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时候要十年寒窗苦读才能去考科举呢?时间好长啊!!

作者&投稿:后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古时候要十年寒窗苦读才能去考科举呢?~

在许多古装剧或穿越小说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一个场面,年纪轻轻的状元郎身披红袍,骑着马被许多小厮拥簇着游街或衣锦还乡。那我们就不禁疑惑了,不是说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么,为什么状元郎都这么年轻,是就一个呢还是所有的古代状元郎都是这么年轻的呢?
其实影视剧、小说中的场景大多数是臆想的,虽古代也有年轻的状元郎,但那也是少数,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杨廷和。古代科举制由隋唐起到清末运行了一千多年,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而这些状元最小的九岁,最大的其实多岁,平均年龄为三十多岁。而按照他们七八岁才开始读书启蒙算来,那他们大多数都是都是寒窗苦读十几年以后才科举考上状元的,那为什么要苦读这么久的书才考科举呢?那就要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的实行方式和过程说起。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但由于也是初创不久,依旧还有些许漏洞,取仕有些偏向年轻人。唐朝科举主要分明经、进士两科,明经重帖经、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能中试。进士则注重诗赋,而作诗赋就需要天分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跟李白一样“斗酒诗百篇”的,故进士科及第很难。对于这样的情况,当时就有流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了。

而到了宋元时期,科举制大题跟唐代一样,但也做出了一点改变。最主要的改变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中王安石对科举制做出的改变,变法取消了诗赋、贴经、墨意等,专门以经义、论策取仕。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在这样的情况下,科举就变得更加精益求精了,随之而来的就是难度也上升了,故科举人士的年龄可能就又上升了。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更加规范化,制度也更加完全。明清时考科举须经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童试通过者叫秀才,方可参加乡试,乡试合格叫举人,举人再参加会试,录取者称贡士,皇帝最后对所有贡士进行殿前考核,称之为殿试。试想,其中任何环节卡住了,那你重考还需再等三年,即便熬到最后还不一定就能考取状元,因为名额只一个。

同时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明清的科举制变成了八股取士制度。这使得读书人都只知埋头苦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悟性变得不是很重要了,只要记得住背的出就行了。而相比于年轻人,多背了好几年的人就有明显的优势了,所以到明清时期年龄大的考中的比例又增加了,毕竟活得久背的久。

首先你得明白状元是什么,它是殿试(皇帝亲自主持)一甲的第一名,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古人幼儿读书,因朝代不同科举制度略有差异,以明清为例,须经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童试通过者叫秀才,方可参加乡试,乡试合格叫举人,举人再参加会试,录取者称贡士,皇帝最后对所有贡士进行殿前考核,称之为殿试。试想,其中任何环节卡住了,那你重考还需再等三年,即便熬到最后还不一定就能考取状元,因为名额只一个。

谁说的你一定要苦读十年,只是说考试的过程比较长而已,不一定在考试之前都读了十年的书,具体的情况你要了解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最为完备,我们就说一下明清两代的科举情况吧。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要经过三个层次,四次考试,每一个层次开考的时间是三年,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童生考中了秀才,你要再过三年才可以无参加乡试考举人,举人中了再过三年才能去参加会试考状元进士。会试又分为考场考试和殿试两种。具体参见下面的详细解释。所以说至少也要考试十年,所以也称为十年寒窗苦读,十年能够考得中的那还是不错的了,好多的人考试了几十年还连个举人都没有考中啊。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
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

长么? 跟现在比起来算短的了 小学六年 初中三年 高中三年 光这些念完就十二年了

那只是个笼统的时间,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也考不上,有的人可能不到十年就能考上

那只是一个比喻啊 说明当时读书的艰辛

那只是一个比喻啊 说明当时读书的艰辛
也有天才啊 像甘罗就是小小年纪就当宰相了啊
其实想想和我们也差不多吗


十年寒窗苦读书是什么意思
形容古代读书人寒窗苦读书,而终于取得功名。也作“十年寒窗苦读日,今朝金榜题名时”。出自元代高明《琵琶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以“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来激励读书人努力刻苦做学问,总会有结果。 “十年寒窗”是虚拟,意指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并非真的十年。

农村俗话"十年寒窗无人问",讲的是什么意思?
对方认为你的家庭中不会出现优秀的人,结果没想到孩子却成为了重点大学的学生之后还考中了研究生,可以完成一个大城市立足,这个时候巴结的人就是比较多的。只能说人性就是如此,每个人都想做一些对自己未来有益的事情。在这个时候,考生以及其父母都要稳住,气不要表现的太过于猖狂,不然也会被人背后...

寒窗苦读十年书
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以“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来激励读书人追求做大官、发大财。“十年寒窗”意指要通过艰辛的努力,十年并非实数。刘祁《归潜志》卷七:“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辨析]也作“十年窗下”“十载寒窗”寒:指生活过的辛苦 ...

十年寒窗苦读书下一句是什么
寒窗苦读十年书下一句是“一朝金榜题名”。完整句子应该是“十年寒窗苦读日,一朝金榜题名”,也可以是“十年寒窗苦读日,今朝金榜题名时”。“十年寒窗”是虚拟,意指要通过长期的努力,而不是真的十年。“十年寒窗苦读日,一朝金榜题名”形容古代读书的人寒窗苦读书,而终于取得功名。“寒窗苦读”...

古代有哪些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精彩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

十年寒窗是什么意思?
寒窗:冬天在寒冷的窗前读书。形容长年刻苦读书。结构:偏正式成语。词性:中性成语。出处:元·刘祁《归潜志》第七卷:“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示例:那边一个人却愁眉苦脸,发出‘~’付流水的慨叹。 ——魏巍《路标》。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十年时间闭门苦读。近义词:十年...

封建社会读书只需寒窗苦读十年就可以了,可现在要读十几年,我觉得在旧...
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人选者只有于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比起今天的教育,那个的录取率可是超低的。而且科考意味着进入官场,封建官场可不是好玩的。没有今天的纯业务性职位(...

十年寒窗是什么意思
4、十年寒窗是形容学生时代的艰辛,是个估量的平均时间人从开始读书学文那天起,到离开学校那天止学而有成的人,学习的时间有的不要十年,有的不止十年短短的几个字却涵盖了时间,境况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三方面的概念。5、就是读了十年书的意思因为过去为了功名而刻苦的读书人比较贫寒,基本上大门不...

十年寒窗的生肖是什么肖
十年寒窗的生肖并不是特指某一个生肖,因为“十年寒窗”这个成语本身与生肖没有直接关联。“十年寒窗”是一个成语,源于古代,用来形容一个人长时间地、勤奋地苦读,通常是为了求得功名或学问上的成就。这里的“十年”并非确指,而是一个概数,表示时间之长;“...

十年寒窗苦的下一句是句是什么?
努力的时候很艰辛,但并不为人所知。等到取得功名的时候,天下人都知道了。3.高明简介:高明(约1305~约1371) 元代戏曲家。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受业于县人黄溍时,成古典名剧《琵琶记》。元代戏曲作家。瑞安属古永嘉郡,永嘉亦称东嘉,故后人称他为高东嘉。他的长辈、兄弟均能诗擅文。他...

莱城区14730215893: 为什么古时候要十年寒窗苦读才能去考科举呢?时间好长啊!! -
雷勉止喘: 谁说的你一定要苦读十年,只是说考试的过程比较长而已,不一定在考试之前都读了十年的书,具体的情况你要了解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最为完备,我们就说一下明清两代的科举情况吧.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要经过三个层次,...

莱城区14730215893: 为什么说古人要苦读十年?他们也分小学和中学吗? -
雷勉止喘: 各朝有所不同,以下为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小学------考秀才 中学------举人 大学------进士.

莱城区14730215893: 为何古人可以十年寒窗苦读,今人却只能得过且过? -
雷勉止喘: 古人读书,八岁启蒙,十年苦读,历经县考、乡试、会试、殿试,一朝成名考中,这一辈子就拿下来了.所谓“十年”,只是泛指.没有个十年八年,也学不到多少东西.苦读十年也不一定就能考上,有的考了一辈子也考不上.老秀才多了.只是攻读有限的书.因为古代是“分科取世”,故称”科举”.现在“考公务员”,不需要真才实学,关系是第一.学不学没啥大劲.你如果是硕士,博士,机关里还站不住脚呢!军队里的博士,干不了几年就得滚蛋!

莱城区14730215893: 古代教书先生教什么?学生上几年学才开始自学,开始十年寒窗苦读? -
雷勉止喘: 古代也差不多应试教育,国家考八股那就八股,不过核心是四书五经,考官出题也不会脱离出这个范围,必须出自四书五经.学生上学也是不同的,可以考童生,考县学,秀才,举人,进士及第.大部分是在家自学,只有小时候会请先生上私塾.

莱城区14730215893: 辩论:今天我们还需要像古人一样苦读吗?(我是反方) -
雷勉止喘: 不需要了,古时候是古时候,现在是现在.古代书籍就少,书的质量也很差.古人为什么苦读,十年寒窗苦,为的是什么,卖与帝王家.现在流出的苦读典故大部分是为了当官之类的吧,那他们苦读的都是些什么书,为什么苦读.现在已经没有帝王家了啊, 现在可以看的书太多了啊,你不喜欢语文可以看数学,不喜欢数学可以学音乐.而古人呢,苦读的就只能是那么几本而已了呀. 正方肯定拿高考来举例子,说什么竞争激烈,不苦读就不行之类的.想想古代科举和现在高考...古时竞争完全

莱城区14730215893: 如果在古代,拥有怎样的条件才能进京赶考? -
雷勉止喘: 以明朝为例,来谈谈一个学子如何赴京赶考.首先,不是所有人都能赴京赶考的,要想赴京赶考,先要县试开始.1.县试:考试地点:县城考试时间:二月(三年两考)由各县县官主持,本人向本县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三代履历...

莱城区14730215893: 科考会维持九天九夜,古代科考制度有多么严格? -
雷勉止喘: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参加考试的考生是要经历9天9夜的时间,才能够将全部的试卷都给答完,而在这期间,考生们只能够待在自己的屋子中,所有的活动都只能够在这个小屋中完成,就算是外面发生了天大的事情也是不允许出来的,直到考试完成之后才能够出来.因为考试的时间比较长,有一些考生会自己给自己备足一些粮食,同时朝廷也会给这些考生去准备一些日常的用品. 在古时候,贫穷的人想要出人头地,只能够走科举考试这条道路,但是因为这场考试是在全国内进行选拔的,所以说有着非常大的竞争力,而且有许多人都会因此而被刷下去,很少会有人能够金榜题名,因为毕竟当时状元只能有一个.

莱城区14730215893: 读书死,死读书,读死书.急死人了~大哥大姐们,古时候有一个秀才,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反而越来越傻,乡亲们纷纷取笑他,有人送他一句话:读死书,死... -
雷勉止喘:[答案] 读死书指的是:读书死记硬背. 死读书指的是:读书读得十分“死”,不会变通、灵活应用. 读书死指的是:只会读书,不加入自己的思考,十分死板.

莱城区14730215893: 阿基米德有哪些故事 -
雷勉止喘: 二千一百九十年前,在古希腊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国,出现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叫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阿基米德的一生勤奋好学,专心一志地献身于科学,忠于祖国,受到人们的尊敬与赞扬.阿基米德曾发现杠杆定律和以他...

莱城区14730215893: 读死书 死读书 读书死 的意思各位帮帮忙,急~~~~!古时候有一个秀才,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反而越来越傻,乡亲们纷纷取笑他,有人送他一句话:读死书,... -
雷勉止喘:[答案] 读死书:读那些腐朽顽固的书,或是非常极端的书, 死读书:会使人溺于读书,除了读书之外找不到可做的事情, 读书死:只能成为一个书呆子,即所谓的“越读越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