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伯夷列传》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归纳。谢谢!

作者&投稿:丰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史记 《伯夷列传》知识点归纳、文言整理,急求~~~~

王学孟 译注 夫学者载籍极博①,犹考信于《六艺》②。《诗》、《书》虽缺③,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④。尧将逊位⑤,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⑥,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⑦,功用既兴⑧,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⑨,王者大统⑩,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11):“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12)?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13)。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14),何哉? ①载籍:书籍。②《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③《诗》、《书》虽缺:相传孔子曾经删定《诗经》、《尚书》,经秦始皇楚书后,多有缺亡。④虞、夏之文:指《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其中详细记载了虞夏禅让的经过。⑤逊位:这里指让位。逊,让,退位。⑥咸:全,都。⑦典职:任职。此指代理职务。典,主持。⑧功用:业绩,成就。⑨重器:宝器。此处用以象征国家政权。⑩大统:帝位。(11)说者:指诸子杂记。(12)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许由、卞随、务光虽见于诸子杂说,而《六经》中未曾言及,又根据什么称说呢?称,赞许,表扬。(13)冢:坟墓。(14)其文辞:指《诗》、《书》里记载的文字。少:稍微,略微。概:梗概。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②,睹轶诗可异焉③。其传曰④: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⑤。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⑥。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⑦,号为文王⑧,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⑨:“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⑩,可谓孝乎?以臣弑君(11),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12)。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13),而伯夷、叔齐耻之(14),义不食周粟(15),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16)。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17),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18)?于嗟徂兮(19),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①怨是用希:即“怨用是希”。意思是怨恨因此就少了。用,因。是,此。希,同“稀”。稀少。②悲:此处引申为悲怜、叹服、同情。轶诗:指下文《采薇》诗,该诗未收入《诗经》,所以称之为轶诗。轶,通“逸”、“佚”,散失。可异焉:着实奇怪。因为前文《论语·述而》说过“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而歌辞中又有“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这种表示怨气的话,所以感到着实奇怪。④其传:《索隐》按其传,盖指《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⑤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享有一定参预议论国事权力的人。中(zhōng,仲)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中子,就是次子。⑥盍:何不。⑦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⑧号:追谥的尊号。⑨叩马:勒紧马缰绳。叩,通“扣”,拉住,牵住。⑩爰:于是就。干戈:古代常用兵器。干,盾。戈,戟。此处引申为战争。(11)弑(shì,士):古代下杀上称之为弑。如子女杀死父母,臣杀死君。(12)左右:身旁的随从人员。兵之:用武器杀掉他们。(13)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14)耻之:以之为耻。认为武王平暴,天下宗周是耻辱的事情。(15)义:坚持仁义、气节。(16)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17)暴:前一“暴”指暴臣,后一“暴”指暴君。易:换。(18)适:往。到……去。(19)于(xū,虚)嗟:叹词,表示惊异。徂(cú,阳平,“粗”):通“殂”,死亡。 或曰①:“天道无亲②,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③!且七十子之徒④,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⑤。糟糠不厌⑥,而卒蚤夭⑦。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⑧,暴戾恣睢⑨,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⑩。若至近世(11),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12),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13),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①或:有人,有的人。②天道:指左右人类命运的天神意志。无亲:没有私心,没有亲疏、厚薄之分。③积仁洁行:积累仁德,使行为高洁。④七十子:孔子受徒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七十,是举整数而言。⑤空:空乏、穷困。⑥糟糠:借指粗劣的食物。糟,酿酒剩的陈渣。糠,粮食之皮。不厌:吃不饱。厌,写作“餍”。饱。⑦卒蚤夭:终于早死。蚤,通“早”。夭,过早地死。相传颜渊二十九岁白发,三十二岁死去。⑧肝人之肉:挖人肝脏当动物的肉吃。按“盗跖”云云,均系当时对这位奴隶起义领袖的诬称。⑨暴戾(lì,力):粗暴乖张,残酷凶恶。恣(zì,字)睢(suī,随):任意胡为。⑩彰明较著:形容非常明显,容易看清楚。彰、明、较、著,都是明显、显著的意思。(11)近世:实则当世,这是避免招致灾祸的措词。(12)择地而蹈之:选好地方才肯迈步。不敢轻举妄动。(13)行不由径:不从小路行走,比喻光明正大。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①。”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②,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③。”举世混浊,清士乃见④。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⑤? ①这二句的意思是说,主张不同,彼此不相商议、合作。语见《论语·卫灵公》。为,与。②语见《论语·述而》,原文作:富而可求也”。③语见《论语·子罕》,原文“凋”,作“雕”。句未有“也”字。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④见:同“现”。显露。⑤这两句历来解释不一。《索隐》认为伯夷让德之重若彼,而采薇饿死之轻若此;又一说是操行不轨,富厚累代,是其重若彼,公正发愤而遇灾祸,是其轻若此。《正义》认为重为盗跖等,轻谓夷、齐、由、光等。顾炎武则认为其重若彼,谓俗人之重富贵;其轻若此,谓清士之轻富贵。而顾氏更贴近本文原意。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①。”贾子曰:“贪夫徇财②,烈士徇名③,夸者死权④,众庶冯生⑤。”“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⑥。”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⑦。岩穴之士⑧,趣舍有时若此⑨,类名堙灭而不称⑩,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11),非附青云之士(12),恶能施于后世哉(13)? ①语见《论语·卫灵公》。疾,痛恨。称,称颂,赞许。②徇财:为了达到获得财物的目的而牺牲性命。徇,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③烈士:有志于功业的人。④夸者:矜夸的人。死权:为权势而死。⑤众庶:泛指百姓。冯(píng,平):通“凭”,依靠,依据。⑥“同明相照”五句,语见《易·乾·文言》,原文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说的是同类事物互相感应。作,起,出现,著述。睹,显露,昭著。⑦附骥尾:苍蝇附骥尾而行千里;比喻追随名人、受到名人的称扬之后而成名。骥,千里马。⑧岩穴之士:在山野隐居的人。⑨趣:趋向,向前,取。舍:隐退。⑩堙灭:埋没。(11)砥:磨刀石。引申为磨励,锻炼。(12)青云之士:德隆望尊、地位显赫的人。(13)恶:怎,怎么,哪。施(yī,衣):延续、留传。

我也在找啊

王学孟 译注 夫学者载籍极博①,犹考信于《六艺》②。《诗》、《书》虽缺③,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④。尧将逊位⑤,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⑥,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⑦,功用既兴⑧,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⑨,王者大统⑩,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11):“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12)?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13)。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14),何哉? ①载籍:书籍。②《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③《诗》、《书》虽缺:相传孔子曾经删定《诗经》、《尚书》,经秦始皇楚书后,多有缺亡。④虞、夏之文:指《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其中详细记载了虞夏禅让的经过。⑤逊位:这里指让位。逊,让,退位。⑥咸:全,都。⑦典职:任职。此指代理职务。典,主持。⑧功用:业绩,成就。⑨重器:宝器。此处用以象征国家政权。⑩大统:帝位。(11)说者:指诸子杂记。(12)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许由、卞随、务光虽见于诸子杂说,而《六经》中未曾言及,又根据什么称说呢?称,赞许,表扬。(13)冢:坟墓。(14)其文辞:指《诗》、《书》里记载的文字。少:稍微,略微。概:梗概。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②,睹轶诗可异焉③。其传曰④: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⑤。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⑥。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⑦,号为文王⑧,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⑨:“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⑩,可谓孝乎?以臣弑君(11),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12)。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13),而伯夷、叔齐耻之(14),义不食周粟(15),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16)。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17),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18)?于嗟徂兮(19),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①怨是用希:即“怨用是希”。意思是怨恨因此就少了。用,因。是,此。希,同“稀”。稀少。②悲:此处引申为悲怜、叹服、同情。轶诗:指下文《采薇》诗,该诗未收入《诗经》,所以称之为轶诗。轶,通“逸”、“佚”,散失。可异焉:着实奇怪。因为前文《论语·述而》说过“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而歌辞中又有“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这种表示怨气的话,所以感到着实奇怪。④其传:《索隐》按其传,盖指《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⑤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享有一定参预议论国事权力的人。中(zhōng,仲)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中子,就是次子。⑥盍:何不。⑦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⑧号:追谥的尊号。⑨叩马:勒紧马缰绳。叩,通“扣”,拉住,牵住。⑩爰:于是就。干戈:古代常用兵器。干,盾。戈,戟。此处引申为战争。(11)弑(shì,士):古代下杀上称之为弑。如子女杀死父母,臣杀死君。(12)左右:身旁的随从人员。兵之:用武器杀掉他们。(13)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14)耻之:以之为耻。认为武王平暴,天下宗周是耻辱的事情。(15)义:坚持仁义、气节。(16)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17)暴:前一“暴”指暴臣,后一“暴”指暴君。易:换。(18)适:往。到……去。(19)于(xū,虚)嗟:叹词,表示惊异。徂(cú,阳平,“粗”):通“殂”,死亡。 或曰①:“天道无亲②,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③!且七十子之徒④,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⑤。糟糠不厌⑥,而卒蚤夭⑦。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⑧,暴戾恣睢⑨,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⑩。若至近世(11),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12),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13),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①或:有人,有的人。②天道:指左右人类命运的天神意志。无亲:没有私心,没有亲疏、厚薄之分。③积仁洁行:积累仁德,使行为高洁。④七十子:孔子受徒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七十,是举整数而言。⑤空:空乏、穷困。⑥糟糠:借指粗劣的食物。糟,酿酒剩的陈渣。糠,粮食之皮。不厌:吃不饱。厌,写作“餍”。饱。⑦卒蚤夭:终于早死。蚤,通“早”。夭,过早地死。相传颜渊二十九岁白发,三十二岁死去。⑧肝人之肉:挖人肝脏当动物的肉吃。按“盗跖”云云,均系当时对这位奴隶起义领袖的诬称。⑨暴戾(lì,力):粗暴乖张,残酷凶恶。恣(zì,字)睢(suī,随):任意胡为。⑩彰明较著:形容非常明显,容易看清楚。彰、明、较、著,都是明显、显著的意思。(11)近世:实则当世,这是避免招致灾祸的措词。(12)择地而蹈之:选好地方才肯迈步。不敢轻举妄动。(13)行不由径:不从小路行走,比喻光明正大。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①。”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②,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③。”举世混浊,清士乃见④。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⑤? ①这二句的意思是说,主张不同,彼此不相商议、合作。语见《论语·卫灵公》。为,与。②语见《论语·述而》,原文作:富而可求也”。③语见《论语·子罕》,原文“凋”,作“雕”。句未有“也”字。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④见:同“现”。显露。⑤这两句历来解释不一。《索隐》认为伯夷让德之重若彼,而采薇饿死之轻若此;又一说是操行不轨,富厚累代,是其重若彼,公正发愤而遇灾祸,是其轻若此。《正义》认为重为盗跖等,轻谓夷、齐、由、光等。顾炎武则认为其重若彼,谓俗人之重富贵;其轻若此,谓清士之轻富贵。而顾氏更贴近本文原意。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①。”贾子曰:“贪夫徇财②,烈士徇名③,夸者死权④,众庶冯生⑤。”“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⑥。”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⑦。岩穴之士⑧,趣舍有时若此⑨,类名堙灭而不称⑩,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11),非附青云之士(12),恶能施于后世哉(13)? ①语见《论语·卫灵公》。疾,痛恨。称,称颂,赞许。②徇财:为了达到获得财物的目的而牺牲性命。徇,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③烈士:有志于功业的人。④夸者:矜夸的人。死权:为权势而死。⑤众庶:泛指百姓。冯(píng,平):通“凭”,依靠,依据。⑥“同明相照”五句,语见《易·乾·文言》,原文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说的是同类事物互相感应。作,起,出现,著述。睹,显露,昭著。⑦附骥尾:苍蝇附骥尾而行千里;比喻追随名人、受到名人的称扬之后而成名。骥,千里马。⑧岩穴之士:在山野隐居的人。⑨趣:趋向,向前,取。舍:隐退。⑩堙灭:埋没。(11)砥:磨刀石。引申为磨励,锻炼。(12)青云之士:德隆望尊、地位显赫的人。(13)恶:怎,怎么,哪。施(yī,衣):延续、留传。


读《伯夷列传》之一
《史记·伯夷列传》学习笔记(一)文 觅箫笙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那些研究学问(或者著书立书)的人,他们要读(写)的事情很多(要读的资料很多),还要以六艺为考信的标准。(如果六艺里没有这样写,我们就要表示怀疑。)诗书偏重在书。虞夏之文出自《尚书》的《尧典》《虞夏书...

这个词语怎么解释 恣睢
zì suī 释义 编辑 放纵,放任。任意做坏事,形容凶残横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来源】:《史记·伯夷列传》:“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示例】:这位新官,或是慈祥恺恻,叫人感恩;或是暴戾恣睢,叫人畏惧,做书的人,都不暇细 史记·伯夷列传 表。【词义】:任意胡为。[1]...

耻食周栗是什么意思呀 ???
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商朝的伯夷和叔齐,在周武王灭商之后,两人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薇为生。见《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

史记《伯夷列传》知识点归纳、文言整理,急求~~~
2013-08-21 求《伯夷列传》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归纳。... 1 2009-12-05 急求:史记选读《河渠书》的文言知识整理 6 2017-04-10 伯夷列传主要内容 11 2009-02-02 《史记 伯夷列传》 73 2020-05-06 史记中伯夷列传主要内容50字? 1 2011-12-21 试分析说明 《伯夷列传》文章...

古代诗词中卫霍一词有何典故
古代诗词中附骥一词有何典故 典源 《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巖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

《史记·伯夷列传》中“其文辞不少概见”如何解释?
不,是否定词。这句与现代汉语理解稍有不同。少就是少,少概见,就是有一些简要记载;不少概见,就是没有一些简要的记载,就是说,连少概见都没有。全句意思:有关他们的文字经书里记载得很少(连一点点都没有)

报嗣词语解释
报嗣一词,源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杜预对此注解为:“施,代表功劳,受到恩惠的人期望回报过度。”此概念通常被理解为报答与赐予。例如,《史记·伯夷列传》中提到:“上天对于善人的报答,会是如何呢?”在《后汉书·西南夷传·莋都》中,记载了蛮夷因贫困而无法回报...

影响历史断限因素有哪些?
”[1]3301《史记》上限虽起于黄帝,但诸子百家言及黄帝的部分言辞不够典雅端正,并且有太多过于荒诞不可信的内容。儒家六艺的经典之一《尚书》,从唐尧开始记载,文辞典雅纯正,内容真实可靠,所以称《史记》起于陶唐。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司马迁一方面基于《伯夷列传》中所说“考信于六艺”[1]2121的原则...

《伯夷列传》与《史记》中其他传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写?_百度...
《史记·伯夷列传》在叙写的章法和口吻上与一般传记的写法大不相同,亦有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变化莫测之致,使人难以这窥其意旨何在。究其原因,是由于司马迁内心中恰好也有后来词学家论词时所说的那种“贤人君子幽约总悱不能自言之情”,从而在文章里于无意中流露出一种处在压抑屈辱之中却...

列传的诗词列传的诗词是什么
列传的诗词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伯夷列传》。列传的诗词有:《游侠列传序》《管晏列传》结构是:列(左右结构)传(左右结构)拼音是:lièzhuàn注音是:ㄌ一ㄝ_ㄓㄨㄢ_。列传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列传lièzhuàn。(1)...

桦南县18694322732: 求《伯夷列传》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归纳. -
粱肤新达:[答案] 王学孟 译注 夫学者载籍极博①,犹考信于《六艺》②.《诗》、《书》虽缺③,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④.尧将逊位⑤,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⑥,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⑦,功用既兴⑧,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⑨,王者大统⑩,传...

桦南县18694322732: 史记伯夷列传(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粱肤新达: 出自《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作者司马迁.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

桦南县18694322732: 谁能告诉我,古文中,病,兵,拔,鄙的一词多义,最好是详细的 -
粱肤新达: 1、身体的内患如 :病,疾加也.——《说文》2、生理上或心理上不正常的状态性伤谓之病.——《荀子·正名》君之病在肌肤.——《韩非子·喻老》3、 缺点,毛病,瑕疵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4、疾...

桦南县18694322732: “伯夷之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粱肤新达: 摘 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庄子·秋水》有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课本注:“[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义.轻,动词,轻视.伯夷,商朝末年诸侯孤竹君的长子.他认为武王伐纣是不义,商朝灭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义,饿死在首阳山上.所以古人称他为义士.”孤立地看,此注对“伯夷之义”的解释似乎没有问题,但若联系语境,则是不准确的.

桦南县18694322732: 史记伯夷列传 -
粱肤新达: 史记·伯夷列传 司马迁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

桦南县18694322732: 同明相照,同类相求.这句话选自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请帮忙?
粱肤新达: 【典故】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 《史记·伯夷列传》 【释义】指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杰出人物得贤者揄扬而声名更显.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桦南县18694322732: 求 <史记、伯夷列传> 译文. -
粱肤新达: 1,但颜回远穷困潦倒,连糟糠都难 得饱足,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又怎么样呢?2,如果说到近世,有些人操行不规矩,专门违犯法律,而终身享受安逸和快 乐.子孙都保有丰厚的产业.

桦南县18694322732: 伯夷叔齐是指什么?
粱肤新达: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 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 叔齐让伯夷.伯夷曰:4父命也.'遂逃去.叔齐 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

桦南县18694322732: 求几个古文中的意象 -
粱肤新达: 青鸟 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先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后来青鸟成为传书的信使.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 碧血 化碧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菰菜羹:菰菜、莼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桦南县18694322732: "相得益彰“是什么意思?
粱肤新达: 相得益彰 词目 相得益彰 发音 xiāng dé yì zhāng 释义 相行: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出处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彰).” 示例 由于它的内容太卓越了,朴拙的形式并不造成不良影响;相反的,却使它们~.(秦牧《茅台·花雕瓶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