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鉴赏 要有答案的!【*简短**】

作者&投稿:匡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60篇的答案~

  【原文】 诗经•周南·关雎•先秦
  关关雎(jū)鸠(jīu),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zāi)悠哉,辗(zhǎn)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关关雎(jū)鸠(jīu):雎鸠鸟不停地叫。雎鸠,水鸟名,即鱼鹰。传说它们情意专一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荇菜:水草名,一种可食的水草
  逑:配偶
  寤(wù):睡醒,寐:睡眠
  寤寐:日日夜夜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芼(mào):挑选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欢乐
  [1]:音帽,有选择之意
  兴也。关关,雌雄相应之和声也。关雎,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鹭,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尔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列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河,北方流水之通名。洲,水中可居之地也。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未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毛传云:挚字与至通,言其情意深至也。――朱熹注
  关关,毛传:“和声也:”雎鸠,鱼鹰:牛运震曰:“只‘关关’二字,分明写出两鸠来。先声后地,有情。若作‘河洲雎鸠,其鸣关关’,意味便短。”
  用字:
  异体:左右芼(覒)之
  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九歌·山鬼》“子慕予兮善窈窕”,王逸注:“窈窕,好貌。”
  君子,朱东润曰:“据毛诗序,君子之作凡六篇,君子或以为大夫之美称,或以为卿、大夫、士之总称,或以为有盛德之称,或以为妇人称其丈夫之词。”“就《诗》论《诗》,则君子二字,可以上赅天子、诸侯,下赅卿、大夫、士。”“盛德之说,则为引申之义,大夫之称,自为妻举其夫社会地位而言。”逑,毛传:“匹也。”按好逑,犹言嘉耦。
  荇,毛传曰“接余”,其他异名尚有不少,李时珍云“俗呼荇丝菜,池人谓之莕公须,淮人谓之靥子菜,江东谓之金莲子”,等等。龙胆科,多年生草本,并根连水底,叶浮水上。自古供食用。陆玑曰:“其白茎以苦酒(按即醋)浸之,肥美可案酒。”近人陆文郁说:“河北安新近白洋淀一带旧有鬻者,称黄花儿菜,以茎及叶柄为小束,食时以水淘取其皮,醋油拌之,颇爽口。”
  流,毛传:“求也。”用《尔雅·释言》文。朱熹曰:“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思,语助词。服,毛传:“思之也。”《庄子·田子方》“吾服女也甚忘”,郭象注:“‘服’者,思存之谓也。”
  朱熹曰:“悠,长也。”按悠哉悠哉,思念之深长也。
  芼(mào),毛传:“择也。”
  钟鼓,金奏也,是盛礼用乐。王国维曰:“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大夫士,鼓而已。”按此诗言“钟鼓乐之”,乃作身份语。由两周墓葬中乐器和礼器的组合情况来看,金石之乐的使用,的确等级分明,即便所谓“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也不例外。中原地区虢、郑、三晋和周的墓葬,已发掘两千余座,出土编钟、编磬者,止限于个别葬制规格很高的墓,约占总数百分之一。从青铜乐钟的制作要求来看,这也是必然——非“有力者”,实不能为。而这一切,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恰相一致。
  [编辑本段]【译文】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
  栖居在河中沙洲。
  文静美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
  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文静美好的姑娘,
  日日夜夜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挑选。
  善良美丽的姑娘,
  鼓乐之礼娶回家。
  许渊冲教授的英译版本:
  Wooing and Wedding
  By riverside a pair
  Of turtledoves are wooing;
  There's a maiden fair
  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Of cress long here,short there;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He cannot fall asleep,
  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So deep in love,so deep!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O lute,play music light
  For the fiancée so slender!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On cresses cooked tender!
  O bells and drums,delight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编辑本段]【简介】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编辑本段]【结构】
  从古以来,《关雎》就有两种分章的方式。一种是每四句为一章,全诗共五章。另一种是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第三章各八句。从文义看,我倾向于第二种分法。第一章是总述,态度比较客观;第二、三章则从男主人公方面落笔,先说他在未得淑女时思念之苦,连觉也睡不着;然后再说他求得淑女与之成婚以后,他将千方百计同她鱼水和谐,使她心情欢乐舒畅。如果说第二章近于现实主义的描写,那么第三章便带有浪漫主义情调,抒情主人公乃为爱情获得成功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
  [编辑本段]【艺术特点】
  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后来的剧作家代剧中人立言,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嫌说得太露;而《关雎》的作者却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了。难得的是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正常恋爱观,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用“好逑”字样可证),而不仅仅是做为情侣(这同《郑风》里的作品就不同了!),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却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兴”是现实主义的技巧,是不错的。这首诗即河洲之物而起兴,显见为民间产物;采荇尤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可能是女性)。我们对于采荇不免陌生,但采莲蓬、采藕、采菱的生活我们能体会。先是顺流而取,再则采到手,再则煮熟了端上来。表示虽然一件小小事情也不容易做(正是劳动的真精神),这就象征了君子求淑女的心情与周折。等到生米煮成熟饭,正是“钟鼓乐之”的时候了,意味该多么深长!同时这种工作是眼前事实,并非虚拟幻想,一面写实一面又象征,此所以为比兴之正格,这才是中国诗的长处。后妃固然主德,但后妃哪里梦见“采荇”的乐趣,也未必看得见“雎鸠”的比翼双飞。不过采诗入乐,“太师”的眼光总算够好的。可惜古人不懂得“向人民学习”罢了。(小如按:此段文字乃转摘自我的一份劫后残存的讲稿中,当时是把先生的意思做为自己的话写下来的,因此可能与原文略有出入,读者鉴之。)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本诗中每一章的韵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句押韵的句尾韵:鸠、洲、逑)
  注意:后两句实际是一句判断句。但后人多断章取义,使后句独立成句。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隔句押韵的句中韵:流、求)
  流:顺流而取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句句押韵的句尾韵:得、服、侧)
  服:亦想也。 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的联绵词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隔句押韵的句中韵:采、友)
  参差——双声联绵词 友:亲爱。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隔句押韵的句中韵:芼、乐)
  窈窕——叠韵联绵词 乐:使之乐。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赏析】
  关关,雌雄相应之和声也。关雎,水鸟,亦名王雎,状类凫鹭,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列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河,北方流水之通名。洲,水中可居之地也。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未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毛传云:挚字与至通,言其情意深至也。
  ——朱熹注
  《关雎》作为一首情诗,以水域为依托而展开。《诗经》中的男女相会求偶往往在水边进行,《关雎》首开其端,景物的选取带有典型性。
  这首诗采用“兴”的表现手法,先是以物起兴,然后又以事起兴。以物以事起兴,是以鱼鹰的鸣叫,引出作者对淑女的追求。鱼鹰捕鱼与男性求偶,作为同类事象而相继出现。用水鸟的捕鱼来暗示两性的结合。
  《关雌》叙述了男主人公对荇菜的处理,对淑女的追求,采用了递进攀升的笔法。男主人公采荇莱的动作依次是流之、采之、芼之。流之,即是放之,就是把采来的荇菜堆放在左右;采之,即挑选,把堆放的荇菜进行整理;芼之,则是把经过选择的荇菜重叠堆放在左右。主人公对荇菜的处理,从无序到有序,一步比一步精细。再看男主人公对淑女的追求历程。先是把她锁定为自已最合适的配偶,然后是“寤寐求之”,因求之不得而“瘠寐思服”,以至于达到“辗转反侧”的程度。彻夜的冥思苦想之后,这位男子终于找到了接近淑女的办法,并且最终获得了成功。“琴瑟友之”,是通过弹奏琴瑟来引起女子的注意和好感,进而得到接近的机会。“钟鼓乐之”,则是敲钟、击鼓把自己心仪的女子迎娶过来。“琴瑟友之”,是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在娱乐中拉近与对方的距离。“钟鼓乐之”,是举行隆重的婚礼,令女子无比高兴。古代举行婚礼是要有歌舞的,《小雅·车辖》作为一首迎亲诗是这样描述的:“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诗中的新郎把歌舞看作婚礼的重要节目,用以取悦于对方。
  《关雌》的男主人公自称“君子”,诗当出自一位贵族青年之手,且诗风清新高雅,带有明显的周代礼乐文明的属性。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诗》国诗歌总集,它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代约五百年间305篇诗歌。
  《诗》国古代诗歌巨丰富源头,国文学史重。
  《诗》包括风、雅、颂,反映劳民被压迫、剥削,表达劳民奴隶反抗,少写爱情。取之于民众,浅显易懂而又不失人生的真谛。
  《关雎》首爱情抒情诗,久流传民间;很好的显现了当时年轻人表达爱意的方式。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木瓜(诗经·国风·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桃夭 (诗经·国风·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原创)

  【评价】
  古人做诗,贵在精,以最少的字蕴含最丰厚的意思。李商隐的诗,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又商(含有忧愁的意思)又隐(非常含蓄,甚至多解),也就是说,有忧愁,经常缠绵悱恻,但又埋藏得很深,就象这首一样。
  要读懂李商隐的诗,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只能总体把握,摸透了他的心思,你才能去返回头来,去解释每一句和每一个字。他是最善于用双关与联想的唐代诗人之一。
  【分析】
  比如,这首诗,你可以有两种解法,第一种解法,前两句说春光之美(这样解的话,“斗”可以理解为春光与日光相比美),后两句是在说如果什么时候自己的心绪才能够整理得象春日睛空里的百尺游丝一样啊;但这只是第一步,如果只理解到这一层的话,很浅,很不够。因为从三、四句你可以读出作者心中的某种烦乱,再当你再返过头来看一二句的时候,你会发现,作者的写法上绝不是那种毫无保留地对春光的赞美,就象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那首)里的那样。
  第二种解法是,作者前两句虽说春光美,但更暗含了一种无奈的东西,接下来,我们要学会两方面看问题了(辩证地看),日光催生了春光,但春继之以夏,到了夏天春光就没有了,所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光也会埋葬春光,所以“斗”可以解为,春光与日光赛跑,在夏日到来之前尽最大可能地展现出自己的全部潜能来。杏花烂漫,但不得正地和正路,山城应该是偏僻的地方,斜路说明不是正路,可能暗示作者自己的不得重用,但不必解得这么直白,因为诗本身也没有写这么直白,但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实际上借第二句为第三四句感情的抒发埋下了伏笔。反过来,再看第一句的“斗”,可以说,作者的春光,是借杏花而发力,杏花不得正路,但想借着春天还没有结束以前,做最大限度的努力,不服输,当然这样做的压力很大。这样,后两句就非常简单了,参照第一种解法就可以了。
  【赏析】
  作者面对烂漫的春色,引发出一种难以名状的缭乱不安的心情。
  结合全诗,首句的“斗”字,既可以解为春光的明媚与阳光的明媚争奇斗妍,亦可解为春光与时间的赛跑,这一句,展现了春天的动态美;二句的处于偏僻山城的斜路上的杏花飘香,既可以说是与第一句对应的春天的静态美,又可以结合三四句,杏花在偏僻斜路上独自飘香,杏花既是作者笔下春光的载体和第一句“斗”的主角,同时又为三四句的感慨埋下了伏笔,暗含了作者不得重用却又不甘心的压抑,而又同时面对力量单薄和青春将逝的无奈;三四句,发游丝比喻心情全然通畅的状态,形象逼真,而通过“几时”和“得及”,结合首句的开头两字,表达了作者想急于摆脱现有的压抑烦闷状态的心情与期盼。
  【译文】
  山城的斜路上,杏花独自飘香,散发着一树烂漫的春光,似乎有意在跟一天天逼近夏天的日光紧张地赛跑;哎,(人亦如此呀),什么时候能够使这繁乱的心绪得到澄彻,使之象睛空的游丝一样长飘空中悠然自得呢。
  【原作】
  另题为《春光》
  唐 李商隐
  日* 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1.(全国卷Ⅰ)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
(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
①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
②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
3.(全国卷Ⅲ)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4.(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①D
②C
③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5.(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6.(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答案】
14.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15.(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16.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7.(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8.(湖北卷)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答案】
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分)⑵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2分)
9.(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10.(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答案】
⑴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⑵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12.(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13.(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心绪”各2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14.(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 句 吴 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径来一夜蛙声歌,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
析。
【答案】(6分)
春夏之交乍暖忽寒。
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15.(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功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邀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1)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直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2)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 从首句的“聊”对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渡无人舟自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荒村与断霭 古寺与流莺 生与语 (写出任意一组给2分)
(2) 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答出“闲情”给1分,答出“触景生情”给1分,答出“思乡之情”给1分。
(3) 分析给2分,答出画面内容给1分。(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6.(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答案】(8分)
 ⑴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⑵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
 ⑶“为拂绿琴埃”

1. (2007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点火,节后点火称新火。(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解析】 第(1)题侧重于对其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由此把握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2)题侧重于对本词的内容与形式的总体理解把握。赏析“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在回答第(1)题时,同学们常常只注重语言的表层含义,而忽视语言的深层含义。挖掘语言的深层含义,才能准确全面把握词人的心情。其次同学们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许多学生对苏轼豁达、乐观的性格印象深刻,没有认真地去读这首词,对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不准。
   在回答第(2)题时,有的同学弄不懂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不会由景入情作深入的分析。要记住“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景与情的关系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中除了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之外,还有以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要仔细体会蕴含在景物之中的情感。
2. (2007年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_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 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比较鉴赏。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较多地运用这种方式命题,2007年高考有6省市采用这种形式,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对意境营造的领会等方面的比较。
   第(1)题第一问考查咏物诗所咏事物的特点,解读时理解这首诗中海棠的特点,不要去猜想海棠花共性的特点。第二问考查的是表现手法。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注意表现手法中包括修辞手法。
   第(2)题比较分析抒发感情的不同,要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分析。诗歌的比较鉴赏,一般是从两者的异同点出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花的喜爱之情。细微之处的区别一是爱花在盛开之时,一是惜花在将谢之际。
实战演习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注]不忿:怨恨。
  (1)诗中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错误》一诗中有句名言“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你认为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美丽的错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诗题为“孤雁”,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孤雁?
   (2)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分析作者在诗中如何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留春令 咏梅花(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点”字,请你赏析这个词的妙用。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简析“闻说”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试从这一角度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一句的艺术表现力。
   (2)“雁来音信无凭”一句,表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5.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这是两首送别诗,两诗诗眼分别是什么?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2)两诗首句都写得别致,有什么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
1. (1)描绘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的画面。(2)早晨的喜鹊声油然引起了深闺女子的惊喜和期望,但是喜鹊声并未给她带来喜讯,却又使思妇的内心限入极度的失望和怨恨;从而使诗韵不尽,耐人寻味。
2.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开篇即唤出“孤雁”,对孤雁进行正面描写;结尾用了衬托的笔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2)作者借刻画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抒发其渴望骨肉团聚,梦想朋友重逢的真挚情感。
3. (1)“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2)曾几何时,梅花以芳心相许,“苦”字表达了相爱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诉相思时,蓦然想借多情的使者“东风”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可听说“东风”早被竹外幽香沁人的梅花迷恋住,因此,词人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闻说”,听说之意,未必是真,但在词人想来疑虑难释,强烈表露出他对梅花的爱之深、思之切。
4. (1)作者写“砌下落梅”是眼前所见之景,“拂了一身还满”是自己所做之事,但全句着一“乱”字,表面写“落梅”,实际写心情,表明了自己心情的烦乱。(2)作者用古代鸿雁传书的故事,来说家人也想念自己,会给自己来信,只不过是大雁没有把书信带给自己罢了,所以作者认为鸿雁传书的说法是“无凭”的。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极度思念的感情。
5. (1)孟诗诗眼是“断人肠”,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和伤感;王诗诗眼是“不觉有离伤”,用以抚慰友人,一扫送别之悲,而见其乐观开朗。(2)首句都不言别情,却说两地相连,有“天涯若比邻”之意,以此来宽解抚慰友人。


澧县13164003826: 高中古诗词鉴赏 要有答案的!【*简短**】 -
阙忽氨磷: 春 雨 周邦彦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答案】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拟人修辞塑造形象(“知时节……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眼见与想像)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

澧县13164003826: 古诗鉴赏选择题 一道高中的古诗词鉴赏选择题.有答案有解释. 急! -
阙忽氨磷:[答案]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________”为代称,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________传统,列为“_________”之一. 1、诗三百 现实主义 五经 记得给最佳...

澧县13164003826: 古诗词鉴赏,(答案简短一些) -
阙忽氨磷: 1、“横”这个字用的妙,“舟自横”写出了当时船只的随意停泊,也写出了当时作者的心情是进退两难的:当时想要辞官隐退,却又被逼无奈又无法辞官,写出了诗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澧县13164003826: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
阙忽氨磷: ❶诗歌分类 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 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 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澧县13164003826: 求高中唐诗宋词的简要赏析
阙忽氨磷: 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沈园相逢两不堪,钗头凤兮难难难!一对本应该是惺惺相惜、艳羡群芳的仙人眷侣却终因敌不过世俗的樊篱而近在咫尺却犹远在天边地相遥天河——“知我意,...

澧县13164003826: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详细答题技巧 -
阙忽氨磷: 1、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

澧县13164003826: 古诗词鉴赏,(答案简短一些) -
阙忽氨磷: 1、“横”这个字用的妙,“舟自横”写出了当时船只的随意停泊,也写出了当时...

澧县13164003826: 求详尽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
阙忽氨磷: 一.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也属于写景诗,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

澧县13164003826: 求高中唐诗宋词的简要赏析 -
阙忽氨磷: 先放上五篇,如果满意,我再把其余的用邮件发给您吧…….1·使至塞上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

澧县13164003826: 古诗鉴赏,(答案简短一些) -
阙忽氨磷: 1、笼:笼罩.这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2、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