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中,明军的参战兵力及损失兵力各是多少?

作者&投稿:锻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土木堡之变中,明军的参战兵力及损失兵力各是多少呢?~

总兵力号称五十万人,实际约二十万人(含山东、河南、大宁、辽等地京营)分四路防守,部分留守


有学者对明朝出征瓦剌的兵力产生质疑,《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在书中写到:
“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朱祁镇下达了亲征的命令,召集大军共二十万,立刻准备出征。
这里要说一下,很多史书都说此次出征共有五十万人,根据本人考证,这是不准确的,因为由当时动员兵力时间及京城附近布防情况分析,几天之内,绝对不可能召集五十万大军,当时京城的三大营总兵力是十七万左右,加上附近军队,共计数量应当在二十万左右。”
有不少学者认为,土木之变是明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但也有人认为明朝是从嘉靖中期开始衰败的,也有人提出“明虽亡于崇祯而实亡于万历”的说法。


结局是全军覆没,英宗被俘,随征将臣张辅、邝埜等50余人阵殁,王振被护卫将锤杀。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1449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是蒙古瓦剌部与大明的战争;结果是明朝最精锐的三大营部队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虏,永乐年间靖难之变的功臣勋贵,全部阵亡;但吊诡的是明史对明军的参战兵马人数记载不详,几乎都是以数十万一笔带过;
土木之变
损失军力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记载是五十万,明时人刘定之的《否泰录》:“其从驾行者,尚书王佐、邝?福??坎茇镜取9倬?绞艄参迨?嗤蛉耍?鼍佑构氐中??!睹饔⒆谑德肌贰罢?统十四年八月壬戌”条目下记载“中官惟喜宁随行振等皆死官军人等死伤者数十万”。《明史英宗前纪》则记载“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骡马20万匹“
数十万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从《明英宗实录》载:“此前三天,“命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在营操练者人赐银一两,??兵器共八十余万。又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国榷》“英宗正统十四年七月甲午”条目下记载“遣告庙社,发京师亲征。诏下,逾二日即行。”
那么京师京营一共有多少人呢?,“京卫为七十二”。按5600人为以卫计算,满额人,在宣宗朝,“京营特注意,然缺伍至七万五千有奇。说明京军应该在30-35万人数之间,再减去《明史于谦传》“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那么出征人数,应该是上限25万左右,绝不可能达到50万;
从损失“骡马20万匹“分析,明英宗所带部队,应该是5万骑兵,15步兵(5万骡马),其余为后勤运输人员(10万骡马)比较合理;
锦衣卫保护太监朝贡
朝贡惯例
土木之变的起因,《明史》认为是发生在2月的朝贡,瓦刺嫌弃明朝,给的赏赐少,马价压低,不按惯例,而引发的;
注意,张麻子提示惯例2个字,大家知道瓦剌与明英宗是明朝历代朝贡最多,关系最好的时候;
29年的时间里朝贡达50余次,其间一年最多达5次。
在土木之变前,瓦剌也先连年向明朝派出贡使,并且突破朝廷对贡使人数限额的规定,“利朝廷爵赏,岁增至二千余人”。(注:《明史》卷328《瓦剌传》。)
“查得脱脱不花王使臣四百七十一名,止有四百一十四名;也先使臣二千二百五十七名,止有一千三百五十八名;买卖回回八百七十名,止有七百五十二名;共二千五百二十四名,比原来数通少一千七十四名”。(注:《明英宗实录》卷173,正统十三年十二月庚申条。)
因为朝贡意味着买卖利益,惯例上,明朝有时是一眼睁一眼闭的,但这次明英宗,公事公办,揭露也先虚报的事实,将价钱给少了。
所以《明史》说:“瓦剌使来,更增至三千人,复虚其数以冒廪饩。礼部按实予之,所请又仅得五之一,也先大愧怒。”
也先感到羞怒,于是带亲兄弟的部队来武装抢劫了;很明显,瓦剌本质上是因为潜规则失效,欲以战逼赏,讨回面子。
瓦剌5万军
瓦剌大军
明朝对待瓦剌大军的进攻有如下记录:
七月,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明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
看到这里就明白了。什么辽东,张掖,那都相隔千里,纯属扯淡,虚张声势罢了
真正的瓦剌主力就是后来进攻北京的5万人民,而且只有有2支,就是也先和他弟弟赛刊王骑兵团;一支是走大同,一支是走宣府;
1449年7月的军报,传来,只是说大同总兵出战不利。实际只是城外碉堡被攻破,如果坚守,也先这几万人根本打不进来;从后来的北京保卫战看,瓦剌总兵力应是2+3=5万人,对一个较为正常的边患情报,然而这次明朝却决定发20万大军讨伐,而且是御驾亲征!
从现在的史料来看,也先的部队,是一直在大同附近,而他弟弟赛刊王的部队,则是先从宣府附近突破外长城,他们打打想解气,哪里知道皇帝自己带队来了;
1449年7月16日,明英宗尽准备了不到十天,就带大批王公大臣与太监们御驾出征了,号称20万大军,其中包含5万骑兵,浩浩荡荡出嘉峪关;在这么一只庞大的军队面前,赛刊王躲都躲来不及,不可能主动来挑战;因此明军过宣府,没有遭遇任何敌军,就这样一路向西开住大同。进攻大同的也先当然也不笨,当然马上向北撤兵,以避明朝骑兵的锋芒。
明军精锐轻骑兵
未战先退
1449年8月1日,明英宗在大同实在找不到瓦剌部队;估计大同守军为了表功,向御林军们夸张描述了蒙古骑兵的凶悍,而让皇帝和高级官员突然莫名的恐惧起来,然后这些没有打过边防站的将军和士兵,也都把也先和蒙古瓦剌妖魔化,整个部队上下几乎都被传染了;
皇帝明英宗这时候认为还是回京城安全,问题来了,明军内部居然产生了路线规划之争;
向南走紫荆关回北京,还是向东走居庸关回北京,这,而且还堂而皇之的写到史册里面,居然还被一些历史学者认为是失败的主因;
呵呵,张麻子几个老牙都要笑掉了
20万大军,这可是自己国土,不是远征境外。随便横着竖着,快走慢走,只要不分兵,步骑协同作战,沿途一路都是明军堡垒,怎么走也比入侵者强啊,;
更搞笑的在后面开始:
8月3日,20万大军从大同一开拔,这么大动静,也先两兄弟能不知道吗?大军一走,也先就继续攻打大同,大同是边防军,也先两兄弟,一直到死,从头到尾就没攻下过。骑兵攻城,本来就没什么优势,坚壁清野后,也先打不下大同;但明朝君臣听说也先又开始攻大同,不但不敢分一些步兵去协助守城,而且跑的更快
御驾亲征
埋伏歼灭
此时在宣府一带赛刊王瓦剌军,正位于明大军的东北方向。
8月12日明军大部队来到雷家寨,这时候明朝主力实际已越过赛刊王瓦剌军的集结地鹞儿岭;于是赛刊王瓦剌军派遣小股部队袭击了明朝的殿后部队,这是一只由吴克忠(蒙古族人)带领的明朝骑兵,人数不多,瞬间被灭;
《明史》(卷156):“土木之变,克忠与其弟都督克勤子瑾为后拒。寇突至,骤战不胜。敌兵据山上,飞矢石如雨,官军死伤略尽。克忠下马射,矢竭,犹杀数人,与克勤俱殁于阵。
明朝骑兵
明军的后防骑兵部队虽一战被击溃,但赛刊王不敢追击,依然是率大军,躲回鹞儿岭的山谷隘口后面,这时候明朝的指挥官接到求援战报,以为敌方人数不多,决定派成国公朱勇率领薛绶带4万骑兵去救援吴克忠,朱勇是皇亲宗室,以为是立功授奖的好机会,这些好了,明朝的骑兵4万主力与赛刊王瓦剌的2万部队相遇于鹞儿岭(今河北涿鹿西北)。
太监刘僧,在大军没有集结到位前,为敌所诱,一马当先率本部骑兵先入隘口,瓦刺兵站据有利地形,先歼此部,朱勇担心皇上的监军太监出事,不好交代,于是也带主力往救,朱勇本身就不善打仗,这下明朝骑兵主力全部是进入了瓦剌军事先设下的埋伏圈,大败,朱勇战死;可怜唯一能打仗骑兵统帅薛绶,看到监军,王爷先后陷入重围,也不敢不救,于是力战至死,史载:其军败,弦断矢尽,犹持空弓击敌。敌怒,支解之。既而知其本蒙古人也,曰:“此吾同类,宜勇健若此。”相与哭之。
明军中的蒙古族精锐
薛绶算是本次战斗中,唯一让瓦剌敌人佩服的明朝对手了;
4万骑兵全体被歼的消息回来,15万缺少骑兵保护的步兵了,他们的心理阴影更大了,
瓦剌此时也还不知道明朝大军,已经没有骑兵部队了,于是赛刊王派出小股部队,尾随试探,刚歼敌4万,部队需要就地休整,同时他将明军的方位通知了也先,两军对行动缓慢的明军形成了合围;
8月13日,明朝大军来到土木堡,建战壕工事,准备防御瓦剌骑兵,打算坚守待援
8月14日,兵部尚书邝?阜⑾忠蚕鹊耐哓葜髁σ怖戳耍??烂挥衅锉?慷樱?切┦裁慈?大营,神机营,御林军都是扯淡,建议明英宗应立刻快马疾驰起驾入关,他以重兵殿后,掩护皇帝先走
这本来是一个好办法,但23岁的明英宗没同意,到了巳时,也先的先头部队和赛刊王的骑兵都赶到了。
以上与李贤之《天顺日录》基本吻合:“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
被困土木堡
8月15日,赛刊王部队和也先的先锋对土木堡己完成合围后,于是就派出使者,到明军中,持书议和。明英宗命令曹鼐同意其议和条件,还派遣二人送瓦剌使臣。
明朝君臣居然不等瓦剌撤军,就领着部队走出挖好的壕沟,完全没有警惕的明军,依次暴露在瓦剌骑兵团的面前。
大家就知道,阵前对攻,骑兵对步兵,小阵一敌五,中阵一敌十,大陈一敌二十。2万以上的骑兵是绝对大阵,能1抵过20;理论上要有40万步兵而且是严格布阵才能抵御,而十几万既无章法,又无斗志,都想回北京找妈妈的明朝步兵,必然就是溃败,投降,被俘;
史料证明,最后俘虏明英宗的也就是也先之弟赛刊王,而且是关押了数天后,英宗才见到也先本人;
步兵方阵
总结:
20万明朝三大营的明军主力精锐,就这样一举被歼,似乎敌人也没有什么大杀器,原理是什么呢?
冷兵器时代的野战争锋,骑兵团队是最重要的,古人俗语:宁要一万骑,不要百万兵;不要看瓦剌也先的部队总共才有5万骑兵,但如果明军仅靠步兵,需要100万才能勉强抵御,所以土木堡三大营的步兵全线崩溃,并不奇怪。
此战的胜负手,是瓦剌的2万骑兵,利用有利地形,诱敌深入,分阶段陆续歼灭了明朝的主力骑兵军团。
到此时,剩下的明军,如果分散,向大同,宜府,居庸关,紫荆关这四个方向撤离平原战场,然后依城而战,则不至于全败,此为上策。
如果集合在土木堡固守等待救援,大同,宣府等地的骑兵虽不多,但应能及时赶到,只要步骑有效配合,虽不能胜,但也能凭优人数优势,大量消耗敌人的骑兵力量,不至于被俘,此为下策。
当年刘邦的白登之围和土木堡情况十分类似,白登山也在山西大同附近,也是被围后和谈,但汉军是半夜持强弩,保持战斗队形,向接应部队方向撤退,匈奴依约未追击,刘邦成功撤走。
但明英宗不知兵事,自古只有以战逼和,实力相当,和约方成,人无斗志,敌必辱之。瓦刺派遣人来和谈,应不知军中有皇帝,仅为试探情报,兼有引蛇出洞之意,明英宗信之,既未清楚敌军动向,也未安排接应部队,贸然指挥全军向居庸关转移,至此败局己定。
重新审视土木之变,明英宗本人负有最大问题,从挑起事端,扩大战争,盲目分兵,构和畏战,基本都是朱祁镇的全责,太监只是按他的决定行事而己。皇亲朱勇,对丢失整个骑兵军团亦应负有重大责任。
土木堡明军之败,关键是2万瓦剌骑兵以少胜多,依据有利地形,埋伏消灭了4万明朝骑兵主力
由于明朝的骑兵战损得不到有效补充,因此明英宗的步兵再多,一旦被诱出堡垒,难逃被击溃歼灭的命运!

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明史纪事本末》卷32《土木之变》)。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7月16日,英宗和王振[1][2]率50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土木堡地高无水,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瓦剌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于是明军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镇与亲兵乘车突围,不得出,被俘。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以棰棰死。明50万大军,“死伤过半”。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之败”。这次大败影响深远,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此一战役,明军死伤数十万,文武官员亦死伤五十余人。英宗被俘消息传来,京城大乱。廷臣为应急,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即皇帝位。皇太后同意众议,但郕王却推辞不就。文武大臣及皇太后正在左右为难之时,英宗秘派使者到来,传口谕命郕王速即帝位。郝王于九月初六登基,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瓦剌俘虏明英宗,便大举入侵中原。并以送太上皇为名,令明朝各边关开启城门,乘机攻占城池。十月,攻陷白羊口、紫荆关、居庸关,直逼北京。 所以看出出发的时候是50万 死伤过半可知道死亡、失踪的共计约25万左右 也就是最终只逃了约25万

土木堡之变中,明军以50万对付瓦剌军的三、五万人,竟以全军覆没,实为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其原因,首先是最高层腐败无能。像战争这样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听任一个宦官摆布,如同儿戏,最后丧师辱国,连皇帝也成了敌人的俘虏。其次是战略指导上犯了一系列错误:进军中采取冒险主义,回师时采取逃跑主义。在后勤上,平时不进行战争准备,军队去搞生产,导致兵不习战,军队战斗力低下;战前没有后勤准备时间,临时匆忙地发放粮饷、衣物、武器,在士兵不熟悉武器装备的性能,缺乏随行后勤保障措施的情况下,即匆忙出发;行程中后勤保障不力,还没到战场,50万大军就已经断了粮。一路上不仅自然界风雨交加,领导层也矛盾重重,勾心斗角,致使军心动摇;回军时,数十万大军扎营于没有水源的绝地,对远处唯一的水源又不加控制,使军队处于饥渴之中;轻信瓦剌和谈之言,在没有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即匆忙移营就水,致使营中大乱,最后全军陷于覆灭境地,教训十分深刻

土木堡之变中,明军的参战兵力是32万,损失兵力是包括战死,失踪有21万人马。

五十佘万除少数人被俘其他全军覆没

1449年,也先大举南扰,王振挟明英宗亲征,希图侥幸冒滥边功。由于毫无准备,明军五十万从北京匆促出发,粮草无着落,兵至大同,一战而溃,前锋三万全军覆没,王振挟英宗回师。退军本应取道紫荆关,王振却令绕道蔚县,可让英宗临幸其家乡。大军东行四十里,又怕大军到蔚县损坏他的田园庄稼,又下令绕道宣府,于傍晚抵土木堡,此地易攻难守,加上明军长途迂回行军,士卒疲惫不堪,陷入重围,全军覆灭,明英宗被俘。


土木堡事件明军大败的原因是什么?
土木堡之变,明军损失惨重的一大原因是军队组织不当,如果遇到宋真宗这样过于谨慎的皇帝,显然部队出征会以防御为主,他考虑到自己的安全,也会积极听取将领们的建议,虽然背景相同,但是土木堡之变绝对不会重演。

土木堡之变中,明军的参战兵力及损失兵力各是多少呢?
这里要说一下,很多史书都说此次出征共有五十万人,根据本人考证,这是不准确的,因为由当时动员兵力时间及京城附近布防情况分析,几天之内,绝对不可能召集五十万大军,当时京城的三大营总兵力是十七万左右,加上附近军队,共计数量应当在二十万左右。”有不少学者认为,土木之变是明王朝由盛到衰的转...

土木堡之变中,明军的参战兵力及损失兵力各是多少?
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明史纪事本末》卷32《土木之变》)。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英宗偏...

土木堡之变明军为何损失如此之大?
但是,明军还携带了大量的奴仆和运输民夫,因此刘定之才在《否泰录》称,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出居庸关抵宣府。有网友问土木堡之变中的明军伤亡为什么那么大?在土木堡战役,明军号称50万大军,其中真正兵力大约是20-25万,因为整个北京的京营也就30多万人,还留下了不到10万人。由于英宗亲征的意图...

“土木堡战役”明军有多少兵力
结果由于组织不当,所有军政事务都皆有王振专断,结果55万大军在土木堡惨败殆尽。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 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一役中,真的有五十万明军被瓦刺杀得几乎全军覆没吗?各类史料笔记记载此次战役的战斗人数更是五花八门,让人看得是...

土木堡之变,明军二十万是如何全部飞灰湮灭的?
在讲土木堡之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就是土木堡之变参战的明军并没有二十万,根据很多人的推算,明军参战人数应该在十一二万左右。另外土木堡之变并非歼灭战,也就是说明朝的军队只是被蒙古击溃了,并没有全部斩杀,所以不存在飞灰湮灭这一说法。现在让我们好好来了解一下土木堡之变。这个事件...

土木堡之变中,明军50万全军覆没,是真的吗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 ,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 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

明军在土木堡之变都经历了什么,为啥会惨败?
爆发于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是一场典型的由于一系列指挥失误导致最终战败的战争,造成了大量军队、文臣武将的伤亡,直接导致明帝国武将、功勋集团出现断层,为明中期文官集团的迅速崛起埋下了伏笔,明帝国初期对北方游牧民族积累的战略优势自此荡然无存。 朱棣五征漠北,瓦剌强势崛起 明成祖永乐年间,撤...

土木堡之变反应出明朝哪些致命的问题?
整个土木堡之变的过程,整个明军完全就跟傻子一样给也先送人头,而且反复来回在危险地带走来走去,生怕给人家送的人头不够,要全送了才罢休似的,从中可以看出,英宗在军事上完全属于弱智水平。 ▲英宗皇帝表示这个技术活太难了,还是让我爷爷成祖来吧打仗毕竟是个技术活,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力,几十万大军的出战,就变成了...

土木堡之变明军究竟损失了多少人?
土木堡之变明军损失二十万。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正统十四年六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八月至大同,闻前线战败消息后,...

葫芦岛市17790071765: 以下哪一位明朝皇帝与土木堡之变有关 -
斋范复方: 明英宗朱祁镇 1. 朱祁镇(1427-1464),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年仅九岁,继位称帝,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

葫芦岛市17790071765: 明朝十大贤臣排名
斋范复方: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

葫芦岛市17790071765: 百团大战是1940年8月25日 - 12月5日国民党军队组织的几个团队日作战 -
斋范复方: 不是,百团大战是由八路军组织的对日作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

葫芦岛市1779007176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详细过程 -
斋范复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

葫芦岛市17790071765: 明代修长城的意义 -
斋范复方:[答案] 明朝从明宣宗开始即奉行战略收缩的国防政策,明宣宗不仅下令焚毁所有出海书籍和船只,还将驻扎在安南的军队撤回,让... 当然也不用修,而明蒙之间在永乐万年间即以长城为界,到天启年间明军退到辽西山海关一带,使得长城更不可或缺.长城还...

葫芦岛市17790071765: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斋范复方:[答案] 这是于谦的石灰吟. 全诗是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是在土木堡之变时于谦另立新君时所作

葫芦岛市17790071765: 于少保公以再造功文言文翻译 -
斋范复方:[答案] 于少保公以再造功——于谦少保先生有重建复兴国家的大功. 1、【原文】 于少保公以再造功,受冤身死,被刑之日,阴... 从前土木堡之变发生时,神宗亲征,于公痛哭着抗颜上疏,劝阻向南迁都的意见,召集勤王的部队.护卫皇帝到大同,到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