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犯人执行死刑要在秋季?

作者&投稿:岳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古代的死刑都在秋天执行~

古代执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节,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即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皇帝即是天的儿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时行事。处决犯人也是如此。 从西周开始就有了秋冬行刑的做法,到了汉朝成了制度。除了谋反等大罪可以立即处决外,一般死刑犯都要等到秋天霜降后冬至以前才能执行。 古代还有行刑的禁忌,唐、宋规定正月、五月、九月为断屠月,每月的十斋日为禁杀日(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即使谋反重罪也不能在这些日子处死。明朝也规定十斋日禁止行刑,否则笞四十。国家进行的大的祭祀活动时也禁止行刑。行刑的具体时间有的规定在下午1点到5点之间。过时则要等到第二天。

我国历史上,有关“秋冬行刑”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而关于刑杀与时令的论述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
古时候,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古人认为,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人间的司法也应当适应天意,顺乎四时。
西汉中期儒学春秋公羊派大师董仲舒(前179~104)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出一套“天人感应”的迷信学说。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从此,“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
汉代法津规定,刑杀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之后不得刑杀。唐、宋律规定:从立春到秋分,除犯恶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杀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决死刑。清代规定,经朝审应处决的犯人,也需在秋季处决。
西汉时期行刑的时间在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唐代这一规定一直为后世采用,直到清末。
因为古代的死刑一般都在秋季,所以古书上和历史剧中都经常有“秋后问斩”这样的话。

古代被判为死刑的犯人,除了重要罚犯(如钦定要犯)或在非常时期(如战争中)应立即处决之外,一般经有司备案审理并报请朝廷批准判为斩罪的犯人都要在狱中关押,到一定的时候才能处决。 执行死刑的时间,从古至清代一般都定在秋后。 《左传》中就有“赏以冬夏,刑以秋冬”的说法 原因是,秋季草木凋零,呈现一派肃杀之气,此时行刑,正是顺应天道肃杀之威。 历史上,除了秦时一年四季都可以执行死刑之外,其他各代处决犯人都在入秋以后,这就是古时常说的“秋决”。行刑的具体月份,各代的规定稍有差别。
西汉时规定在十月以至腊月间,一到立春就决不能再执行死刑。 明代规定执行死刑在秋分以后、立春以前,若有在立春以后至秋分以前处死刑者,杖八十。 唐代也曾规定,若不是在秋分至立春之间处决死刑者,要判一年徒刑。 执行死刑的具体日期也有一定的限制。
如唐代规定,在大祭日、致齐2日、朔日、望日、上弦日、下弦日断屠日月3、二十四节气、假日以及下雨为未晴的日子,都不得执行死刑。 明代规定的有禁刑日子,即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的,加上二十四节气日、雨未霁,天未晴及大祭享日和闰月的全月。这样的除来除去,一年中能执行死刑的日子是屈指可数的。
在可以行刑的日子,行刑的具体时辰也有规定。 若白天行刑必须等到午时,若夜间行刑必须等到天明,这在各代是通例。 斩首的地点和执行其他死刑一样,一般都在市朝。 从春秋时起大多如此。凡将王公大臣或名士大夫斩首,就在朝门外 如北宋时在汴京(今开封)五朝门 明清时在北京午门;凡将普通死囚斩首,就在街市进行 对某一城市来说,行刑的地点有时是固定的,有时是不固定的。清代北京斩人,常在菜市口。有据传说,清代苏州斩人常在五故天亮时,在平时较繁华的街道上执行。市民得知要在这街上杀人,都事先出钱贿赂刽子手,如果谁家不出钱或出钱教少,刽子手就有意在他家店铺前面行刑,这家人就会觉得十分晦气。 执行斩首必须有监斩官,这也是自春秋时就有的成规 监斩官可以由原审理此案的官员担任,也可以由朝廷或上司委派的别的官员担任。 监斩官在规定的时间之前,把囚犯从监中提出来,带往刑场,监押的方式也有一定之规定。 如南北朝陈时规定,死囚将被处决,押送时要乘露车(车上不能施用遮蔽,如同现在所谓的敞篷车),戴三械(即项械、手械、足械),加壶手,到达刑场后去掉手械及壶手,时辰一到即行刑。 古时还规定,犯人的姓名和主要罪行要书写在手械上,让人们一目了然,周朝时就有这规矩,叫做“明梏”4,后世一直沿用。明清时时是把一块写有犯人姓名及罪行的木牌插在犯人背后,俗称“亡命牌”,这和“明梏”的意义相同。 把犯人押到刑场后,按规定要给犯人吃一顿酒饭,这时不准将犯人塞口堵耳,不准遮蒙犯人面目,要允许犯人的家属和他诀别。监斩官要亲自观察犯人的家属会见情形,判断这犯人的真假,由此“验明正身”,否则容易出现差错。

古代一般都都秋天过后才开始行斩首的
所以你听那些古装剧里面都是秋后问斩`
一般死刑犯都要等到秋天过完才可斩首

农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后农作物收割后就有了经济收入。而在这一年中欠下的费用就可以在秋后算清了。现在北方的一些农村,农民常在一些小的经销店购买生活用品而时经常到秋收后一起结算这就称为秋后算帐。
秋后问斩一词应该始于唐朝..水浒英雄传有提及秋后问斩一词.应该是最早出现秋后问斩一词.但是历代问斩的时间并不一定在秋后.至明清才固定于秋后..嘉庆之后又改于随判随斩.此由来依据农民作息相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来做区分.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后通常都会要求集中处死.亦会事先公告.为何选择秋冬二季实行.主要是考虑示警的作用.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也方便地方官动员民众观看.当时有强迫民众观看.一般行刑的时间大约集中在9-10月之间.所以会有秋后问斩一词.秋季带有肃杀之气,因此死刑多于秋季执行。再则大概是因冬天百物萧条,亦是进入一年的尾声,亦适合执刑,春天象征新生,夏季万物正蓬勃生长,因此较不适宜取人性命吧。
古人认为,夏春两季万木葱茏,正是植物和动物生长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除非特殊情况,不便对判死刑的人犯行刑,因此创造了"秋冬行刑"制度,也就是把判死刑的人留到立秋以后冬至之前一起执行

俗话说:秋后算帐嘛!秋天是收获季节,也是一切终结的时候。


古代执行死刑有哪些习俗?
除此之外,我们还常听到午时三刻行刑,为什么选在午时三刻,这其中也是有讲究的,午时三刻是一天中太阳最盛的时候,古人认为阴阳相冲,犯人临死,怨气冲,怨气为阴,阴怕阳,在太阳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避免冤魂为乱人间。以上这两个处理死刑的要求,不免有些迷信意味在其中,对于死刑犯,官府还有一...

古代酷刑凌迟处死那么残忍,为何犯人在临死前不选择自尽?
还有明朝时期的剥皮萱草,把犯人的整张人皮完整的剥离,在里面塞上萱草,又比如说凌迟处死。所谓凌迟处死也就是千刀万剐,这是古代最残忍的一个刑罚,主要就是针对一些罪不可赦的犯人的,它的操作流程是把犯人身上的肉,用刀一片一片的割下来,而在这过程中,犯人还不会轻易的死去,在执行的过程中...

历史上哪些刑罚极为惨忍,被施行后痛苦死去呢?
如果遇到行刑的新手,连砍几刀,犯人都死不了,最终慢慢的在挣扎中死去,这是万分痛苦的。很多时候,犯人的家属会打点经验丰富的刽子手,希望他们下刀能稳、准、狠,百分百地让犯人痛快的死去。有些贪婪的刽子手,在没收到犯人家属的钱财时,会刻意做手脚,让犯人在痛苦中慢慢死去。实际上,古代受腰斩...

在古代犯人在被处刑前还要下跪,是为何?
据《礼记》记载:“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弃市,即在人众集聚的闹市里,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犯人弃市,令其下跪接受斩刑 在影视剧里面,就经常有押赴犯人赴菜市口问斩的桥段。在古代的时候,有一个刑罚叫做“弃市”,通俗易懂的说,就是把一个犯人拉到人多的菜市场的...

现在执行死刑是枪决还是注射死刑?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其实,两种执行死刑的模式并不矛盾,因为地区和罪行情况不一样。首先,我们看一下我国古代对犯人执行死刑的方式。早在周朝统治时期,针对不同的罪犯,就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死刑方式,例如绞刑、斩首、车裂、腰斩、凌迟等等。其中,凌迟是最狠的,一般用来对付那些十恶不赦的重犯。...

古代刑罚一般在什么时候执行死刑?
根据《刑法》第46条的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所有死刑,上诉的经过二审宣判,没上诉的高级法院要核准,但都必须再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

古代被关押在牢里的犯人,从审案到行刑会有哪些步骤?
古代被关在牢里的犯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最大恶忌的死刑犯,需要立马斩首。一种就是不是特别的罪大恶极,但是也需要死刑的犯人,那会先进行监禁,之后选一个时间,然后再进行斩首。第1种犯人他是必须得死,因为在执行死刑的过程中,是没有办法立马叫停的,除非是皇上特派圣旨,否则无论是谁来也救不...

古代犯人被判刑是直接执行死刑的吗?
1. 在古代,犯人被判刑并不会直接执行死刑。他们会被上报刑部,经过验明正身后,通常会在秋后问斩。2. 现代的死刑执行分为两种: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缓期执行的犯人首先会服两年死缓,期间如果没有严重过失,会改为无期徒刑;如果有重大立功,则会改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有故意犯罪,则可能会被...

古代有哪些极其残忍的酷刑,让犯人生不如死,慢慢折磨死去?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古代犯人斩首时。都是双手反绑,带着脚镣,跪在地上的吗?
后隋代起直到明清,都正式把斩首列为五刑(笞、杖、徒、流、死)中的死刑之一,处罚的程度在凌迟和绞刑之间。斩首作为一种官方正式执行的死刑,在清亡后才被枪毙所代替。 古代被判为斩首的犯人,除了重要罚犯(如钦定要犯)或在非常时期(如战争中)应立即处决之外,一般经有司备案审理并报请朝廷批准判为斩罪的犯人都...

麻江县13765764015: 中国古时处决犯人为什么一定要“秋后处斩”? -
豆卢视依利: 因为古代主要是农业为主,秋后都收成完了,进入了农闲,这个时候集中处理可以召集人群观看,起到震慑的作用,并且秋冬时节有一种肃杀之气,再还可能因为这个时候天气冷,容易处理尸体,不容易引起瘟疫的传播.古代执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节,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即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皇帝即是天的儿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时行事.处决犯人也是如此.

麻江县13765764015: 为什么古代的犯人都是在秋后问斩呢? -
豆卢视依利: 秋后问斩一词应该始于唐朝..水浒英雄传有提及秋后问斩一词.应该是最早出现秋后问斩一词.但是历代问斩的时间并不一定在秋后.至明清才固定于秋后..嘉庆之后又改于随判随斩.此由来依据农民作息相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来做区分.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后通常都会要求集中处死.亦会事先公告.为何选择秋冬二季实行.主要是考虑示警的作用.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也方便地方官动员民众观看.当时有强迫民众观看.一般行刑的时间大约集中在9-10月之间.所以会有秋后问斩一词.秋季带有肃杀之气,因此死刑多于秋季执行.再则大概是因冬天百物萧条,亦是进入一年的尾声,亦适合执刑,春天象征新生,夏季万物正蓬勃生长,因此较不适宜取人性命吧.

麻江县13765764015: 为什么古代的死刑都在秋天执行 -
豆卢视依利: 古代执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节,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即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皇帝即是天的儿子,更要遵守天意,...

麻江县13765764015: 为什么古代处斩犯人都是在秋后? -
豆卢视依利: 中国古代讲究秋冬行刑,即凡被判处死罪的人,立春时不能执行,必须等到秋后才能处决,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以外.汉代以后,这一习俗更是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麻江县13765764015: 古代的死刑为什么在秋季行刑? -
豆卢视依利: 我国历史上,有关“秋冬行刑”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而关于刑杀与时令的论述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古时候,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

麻江县13765764015: 古代的死刑犯为什么都要在秋后执行呢?
豆卢视依利: 秋决没有什么典故. 古代执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节,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即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皇帝即是天的儿...

麻江县13765764015: 为什么古代的死刑都在秋天执行
豆卢视依利: 早在汉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 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复审复核,死罪更要多次复奏后由皇帝亲笔勾决. 明清两代又引入了"秋审""和"朝审"...

麻江县13765764015: 为什么古时候犯罪要被杀都是秋后处斩?为什么都在秋后
豆卢视依利: 原因有以下几条:—、五行说.庚辛西方金主秋.秋季五行属金主刑杀.二、春、夏农忙,冬寒窝暖.秋后忙完正闲而天又未冷,此时刑杀震慑力大.三、春、夏衙门也忙,忙捕盗、诉讼也忙农时.古代衙门春管农民播种夏管农苗管理与天灾、水利.秋管粮食收税赋.秋后至冬才比较闲.但冬季主水,水主生与刑杀相克.故选秋后.四、古代交通不便.刑杀乃大案需由中央批准.路途遥远不便,故—般将—年中刑杀案总起交上批准.—年中秋冬不忙人在家中盗抢等犯罪率较低.案件多发于春、夏.所以秋结上报、下批秋后问斩正好. 大致有以上四条吧.

麻江县13765764015: 封建社会处决犯人为什么要等到秋后处斩?
豆卢视依利: “秋冬行刑”的政治实质则主要是封建统治者借天意之名,行杀罚之实,表示用刑是天命所定,不得违抗,让老百姓俯首贴耳地任其宰割,使其统治得以巩固.正因如此,一旦形势处于紧急状态或危及其根本利益的重大案件,统治阶级就不顾一切,而以“斩立决”、“决不待时”加以处决.

麻江县13765764015: 为何古代斩首要等到秋后?
豆卢视依利: 1.关于秋后问斩 早在汉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 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