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有关彝族舞蹈的资料?

作者&投稿:才旦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知道彝族舞蹈的起源?~

花鼓舞
家乡峨山彝族自治县,是解放后第一个民族自治县,其民族民风纯朴墩后而诱人……比如花鼓舞,如今已从山里传到城里,甚至是成了本县每年必办的盛大的节日,然而其具体源于何时,在什么时候出现和产生,均无史书记载。仅凭口传和当地人一代一代传承,据调查了解,有关其起源和产生主要有民间传说和外来文化影响两种说法。

民间传说:古时,有个能歌善舞的彝族美丽姑娘,有一天,她在洗瓦罐,无意间拍打了罐口,瓦罐便发出了咚咚的声音。她觉得很好听,在上山砍柴时便取回了一根空心树,蒙上羊皮,用木棍一敲,其声音特别悦耳动听。从此以后,彝族人民就有了自己的鼓和跳花鼓的活动,彝族后人为纪念花鼓的发明者,就做了一个牌位,上书“有感花鼓娘娘之牌位”,每在跳花鼓是须杀鸡献牌位,举行仪式,并成立“花鼓会”,这个有关峨山彝族花鼓舞起源来历的美丽传说,虽然没有确切的史书记载和可以证明其真实性的有力证据,但从中体现出了彝族人民的一种精神依托和崇敬祖先的意识愿望。也说明峨山彝族人民是一个崇尚劳动、崇尚智慧、崇尚创新的民族。

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据考证和现在普查结果表明,峨山彝族花鼓舞最有可能是与安徽“凤阳花鼓”结合的一种彝族文化艺术形式。两者所使用的道具鼓几平同辙,鼓都是以悬挂腰际为主。另外,从彝族花鼓舞中的汉语唱词和花灯曲调来看,如:“听唱凤阳花鼓”、“听唱云南鼓”、“唱灯满来红似火,唱灯丑来包含些”、“金童玉女两边站,一对白鹤摆面前”、“鲁班师傅来瞟梁”等等,都是彝族花鼓舞吸纳汉文化的表现。从彝族花鼓舞本身的舞蹈语汇特征来看,主要以彝族的另一种民间舞蹈“跳乐”动作为主,如“左右打花”、“左右前后跺脚”、“翻身点脚”、“对脚”等许多基本的舞蹈动作和语汇。由此看来,峨山彝族花鼓舞中有着不可分割的汉文化艺术成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峨山彝族花鼓舞是汉彝文化交融的结晶。这也说明,某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产生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它是多种文化互相交融、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本族人民长期的继承和发展创新的结果。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包含和发展是某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产生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和结合形式。正因为这样,勤劳聪明、正直开朗、热情奔放的峨山彝族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对生产生活、社会自然的理解与热爱以及表达内心的热情和需要,才创造出了如此富有魅力的、丰富多姿的彝族花鼓舞艺术。

《彝女情殇》是一曲跌宕起伏的悲歌,展示出人间情爱的珍贵难求;这是一个源于历史的故事,写真了一个民族的气运苍桑!
  她铭记于云贵高原上乌蒙山深处的一壁绝崖。三百年前,在那面绝崖上,一个彝族少女钉上了348根木桩,从下到上爬高400多米,战胜巨蟒袭击,扫清拦路毒蜂,勇斗群猴苍猿,胆气之高,须眉难比;意志之坚,钢铁不及!至今走到崖下,仰望绝壁,木桩尤在,已化为与岩石同色,可算是与天同寿,与地同庚,令人肃然起敬。

彝族舞蹈  彝族的民间歌舞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
  《打歌》:包括“打跳”、“跳脚”、“左脚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乐”)等圆圈舞,流行于云南省西部与四川省凉山交界地区、云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邻的其他少数民族之中。自娱性舞蹈《打歌》与汉族古代的《踏歌》极为近似。现存于云南省巍山县巍宝山文昌阁,绘制于清代乾隆时的《踏歌图》便记录了当地的舞态。每当节日和喜庆之时,人们挽手围圈,载歌载舞或随乐而舞,舞蹈始终以下肢动作为主。
  《跳弦》:因舞者双手持“烟盒”边敲边舞,故也被称为《烟盒舞》。《烟盒舞》流行于云南省中部和南部红河、石屏、建水等地彝族支系尼苏人居住地区。舞蹈分为“正弦”和“杂弦”两类。“正弦”融双人自娱性舞蹈与表演性舞蹈为一体,主要传统段子有《哑巴砍柴》、《鸽子度食》等,舞姿优美轻盈、活泼风趣。而“杂弦”则是在“正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表现人物、具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小品。其中《哑巴摸鱼》、《童子拜观音》等具代表性的节目达百余种。当地所流传的“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的口头禅,可说明《跳弦》在人们生活和心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罗作》:也称《罗索》,是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苏人中的另一种圆圈舞。曲调欢愉跳跃,节奏鲜明而强烈,伴之以快速摆手、错步、踏脚等舞蹈动作,特别受到青年们的喜爱。
  《跳三弦》:也称《大三弦》、《跳月》,是云南省中部地区彝族支系阿细人、撒尼人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在大、中、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的竹笛伴奏下的《跳三弦》,是“火把节”不可缺少的舞蹈。
  披毡舞》:是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披毡为道具,通过双臂的伸展、收拢、摆动与身体旋转,来模仿鹰、熊的姿态。该舞现已成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以上五种类型的彝族民间舞蹈,如剔除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传统民间舞蹈所作的修饰,还原到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彝族远古时代模拟动物的情态,看到反映人们劳动生活的原始而古拙的舞姿。前四类舞蹈源于彝族古代生活,第五类模仿鹰、熊的舞蹈,可能与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这类动物模拟舞蹈,动作优美、高雅,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从祭祀仪式中分离出来,并不断添加着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使之成为今天专供人们欣赏的表演舞蹈。
  在彝族人民欢庆年节期间,我们还可以看到来源于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马》、《高跷》。现代彝族的《高跷》保留和发展了它的杂技特色,在高度上远远超过了汉族《高跷》,但却未能接受汉族《高跷》的舞蹈技艺。
  在彝族人举行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仪式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木鼓舞》、《铜鼓舞》、《羊皮鼓舞》等。这些舞蹈均由巫师“毕摩”和“苏叶”表演,在击鼓的同时,他们以迅速摆动双肩、胸、胯为主要舞蹈语汇。此外,在“跳宫节”表演的《跳宫》、《跳麒甲》等舞蹈中,仍保留着古代狩猎、部落间战争的痕迹,以及战士出征、作战、胜利凯旋的祭祀仪式和舞蹈场面,以此来表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和歌颂。这种人们手持器械的舞蹈,与羌族的《铠甲舞》在表现形式上大致相同。
  现经加工并搬上舞台的著名舞蹈《红披毡》、《阿细跳月》、《快乐的诺苏》等。以跳跃欢腾的旋律表现了彝族人民生气蓬勃的生活而蜚声艺坛。


彝族火把节跳的舞叫什么?
在火把舞的表演中,舞者们会手持火把,围着火堆跳跃和旋转,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火把的火焰随着舞者的动作跳跃,与舞者的热情形成完美的呼应,使整个场面显得异常壮观和热烈。总的来说,火把舞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彝族人民生活和信仰的体现。通过火把舞,我们可以感受...

彝族火把节传统歌舞介绍——“朵洛荷”?
7. 舞蹈层面上,“朵洛荷”是一种古老的女子集体舞蹈形式,舞步分为自由子(散拍)和固定拍子两种。8. “朵洛荷”舞的韵律特点在于舞情而非舞动,不强调舞步形式的复杂多变和技巧。9. “朵洛荷”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彝族与火的关系史的伴随物,也是珍贵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10. 若想了解更多...

彝族火把节跳的舞叫什么?
朵洛荷的介绍如下:中国彝族达体舞是彝族人民在劳动中自创的舞蹈,动作优美。达体舞凉山彝族达体舞属民间舞蹈之一。彝语“达体”为“跺地”之意。达体舞在凉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以及较高的娱乐性。达体舞种类繁多,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名称,如“锅庄舞”、“蹢脚舞”、“...

彝族舞蹈特点有什么
彝族舞蹈特点如下,可以把火定位为彝族舞蹈文化的象征符号,彝族舞蹈风格相当的豪迈,几乎都是大开大合的那种,观看体验感强,舞蹈编排有节奏,代入感强,服装风格也具有彝族特色。

彝族火把节跳的舞叫什么
彝族朵洛荷舞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即火把节)活动中的主要项目。此舞是在火把节的第二天举行。以自然村为单位,姑娘们穿着艳丽的服装聚集到宽阔的草地上,自动围起一个个圆圈,或手拉手,或互相牵着头巾,打着黄伞,踩着细碎而富有韵味的舞步。由领舞者领唱民歌朵洛荷,其他人齐和,一般有几十圈,...

彝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01 彝族舞蹈大多属于动态舞蹈,其舞蹈造型并不十分雕塑感强烈,但一般彝族舞蹈都具有高原舞蹈“一顺边”的特点,因为最早的彝族部落居住在高原或山地上。02 彝族舞蹈通过民族特色的服饰和道具展现和增强舞蹈的动态美,突显独特的民族艺术特色,例如彝族崇火就是借助火把完成的。03 彝族舞蹈以兵器作为舞蹈道具...

彝族火把节传统歌舞介绍——“朵洛荷”?
彝族火把节,有“东方的狂欢节”之美称,节日期间往往举办摔跤、选美、斗牛、赛马等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而歌舞更是少不了的节目。那么今天就让小编为你介绍,彝族火把节上的保留节目、彝族传统歌舞形式“朵洛荷”。流行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的“朵洛荷”,是阿都语系彝族人传统的歌舞形式,也是彝族...

彝族舞的手型基本手型就是初学的手型有哪些有,并且有图片和名称_百度知...
1. 彝族舞的手型基本手型包括初学时常见的手型,以下是一些常见手型的名称和图片:2. 掌型:手指张开,大拇指与四个指头用力分开,手指向后勾。3. 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头部的形状,手指弯曲,掌心向上。4. 嘴型:模仿孔雀嘴的形状,食指和中指并拢,其他手指弯曲。5. 爪型:模仿孔雀爪的形状,...

达体舞是凉山彝族一种古老的什么彝语达体为什么之意
彝语“达体”为“跺地”之意。彝族达体舞融合了彝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达体舞包括达体舞第一套、达体舞第二套、阿诗且(一)、阿诗且(二)、阿诗且(三)共计5套舞蹈。达体舞在凉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以及较高的娱乐性。达体舞种类繁多,不同...

云南彝族歌舞主要有左脚舞、跌脚舞、金竹舞和铜鼓舞。对吗
据统计,彝族民间舞蹈有170多种,跳法也有1900多种。舞蹈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联袂环舞、顿足踏跺、击节歌舞等方面。彝族主要居住在深山老林,直到解放前夕还保留着多种社会形态,因此,彝族舞蹈中还保留着远古风貌,如打歌。"打歌"起源很早,是人们婚丧嫁娶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打歌的基本动作有:翻身转、左右...

修武县13179098750: 谁知道有关彝族舞蹈的资料? -
茌例雷米: 彝族舞蹈彝族的民间歌舞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 《打歌》:包括“打跳”、“跳脚”、“左脚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乐”)等圆圈舞,流行于云南省西部与四川省凉山交界地区、云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邻的其他...

修武县13179098750: 彝族十二兽神舞蹈的来历、形式?
茌例雷米: 彝族民间传统的“十二兽”舞又叫“母虎舞”,彝家人自称“罗嫫捏姿”.它是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乌蒙山广大彝族地区的一项集祭祀、歌舞、娱乐为一体的民族民间传统...

修武县13179098750: 彝族朵乐荷歌舞的来历、表演形式、艺术特点?
茌例雷米: 凉山州彝族朵乐荷歌舞 凉山朵乐荷,是来自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州的一种民间舞蹈.火把节期间,彝族妇女精心打扮,黄伞红裙,黑衣粉饰,体态端庄如空谷幽兰,脚步变化多端如雨打湖面,或线或圈而舞,典雅高贵.

修武县13179098750: 彝族经典舞蹈有哪些 -
茌例雷米: 达体舞,啊斯奇.这两种都是彝族比较典型的舞蹈,一般是人多一起跳才壮观.

修武县13179098750: 彝族舞蹈阿细跳月的起源与月亮有关吗?
茌例雷米: 阿细跳月是云南彝族地区的民间传统舞蹈,是青年男女的重要社交形式,一般以男生弹奏乐器,女生跳舞为主.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而跳月一般是指在月亮下面跳舞.阿细跳月的传说大多与火有关,传说青年男女为了躲避长辈而在月下偷偷约会,围着篝火舞蹈.还有另外一个传说是古代的时候人们碰到火灾,阿细的儿女就率领民众救火,在滚烫的土地上跳来跳去,形成了阿细跳月的基本动作.阿细跳月的节奏轻快奔放,基本分为老人舞和青年舞.老年舞主要以笛子为主,步伐偏于稳健慢热;青年舞则在笛子的基础上加上大三弦的动作,更加激情热烈,先是男青年背起太三弦跳舞,随后女青年加入,和男青年击掌为盟,组成队伍跳舞,欢快奔腾.

修武县13179098750: 知道什么是左脚舞吗? -
茌例雷米: 左脚舞,是彝族的传统舞蹈.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三月会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年),就有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载.左脚舞的故乡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牟定县.左脚舞传承千年经久不衰,是目前云南彝族人聚集区流行最广、影响最深的彝族舞种,被誉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是民族传统盛会“三月会”,届时,既是彝族歌舞的海洋,又是商贸活动的热浪.中文名:左脚舞 外文名:zuojiaowu 性质:传统舞蹈 来源:牟定县

修武县13179098750: “阿细跳月”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
茌例雷米: 彝族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的民间舞蹈之一.阿细跳月用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为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乐.阿细是彝族的一个...

修武县13179098750: 谁知道一些有关彝族音乐的特色 -
茌例雷米: 彝族音乐简介彝族的先民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居住在中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彝族支系繁多,称谓复杂,其中以自称为“诺苏泼”、“幼苏泼”、“夏苏泼”、“尼苏泼”、“纳苏泼”的占绝大多数.现有人口 7,762,286人...

修武县13179098750: 彝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茌例雷米:彝族的传统节日有:“火把节”、 赛装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插花节、“跳歌节”等.按其传统的社会功用,可分五大类:祭祀性节日、节庆性节日、纪念性节日、社会性节日、农事性节日.祭祀性节日主要有火把节...

修武县13179098750: 彝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主要有哪些姓氏 -
茌例雷米: 彝族风俗习惯 1、彝族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三月会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就有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载. 2、彝族男女的婚恋:“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风俗.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