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写的 李鸿章传 里面的 “ 文山之漆室无灵”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壬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写的是否中肯?~

中肯。
作者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的要人如: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指出了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
但是由于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为后世立百年大计,仅满足于修修补补,而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因此在现代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于下风,处处受制。
最后作者忧虑地说:“在晚清政府中李鸿章是最具有世界眼光、最有能力和品格的一个人,尚且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今后内忧外患的风潮,将要比李鸿章时代还要严重数倍,但要想再找一个像李鸿章这样的人,也几乎不可能了。”

扩展资料:
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从一个人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四十年,这样的人物无论如何都应该被重视和铭记。
李鸿章对于中国的意义,就如同格拉斯顿之于英国、俾斯麦之于德国、迪亚斯之于墨西哥、麦金利之于美国。
在晚清四十年中,没有人比李鸿章对中外关系的影响更为巨大;这些年中,虽然新人辈出、新鲜事物辈出,但一切浮云散尽后,你会发现李鸿章还在原位屹然不动,他与慈禧太后两人,是仅有的凭借个人影响力就能左右各国对华政策的人。
晚清重臣李鸿章故去之后,留下了一桩众说纷纭的历史公案。或以平发平捻为李鸿章功,或以数次和议为李鸿章罪。有感于此,两个月后,梁启超著就《李鸿章传》一书。
作者仿西人传记体例,而以太史公《伯夷列传》之笔法,叙议结合而评论公允,可谓是李鸿章传记中的经典之作。
本书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使其声望达到顶点,再到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迅速由盛而衰,最后只能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悲壮一生。
甲午年洋务运动的破产,让人感到“以一人而敌一国”的无望与悲恸,梁启超也由此发出“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叹。
在本书中,梁启超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加富尔、伊藤博文等人做了比较,指出李鸿章是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政府“修修补补”的,只不过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得为后世立百年大计。
李鸿章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因此在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于下风。处处受制。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
最深刻的惋惜,最中肯的评价。真实再现晚清版“国进民退”,重温背负百年历史黑锅的晚清改革总设计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鸿章传

  写于光绪27年(1901年)

  1901年,在李鸿章死后不久,梁启超即写了《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这是最早的李鸿章传记。梁氏是戊戌维新的重要人物,又是中国新史学的开创者,于史学理论多有发明。他说:“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他反复申明,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并引用英人格林威尔的话说“画我须像我(Paint me as I am)”。这是他对自己为李鸿章作传的要求,就像他晚年所仍然主张的:“史家之道德,应如鉴空衡平,是什么,照出来就是什么,有多重,称出来就有多重。”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共有12章。第一章《绪论》讲评价李鸿章应有的心态,并给予他一个总的评价。梁氏说,西人有言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对于李鸿章,我不能说他不是英雄,但只不过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不是造时势的英雄。第二章《李鸿章之位置》从中国清代以前和清朝的政治传统的角度,论述李鸿章作为一个重臣,时代为他创造历史所提供的空间,认为只有把李鸿章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给他比较准确的评价。第三章《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说的则是李鸿章的家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以及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第四章、第五章《兵家之李鸿章》讲的是李鸿章在协助曾国藩攻剿太平天国、捻军过程中的崛起、淮军的创建以及所立之“军功”。第六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评述了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和治绩,剖析了李鸿章办理洋务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对其洋务思想的分析,颇中肯綮。“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第七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论析了中日甲午之战的缘起,战争过程,失败的原因。认为李鸿章对甲午战争的失败结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八、第九两章是《外交家之李鸿章》,李鸿章的为官生涯,半属外交。“欲断定其功罪,不可不以外交为最大之公案”。他说天津教案使李鸿章获得声誉,并不是李鸿章的外交才能使然,而是西方列强相互争战,无暇东顾之所成。中日天津条约为以后的甲午战争埋下祸根,签订马关条约是李鸿章在战前和战争进行当中所犯错误的一个结果。中俄密约对中国权益的出卖以及引起他国的竞相效尤,瓜分中国,李鸿章更是难辞其咎。第十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写的是马关条约签订后至八国联军侵华的几年间,李鸿章除三年闲居外,又奉命治理黄河,旋授商务大臣,总督两广。第十一章《李鸿章之末路》写义和团之后,李鸿章与联军订立辛丑和约,又为中俄满洲条约所逼,在忧惧中病死。第十二章《结论》则是把李鸿章与古今中外的著名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意在多视角地审视李鸿章。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总评论是:李鸿章是一个不学无术、谨守范围的人。所谓“不学无术”,是指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他只看到西方富强的表面原因,而没有近代先进的政治思想,因此他担当不起挽救中国危机的责任;李鸿章在军事上建有功绩,但他杀的是本国人,在反击外国侵略方面则未见立业。外交上,只知运用小谋小智,弥缝苟安以待死,外交政策“不能安顿一朝鲜”,“联俄而反堕彼谋”。对清朝来说,他是重臣、忠臣,但他“数十年重臣不能辑和国民,使为己用”,且自己“以豪富闻于天下”,在廉洁方面不能与三国时代之诸葛亮相比。与当时世界上著名的政治家如俾斯麦等相较,无论是在内政、军事、外交上,李鸿章均不能望其项背,“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

  梁启超撰写的《李鸿章传》,对有关李鸿章的主要的历史事实的认定,与今天基本是一致的。许多地方的论断甚至还十分精辟,如对李鸿章的落后的政治思想的分析,对甲午战争前及战争进行期间李鸿章的失误的分析等;对李鸿章在办洋务、搞外交的种种失策以及给国家带来的严重损害也是据事直书。即使这样,梁氏却没有完全否定李鸿章,如肯定他开展洋务,说无论成效如何,但“导清国使前进以至今日之地位者谁乎?固不得不首屈一指曰,李鸿章也”。认为在处理外交上,李鸿章在清朝内最有能力和经验,无人可以代替他。清朝的衰败,不能由李鸿章一人负责。梁启超以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的诗句抒发感慨,为李鸿章所作的辩护,明显地受到客观主义史学思想的影响,与此前鞭辟入里的分析多少有些不协调。

原句为“项羽之乌骓不逝,文山之漆室无灵,天耶,人耶?”其中文山是指文天祥,文山是一个地名,文天祥曾居于此,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号叫“文山”。“漆室”是一个典故,比喻关心国事,忧国忧民。(鲁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国事甚危。漆室有少女倚柱而啸,忧国忧民。见汉刘向《列女传.漆室女》)。“不灵”意思是不得志或者说无力改变。 明白了没?

文山之漆室无灵是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用来形容文天祥的困境和遭遇的词语。
“文山”是指文天祥,文山是一个地名,文天祥曾居于此,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号叫“文山”。
“漆室”有两个可能的含义:一是指文天祥被囚禁的囚室,文天祥正是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正气歌;二是指鲁穆公时期,君老太子幼,国事甚危,漆室有少女倚柱而啸,忧国忧民的典故,这暗喻了文天祥关心国事,忧国忧民的情怀。
“无灵”可以理解为文天祥在世时无法施展其抱负,或者更严重的,可能指他的理念和主张没有得到实现或者他的影响力无法改变局势。

反正我是明白了^_^


简阳市18416721792: 梁启超写的 李鸿章传 里面的 “ 文山之漆室无灵”是什么意思? -
太纪福至: 原句为“项羽之乌骓不逝,文山之漆室无灵,天耶,人耶?”其中文山是指文天祥,文山是一个地名,文天祥曾居于此,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号叫“文山”.“漆室”是一个典故,比喻关心国事,忧国忧民.(鲁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国事甚危.漆室有少女倚柱而啸,忧国忧民.见汉刘向《列女传.漆室女》).“不灵”意思是不得志或者说无力改变. 明白了没?

简阳市18416721792: 出自《李鸿章传》(梁启超著)中序例.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顾书中多为解免之言,颇有与俗论异同者,... -
太纪福至:[答案] 何取乎祸梨枣也:为什么要在书籍(文字)出版方面取祸呢? 梨枣 lízǎo [wooden printing blocks (usu.made of pear and date wood)] 古代印书的木刻板,多用梨木或枣木刻成,所以称雕版印刷的版为梨枣 付之梨枣

简阳市18416721792: 为什么誉满天下者,也毁满天下 -
太纪福至: 1,这句话的出处应该是梁启超《李鸿章传》:“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有些人有好名声,有些人被举国痛骂;那些有好名声未必是英雄,被痛骂的也未必不是伟人. 2,很多人都会嫉妒比自己好的人,这个是人的劣根性. 3,人无完人,有时候某一方面很优秀的人,公众会不自觉地对TA持有潜在的道德上的高要求,但是其实TA优秀的方面不一定是道德方面,这是一种公众心态吧.

简阳市18416721792: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
太纪福至:[答案]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出自梁启超. 从字面意思上讲很浅显,敬佩他的才华,可惜他的才识,同情他的际遇. 从深层意思讲就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李的个人思想过程. 戊戌变法的健将梁启超曾评...

简阳市18416721792: ...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 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梁启超《李鸿章传》(1) 材料... -
太纪福至:[答案] 21. (1) 军事、经济、教育.(2) ①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②洋务运动没有使国家富强起来;③洋务运动的 目的没有实现;④甲午战争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⑤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 约》,丧权辱国.(3) 读书人:唾骂李鸿章;世...

简阳市18416721792: 李鸿章之死
太纪福至: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 梁启超:《李鸿章传》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广州. 李鸿章走出竹轿,准备登船.这一年,李鸿...

简阳市18416721792: “瞽之失其相”是什么意思 -
太纪福至: 瞎子失去帮助和指引. 相:辅佐 辅助.

简阳市18416721792: 李鸿章当年在镇压太平天国时为什么在苏州要把全部降军杀掉?为何背信弃义,出尔反尔 -
太纪福至:太平天国灭亡的前一年,一件原也说不上多大的事情却闹的非常轰动.事情很简单,李鸿章的淮军在苏州城杀了献城的降军.杀俘在当...

简阳市18416721792: 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梁启超,这段文字的意思 -
太纪福至:[答案] 梁启超对政敌李鸿章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其实,两段话有点矛盾的,一方面说敬重李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