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下面的文段中,最后一句话“其”和“顺”分别如何翻译?求权威解答,谢谢(o^^o)

作者&投稿:彤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中文言文翻译~

原文:
俗以喜人面谀者日"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日:"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日:"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所龃龉.''师怒日:"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日:"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日:"汝言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日:"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译文:
世俗把喜欢别人当面阿谀的人称为:喜欢戴高帽子。有一个准备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师告别。老师说:“外省的官不好做,你应该谨慎从事。”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老师很生气,说:“我们应以忠直之道对待别人,何须如此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啊?”老师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见识。”那人出来后,告诉别人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讽刺了阿谀奉承的现象
我们要谦虚待人

原文出自《礼记·中庸第三十一》中的内容;原文是“其 …… 乎”句式的感叹句,其中:

其:副词,表推测,可译为:也许、恐怕、大概、几乎、差不多等。例如:《左传·隐公六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

顺:动词,顺从;顺应。例如:《礼记·月令·孟秋》:顺彼远方。

所以,原文“父母其顺矣乎”的大意是:父母大概就会顺心了!

父母其顺矣乎。...

“其”:代词,这样。
“顺”:安心快乐。


含在下的文言文
21. 柳暗花明: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源于《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2. 不求甚原指读书只求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儿;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源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3. 悲欢离合:悲伤、欢乐、离别、团聚,泛...

文言文下的意思是什么
。“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当然,其他国家的古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含义是什...

文言文中,下的意思,全部,谢谢
在文言文中,“下”主要充当实词,其语义环境不同,意思也不相同。即: 一、“下”是名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 1、本义:下面,位置在下。例如: 《说文》:下,底也。又如: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再如: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2、 地。例如:《山海经·西山经》: 西南四百里,曰...

文言文加标点符号的技巧
文言文中,有些对话带有对话标志,如“语曰、云、言、道、白、对、谓”等,抓住这些对话标志语,进行断句加标点。例如下边的这段话“齐威王魏惠王会畋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抓住文中的“曰”,就可断为:“齐威王、魏惠王会畋于郊。 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掌握这些对话...

黄中文言文答案
1. 《贾黄中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贾黄中,字娲民,沧州南皮人,唐相耽四世孙。父玭严毅,善教子,士大夫子弟来谒,必谆谆诲诱之。 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 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 父常...

岳飞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小题1:D小题1:A小题1:B小题1: 4.D(狱:案件) 知道我们的实际情况,应当在他们还没有稳定下来的时候攻击他们。” 于是自己先驰马迎战敌人。敌军有位勇猛之将舞着大刀迎上前来,岳飞杀掉了他,敌兵大败。 后来升迁为秉义郎,归属宗泽将军。在开德和曹州战役中都立下战功,宗泽很...

初中文言文可
《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文言文题库
1. 初中文言文试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文言文阅读及赏析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4.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解析:1...

孝文帝文言文阅读答案
群臣中如袁盎(àng,去声昂)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 文帝一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

皋兰县18821187015: 2007南京中考 傅永那篇古文的最后一句话: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
弋兰利达: 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皋兰县18821187015: 初中古文《陋室铭》的问题最后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弋兰利达: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作.“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举例,而孔子的话只是刘禹锡断章取义引用的“引用论证”,与朝代无关,你的理解有偏差.

皋兰县18821187015: 初中文言文"狼"的最后一句是,反问还是设问? -
弋兰利达: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反问句,不需要人们回答.

皋兰县18821187015: 初中文言文"狼"的最后一句是,反问还是设问 -
弋兰利达: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文言文网www.wenyan51.com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

皋兰县18821187015: 初中语文(关于文言文)第一道:在《木兰诗》后的最后一段可引申出一个成语________,它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 -
弋兰利达:[答案] 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磨刀霍霍现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出处:《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造句:由于犯罪现...

皋兰县18821187015: 求初中语文人教版古文重点背诵段! -
弋兰利达: 初一:《论语》十则全篇 《伤仲永》最后一段 《口技》中“遥闻深巷中犬吠”到“几欲先走”部分 《狼》的最后一段 初二:《桃花源记》中“缘溪行”一直到“不足为外人道” 《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到文末 《三峡》中描...

皋兰县18821187015: 初中文言文《鲍君》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采稆负贩 ②忘恩负义 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④曹刿请见 2.翻译句子.①苦渴无日 译文:②冬者岁之余,夜... -
弋兰利达:[答案] 鲍君 昔汝南有人,于田中设绳,以捕獐而得者.其主未觉,有行人见之,因窃取獐去,犹念取之不俟其主,有鲍鱼,乃以一头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村里因共而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转多奉之者,丹楹藻棁,...

皋兰县18821187015: 初中文言文 - 7下面句子出自初中课本的什么篇目1、无以致书以观
弋兰利达: 1、2、3、15-----------------------《送东阳马生序》 4、10、11、14、16-----------------《出师表》 5、13-----------------------------《陈涉世家》 6---------------------------------《马说》 8---------------------------------《桃花源记》 9、12-----------------------------《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补充一点:7好像在现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没有 提问者的错别字好像也太多了吆!

皋兰县18821187015: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伤仲永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伤仲永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 )( )2.解释加点的词(1)世隶耕( ) (2)未尝... -
弋兰利达:[答案]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 伤仲永 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扳,通“攀”,拉.)(材,通“才”,才能.)(邪,通“耶”,疑问语气词.) 2.解释加点的词 (1)世隶耕( 隶,属于 ) (2)未尝识书具( 识,认识 ) (3)借旁近与之...

皋兰县18821187015: 初中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常考的大题的大题 -
弋兰利达: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