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进士出身是个什么职位呀??

作者&投稿:申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同进士出身和进士出身是啥意思?~

科举时代按照中式等第赐予的一种资历称号。
宋代进士分五甲,第五甲为同进士出身。 明清分三甲,第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宋史·选举志二》:“[ 乾道 ]二年,御试,始推登极恩……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第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第三、第四甲进士出身,第五甲同进士出身。”《明史·选举志二》:“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宋制进士分五甲,元制为三甲,明清从元制。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从六品,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二甲十七名赐进士出身授正七品。三甲八十名(后增到百三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正八品。
清朝科举分为三甲。
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人中了进士,到相当于现在国家厅级的干部。
进士是通过了最后一级也就是终极考试的人员,会依据考试名次,分为三类人才,前三名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探花以及榜眼。
在当时可以被封为尚书这样正二品乃至一品的高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厅级的干部了,对某个领域进行管理。这样的声誉比现在的高考状元高出很多等级,毕竟当时的科举是全国统一的试卷,现在的高考会分地方出试卷。

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科举制度形成于隋唐,比以前的用人制度是一大进步,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即省试),中试者称为举人;再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试”。
根据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第—名叫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其次为三甲,同进士出身。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举人参加,取三百名进士。
清代科举制度大体仿明,略有变更,更加繁密周详。清代还举行了三次制科(特别科)考试。即康乾时三科博学宏词,光绪三十九年经济特科。
此外,乾隆年间共举行六次翻译科考试,可谓创举。清朝会考特重书法,如著名学者龚自珍就因“卒以楷法不中程、不列轨等”。著名进士有禁烟大臣林则徐、介绍西方思想的学者魏源,军机大臣光绪帝的老师翁同和、洋务派领袖曾国藩、李鸿章等。

--------------------------------------------------------------------------------

“赐同进士出身”的背景和故事:
清朝科举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里的“同”实际上表示的却是“不同”,目的当然是为了给落第秀才一点心理安慰,省得他们一时想不开了上街游行,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此相对应的是“如夫人”:所谓“如夫人”乃小老婆——小老婆当然不是夫人,可为了安慰她,或者为了给她指明一条“光明”前程,大老爷就称她为“如夫人”:字面上好像是说,你在我这里“如”同“夫人”一样,不会受到任何歧视;而实际上不过是点明你只是像夫人罢了,根本就不是夫人,要做夫人,你才“万里长征”只迈出第一步!当年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殿试,只是入围三甲,成了“同进士”。这事成了他一个心病——要放在今天,算什么呀?以曾国藩的权势,弄个什么硕士博士文凭,那还不撅腚放屁一般容易?可在满清,这事儿可开不得玩笑。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说的是他做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居然也就一个“同进士”!

赐同进士出身”的背景和故事:
清朝科举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里的“同”实际上表示的却是“不同”,目的当然是为了给落第秀才一点心理安慰,省得他们一时想不开了上街游行,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此相对应的是“如夫人”:所谓“如夫人”乃小老婆——小老婆当然不是夫人,可为了安慰她,或者为了给她指明一条“光明”前程,大老爷就称她为“如夫人”:字面上好像是说,你在我这里“如”同“夫人”一样,不会受到任何歧视;而实际上不过是点明你只是像夫人罢了,根本就不是夫人,要做夫人,你才“万里长征”只迈出第一步!当年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殿试,只是入围三甲,成了“同进士”。这事成了他一个心病——要放在今天,算什么呀?以曾国藩的权势,弄个什么硕士博士文凭,那还不撅腚放屁一般容易?可在满清,这事儿可开不得玩笑。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说的是他做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居然也就一个“同进士”!

就像现在政界里的副科级待遇一样,虽然是个副科,但却没有实职,只是有个待遇罢了。

没有实职,只是有个待遇

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和会试与殿试。不过,在院试之前,还要经过县试和府试,可以看做科举前的预备性考试。
县试和府试分别由本县知县和知府主持,府试及格者称为“童生”。清朝的县试多在二月举行,府试多在四月份举行。
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长官是学政,又可以称学台、宗师。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岁试的基本任务是:第一,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第二,对原有的秀才进行甄别考试,按照成绩优劣分别给予奖惩。童生通过岁试,就算是“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明清时期,通常在乡试之年的七月,还要在省城集中举行一次科试的补考,凡因故未能在各府参加科试的人,可乘机来补考,叫做录遗。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明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乡试榜为“桂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也叫乙科。考中了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举行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会试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内阁大学士担任。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清朝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前,还须进行一次复试。复试结果,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这个等级对于以后授予官职有重要关系。殿试在四月份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明清两朝都只考策问一场。出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殿试考中称为“甲榜”。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明清两朝都有数人是连中三元。
按照清朝制度规定,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最后根据贡士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再根据录取等确定授予的官职。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后按惯例可以立刻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不再参加朝考。凡殿试二甲第一名的传胪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也照例要到翰林院任职。
这里的“同”实际上表示的却是“不同”,目的当然是为了给落第秀才一点心理安慰,省得他们一时想不开了上街游行,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此相对应的是“如夫人”:所谓“如夫人”乃小老婆——小老婆当然不是夫人,可为了安慰她,或者为了给她指明一条“光明”前程,大老爷就称她为“如夫人”:字面上好像是说,你在我这里“如”同“夫人”一样,不会受到任何歧视;而实际上不过是点明你只是像夫人罢了,根本就不是夫人,要做夫人,你才“万里长征”只迈出第一步!


古代进士,举人,秀才出身的各能做什么官
3. 进士:进士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学位,只有通过会试和殿试两道难关的考生才能获得。进士通常可以被授予七品官职,有更大的机会担任更高级别的官职。4. 贡士:贡士是在会试中取得合格成绩的考生,成为贡士后,他们可以参加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

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进士相当于现在国家厅级的干部,进士是通过了最后一级也就是终极考试的人员,会依据考试名次,分为三类人才,前三名就是状元、探花以及榜眼。在当时可以被封为尚书这样正二品乃至一品的高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厅级的干部,对某个领域进行管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

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古代人中了进士,到相当于现在国家厅级的干部。进士是通过了最后一级也就是终极考试的人员,会依据考试名次,分为三类人才,前三名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探花以及榜眼。在当时可以被封为尚书这样正二品乃至一品的高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厅级的干部了,对某个领域进行管理。这样的声誉比现在的高考状元高出...

进士在古代是什么地位,官职多大?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本身没有官职,经过朝廷指派任命后才会赐予官职,官职大小不定。古代科举通过会试,一个月之后,所有取得贡士头衔的人都要参加最后一场考试,也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贡士参加殿试均不落榜,由皇帝重新排名罢,殿试完毕,...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什么区别
进士:通过殿试之后可以被授予官职的人。2、待遇不同 进士本身没有什么待遇,但会根据实际派人官职,再根据官职大小拿俸禄,一般来说最初授予的官职都很低,第一名状元一般实授韩林编修(六品),其它人就更低的,通常情况进士出身比进士及第授予的官职要大,位置也重要一些,以后提升的机会也更多。3...

古代进士,举人,秀才出身的各能做什么官
闱)考取贡士,古人参加会试合格就是贡士,可以参加殿试。贡士的待遇比举人要高一些。进士中举人并顺利成为贡士以后就可以参加殿试了,殿试是由皇帝主考的,考中前三名为一甲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授官了,剩下的为二甲和三甲进士,可以继续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做官。

进士一般是安排什么职位?
1、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设科举进士科,以选贤能。到了元朝以后,惟存进士一科,遂成为科举功名的最高等级。民间又称考中进士为“金榜题名”。2、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

进士出身是什么意思?
进士出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等级。只有通过严苛的考试选拔,且通过三次以上的复试,才有资格成为进士。因此,进士成为了当时中国最高学术成就的象征之一。通过竞争获得进士资格,意味着这位优秀人才具备了出众的才学和学问,可以在朝廷和社会上获得很高的地位和声望。获得进士出身通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

进士、举人、贡生、庠生相当于现代社会的什么学历 ?
1.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者,相当于现代社会的研究生学历,且常用于比喻高级官员。他们有资格担任县级官员,有时举人也可担任七品官职,但需有空缺。2. 庠生,即古代学校中的学生,特指明清科举制度中的府、州、县学生员,这相当于现代普通二本院校的大学生。3. 秀才指的...

古代进士,举人,秀才出身的各能做什么官?
文官绝大多数由科举出身。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生员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参加在北京的会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举人得授九品官职;进士得授七品官职。此处尚有鉴生、贡生等名称,也都可以经过一定的途径得到官职。

通江县13953742714: 什么是同进士出身? -
卷空普必: 科举时代按照中式等第赐予的一种资历称号. 宋代进士分五甲,第五甲为同进士出身. 明清分三甲,第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宋史·选举志二》:“[ 乾道 ]二年,御试,始推登极恩……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第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第三、第四甲进士出身,第五甲同进士出身.”《明史·选举志二》:“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通江县13953742714: 什么叫同进士出生? -
卷空普必: 会试,指的是举人在京城参加全国统一的考试,共录取一百八十名,第一名至第六十名都是称为进士,为一甲;第六十一至第一百二十名为二甲,第一百二十一名到第一百八十名为三甲,都称为“赐同进士出身”, 另一说为 “同进士及第”的头衔,中国自宋代至清代,实际上没有这个名目,且自从科举之后,只有进士及第(正七品),进士出身(从七品),同进士出身(正八品).所谓“同进士及第”,是宋神宗赵顼的一大发明,这是他对没有科举功名而又有真才实学者的一种褒奖,其职位、待遇与“进士及第”等同.

通江县13953742714: 同进士出身是什么意思? -
卷空普必: 清代每科考毕,录取人数自一百至四百余名不等,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诸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个“同”字,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同进士”着实令人尴尬:好似饥肠辘辘之时,旁人端上好饭好菜,却赫然发现盘中粘着一只青头苍蝇,为肚肠计,不能不伸筷子;一伸筷子,又恶心得难受.因此,稍稍自尊自爱之徒,都会将“同进士出身”当作一种不能一洗了之的难言之隐.

通江县13953742714: 什么是“同进士出身”﹖ -
卷空普必: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这是其中殿试的第三名,简明扼要,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是【进士及第】 第二是【赐进士出身】 第三是【赐同进士出身】

通江县13953742714: 古代同进士出身有用吗? -
卷空普必: 1、非常有用 2、进士考试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要知道,平均7~8万个读书人才出一个进士.就算是第三等级的进士,也是就牛人.举例:进士出身是“哈佛的博士”,同进士出身是“清华博士”. 3、一般来说,同进士出身,授官时候都去地方任职,一般情况下,他们能到达的最高职位是一省巡抚,几乎不能进朝廷最顶级的决策机构.但是能到省部级也已经很好了. 4、有些“同进士出身”一样是有机会逆袭的.这就要看殿试结束后“朝考”.这一场考试,将在新科进士中选拔出“翰林庶吉士”,进入翰林院进修三年,散馆后就能进入中央六部,将来有机会进入最高决策机构.其中杰出人物就是“曾国藩”,他就是同进士出身.

通江县13953742714: 同进士出身和进士出身有什么区别 -
卷空普必: 同进士出身简单的来说就是皇帝赐予的一个等同于进士的身份,不是考试获得的

通江县13953742714: 何谓进士及第?同进士出身? -
卷空普必: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

通江县13953742714: 过去的进士相当现在什么职位 -
卷空普必: 学生参加全国等级的考试——高考.高考通过,成了大学生的,都是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通江县13953742714: 有人说同进士出身是进士,这个对吗 -
卷空普必: 1、“同进士出身”当然是进士. 2、历史上,大多数的进士,都是同进士. 科举考试中,一甲(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人数只有3人;二甲赐“进士出身”,人数只有10%~20%;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人数占80%. 3、历朝的职官志中记载官员磨勘制度中,也都是把“同进士出身”作为“进士”看待的. 4、曾经有些文人曾经用“同进士”与“如夫人”来调侃,使得后世人对“同进士”有误解.这就像是一个千万富翁面对比尔盖茨、王健林、马云,自嘲自己像个乞丐一样.难道我们也真当他是乞丐? 5、毕竟平均60万个读书人,才出一个进士.就算是三甲“同进士”,也足以骄傲,让后世子孙荣光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