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善为题写一篇800字议论文

作者&投稿:谯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以“嫉恶与行善”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仅仅从道理上了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之后,我们是否就能够断恶行善呢?回答是否定的。原因是凡夫的行为受着习性的支配,而很难被理智所控制。我们从无始以来就对因果律不是很重视,相续中并没有取舍善恶的习惯和意识;相反,我们无始以来串习的就是循着内在的贪嗔痴慢嫉等烦恼行事。因此,在我们的心中,贪嗔痴慢嫉等烦恼的力量远远大于因果正见的力量。例如,杀人犯在杀人的时候,何尝不知道杀人要偿命呢?但是,内在嗔心的力量超过杀人偿命的理智力量时,就会举刀去杀人。有不少违犯戒律的佛教徒,他们不是不知道善恶取舍的道理,而是由于内在贪嗔痴慢嫉等烦恼力超过了持戒的正念力,因此无力如法作取舍。如何才能断恶行善呢?佛继续对龙王开示说: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龙王!你应当知道,菩萨有一个修法,他们通过修持这个法门,能够断除一切恶道的痛苦。这个修法是什么呢?就是日日夜夜恒常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令各种善法在自己的相续中念念增长,不容许有丝毫的不善间杂在自己的身口意中。这个修法能够使得行者永断诸恶、善法圆满、常常得以亲近诸佛菩萨和声闻缘觉等圣众。

在这里,佛陀向我们开示了一个重要的修法,就是“日日夜夜恒常忆念、思惟、观察善法,令各种善法在自己的相续中念念增长,不容许有丝毫不善间杂在自己的身口意中”。佛陀开示的这句话很重要,不能囫囵吞枣地一滑而过,而要细细思惟其中的深意。实际上,佛陀的这句话中蕴含了以下三个要点,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一、要日日夜夜精勤地去修;二、对善法,不要只是泛泛了解,而要一边忆念一边深入细致地思惟、观察;三、要不停地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中存在哪些恶,哪些善还不具备,努力使自相续中“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

为什么要日日夜夜精勤地去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习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串习的力量形成的。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同样,有情的如来藏好比是一张白纸,依靠一种信念反复串习,就会形成习惯。俗话也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断恶行善的习惯绝非简单地依靠忆念、思惟和观察一两次善法就能形成,而是要不停地、没有懈怠的、日日夜夜地去忆念、思惟和观察。其实,在此世间,善人和恶人都不是天生的,都是由心的不断运作而造就的。心里想着善法,不断去做,渐渐就会成为善人;心里任凭贪嗔痴发动,并不断付诸于行为和语言,久久就会成为恶人。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善人,应当手不释卷,不停地阅读圣贤之说,日夜精勤地忆念、思惟和观察圣贤所宣说的善法。《本生论》中说:“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一个人经常串习善或不善业,就会成为习惯。成为习惯之后,虽然不去特意策励自己,这样的习惯即使在来世也会表现出来,就像白天经常思惟一件事,夜晚就会做相应的梦一样。

对照佛陀的这个言教,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就会发现,我们并不是佛陀的好弟子。一本善书,看过一遍之后,我们就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其中的内容,于是便束之高阁,再也没有兴趣翻看阅读了。一个关于因果报应的公案,知道之后,就再也没有兴趣去思惟和观察了。其实,静静地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内在贪嗔痴等烦恼的力量还是远远超过了因果正见的力量。所以,在善法没有圆满之前,都应当无有疲厌地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

为什么对善法不仅要忆念,而且还要思惟和观察呢?因为对善法仅仅忆念是不够的,还要去深入细致地思惟和观察。一棵树的根如果没有深入地下,不仅无法吸取土壤中的营养,而且大风一吹,还会倒掉;相反,如果根能够深入地下,则不仅可以吸取地下的营养,使得枝繁叶茂,而且再大的风也吹不倒。同样的道理,仅仅靠听闻所产生的闻慧,在心中所扎的根还是很浅,对心相续的震撼作用会很小;而在闻慧基础上,通过反复思惟和观察所得的思慧,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内心,从而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例如,仅仅泛泛地知道说妄语是恶业还不够,还很难扭转我们相续中说妄语的冲动和习惯。只有通过深入的思惟和观察,不仅从原理层面搞清楚说妄语会带给自己灾难和痛苦的机理,而且还通过各种实例看到在这一原理作用下的现象,就会对说妄语这件事产生“毛骨悚然”的感觉。

什么是智慧?从世俗谛层面来说,智慧就是对善恶的了知;从胜义谛层面来说,智慧就是对万法本性的了知。人的智慧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吗?是无缘无故从心中生起的吗?都不是。佛陀告诉我们说,人心中的智慧唯一是通过观察和思惟而来的。儒家《大学》中也告诉我们说“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说,智慧来源于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不对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进行观察和思考,我们根本不会获得智慧。没有智慧,我们的取舍就根本无法趋于正确。有了智慧,我们才能“意诚”,也即有正知正念;“意诚”之后,就会“心正、身修”,“身修”则“家齐、国治、天下平”。所以,通过观察和思惟,我们才能得到了知善恶的智慧,有了这个智慧,我们才能进一步如法取舍自己的身口意。

了知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之后,我们就要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中有哪些恶需要断除,有哪些善还不具备,需要培养。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正自心,使自己的身口意止于至善。七佛通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意思是说,一切佛陀出世所宣说的教法,都是为了让众生“断恶行善,净化自心”的。知道了这个道理之后,就应当将所学的一切教言用于调正自心。否则,将自心放在一边,不去调正,纵然思惟和观察了很多善恶的道理,也无法使自己得益。这就好比一个人虽然花了很多精力,筹集了很多美味的食物,但却没有去食用一样。

掌握佛陀在这里所宣说的断恶行善的三个要点很重要。如果缺乏这三个要点,我们很难对因果生起坚定的信心,也很难具有取舍善恶的能力。如果对因果只是具有泛泛的信心,很多时候并不具备取舍善恶的力量,则根本无法遮止自己堕入三恶趣。益西彭措堪布在《因果的奥秘》中说:“如果没有学好因果,我们的心便会很迷乱、很疲软,以这种状态不仅不能善护三门,反而处处都在造恶。《地藏经》说:‘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一定要生起强有力的业果正见才有解决的办法。能否生起业果正见,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升沉的切身问题。在目前邪见深重的时代,这更是一个极为严峻、紧迫的问题。如果不以这个正见摄持,则无论再如何高谈玄妙,一落到现实生活之中,就可以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因果违背之处不计其数。所以当务之急,应当对业果的道理努力作一番如理思惟,在心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因果观念。” 忘记那片海2009 2009-11-15 20:07:27 仅仅从道理上了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之后,我们是否就能够断恶行善呢?回答是否定的。原因是凡夫的行为受着习性的支配,而很难被理智所控制。我们从无始以来就对因果律不是很重视,相续中并没有取舍善恶的习惯和意识;相反,我们无始以来串习的就是循着内在的贪嗔痴慢嫉等烦恼行事。因此,在我们的心中,贪嗔痴慢嫉等烦恼的力量远远大于因果正见的力量。例如,杀人犯在杀人的时候,何尝不知道杀人要偿命呢?但是,内在嗔心的力量超过杀人偿命的理智力量时,就会举刀去杀人。有不少违犯戒律的佛教徒,他们不是不知道善恶取舍的道理,而是由于内在贪嗔痴慢嫉等烦恼力超过了持戒的正念力,因此无力如法作取舍。如何才能断恶行善呢?佛继续对龙王开示说: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龙王!你应当知道,菩萨有一个修法,他们通过修持这个法门,能够断除一切恶道的痛苦。这个修法是什么呢?就是日日夜夜恒常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令各种善法在自己的相续中念念增长,不容许有丝毫的不善间杂在自己的身口意中。这个修法能够使得行者永断诸恶、善法圆满、常常得以亲近诸佛菩萨和声闻缘觉等圣众。

在这里,佛陀向我们开示了一个重要的修法,就是“日日夜夜恒常忆念、思惟、观察善法,令各种善法在自己的相续中念念增长,不容许有丝毫不善间杂在自己的身口意中”。佛陀开示的这句话很重要,不能囫囵吞枣地一滑而过,而要细细思惟其中的深意。实际上,佛陀的这句话中蕴含了以下三个要点,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一、要日日夜夜精勤地去修;二、对善法,不要只是泛泛了解,而要一边忆念一边深入细致地思惟、观察;三、要不停地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中存在哪些恶,哪些善还不具备,努力使自相续中“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

为什么要日日夜夜精勤地去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习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串习的力量形成的。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同样,有情的如来藏好比是一张白纸,依靠一种信念反复串习,就会形成习惯。俗话也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断恶行善的习惯绝非简单地依靠忆念、思惟和观察一两次善法就能形成,而是要不停地、没有懈怠的、日日夜夜地去忆念、思惟和观察。其实,在此世间,善人和恶人都不是天生的,都是由心的不断运作而造就的。心里想着善法,不断去做,渐渐就会成为善人;心里任凭贪嗔痴发动,并不断付诸于行为和语言,久久就会成为恶人。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善人,应当手不释卷,不停地阅读圣贤之说,日夜精勤地忆念、思惟和观察圣贤所宣说的善法。《本生论》中说:“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一个人经常串习善或不善业,就会成为习惯。成为习惯之后,虽然不去特意策励自己,这样的习惯即使在来世也会表现出来,就像白天经常思惟一件事,夜晚就会做相应的梦一样。

对照佛陀的这个言教,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就会发现,我们并不是佛陀的好弟子。一本善书,看过一遍之后,我们就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其中的内容,于是便束之高阁,再也没有兴趣翻看阅读了。一个关于因果报应的公案,知道之后,就再也没有兴趣去思惟和观察了。其实,静静地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内在贪嗔痴等烦恼的力量还是远远超过了因果正见的力量。所以,在善法没有圆满之前,都应当无有疲厌地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

为什么对善法不仅要忆念,而且还要思惟和观察呢?因为对善法仅仅忆念是不够的,还要去深入细致地思惟和观察。一棵树的根如果没有深入地下,不仅无法吸取土壤中的营养,而且大风一吹,还会倒掉;相反,如果根能够深入地下,则不仅可以吸取地下的营养,使得枝繁叶茂,而且再大的风也吹不倒。同样的道理,仅仅靠听闻所产生的闻慧,在心中所扎的根还是很浅,对心相续的震撼作用会很小;而在闻慧基础上,通过反复思惟和观察所得的思慧,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内心,从而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例如,仅仅泛泛地知道说妄语是恶业还不够,还很难扭转我们相续中说妄语的冲动和习惯。只有通过深入的思惟和观察,不仅从原理层面搞清楚说妄语会带给自己灾难和痛苦的机理,而且还通过各种实例看到在这一原理作用下的现象,就会对说妄语这件事产生“毛骨悚然”的感觉。

什么是智慧?从世俗谛层面来说,智慧就是对善恶的了知;从胜义谛层面来说,智慧就是对万法本性的了知。人的智慧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吗?是无缘无故从心中生起的吗?都不是。佛陀告诉我们说,人心中的智慧唯一是通过观察和思惟而来的。儒家《大学》中也告诉我们说“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说,智慧来源于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不对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进行观察和思考,我们根本不会获得智慧。没有智慧,我们的取舍就根本无法趋于正确。有了智慧,我们才能“意诚”,也即有正知正念;“意诚”之后,就会“心正、身修”,“身修”则“家齐、国治、天下平”。所以,通过观察和思惟,我们才能得到了知善恶的智慧,有了这个智慧,我们才能进一步如法取舍自己的身口意。

了知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之后,我们就要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中有哪些恶需要断除,有哪些善还不具备,需要培养。忆念、思惟和观察善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正自心,使自己的身口意止于至善。七佛通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意思是说,一切佛陀出世所宣说的教法,都是为了让众生“断恶行善,净化自心”的。知道了这个道理之后,就应当将所学的一切教言用于调正自心。否则,将自心放在一边,不去调正,纵然思惟和观察了很多善恶的道理,也无法使自己得益。这就好比一个人虽然花了很多精力,筹集了很多美味的食物,但却没有去食用一样。

掌握佛陀在这里所宣说的断恶行善的三个要点很重要。如果缺乏这三个要点,我们很难对因果生起坚定的信心,也很难具有取舍善恶的能力。如果对因果只是具有泛泛的信心,很多时候并不具备取舍善恶的力量,则根本无法遮止自己堕入三恶趣。益西彭措堪布在《因果的奥秘》中说:“如果没有学好因果,我们的心便会很迷乱、很疲软,以这种状态不仅不能善护三门,反而处处都在造恶。《地藏经》说:‘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一定要生起强有力的业果正见才有解决的办法。能否生起业果正见,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升沉的切身问题。在目前邪见深重的时代,这更是一个极为严峻、紧迫的问题。如果不以这个正见摄持,则无论再如何高谈玄妙,一落到现实生活之中,就可以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因果违背之处不计其数。所以当务之急,应当对业果的道理努力作一番如理思惟,在心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因果观念。”

成功是人人渴求的,但成功又不是人人都能如愿的。如何才能成功,怎样走向成功,这就成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了。
如何才能走向成功呢?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幅漫画:一青年挖井找水,挖了四五个深浅不一的坑,没有出水,正要挖新的“井”。画面下部的文字反映了他的心思:这下面没有水,再换地方挖。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些“井”再深挖一些,就到了丰富的水源了。

这幅画使我深思青年找不到水,是因为他不肯在一个地方持之以恒地挖下去,结果白费了气力。它告诉我们一个哲理:要想找到成功之源,除了肯花力气外,还要目标专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浅尝辄止者是不会成功的。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对“专注”有深切的体会,他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我国清代学者王国维曾总结了学习的三个境界。其一为志存高远,“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其二为持之以恒,“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为成功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话都说明了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其实,很多事有成者都证明了专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必由之路。大科学家欧立希立志制出一种药剂,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失败了几百次之后,终于制出了药剂六六六。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少年时就立志摘下数学王国的宝石――哥德巴赫猜想。他勤奋钻研,算纸用了几麻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终于获得了重大成果。这样的例子真是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相反,如果我们在学习或是工作上不专注一点,而是浅尝辄止的话,那我们将永远不会成功,只能浪费时间,白花气力,到头来“空悲切”一场。记得有个相声曾讽刺这种人,他们这山望着那山高,今天想当画家,明天想当音乐家,后天又想当军事家,最后只能当呆在家里空发议论的“坐家”。
心浮气燥不能专一,目标多了无目标。那找水的青年,只要他回到原地继续挖完那些未完成的井,或者到新地方后持之以恒地挖下去,他一定能找到水源。而在学习上、工作中,不管你是否犯过浅尝辄止的错误,只要你现在安下心来,认定一个正确的目标,专一而不懈地努力,你就一定会获得成功。科学路上无捷径,专一不懈见成功。

《行善,可以改变人生》 我,是一个快乐的女孩,因为我的生活中,总有一件事情伴随着我,让我感到人间的温暖与快乐。那就是行善。 学校开展了行善积分活动,我也积极响应。 在学校,我是一个认真的孩子;在家里,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在社会,我是一个勤劳的孩子……尽管这些,我还是忘不了行善。 行善,是一种责任。我们班级的公共卫生区,总是被扣分。于是,我带领我们的卫生小组,坚持一天五次去捡公共卫生区的垃圾。从此,放眼望去,这校园的“心脏”,已成了鸟儿们欢歌的天堂了。每当看到人们原本那紧皱的眉头,松懈下来时,我的心便有了一丝安慰。原来,行善,收获的是一丝安慰。 行善,是一种关爱。有一个同学家里有一些事,让她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她的成绩一落千丈。我不想看到,每天笑的这样灿烂的女孩,从此就这么消沉下去。在她生病的那段日子,我就抽空去看她。在她想不开的时候安慰她。我与她同吃同住。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她现在变得很开朗。原来,行善,收获的是一份友谊。 行善,是一声问候。每天,我遇到最多的就是老师了,老师们脸上都刻着几道辛苦的条纹。我想,也许老师最需要的就是那一声声暖融融的问候吧。每当我说:“老师好。”时,老师那紧绷着的脸总会绽放出花一般的笑容。当然,在老师的背后,总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他们也需要得到尊重。是他们给了我们学习的条件。我也总忘不了喊一声“叔叔阿姨好!”我迎来的总是一声声赞美。原来,行善,收获的是一张笑脸。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说明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一滴水可以使花有了颜色,一颗心也能让脚部有了方向。让行善如一条纽带,心与心在这里相连;让爱如一只彩笔,包含着人间的真情。涓涓细流汇大海,众人抬柴火焰高。让爱心之花常开不败,让爱心之歌常唱不衰! 仅供参考。。。

采纳哦


莫以善小而不为一言一行俱是君子风度.下联
对联:(一)莫以善小而不为,一言一行俱是君子风度 匆以恶小而为之,每时每刻当存仁者丹心 (二)莫以善小而不为,一言一行俱是君子风度 匆以恶小而为之,每日每月当存仁者丹心

母亲80大寿对联,请指教,我的对联对不对,谢谢! 毕生辛劳八十东海福...
您看这样是否可行 八十春秋慈恩深似海 耋耄福临母爱高如天

中招考试语文试题
请以“面对障碍”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注意: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扬州市2006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副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I卷(选择题 共14分)1.B(2分)(“凝”应读n ng)2.D(2分)(A、“年龄”后用...

2022爱心捐款公益口号短句班级收藏(80句)
80.爱心手牵手,接力心连心. 2022爱心公益捐款口号团队口号收藏八十句 2022爱心公益捐款口号团队口号【篇一】 1.同献爱心,共铸期望。 2.慈善是架天平,证明人格重量。 3.慈善心相悦,公益心相印。 4.你一点爱,我一点爱,众人接力多点爱. 5.大爱无疆,真爱永恒。 6.爱心是夜空中的一轮明月,使孤苦无依的即刻获...

但行善事,莫问前程。用古风的话来解释,跪求,急嗷嗷嗷~
亦作“但知行好事,不用问前程“,参阅“卍续藏‧1565‧80册;五灯会元‧卷十七‧宋代保宁圆玑禅师“:”曰:『便从今日无疑去也。』师曰:『作么生会』曰:『但知行好事,不用问前程』师曰:。『须是恁么』“”好事“意指真心,真心是如如不动,妄心却。缘影六尘,...

建设幸福中国 作文
幸福生活 今天,每个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幸福在每个人之间传递,幸福的生活让人间充满快乐,让人间充满欢声笑语。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现在,民工子弟的孩子们都能上学了,又是多么的令人开心啊! 工人们每天在工地里工作,每天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汗水来建设祖国,使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繁荣...

滑稽戏行善缺德大致内容
图 \/ 演出趣剧《谁先死》剧照 1914年新民社 摄《行善•缺德》改编自史上第一部滑稽戏滑稽戏《谁先死》(又名《活络牌位》)系出自中国滑稽名家、有“东方卓别林”之称的徐半梅(徐卓呆)之手,写于1913年左右。《谁先死》被誉为史上第一个滑稽戏,由于其滑稽结构经典、情节完整,后来成为...

“但行善事,莫问前程”的出处是哪里?
出自明代的《增广贤文》原文如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河狭水激,人急计生。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释义:自身要多做义举做好当下

行善积德到底有没有用
积德行善没效果,你知道为什么吗?2018-02-01 20:39:20点击量:76当今社会,三教九流,各行各业,无论是出家修行的还是俗家修行的,无论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他们的境况都难免会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有两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都是阐述因果定律、告诫...

好的家规家训是什么?
63、行善积德,尽忠尽孝。64、婆媳和,夫妻亲,子孙孝,家业兴。65、立志、守信、尽孝、重义。66、翻身不忘本,重利不忘义,明理要读书,致富靠科技。67、团结邻里,与人为善,明理处世,诚信为先。68、修身养性,崇德重义,自爱自重,自尊自律。69、父慈子孝,夫唱妇随,邻里和睦,尊道重义。70...

石林彝族自治县17014126211: 以行善为题写一篇800字议论文 -
籍邹欣桂: 善哉善哉施主莫犯贱!我要分兄弟!谢谢!

石林彝族自治县17014126211: 以'高调行善'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 -
籍邹欣桂: 面对陈光标高调行善日本9.0级大地震,数千人死亡,上万人失踪,数十万人无家可归.从视频中看到海啸袭击日本沿海县市的惨烈场景,无不触目惊心.慈善家陈光标先生在地震的次日凌晨,即飞抵日本,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受灾的人们.陈光...

石林彝族自治县17014126211: 《人人都有一颗为善之心》以此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
籍邹欣桂: 善良的同情心 ——读稻草人有感 《稻草人》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所写,这篇文章讲述了有一个被插在泥土里,手上拿着扇子的稻草人不像牛一般躺在地上看天,也不像狗一样到处乱跑,他总是勤劳地站在稻田旁,从不休息. 有一天,稻...

石林彝族自治县17014126211: 以"行善不需要回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
籍邹欣桂: 其实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知道我会纠结于讲还是不讲,而不是思不思考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我已经十分清楚如何作答,但前提是我必须坦诚地摊开心扉,因为这个答案需要一定的勇气来坚持自己的稍有偏颇的价值观.而此时,坐在我面前的...

石林彝族自治县17014126211: 以善意为题写一篇八百字的作文 -
籍邹欣桂: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

石林彝族自治县17014126211: 《勿以善小而不为》为题写800字议论文 -
籍邹欣桂: 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没有受到益处,反而带着“为善累、让别人去为吧”这样的心态而多数选择“不为”.殊不知,在出海的渔民因为一个小小的漏洞没有补,人行道上因为没有及时捡起的香蕉皮,都有可...

石林彝族自治县17014126211: 以慈善为话题写以篇作文? -
籍邹欣桂: 生活需要善良 生活需要什么?或许是物质、或许是精神,总之很多很多.但不可或缺的,就有善良. 善良即宽容、爱护,是对所有人的一种最无私的爱,也是自身美好素质的体现. 我生活在一个善良的家庭,父母从小就用语言、行动告诉我什...

石林彝族自治县17014126211: 以说善为题写一篇八百字作文, -
籍邹欣桂: 儒家的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道家的老子说“上善若水”;佛家修行,首先要求“心存善念”.难怪和尚总是口中念念有词“善哉善哉!”看来,“善”在中国,有着极深的渊源,得到各家各派的推崇. 那么笭丹蒂柑郦...

石林彝族自治县17014126211: 求以 说善 为题的作文 -
籍邹欣桂: 羊年说善,意在借得天时之利. 善,是人世间最为宝贵的东西. 善,是人类最应该珍重的品德. 在华夏,传统文化最为尊祟的是“善”;做人追求以“善良”为本,“大善人”是人们心中的楷模和偶像. 为“善”之道,在我国有一些最为基本...

石林彝族自治县17014126211: 求一篇以慈善为主题的征文600字左右,要求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
籍邹欣桂: 慈善,说白了就是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可大可小,也许就一个侧隐之心,也许是一句... 这里说的是一个穷人行善的历史. 老舍先生写的《正红旗下》里有个视金钱如草芥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