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的经典语录

作者&投稿:虫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佛教禅宗历代祖师经典语录有哪些?生平最精彩的故事有什么?~

宋朝时,大慧宗杲禅师要道谦外出参学,道谦不肯,后来宗元与他同往。宗元曾告诉他说,有五件事别人不能帮忙:走路、吃饭、饥、渴、排泄。   有人问赵州禅师道:“怎样参禅才能悟道?”   赵州禅师听后,站起来,说道:“我要去厕所小便。”   赵州禅师走了两步,停下来,又说道:“你看这么一点小事,也得我自己去!”   求法也如是,别人何尝帮得上忙?言下道谦恍然大悟。   从前父子两人,同是小偷,有一天,父亲带着儿子,同往一个地方作案。到那个地方时,父亲故意把儿子关在人家衣橱内,随后就大喊捉贼,自个儿却逃走了。儿子在情急之下,乃伪装老鼠叫声,才骗走了那人家的主人,终于逃了出来。   当他见着父亲的时候,一直不停地抱怨。   父亲告诉他说,“这种功夫是在训练你的机智,看你的应变能力,偷的功夫,而这种应变的智力是要你自己掌握的,别人是没有办法帮得上忙的。”
因为在禅师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红的,柳不一定是绿的,他们从否定的层次去认识更深的境界。他们不用口舌之争,超越语言,因而有更丰富的人生境界。傅大士善慧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语句,完全是在与迷妄的分别意识挑战,以破除一般人对知识的执著。扫除迷妄分别的世界,使人进入一个更真、更美、更善的心灵境界。禅语是不合逻辑的,但它有更高的境界;禅语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涵意。   六祖曾说:我有一物,无头、无脸、无名、无字、此是何物?   神会接口答道:此是诸佛之本源,众生之佛性。   六祖不以为然,明明告诉你无名无字,什么都不是,偏偏你又要指一个名字相(佛性)出来,这岂不是多余。禅的教学是绝对否定一般分别意识;不容许意识分别来参杂其中。   在佛门中,被人们赞美为知识广博的智闲禅师在参访药山禅师时,药山问他:“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智闲禅师愕然不能回答,于是尽焚所藏经书,到南阳耕种。有一天,当他在耕地时,锄头碰到石头,铿然一声,而告顿悟。“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这就是药山不用知识来教授智闲的原因。他要让智闲放下一切知识文字的迷障,来返求自心。这种超然的教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在一般知识界里,简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这是禅的另一项特色。

禅宗思想体系的内涵、结构、核心来看禅宗的基调是以心性论为基点,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心性升华的心性学说,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贯穿于禅宗心性学说、文化思想的本质内容是:自然——内在——超越。禅宗吸取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人的自性。道家把自然规定为万物的本质、本性,是不假人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真实存在。“僧家自然者,众生本性也”。(《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禅宗认为,“自然”就是众生本性,也就是佛性。这也就是把佛性界定为自足完满、纯真朴实的生命本然。人的本性既然是自然的,也就是内在的,是内涵于人身的本质性存在,既非外在的神灵所赋予,又非通过超越经验、违背人性的作为所获得的,同时也是各种外在因素所不能消灭的。人的内在自性是生命的主体、成佛的根据。人的现实感性生活是自性的外在作用和体现,人转化为佛是自性的发现,是由此而生的精神境界的显现。人的自性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因为内在本性是清净、圆满、纯朴、觉悟的,是离开一切现象,有别于人的外部表现的。如何实现超越?禅宗认为修禅成佛,就是见性成佛,就是向自己心性去体认,识得自性便成佛道,便是实现了超越。禅宗强调佛就在心中,涅槃就是生命过程之中,理想就是现实生活之中。这样,禅宗就把彼岸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把对未来生命的追求转换为内心反求。由此禅宗反对舍弃现实感性生活扭曲自性去寻求超验,而是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坛经》),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超越意义,实现理想精神境界。禅宗公案中的“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法演语录》卷下)就是提倡心灵沟通,要求会心体悟。禅宗要求以“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密庵语录》)中体会禅道,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祖堂集》卷三)中发现禅意。禅宗要求从青山绿水中体察禅味,从人自身的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体验禅悦,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禅宗提倡内在超越,这种超越意识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包括了超越对象、超越方法和超越结果几个方面,这里着重论述超越对象和超越结果。为了追求解脱,成就佛道,禅宗设计了一套消解人们心灵深处的紧张、矛盾、障碍,超越二元对立的方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从自然中分裂出来的独立实体,向往与自然同样具有永恒性、无限性,向往与自然的同一是人类最深沉、最根本、最强烈的内在愿望。生命现实与美好愿望并非一致,生命短暂与时间永恒、生命个体与空间整体、生命主体与宇宙客体等一系列人类所面临的矛盾,是禅宗的超越对象,超越目标。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最能激发人内在心灵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禅宗以“无生”思想来泯灭生死界定,超越生死的时间界限。“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永嘉证道歌》)“无生”,指一切事物是无实体的、空的,由此也是无生灭变化的。这是要求转变观念,从生灭的现象中看到无生无灭的本质。生灭是短暂的,无生无灭是永恒的,从悠悠生死中了悟无生,就是在短暂中体认永恒,消除短暂与永恒的隔阂。个体生命的认识和实践等多方面的有限性与宇宙空间的无限性的矛盾,也是引人困惑不安的永恒性课题。禅宗通过无限扩张个体心灵的作用来摆脱个体生命的局限,进而消除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心境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同上)这是说只要人的心境明净透彻,就能周遍宇宙万物,从而在内心实现泯灭内外的超越,使有限与无限在个体心灵中相即圆融。由生命与万物、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而引发的物我、有无、是非、善恶、真妄、苦乐等一系列的差别对立,是又一使人产生烦恼、痛苦的根源。这也是禅宗大师们所著力寻求解决的一大问题。他们继承道家的思想,通过直观宇宙本体(道、无)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宣扬“本来无一物”(《坛经》)、“本来无事”以消解矛盾,称“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忘情,情忘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禅门师资承袭图》)即一个人了悟万物如梦如幻,一切皆空,做到忘却情欲,超越自我,也就不存在生命与万物、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了。为此,他们特别强调“无念”的重要性,“念”,指妄念,要求人们不被纠缠于种种差别的妄念所迷惑。 要之,达摩至惠能,其间二百五十年,本宗所举扬之禅风独树一格,祖师语录常引经据典,提示整体佛法,不堕于宗派之对立,可称为禅宗之成立时期。南岳、青原以至唐末五代,其间二百五十年,南宗禅一枝独秀,于思想层面而言,摒除语言文字之葛藤,建立‘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之精神;于实际生活上,建立以僧堂为中心之禅院规制;于禅法之弘传、演布方面,更以灵活生动之机法接引学人,以棒喝拂拳之机用宣扬宗风。久之,乃渐成五家之分立。此一时期,可称为禅宗之发达时期。两宋三百二十年,临济宗复衍出黄龙、杨岐二派,而成为我国禅宗之‘五家七宗’。其中,黄龙派后来由荣西传至日本;杨岐派自杨岐方会后,陆续有五祖法演、圜悟克勤、大慧宗杲等大扬禅旨,蔚为禅之主流。又曹洞宗系统之宏智正觉与临济宗系统之大慧宗杲各倡默照禅、看话禅。于此一时期,诸教融合导致三教一致、教禅调合、禅净双修之倾向,本宗渐失其独立性格,是为禅宗之守成时期。元明乃至清乾隆之世,其间四百五十年,为禅宗之衰颓期。其间虽有海云印简、万松行秀、破庵祖先、无准师范等一代宗师相继崛起,然就一宗之大势而言,毕竟已呈儒道释调合、教禅一致之定局。近代禅宗大师首推虚云和尚(1839~1958),于其百二十高寿中,一生弘法不懈,广建丛林,竭力振兴禅宗,维系六祖以来之法脉;传世着述有虚云和尚法汇、虚云和尚禅七开示录等。 要之,本宗与其他诸宗之相异处,在于不立正依之经典,即使引用经典亦为一时之方便施设,最主要者莫过于依佛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为在不涉思惟计度之情形下,外加学问修证之功,以明取本心之故,乃有清规之创设。尊宿、大众于一定之规矩下,定时起卧、打坐;尊宿为大众开示诸佛列祖之机缘以提撕之。又阅读经典虽非要务,然仍以楞伽、维摩、金刚般若、首楞严等诸经为众经之核心。古来尊宿亦遗有语录,成为后世禅徒习禅悟道之重要参考资料。 “现身成佛”与宗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之语大同,仍须断惑,方能证真,方可了生脱死。若谓现生即已三惑[1]净尽,二死[2]永亡,安住寂光,了无事事,则为邪说,为魔话。(复温光熹居士书一)[1] 三惑:即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2] 二死:即分短生死、变易生死。摘自印光大师《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2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 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无染无所着,无想无依止。体性不可量,见者威称叹。 ----- 大方广佛华严经 4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5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6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7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8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9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10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1 一微尘中入三昧,成就一切微尘定。
而彼微尘亦不增,于一普见难思刹。 ---大方广佛华严经·贤首品 12 无染无所着,无想无依止。体性不可量,见者威称叹。 ----- 大方广佛华严经 13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14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15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波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16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17 出入云闲满太虚,元来真相一尘无。 重重请问西来意,唯指庭前一柏树. ----赵州禅师 18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19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需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20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2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SPAN></SPAN>22 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23 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24 有忍乃有济,无爱亦无忧 25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尔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禅学

接下来跟你们讲点禅学,也是作为今天课的收尾,因为师父是弘扬心灵法 门的禅文化,师父告诉你们,禅学真的是非常有智慧。禅学说,一斩一切斩,一染一切染。一斩一切斩,就是把烦恼等一切东西一刀斩下去,把一切都斩断。一染一切染,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你今天穿了一件白衬衫,你哪怕染上一点点的脏,整件衣服都是脏的,不能穿了。所以,你们现在的心里不能有一点点污染,不能有一点点坏的东西,你哪怕有一点点坏的东西,你就不是个好人,因为你有污点了。

要懂得,佛心与众生心不二。你们今天所有的人,佛心和众生心都是平等的,没有不一样的。佛在传播大光 明 心、大悲心、大爱心,冥阳两利,即现光 明啊。就是说,佛菩萨在人间传播的是明 心,什么叫光 明 心啊?大明 心,就是你的心中是宽大光 明之心啊,所以人家说这个人的心很光 明,这个人的心很阴暗。

你们去看好了,一个好好的人,笑起来很灿烂,一个阴暗的人,笑起来就是冷笑。学佛人不能这样,我们这里有一位过去做善事做功德的人,他曾经很努力,帮人家做了很多好事情,后来心中阴暗了,经常背后说人不好,做坏事,阴暗面就显现出来,看见了吧?因为他的心转变了,才会转成黑 暗。所以要明白,大明 心就是心要光 明,我没有什么暗的,我开心是这样,我不开心也是这样,光 明不黑 暗,有了光 明,就没有黑 暗,有了黑 暗的地方,一定没有光 明。

要有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要慈悲人家。要有大爱心,什么叫大爱?佛菩萨说,把所有的老人都看成是你的长辈,把所有的晚辈都看成是你的孩子。小爱心是什么?这是我的儿子,这是我的女儿,这是我的,那是我的。冥阳两利,即现光  

明  心。什么意思呢?就是学佛既要让在阳间的人得到利益,又要让冥府的众生得到利益啊,这就是冥阳两利。即现光 明 心,这个光 明是照遍世界宇宙万物大地的,明白了吗?所以,任何一个学佛的人,是既帮了自己,又帮了自己的故人祖 宗啊。你们现在念小 房子,是不是冥阳两利?

老老实实做人,会有一颗恒心。一个老老实实做人的人,一个实实在在做人的人,他会有恒心,你们去看,不声不响、老老实实一直在做事情的人,这个人一定有恒心的,你们还没有感觉吗?如果一个人夸夸其谈,跑过来说:我度了多少人,我怎么样了,我付出了,这种人是没有恒心的。有些人刚开始到师父这里的时候,又是跪,又是忏悔,痛 哭 流 涕,到了最后人都不见了,有什么用啊?老老实实地学佛,诚诚心心地学佛,这个人才能得到恒心啊。恒心常驻,这个人才能学好佛。

修成正是不平凡的。一个人修心修到后来,越修越正,是不容易的,因为修心很容易走偏差,因为人不正他就偏了。你今天想不通了,你一定偏了;你觉得人家都在欺负你,你已经不正了。因为你把人家想成都在欺负你,实际上人家只不过跟你讲一般的理论常识,没有欺负你,而你自己以为人家在欺负你,那么是谁欺负谁啊?是你在欺心。就算人家在欺负你,你也不应该把人家看成是欺负,为什么?这是给我的增上缘啊。他修得不好,他有报应的,你为什么要去生气呢?这么简单的道理,实实在在的人间道理,你为什么想不通、想不明白呢?

要改无明习性。无明习性是什么?不明白,还要以为自己明白,很多人不懂装懂,那就是无明习性。你们今天很多事情都不懂,没有听到过,没有碰到过,这不是无明吗?不明白,不明白的时间长了,就会有坏习 气来了。看见人家都在抽烟,唉,我没有抽过呢,我来抽抽看,一抽上瘾了,不是成习性了吗?很多小孩子从小依赖着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很自私,为了各自的感情离 婚了,刺伤了孩子的心,孩子一下子就傻掉了:妈妈怎么从此以后不理我?我怎么一下子没有了父亲?你没有碰到过啊,所以你才无明啊。你不明白啊,爸爸妈妈没有做错事情啊?爸爸妈妈害得这个家还有吗?一个人没有智慧,学什么佛啊。

接下来跟你们讲点禅学,也是作为今天课的收尾,因为师父是弘扬心灵法 门的禅文化,师父告诉你们,禅学真的是非常有智慧。禅学说,一斩一切斩,一染一切染。一斩一切斩,就是把烦恼等一切东西一刀斩下去,把一切都斩断。一染一切染,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你今天穿了一件白衬衫,你哪怕染上一点点的脏,整件衣服都是脏的,不能穿了。所以,你们现在的心里不能有一点点污染,不能有一点点坏的东西,你哪怕有一点点坏的东西,你就不是个好人,因为你有污点了。

我今天有点缺点,有点毛病,我一刀砍断,我从此以后就不干了,你就是个好人了,放一点点脏的东西在身上,你是不是个脏的人啊?举个简单例子,刚刚洗完澡,很多孩子洗澡不洗脸,弄点眼屎跑出来,你说这个孩子脏不脏?全部洗干净,那才是个善良的人。要懂啊,学佛真的不容易,千头万绪的烦恼要一刀切,为什么要对这些肮 脏的东西流连忘返呢?没有了,就没有了,过去他害过我,我不想听了,我不想回忆了,从此以后忘记了就没有了,我为什么要把过去那些不好的东西还放在心中,还不停地去回忆呢?犯傻啊。

一即多,多即一。什么意思啊?一个一,就是很多的,听得懂吗?我今天掌握了一个法  门,实际上我就掌握了所有的法 门;多,再多的法 门,你学到最后,万教归一啊,这就叫一即多,多即一。所以,师父叫你们一门精进,学到万法。你只要考上了大学,你在大学里又不是学一门功课,很多门课程都在学嘛,对不对?你考不上大学,你什么都学不到。师父跟你们说,一门精进,学到万法,万法无绪,因为万法没有头绪啊,你这个学点,

那个学点,你什么法都学一点,最后十八般武艺样样稀松,你没有一样东西学得到的,所以叫万法无绪,怎比一法啊。什么武功都会的人,没有一样东西是拿得出手的。你们去看好了,过去武林里,这个人刀叉剑棍什么都会,舞剑很像样子,人家来了个专门舞剑的,啪啪两招把他打下去了,然后他又用他的三节棍,在还没有打之前,响得不得了,结果被人家专门舞棍 子的人两下子就干下去了,没有一样东西你是拿得出手的。你只有一门精进,我就学心灵法 门,我把心灵法 门融会贯通了,里面的理论我可以讲得头头是道,我什么都懂,你说你不是学到更多了吗?难道师父的心灵法 门里面没有其它法 门的东西吗?博采众长啊,菩萨的佛法,原来是同出一辙啊。

我们是艰苦的求佛人,求佛人非常艰苦,不苦的话,我们怎么样能够成为一个求佛人呢?每天苦苦地洞察这个世间的真 相,我们每天都在苦苦地想,却想不明白,为什么我要吃这么多的苦啊?为什么别的人家好?为什么我的家好,那家却不好?想来想去,想不明白,为什么今天我跑到澳洲来?我为什么要嫁给他?

我为什么要结婚两次啊?苦苦地在人间去洞察这个世间,找啊找,想找到一个真 相,找得到吗?却难找出人间的真 理。人间本来就是让你来过路的,本来就是让你来走一遭的,很短暂,很快地来,很快地走。看看我们的长辈,想想我们的小辈,看看你自己,你就知道,时间过的很快,你已经几岁了?对不对啊?

修行越深,修行修得越来越深的人,做人越要谨慎,越要谦虚。师父有两个座右铭,一个是“无欲自然心如水”,不要有欲 望,你的心就平静了;还有一个是“如履薄冰”,学佛像走在薄薄的冰上一样,稍不留神的话,你就会掉入万丈深渊。魔是怎么来的?就是学佛没有学好,才成为魔的。学佛人不能说人家是魔,说人家是魔,你就是魔;骂别人的人,你就是个坏人。要懂啊,师父看你们很可怜,要懂得,知梦得梦,你知道 人间是一个梦,我们要在人间借假修真,我们就得到了这个梦,让它真 实地在我们的身边,醒过来一天,看到自己真 实地活了一天,那你就是知梦得梦。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希望大家智慧更加要圆融,学佛更加要精进。




学校励志语录经典短句
14、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15、一个成功者只知抱定理想,向前行进。16、莫放松点,莫轻视微。17、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18、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19、活着就要学习,学习不是为了活着。20、一分的浮躁,一分的...

激励学习的励志语录
鼓励学习的经典语句 激励学习的句子 1. 勤奋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奋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 达·芬奇 2.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 郭沫若 3.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 茅以升 4.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 屠格涅夫 5. ...

勤学语录经典短句
勤学语录经典短句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丘《论语》 2、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3、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4、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5、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6、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7、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学习励志句子经典语录
9、沉湎于希望的人和守株待兔的樵夫没有什么两样。10、春秋时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说明,学习是要经过思考的,否则将一事无成。思考后就能得出学习成果,说的是非常对的。

终身学习的经典励志语录 【分享】
学习励志经典语录 1、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2、勤者读书夜达旦;青藤绕屋花连云。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3、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4、如果圆规的两只脚都动,永远也画不出一个圆。 5、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

中学生必学的孔子经典语录
孔子经典语录: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

励志学生语录
学生励志经典语录 1、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别林斯基 2、所有的错误都是在绝对正确的信念下铸就的。——李嘉诚 3、人的品格可能在重要时刻才表现出来,但绝对是在无关紧要时形成的。4、真正的人是在权力、地位、金钱、财产等堆砌的基座倒塌之后,...

学习成长的句子经典语录
学习成长的句子经典语录 1,所谓的成长,其实就是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并接受他,面对他,无论将来会遇到谁,生活都是从遇见先开始的。2,生活逼迫你去,学习,去思考,然后就是所谓的有所成长。3,所谓成长也许就是将哭声调成静音的过程,把情绪收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个人学会坚强。4,所谓成长...

关于求知的名人经典语录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 73、一首伟大的诗篇象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雪莱 74、一个作家阐述的真理比别人更少,仅仅因为他讲述了更多的真实,这是永恒的规律。--麦考莱 关于沟通的名人经典语录 1、鼓励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别人。--马克·吐温 2、当你思考准备说什么的时候,就...

学而知之 困而知之 意思?求解释,谢谢
“学而知之,困而知之”意思: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出处:春秋时期·孔子所著的《论语·季氏篇》原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白话译文: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

改则县19695885635: 金刚经禅语录金刚经经典禅语 -
费怨复方: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经典二:不可说.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

改则县19695885635: 说些佛教,禅学的名言. 或简述 简单的佛理. -
费怨复方: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

改则县19695885635: 求禅家经典语录 -
费怨复方: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

改则县19695885635: 佛家经典禅言.别说不可说..
费怨复方: 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改则县19695885635: 一天,一年,一生,禅语句子 -
费怨复方: 出自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这首《天真的预言》 翻译过来,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诗句: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双手握无限, 刹那是永恒.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一树一菩提, 一叶一如来. 天真的预言, 参悟千年的偈语. 意思是生活的一切原本憨范封既莩焕凤唯脯沥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

改则县19695885635: 能给一点佛学或者禅学的语录么 要文言文那种! 关于人生,或者哲学的语录! 谢谢 -
费怨复方: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造塔功德经》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

改则县19695885635: 人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生活本如此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费怨复方: 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改则县19695885635: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费怨复方: 是一句佛语,意思是人应该看淡外在的一切..淡泊名利等等的一些,因为它们不会跟随你永久的..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改则县19695885635: 禅宗的禅学精神 -
费怨复方: 禅宗思想体系的内涵、结构、核心来看禅宗的基调是以心性论为基点,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心性升华的心性学说,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贯穿于禅宗心性学说、文化思想的本质内容是:自然——内在——超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