百年来的屈辱,是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关上门来做黄粱大梦,一朝梦醒自然危机重重。一直以来人们都在谴责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其实造成这些恶果的也是我们自己。落后必然挨打,国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恒的友谊,奢望同情就是幼稚。在国际上你要想获得话语权,就必须先强大富有,不是你疆域大就算是大...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要坚定不移捍卫,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对民族英雄要铭记和崇尚;对革命领袖的评价不能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而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6、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学习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加深对中华...

我们,我们的历史读后感
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历史的作用是指什么
历史作用是什么,从古到今都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由于看待问题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以及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不同,看待历史的作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摘录和转载古今中外名人及网友的一些观点供参考。 《说文解字》 “史,记事者也” 《春秋》 “上遵周公遗制,下明将来之法,褒善黜恶”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如何看待今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历史以来,总共形成了四个大文化圈:古希腊、罗马一直到近代欧美的文化圈、从古希伯来起一直到伊斯兰国家的闪族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中国文化圈.在这四个文化圈内各有一个主导的、影响大的文化,同时各个民族或国家又是互相学习的.在各个文化圈之间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关系.这种相互学习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化交流.我们...

满洲里市18372069437: 我们该怎样看待历史 -
竹英凯韦:[答案]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历史是人写的,有些熟人的主观臆断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满洲里市18372069437: 如何正确看待历史 -
竹英凯韦: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摒弃糟粕与吸收精华并存.宽容与铭记历史发生一切的不平等事件.从历史中汲取养分,为人类的发展做贡献.

满洲里市18372069437: 谁能帮我想想一篇写关于以后如何看待历史的文章,求200字. -
竹英凯韦:[答案] 客观看待历史,正确面对现实,奋力赢取未来 历史就是历史,夸大(缩小)功劳,放大(缩小)污点都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对历史的不负责任自然就会危害到后来的历史和现实,即是对自己和后人的不负责任.那么如何具体的看待历史,简单的说...

满洲里市18372069437: 今天我们如何对待历史 -
竹英凯韦: 历史,历之史,记录的过去的事,历史本身就是为了给人提供经验教训,以人为本,以人民为本,树立人民史观,以人民为转移,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充满正气.

满洲里市18372069437: 如何看待历史?
竹英凯韦: 看待历史,首先有历史的眼光.比如我们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就不能用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去评价,否则任何一位皇帝无论他的功绩多么显赫到现在也都成了封建渣滓.岳飞抗击的是金,抗击的是另一个政权的武装.所以他只能是宋的英雄,与中华民族无关,顶多算是汉族英雄. 人们研究历史,是为了了解自己来时的路,并以此为借鉴向前发展

满洲里市18372069437: 我们该如何对待历史
竹英凯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既要借鉴历史也要牢记历史 不要重演落后历史 以历史为一面镜子

满洲里市18372069437: 我们应要怎样对待历史?
竹英凯韦: 历史是发生过的事实,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只能是把他掩盖.我们现在所做的事,转瞬间也成了历史.对于历史问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的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把已过去的事实全面的展现在给现在和未来.而不是只抓住历史的某一部分...

满洲里市18372069437: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对待过去的历史 -
竹英凯韦: 过去的历史有些是要继承和发展的,而有些历史必须谨记,作为教训,为防止重蹈覆辙.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历史也是一样.我们在看到它坏的一面时也应该看到它好的一面. 对于我们存在的人来说,每一天都会成为历史,我们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成熟.历史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沉淀...

满洲里市18372069437: 我们到底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历史? -
竹英凯韦: 以尊重和铭记的态度来面对历史,历史是绝对不能够忘怀的.

满洲里市18372069437: 我们怎样看待中国历史和中国历史精神 -
竹英凯韦: 我们回眸历史,最主要的是以史为鉴.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有其为中国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同样每一个朝代也都存在这诸多弊端.我们应当以公正、客观的眼光去评判.实在是不应该过分的去贬低或颂扬特定的历史朝代.对于历史人物,我们应当公正的对其功过进行评价,不应肆意的诋毁和辱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