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念死的过患、念死的胜利、发何种念死心

作者&投稿:弋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念死无常~

大乘涅槃部·第0118部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一卷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忧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也。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闇。世实危脆无牢强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生老病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南无阿弥陀佛!

念死与万念俱灰 心灰意冷等消极词汇一样 怎能入善妙之门? 有情众生皆念念相续 是不取前念 不取当下念 不观后生之念 念该来不执着它 念去不忆念它 石头无念 难到入了善妙之门?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闻思修功德,为利有情愿成佛。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节 念死无常一,不念死的过患二,念死的胜利三,发何种念死心四,修念死之法 这四个部分事实上也可以作为一个观修的程序。这种观修的设置蛮实用、也蛮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第一点,不念死的过患。第二点,why要念死,念死有什么好处。第三点,用什么心态去念。第四点,怎么去念。 一,不念死的过患 我们这个世界的人最怕什么?最怕的是念死,最怕讲到死。但是从修行的意义上来讲,我们修行就是要面对现实。什么是现实?死,死亡是我们人生最大的现实。所以我们要面对它。如果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就会变得很清醒。如果不面对现实,人往往活在哪里?通常会说,人是活在现实中。其实人不是活在现实中,人是活在自己的情绪、想法中,并不是真正活在现实中。我们学佛就要面对现实,从我们的妄想和情绪里走出来,所以首先第一就是要念死。 不念死的过患。念,就是想。不忆念死亡这样的一种现实会有哪一些坏处。“今后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有,然以于日日中......” 今后要死这个道理没有谁不懂,三岁小孩可能都懂。可是我们既然懂,why不放在心上呢?是不是因为我们不怕死?不是。既然不是不怕死,why又不放在心上呢?原因是什么?不敢面对,麻木了还是忘记了,或者是忙一些别的事情。总是原因很多。 《道次第论》也跟我们说明了、推出原因:我们活着一天说明我们还没有死,是不是?我们前天活着、昨天活着、今天也活着;我们前年活着、去年活着、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活着...因为我们一直都活着,所以在我们感觉中就产生错觉,以为我们可以活着很长时间。既然活着,说明还没死。如果死了,就不是活着了。因为我们总活着,还没死掉。 我们在感觉上,人活在哪里?活在感觉里。理性上,随时都会死,这个每个人都知道。现在天灾人祸那么多,保险业那么发达,说明这个意外、死亡大家是考虑到的,也就是在理性上每一个人都会能考虑到死,但是死亡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总觉得很遥远。因为感觉中觉得自己活得很健康。因为我们还活着,这种错觉使得我们的心,想到了活、生存,想到了活得更好。我们就忘记了随时可能死亡,我们就忘记了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要死。 所以我们必须要纠正这样的一种常见性的错觉。错觉就是我们可以活很长的时间,这是一种错觉。我们要纠正这种错觉。如果不作意,不通过修学佛法,这种观察修、思维进行对治,我们就会对这种我们能够长时间的活着、不死的错觉、好像死亡跟我们没有关系的错觉所左右、所影响,就会产生不念死的过患。主要有四点:1,随起久住此世之心,把这个世界当成久住之地。以现实的快乐为目的 长时间的过日子,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干事业....就觉得这里就是家。就把生存、过好日子作为人生的目的。现实的人生基本上都是这样,要生存,首先要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吃、穿、住......但是凡夫不满足于生存。因为现在世界发展这么快,物质这么丰富,人的妄想很多、攀比心特别强、欲望无限膨胀。想要过好,就会赚钱,添置生活用品、吃穿用的好,要汽车,这是在家人是这样子的。那我们出家人也一样,把出家的生活当成日子来过,每天忙于地位、身份、吃喝住....每天都忙于这些东西,成为生活的一切,专务于此世乐。就是把追求现世的快乐、满足现世的欲望作为人生的目的。反而对我们人生真正应该要成办的事情:就是要解脱痛苦、解脱烦恼,以及追求后世的快乐,成就解脱、成就无上菩提,就是现前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真正的利益反而不当一回事、不加注意,心不入道。这就是第一点过患,以现实的快乐为目的。这一点几乎是现实中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所以学习道次第的时候对照自己,我们的生存是否是这样子。2,即使修行,一方面没有力量,也是成就凡夫心、我执 纵或闻思修....有的人,不管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如果过分的关注现世的快乐,意识不到无常的力量,过分的关注现世的生存、快乐,即便闻思经教,也会读经、念佛、偶尔看书,只要学佛的人都会做,但是这种做只是一种点缀式的。每天除了工作、享乐之外,每天有几分钟的时间、半个钟头的时间走过程。因为心执着于现实的生活,心没办法从世俗心里走出来,修行上就没有力量。虽然念佛,念佛可是还是在一种散乱心里;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why会打妄想?因为对世俗生活的执着使我们世俗心的力量很大,不念无常,没办法从世俗心中走出来。不能从世俗心中走出来,修行一定没有办法。所以出离心是根本,出离心要出离的是世俗心,不是环境。真正的出离心是出离对世俗的执着,事实上出离我们的世俗的心。如果没有走出,所有的修行都是建立在世俗心基础上,没有力量。一方面修行没有力量,另一方面即使念佛、做善行,也是夹杂着贪嗔痴、我执、名闻利养。名利心,现在人修行、做善行,没办法用一种纯粹的出离心、解脱心、利他心,而是在世俗的心上修善行、修利他,最后成就的还是凡夫心、还是我执。虽然在修佛法,但是用世俗心在修,还是成就我执。因为我们用世俗心在做,所以我们所做的善行,虽然也会成就福报,但还是夹杂着三恶道之因。不掺杂恶趣的因的,那是很少的。 我们做一种善行,在我们发心上,其实佛教的修行基本上就是动机论。动机非常重要。重视发心,其实就是重视动机,用什么心去做。因为佛法修行不是成就客观的结果,而是心念的转化。成佛的发心要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所有众生度尽才能成佛,如果是我们早就没事儿干了,众生早就都被以前的诸佛菩萨度了。把我们也给度了,我们也成佛了。所以利益一切众生是心行上达到,心行上对每一个众生都生起平等的利益之心。当你的动机、对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做的时候,当然不是要去接触每一个人,这是因缘的问题,如果具备了平等心、慈悲心,那么对每一个众生都能平等慈悲对待。所以发心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夹杂世俗的心,势必善行的程度很有限。3,纷扰度时,不能精进如理而修焉。不精进、懈怠、推后再修,忙于世俗事务 如果我们不能念死无常,如果执着于现世的生活,那么我们在修行上即使已经想到了后世,也想要修行。因为我们学佛的人还是相信轮回、相信因果,也知道学佛修行不仅为现在,还要为未来,未来的幸福和解脱,这个也很重要。但是即使想修行,因为对现世的快乐和利益执着,虽然每天都在讲要修行,有的人可能想等我年龄大了再修、以后再修、有空时候再修。 什么叫有空?每个人一天都是24小时,其实忙、有空都是借口。每个人内心都有选择,就是重要和不重要,每个人都是24小时,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时间放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其实没有意义的事情,肯定就觉得没有空,可能就觉得没有空,很忙。其实有空、没空就蕴含着选择,在我们的心目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你干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是有空的。如果我们不念死、不能从对现实的生活的执着中走出来,即使想修行,可能就出现拖延、懈怠,每天都在昏沉、睡眠,每天都在世俗生活琐事、改善生活环境中忙来忙去,没有多少时间修行,把生命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这不仅仅是感觉和认识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生活习惯的问题。生活就是习惯的一种积累。“江山易得禀性难移”,why秉性难移?因为串习,我们生命长时间形成的这种习惯,惯性、习性。习性要改变是很难的。要是没有深刻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很坚强的意志,要改变是很难的。但是要是没有改变的话,你的生命就会在恶性的串习中永远接受轮回的痛苦、没有出路。改会痛苦,但是还有出路;不改,一点希望都没有。每天忙来忙去,不能精进的修学佛法,花时间在琐事、欲望里。 4,引发烦恼、背离佛法、导向恶趣 不止这些过失。一个人执着于现世,以现世的生活为目的,希望自己的生活过的好一点,房子、家庭、孩子、生活条件、名声、地位、权利....每一样东西都要圆满,超过别人,对现世乐的执着,不断引发烦恼。为了满足权欲、财欲、色欲,不断造杀盗淫妄,使我们的烦恼不断增长。所以钱多、地位高的人往往烦恼特别重。这样就会严重的背离佛法,最终导向三恶道。世间上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坏、比这个结果更糟糕?如果不念死,就会有这四种过患。 《四百颂》。三界的有情,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有情、三界的一切法、一切有为法最终都要被死神所坏,佛法讲无常,诸行无常,一切生,“有生无不死”,没有不毁灭的。一切都要被无常所毁灭。无常是外在的东西吗?死神真的有神吗? 佛法讲的无常事实上是一种规律,而不是外在的神,这种规律就是所有的生最终都要灭、都要死。世间上的人,有没有人没死掉?历代帝王、文豪、英雄、狗熊....统统都死了。100年前的人都死光了,我们这些人再过几十年,多说一点,再过100年,肯定都要死的。其实不要说100年。 佛陀也要入灭,历代高僧大德也要入灭。道家讲修长生不老,有没有看到现在活几百年的先人?几百年也才几百年,乌龟还活几千年呢!终归还是要死的。所以任何人都要死,这是我们后面要观察的:死是一定的。这个一定要确认。所以很多大德的修行,房间里贴一个“死”字。当我们对死亡有深刻的认识,很多梦想都吓跑了,只是我们认识的不深刻、没有力量。如果真的认识的深刻,比你单纯的念阿弥陀佛来达到一心不乱效果要好100倍。当你这种感觉产生了,念阿弥陀佛一下子就进入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死、无常、三恶道苦的观修,一天念8个小时的阿弥陀佛,可能半个小时很有质量都达不到。所以要认识到死亡,一定要死的。死神随时都跟我们在一起,就像跟我们睡在一个床铺上一样,我们怎么能安然的躺着睡呢? 《入行论》。我们终归一切都要舍去的。世间上的人在忙,忙的意义是什么?追求外在的东西,意义究竟是i什么?就像造一栋房子,注定要倒塌。因为世间所有的努力,家庭、事业、名声、金钱、感情,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脆弱的身躯上,这个脆弱的身躯一定是要死亡的。就像一艘破船,在太平洋里注定要沉没,不管花多少功夫来打扮漂亮,只是迟早的问题注定沉没,现在还忙油漆...拼命下功夫,最后沉没、一无所有。建大厦,倒掉了,一切努力就一点价值都没有。所以需舍弃一切,这个要知道。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最终都要舍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每个人都会说。 可是我们似乎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懂得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终究都要放弃的。现实的一切,无论事业、家庭、地位、金钱、人际关系,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是具有暂时的意义,没有永久的意义。官多大、拥有多少钱,都只是具有暂时的意义,拥有的时候觉得很热闹,但是这一切都是会变化的,最终一定是带不走的。 所以,什么才是永久的价值,什么只是暂时的价值?要真的有经济头脑,应该会算。事实上我们现在世间上的人看起来很聪明,其实是傻瓜。所以硼帕卡大师《心匙》“一个人再聪明,如果把轮回的假相当成真实,其实是傻瓜”。why看不破轮回的假相、现实的虚幻、沉迷其中?因为没有智慧。因为没有智慧、看不破,所以为了亲,为了非亲,造罪过,这个世间上的人,为了生存、事业、家庭...短暂的利益而造罪业,非常可悲。我们要认识到死亡就不会这样子,如果我们修念死无常,就会避免对现世的贪着、避免造业。 二,念死的胜利 念死有什么好处。修习之胜利。胜利就是殊胜的利益。念死有哪一些殊胜的利益。真实,真真切切的念死、真真切切的想到死亡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这是真切,而不是随便想想。真切到什么程度? 且如若知我今日明日定死。把我们生命的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过。也就是你的生命只有12个小时了、或只有24个小时了,就是你的生命可以用的时间只有12个小时,这12个小时怎么过? 要真切的生起这种想法。因为死亡随时有可能在我们身上发生。死亡没有在我们身上发生时就觉得死亡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一旦发生,确实是死定了。世间上很多人,事业可能做得很成功,年纪轻轻就患上不治之症,心里面根本没做好死的准备,可是死亡已经降临,非常痛苦、非常可怜,一方面对生的留恋、一方面对死的茫然,到底要到哪里去呢?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每一天都要做好死的准备,每一天都把它当成最后一天过,这样做好处多多。 稍微知道法的人,无常法,知道六亲眷属,夫妻、父子、兄弟姐妹...能长期在一起吗?无法长期在一起,因为世间无常。什么天长地久的爱情都是一种妄想,首先人的心就是无常的,先不要说死亡,人的心就是无常的。建立在无常的心念上的爱情根本不可能是永恒的,所以现在社会离婚、外遇多的很。每个夫妻谈恋爱的时候感情都很好,否则就不会结婚。心念无常,主要是因为人的心念无常,所以建立在无常的心念上的感情自然也是无常的,何况色身、寿命都是无常的。所以必须认识到无常的道理就可以对治对六亲眷属、财务、地位、名誉的执着。因为这些执着唯有给我们带来烦恼和痛苦。 如果能够减少贪着就能修布施,就可以舍。能够把财物布施给别人,也是舍。舍的法门在佛法的修行中,舍非常重要。因为修行所要做的无非是舍。舍是基本的第一步。我们讲修出离心,出离心就是一种舍的心。出离心就是要帮助我们从凡夫心里走出来,就是要舍弃对世间一切的贪着。所以舍,究竟的舍是舍什么?舍凡夫心、舍弃今生。所以学习佛法要以舍弃今生的幸福作为代价。 舍弃今生的幸福是否就是痛苦不堪了?不是。舍弃今生的幸福是对今生的一切都不起贪着之心。其实只有舍弃贪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所以舍凡夫心、舍弃贪着。这些都要建立在对无常的认识基础之上,能够认识无常就不会贪着。如果贪着就没有办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 因为认识到无常的道理,就会发现世间上所有的努力,名誉、地位、事业、感情...世间上所有的奋斗、努力都是不实在的,都很虚幻、世间一切都是非常虚幻的,都是无常。所以我感觉这个世间上的成就的大和小,如果看穿了,就像泡沫的大小一样,因为终归、很快就要破灭掉了。如果一个有智慧的人对再大的泡沫也不会看的很实在,只有愚痴的凡夫才会看的很实在。所以要认识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虚假不实。这种认识我们通过学《阿含》、《般若经》,我们慢慢在认识上能够获得,但要真正体会到梦幻泡影,需要对空性有所体悟。如果对空性有所体悟就会认识到现实的一切只是一种影像,非常的不实在。 我们认识到一切有为法的虚幻性、无常,就不会去干坏事,就不会为世间上虚幻的名、利去做坏事。所以修行贯穿着两个内涵:一个是止恶;一个是行善。行善就是从皈依三宝、到持戒,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积集善业。如果我们种下善因,将来就能感得殊胜的人生果报,同时我们也能有能力接引众生,引导他们走向解脱。还有哪一件事情比这件事情更重要呢?念死,对我们的修行来说意义很大。 佛教的各个经典都在称扬念死、念无常的殊胜,尤其是《阿含》整个修行主要是从无常门契入涅槃、契入空性。所以念死、念无常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在修行上是比较容易契入,相对空、无我来说,更容易被我们所接受。因为对空的认识需要更高智慧,跟一般人讲空,可能听不懂,怎么会是空呢?空是什么都没有。佛法的缘起无自性空,一般人难以接受。如果讲无常,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生老病死,都能感受到。念死、念无常,无常门,我们想到死、想到无常,就很容易生起出离心。 《大涅槃经》:农民的田耕秋天的果实最殊胜,一切动物的脚印里象的脚印是最殊胜的。同样在佛法的观修、修行里,无常的想和死的想从修行上来说是最殊胜的。因为无常想、死的想能够帮我们解除对三界的贪着、无明、我慢。我们想到死亡,真正想,想的真切,贪着的心很快就淡。原因就是我们拥有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显得苍白、显得毫无意义。但关键是念死之心,我们要生起真切的念死之心,我们要通过观修,把念死之心变成内心里的主流意识,一种主要的想法,甚至变成我们的基本想法,而不是以不死的心作为我们的主要想法。这个我们需要一个环境。出家人平常通过念的力量还不够。佛陀在世,一些比丘在坟墓旁边住,可能通过一定的环境来刺激,比你单纯坐在房间里想随时可能死效果会好很多。经常到火葬场、医院里走一走,通过环境的刺激产生念死之心更直观。 真的要把念死之心产生力量、念的真切,就可以解脱。据说当年佛陀的老父亲要出家,佛陀说你年龄这么大了,不要出家了,就念无常可以了。“修无常足以得道”。why修无常有这么大的好处?其实我们之所以有这么多烦恼、之所以不能证得涅槃,因为我们对世间的执着。佛陀证道时发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就是因为贪着、我执、对我的贪着、对世间的贪着所蒙蔽....用唯识讲“遍计所执”,如果一旦生起真切的无常之念,贪着的心被瓦解,心自然就清净了。 所以无常法的修行,看起来简单,如果真的能够修的真切,修行上非常的殊胜。关键是我们轻飘飘的念一下,或者偶尔念一下,我们现在问题主要在这里,所以不管用。因为我们现在要摧毁凡夫心,要是没有相当大的力量如何摧毁凡夫心?凡夫心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是钢铁长城。如果没有发起真切猛烈的出离心,的确很难瓦解。所以无常想,在观修上对我们出离凡夫心帮助很大。 无常想也能摧毁烦恼,烦恼不外乎就是贪嗔痴;恶业就是杀、盗、淫、妄。所有的烦恼恶业都跟我们的无明贪着有关系,如果修无常贪着减少了,烦恼、恶业也就不会生起。同时修无常、修死亡,也会成就一切善妙之门。基于对未来生命的负责,要赶紧修善业,否则会堕落到三恶业。这是赞叹无常想、死想的殊胜。 总结:我们无始以来,why沉溺轮回、不能解脱,原因在哪里? 殊胜之身就是暇满人身,能够具有修行的机会唯有我们现在得到的这个暇满人身。所以思维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确实非常重要。我们经常要思考我们现在的身份对我们现在价值。我们现在得到的身份所蕴含的价值究竟有多大?要经常的思考。 我们,每一位,在无尽的生死中,多数的时间都是在三恶道里,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我们有情的特点就是健忘。一个人,就我们现身来说,过的好的时候,就把过去苦难的日子忘记了。何况过去生中在轮回中、在三恶道中受的痛苦,已经改头换面了,更想不起来了。真的处于那样的困境的时候,就很难堪忍。人的感觉确实很有趣,就像人冬天很难想夏天那么热;痛苦的时候很难想快乐的时候那么快乐;快乐的时候很难想象痛苦的时候why那么痛苦。原因是什么?其实这也是无我的道理。就是你有很多心,某一种心出现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到那样的心灵感觉中去。所以心念无常。在我们无尽的生死中,很多生都在轮回中,某一种善业,天、人...即使生在人道,也不一定能修学佛法,不能拥有修学佛法的因缘。即使偶尔有一次得到暇满,但是又不能认真修。看看现在世间上的有情,95%以上都在三恶道里,4-5%得到人身,得到人身中其中1-2%能闻到佛法,其中真正认真修行的百分之零点几都不到。是不是这样的一个比例?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比例。所以宗大师的总结非常的精确,很能抓住要害。why不能如理修法?原因就是没有想到无常。贪着现世的快乐、幸福,对生活的关注甚于生死。 我发现道次第论里,这个公式用过两次:就是衰损之门和圆满之门。一个是念死;一个是自他相换。念死是一切圆满之门,不念死是一切衰损之门。利他是一切圆满之门,我执是一切衰损之们。 执着于不死就是贪着现实。对现实的贪着,一切烦恼造业都由不念死产生。念死是一切圆满之门。通过念死,可以帮助我们舍弃今生、舍弃凡夫心,发起真实无违的菩提心。所以念死乃一切圆满之门。 宗大师告诉我们,不要小看念死。现在说修行就要修高深的密法、无上大法,念死、修无常大家都看不上,这是一种错误。因为不修念死无常就无法从凡夫心中走出来。如果无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修再好的法,都建立在凡夫心上,都是修不相应的。不要认为没有其他深法可修的人才修无常,或是认为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修一修,或者是认为刚开始修一修,不是要长时间修的,这些都是错误的。应该在初、中、后,刚开始修行要修无常,修行过程中要修无常,最后还是要修无常。 念死的修行,在道次第里基本上跟菩提心地位差不多高。菩提心的各种内容是要修大悲心,也要初、中、后修。 现在修无常、念死,也是贯穿修行的初、中、后。初修无常,可帮我们入道,摆脱凡夫心。中修无常,可帮我们发心精进,因为想到无常,才有可能精进。后修无常,可帮我们证得涅槃、圆满解脱道。所以修无常、念死很关键,是帮助我们引发出离心。 上士道的核心是菩提心,中、下士道的核心是出离心,出离心的生起又离不开无常。所以不要小看念死。不管念佛还是禅定,修任何法门,如果有修无常、念死作为前行,就会修的很相应,因为念无常念的很真切的时候,很多妄想、昏沉、掉举等都没有啦。不念死无常,我们修行没有办法相应,要修的相应是不容易的。 三, 发何种念死心用什么样的心态、心情来念死? 念死其实也包含着,我们why要怕死?因为念死本身,念死之所以会成为修行的动力,其实包含怕死的成分在里面。我们why要怕死?用什么样的心?如果想到总有一天要离开我的财产、事业、妻子、儿女、丈夫、父母...舍不得。是因为舍不得才怕死。这是常人之心、世俗之心、普通人的心。不是我们修行人所要具备的心态。 或者换一种情况,作为学佛人来说,想到烦恼业的生,反正都是要死的,终归是要死的,没有人不死的,一切人都要死,想到死,生起一种恐惧心。如果仅仅如此,念死有没有力量。这种念死,也不能成为你的修行动力。 所以我们念死,念死的目的不是为了念死,念死是为了我们修行服务的、是为我们生起出离心服务的,是为我们的解脱服务的。所以用什么心来念死才有力量,是很关键的。 就是我们要怎么样念死?我们要想到轮回、三恶道的苦。why要想三恶道的苦?原因是我们在无尽的生命中,造下了许许多多三恶道的因,这些因我们并没有忏悔干净,死亡降临的时候,可能进入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那是惨不忍睹的,这是我们害怕死的很重要原因。 在现实的修行中,决定上因就是究竟的菩提之因以及人天圆满的果报之因,我们还没有很好的修,或者说我们对生死还没有把握。现在死后会到哪里去?我们根本没有把握。因为没有把握所以怕死。 如果你现在开始就能够对这些问题生起恐惧之心、能认真修行,如果现在开始认真修行到死亡的时候就不会怕死。因为如果不修念死,就没有办法从世俗心、凡夫心里走出来,就不能解脱。就可能不能解脱,一旦一口气不来,就有可能堕落到三恶道,长时间的沉沦,死亡的时候只有后悔的份儿。所以念死、用什么心来念死,很重要。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感恩


人生人死在眼前,何不早日念弥陀
宽性宽怀过几年 人生人死在眼前 锦上添花天下有 雪中送炭世间无 有有无无且耐烦 劳劳碌碌几时闲 所有修道之中,念死无常是最为殊胜。宗客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谈及未修念死所有过患,“此复仅念今后边际,定当有死,虽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临终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禁欲.纵欲,重生.众死,自利.利他
认识到佛法重视是现实人生,也重视死后归宿,并且有相应的修学方法,不仅能使我们在当下能够通过修行,体会到法的快乐,也能够从容面对死亡,把握生命走向认识到佛法是大智慧,通过学佛能够真正看清我执过患,安住在书院精进修学,把修学内容真正运用起来,重新指导生活,认识人生,真正的懂得如何做到自利利他。

学诚法师:怎样亲近善知识
在很多经典中,佛陀都告诉弟子们要远离恶友,并一再强调恶友的过患。如《正法念处经》说:“于须臾顷,不近恶友,不与言说,不同道行。以何因缘不与同行?一切善业,近恶知识则为妨碍,是故不得与之共语去来同住。何以故?恶知识者,是贪瞋痴之所住处,有智之人应当舍之犹如毒树。”(卷第三十)一切恶法生起的...

怎样检验出离心及出离三界火宅
念死无常,是坚固增上出离心的最直接方便。关于死亡,要有三种认识:首先,死亡是一定的;其次,死期是不定的;最后,死亡来临时什么都带不走。所有的美好,不过是我们生命中重复过无数次的梦幻。在死亡的临界点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生命累积的业力,「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深一些说,出离心主要...

53课回顾 54课法义
我执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我执背后就是无明。所以我们可以把二者理解为是一体的,也可以理解为是异体的!然而,因为执著有我之后产生了我的设定,从而引发了二元世界。二元世界的出现,这个世界的对立就形成了,对立从哪里来---自我设定。一切烦恼乃至轮回都由此产生!2,烦恼生起的过患:首先是“坏自...

供斋与供物,不及刹那念修无常殊胜
论云:又云:「如见衰老及病苦,并见心离而死亡,勇士能断如牢家,世庸岂能远离欲。」《集法句经》又说:「若以智慧见衰老、疾病之苦,且见心识终将离身而死亡,菩萨勇士以此能断除如牢狱般的三界之家,然而未见轮回过患之凡夫岂能远离贪欲?」颂中第三句「勇士能断如牢家」,是说念死无常之...

下士道发心之量
这种教育有很大的过患,让人不相信有前世,后世,因果,圣贤。其结局是断善根,生生世世与佛法无缘。这种断灭论还会行成这样的认识,今朝有酒今朝醉,别管明日喝凉水。受这种认识的指导,人们就会享乐成风,挥霍无度。和他们不同的是我还学佛,但从究竟意义上讲我学佛就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处境,...

贪有什么过患
贪图淫欲的人有十种过患。哪十种呢?一、贪淫之人,即使生到六欲天上当天帝,享受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欲望的快乐,他的心也像一只偷食的狗一样,经常处于迷醉状态而不清醒,因为他的心经常沉浸在五欲的河流中。二、贪淫之人,即便在人间当上国王,威势权力得以自在,也仍是恩爱欲望的奴隶,...

佛教问题,我不懂的第二个问题?
破戒、犯戒则有追悔等种种过失,并且有堕落恶趣、地狱的危险(过患),行者宜应深思!8.有人认为持戒是执著(著相),修学大乘似乎不需要持戒或可以开缘,其实这是大错特错!(1)佛与阿罗汉都已经断了烦恼,没有执著,但他们必定会遵守自己的戒法。(2)持净戒是为了清净三业,做为证得圣道的...

士兵突击里具有哲理的话(高分求)```
袁朗说过一句,让我很是感动:“不要对没做过的事情说没意义。”经常听到做人力资源的同行在抱怨,做这个没意义做那个没意义,其实做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关键是你能否把最基础的事情做好!做人的工作好比建房子,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最没有意义的工作也是最必要的,做成了,也是意义最大的事!

崇义县14737557767: 佛教是怎么感悟生死的 -
云胆阿莫: 印光大师《临终三大要》(民国十九年(1930)) 世间最能使人悲伤的事情,没有比死更严重的,而且所有世间人,没有一个能够幸免的;因此有心想要自利利人的人,不能不尽早考虑这件事啊.实际上死这个字,本来是假名,只是因为宿生...

崇义县14737557767: 人死了后,灵魂会在哪?
云胆阿莫: 人死了后,灵魂会在哪? 在六道轮回 1、怎样验知人死后的去处 断除烦恼的圣人,死了以后,不会再投胎,除非他想行菩萨道,可以“乘愿再来”这世间,度化众生.这种境界当然很自在. 另外有人用念佛的方法,把烦恼调伏住,凭着佛菩萨...

崇义县14737557767: 念佛前怎样发心 -
云胆阿莫: 彻悟禅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

崇义县14737557767: 印祖开示念佛人如何对待疾病 -
云胆阿莫: 印光大师---病重之人如何念佛往生 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

崇义县14737557767: 佛说八大人觉经
云胆阿莫: 八大人觉经略解 西土圣贤集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明 蕅益释智旭解 ~s 1大文为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叹.今初 为佛弟子.常於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d 1 不论在家出家.但是归依於佛.即为佛之弟子.既为佛子.即应恒修此八种觉....

崇义县14737557767: 念佛人怎样对待疾病? -
云胆阿莫: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 .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

崇义县14737557767: 关于诸葛亮、李白、岳飞、项羽、曹操、孔子的成语 -
云胆阿莫: 三顾茅庐、欲擒故纵、草船借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斗酒百篇、磨杵成针;精忠报国、直捣黄龙、怒发冲冠;破釜沉舟、四面楚歌;望梅止渴、老骥伏枥;举一反三、温故

崇义县14737557767: 怎样念佛精进 -
云胆阿莫: 我们每个人本来,都具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西方依正在我们,介尔一念之中全体具足.为什么得不到受用呢?因为有无明烦恼分别执着故.信愿执持一声阿弥陀佛,就是开发我们本具功德.您若不念佛,那永随三界六道火宅无由出离也. ...

崇义县14737557767: 智随法师答:念佛总有杂念怎么办 -
云胆阿莫: 心念耳闻,自念自听 不随念转,不随境迁 对杂念,不理不睬,只顾念佛.下面摘录一篇文章作为参考:《南怀瑾:念佛人,点根蜡烛看看——但持正念 莫问黑烟》选自《定慧初修》我常引用佛国禅师描写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两句偈...

崇义县14737557767: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慧觉转贴给大家看》 -
云胆阿莫: 佛经上说:“生又何尝生?死又何尝死?”本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在同一个循环中.所以说: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死”在佛教称为“往生”.一个真正认清生死本来面目,了解因果的人,面对生死的态度,自然一心不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