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选一首现代诗 并分析

作者&投稿:梅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任意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现当代诗歌进行赏析,可以分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也可以谈谈读后感。~

《花环》 何其芳
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
  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
  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
  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
  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
  金色的小花坠落到你发上。
  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
  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
  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
  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
  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
  你有美丽的夭亡。
赏析:这是一首悼诗,悼念一个纯洁的少女。他的语融古典于现代,又有一种内在的音韵之美,这首诗表达作者对名叫玲玲的夭亡的无限的悲伤。通篇让人有纯洁而美丽的想象,语言不多,意象却美的惊人。这是一只放在一个小坟上的花环,一只用诗的意象的花朵编结成的美丽的花环。诗中运用了"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无人记忆的朝露"、"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等系列意象来隐喻"小玲玲"未被凡俗玷污的脱俗之美,而诗人对于"小玲玲"与俗世无牵的"寂寞"、"悲伤"的心理情感世界的细腻揭示与欣赏态度,更为"小玲玲"身上的脱俗之美加添上了一种高贵的精神品质,从而使这位少女的"美丽"从外表到心灵都达到了纯粹、理想的境界。虽然,"诗中抒情主人公流露的是一种孤芳自赏和遗世独立的情怀,赞赏的正是那种自开、自落、自赏、自感的隐逸者的遁世思想,"死亡本是不幸,诗人却说她是"幸福的",因为她是与世隔绝的"幽谷里的花",是不与人交往的,"无人记忆的朝霞",是没受过社会污染的"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在污染的尘世,保持美和纯洁是一种"幸福"。作者还用了"最香","最有光","最清亮"来强调这种独特的感受。三个"最"把少女的纯洁描写的让人心动,不敢也不忍去触碰。
  这样的少女,她的所梦所爱,自然也是美的。她梦到绿色的藤萝爬进她的窗台,装点她青涩的无限遐思;梦到落在头发上的金色小花,梦到屋檐的落雨,滴滴嗒嗒,在耳边呢喃。檐雨诉说的故事,寂寞的星光,这些优美的意象的组合,仿佛使人进入了少女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丰满了她的形象。
  这样的少女,她的泪有如珍珠,流出来的忧伤有如飘忽的幽思而"没有名字",她度过的日子是美丽的,美丽得使她忧愁。结句"你有更美丽的夭亡",由于她在短短一生中,始终保持着美和纯洁,生得美丽,死也是美丽的。
  本诗反映了青年何其芳的感情世界与抒情风格,他一脱离尘寰为美,以梦和幻想为美。以寂寞忧伤为美,他善于用明丽的意象来表达飘渺的情感,善于用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句子捕捉艺术形象。应该说,在个人抒情世界的狭小天地里,何其芳的诗是有高度的艺术技巧的。
  这一阕对早逝青春的挽歌,给诗人与读者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赞美,在诗中,诗人把青春期固有的忧愁、寂寞情怀审美化了,又将这种美定格在少女的夭亡之中。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全诗共36行。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14至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32至36行写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希望采纳

《断章》
《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写于1935年10月。该作品语言凝练含蓄,据作者自云,该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该诗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词原文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赏析一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面对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让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无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强烈钟爱呢?你爱自然,自然也会同样地爱你--这就是诗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这个被“装饰”了的梦对于它的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奥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过地显示了那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压抑的单恋之情是多么地强烈灼人。而那桥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变为梦中人,不正因为他是意中人的缘故吗?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又是多么激人遐思无尽吗?
如果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构图来表现单恋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显得太平庸一般,流于俗套了。诗的精妙新奇之处就在于,这个梦的主人不仅仅是梦的主角,而且还从这场爱情角逐的主动者位置上退居下来,而那个桥上人也已不再是毫无知觉的爱的承爱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态在梦里扮演了一个爱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尽其所能地“装饰”着这梦,而且,他也是在按着楼上人的心愿来“装饰”着这个梦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详尽地描绘出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梦境,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被“装饰”了的梦一定是无比甜蜜、无比美满、无比浪漫、无比美丽的。总之,楼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终于得到了桥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热烈的、远远超过希望值的丰盛回报。在这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句千百年来伴随人生长河,永远给人以惋惜、懊丧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义。
但梦毕竟是梦,它代替不了现实;装饰也只是装饰,它总会露出虚幻的面目。当第二天红日高照,酣梦醒来,那楼上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时,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经尽情地领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梦境的楼上人,定会从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绪之中解脱出来,定会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爱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当我们品评着这首小诗的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之中时,我们为什么还要作茧自缚,像诠释一道深奥的哲学命题那样去对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
赏析二
卞之琳的《断章》是21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一,该诗写于1935年10月,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感悟到不同的审美意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与“风景”的关系是互为对立的两端,但人物、景物在相对、互换中, 都悄悄发生了转变,因为“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又成了“风景”。你原先看到的“风景”,在注目于你的人中,又不是“风景”了。“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此际, 没曾想在楼上赏景的“你”,又下意识地来到窗前,欣赏明月的万里清辉,不经意间却又成了一道令别人梦绕魂牵的“风景,“—在别人的梦境中,“你”是他的一轮皓月,前两句的意蕴从连环往复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升华,形成了一种无限繁富的多元开放系统。
“你”、“楼上人”,无数个“你”。无数个“楼上人”。共同组成这个世界。“你”过着自己的生活,“在桥上看风景”;“楼上人”也过着自己的生活,“在楼上看你”。在某一个偶然,或者必然,你们相逢,之后。或者离开,或者相交相知,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怀着自己的梦想,共同创造这个美好的世界。或者彼此相辅相成,相依相存,装饰着彼此的“窗子”与“梦”。
世界上许多人和事, 貌似彼此独立、无关, 犹如“断章” ,实际上却构成了一个互有关联、统一不分割 的系统,“断章”本身也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系统,既是”断章”,又是更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审美而言,或许惟有“断章”的风景,才具有欣赏性,如同断臂维纳斯。
正如作者所说,此诗是“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以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由此可见,诗人意在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自然、社会、人生是一轴轴滚动的风景,人生风景, 层出不穷。
赏析三
节选四句精巧短小、明白如话,乍一看并不难懂,细思量却觉得意味无穷。诗人通过简单的几个对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如此种种,却又落入了“诗人”的“观看”之中,诗作以“你”这样的第二人称写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对”。从这首诗中,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却又能够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诗句,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感受与启示!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南京师范大学何言宏)
《断章》的主旨曾引起歧义的理解。刘西渭开始解释这首诗,着重“装饰”的意思,认为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诗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这样。他说:“‘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看来,诗的“言外之旨”是不能*字面上一两句话完全捕捉到的。它的深层内涵往往隐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后。诚然如作者说明的那样,表达形而上层面上“相对”的哲学观念,是这首《断章》的主旨。
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诗人的思想。第一幅是完整的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当你被这单纯朴素的画面所吸引时,你不会忘记去追寻这图画背后的象征意义,这时才惊讶地发现作者怎样巧妙地传达了他的哲学沉思: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是啊,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为了强化这一哲学思想,诗人紧接着又推出第二节诗,这是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画面,但已不再是一个构架里,但就大的时间与空间还是一样的。两句诗里的“装饰”,只是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法,如果写成“照进”,“进入”,就不成为诗的句子了。也许是看风景归来的人,或许径是无关的另外的人,总之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换成“我”,这些不关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第一句诗,“你”是这幅“窗边月色”图中的主体,照进窗子的“明月”是客体,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进入哪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装饰”了。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成为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扮起客体的角色了。诗人在隽永的图画里,传达了他智性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在感情的结合中,一刹那未尝不可以是千古;在玄学的领域里,如诗人布莱克(W·Blake)讲的“一粒砂石一个世界”,在人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喜与悲、善与恶、美与丑……等等,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对的、互相关联的。诗人想说,人洞察了这番道理,也就不会被一些世俗的观念所束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透悟人生与世界,获得自由与超越。
这首《断章》完全写的是常见物、眼前景,表达的人生哲学也并非诗人的独创,读了之后却有一种新奇感,除了象征诗的“意寓象外”这一点之外,秘密在哪里呢?我以为,关键在于诗人以现代意识对人们熟悉的材料(象征寓体),作了适当的巧妙安排。诗人说过:“旧材料,甚至用烂了的材料,不一定不可以用,只要你能自出心裁,安排得当。只要是新的、聪明的安排,破布头也可以造成白纸。”诗人所说的“新的、聪明的安排”也就是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巧妙的语言调度。《断章》中的事物都是常见的,甚至是古典诗歌中咏得烂熟的:人物、小桥、风景、楼房、窗子、明月、梦……经过作者精心的选择、调度安排,组织在两幅图景中,就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两节诗分别通过“看”、“装饰”,把不相关的事物各自联在一起,内容与时序上,两节诗之间又是若即若离,可并可分,各自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充分发挥了现代艺术的意象迭加与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艺术功能。一首《断章》实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断章》中语言形式的安排与内容的暗示意义有一种协调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这使我们想起了一些古典诗歌名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商隐《子夜郊墅》中有:“看山对酒君思我,听鼓离城我访君”。清人陆昆曾在评解后两句用了“对举中之互文”这个说法,这两个人的两行诗,都有这种“对举互文”的特征,即前后两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的倒置。卞之琳《断章》语言安排即用了这样的方法。“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的主体与客体却发生了移位;“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样做的结果,不单句子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语言的密度,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与客体意象的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效果,在视觉与听觉上都产生了一种音义回旋的美感效果,隐喻的相对关联的哲理也得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具体性。
卞之琳很喜欢晚唐五代诗人、词家李商隐、温庭筠、冯延巳等人的作品。他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性吸收与转化的能力。翻开俞平伯先生的《唐诗选释》,我们读到冯延巳的《蝶恋花》后半阙:“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不禁惊讶地发现,《断章》中的立桥眺望、月色透窗两幅图画的意境,与冯词的“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之间,有着多么神似的联系啊!但是,卞之琳毕竟是现代诗人,他的创造性吸收与转化达到了不露痕迹的程度。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断章》即是冯延巳《蝶恋花》中两句诗的现代口语的“稀释”,正如不能简单地认为戴望舒的《雨巷》就是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口语的“稀释”一样。冯词《蝶恋花》写别情愁绪,没有更幽深的含义,《断章》拓展成意境相联的两幅图,画中的人物、桥头、楼上、风景、明月、以及想象中的梦境,不仅比原来两句词显得丰富多姿,且都在这些景物的状写之外寄托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自然景物与人物主体的构图,造成了一种象征暗示境界。每句诗或每个意象都是在整体的组织中才起到了象征作用,甚至“断章”这个题目本身都蕴有似断似联的相对性内涵。这种幽深的思考与追求,是现代诗人所特有的。其次,冯词“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还是以写情为主,友人别后(“平林新月”之时),一种无法排遣的忧愁含于诗句之中,而卞之琳的《断章》则以传智为主,诗人已将感情“淘洗”与“升华”结晶为诗的经验,虽然是抒情诗,却表现了极大的情感的“克制”,淡化了个人的感情色彩,增添了诗的智性化倾向。诗并不去说明哲学观念,《断章》却于常见的图景中暗示了大的哲学。它包蕴了诗人对宇宙人生整体性思考的哲学命题,而“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精致、优美,却陷入了个人窄小的感情天地,不能与《断章》的意境与思想层次相比拟。第三,由于诗人“淘洗”了个人感情,即实践诗的“非个人化”,而增强了诗的普遍性。如作者说明的,由于“非个人化”,诗中的“你”可以代表或换成“我”或“他”(她),就与读者更为亲切,因为用了“你”,又使读者有一定的欣赏距离,诗人于是跳出了艺术境界的小我,诗本身的思想境界也具有了更大的开放性,为读者美丽的想象留下了更开阔的创造空间。一旦读懂了《断章》,哪一个富于想象的读者不会在自己的精神空间升起一座“灵魂的海市蜃楼”呢?
赏析四
既然是断章,那就不妨给它来个断章取义,不妨用传统的方法对这首新诗加以分析和欣赏。
这首诗句式简短,文字浅白。但语淡意远,读来古意昂然,余味隽永,是极上乘的作品。一位诗人,即使一生只这一首,已足以不朽。
前两句有“桥”、“小楼”和“明月”的意象,第一个联想到欧阳修的“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当然了,说到意蕴,它们是大相庭径的。所谓古意昂然,这是第一层。深一层,是它精巧的形式与别致的内涵。说到简短隽永,如李白《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经 邶风 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是容易动人心魄,令人着迷,细细咀嚼下,似乎有不胜低徊之缠绵。因为简断,则余味无穷,该说的似乎还很多,却再无多一字之言。情本不须多言,爱情更是如此。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在年轻的人们看来,无论《秋浦歌》,无论《诗经》,还是这首《断章》,下意识里想到的都是爱情。白发因愁而生、而长,愁又因何而起、而发?曰:爱情。诗里并没说明,但多情而善感的年轻人们却毫无道理地这么认定。为相思而白发、而变老,无疑是件十分美丽的事。试想,如果一个人在一夜之间“不知铜镜里,何处得秋霜”,追问之下,原来是因为穷困愁苦之“愁”、无米为炊之”愁”,这可多煞风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诗人只是从客观的角度告诉我们这么一个空间结构,理性的语言,构出的画画却十分感性,不是吗?感性的年轻人们,你要想啊,但是别想歪了,想成人家是在目测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做工程测量的工作。那他们在看什么风景,做什么?在痴痴发呆?在深深凝望?在对月长叹?在触景伤怀?抑或……你要想啊!
两句写了两个看风景的人,两个看风景的人却未必是两个人。古人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所谓“有我、无我”,只是诗人在诗里所体现出来的感情程度的反映,注意,仅仅是体现出来的感情。“无我”不是真的无我,只是诗人所采取的角度理性、客观,诗人的面目略去感情,只是要申明那个空间结构、那个视角关系。谁看谁并不重要,甚至故意模糊,角色变换,分不清彼此,但视角关系不变。“我”也是那看风景的人,我是站在桥上的人,也是站在楼上的,我是站在树下的人,也是站在花间的人。我不知道看我的人,是站在桥上,还是站在楼上?也许站在云端,也许本就没有。也许你永远只看到他的背影,也许有另一人也永远只看到你的背影,也许你没有发现,黑暗里那双眸子正与你对视。所以,这里只有相对的两个人,看的人,和被看的人。谁看?谁被看?谁看谁?谁被谁看?你不用想了,这不重要,甚至根本无意义。重要的是那道眼神里的复杂情绪、这种期待,这种火山欲待喷发的感情,诗人用了平静的手法处理,无我之境。
真实的风景是一无足观的,最美的、最可观的风景是……你要想啊!“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细心的你要发现,“你”在哪里?你在桥上,我在楼上,现在明月却装饰了你的窗子,桥上有窗吗?你我皆虚指,可知前面的讨论不谬。另一面,诗人要避开“我”,代之以明月。如果说“你装饰了我的窗子,我装饰了别人的梦”、“别人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我的梦”,意境上有云泥之别,简直要呸它一口,俗不可奈。明月皎洁无瑕,指代一切之美好。两句合而为一,“明月装饰了你的梦”,你之所梦岂非就是你所向往的、你所看的风景。
原谅,这里不得不再引一句,“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老先生的这条广泛而精准的文艺理论实实在在地切中了这首诗,可以做为整体上的艺术概括、及评价。有生气,更有高致,高致在于能出,在于无我。“有我”与“无我”这两种境界没有高低优劣的分别(这里的理论均是对王国维先生互为辩证之《人间词话》的引用、及阐发),也没有规定什么诗须用哪种“境界”,全看作者是否会用、用得得当与否、用到什么程度?就本诗而言,它无疑是很成功的。世人大都喜欢小题大作,把一分的疼痛、委屈夸大到十分,嘶喊、叫嚣,何况这些情绪本都是私人化的东西,尽管真是彻骨的伤痛,如果拿出来也实在微不足道。难道置之不理?问题就在这,高明的诗人轻叹一声“平林新月人归后”,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似乎是失落、惆怅,很平实的情感,细心的人都会发现。不像口香糖,这里的味道越嚼越大、越香。如果你做沉痛状,大叫一声“愁死我了,好寂寞,好无聊,没人理解我,没人懂我,死了算了。”那就去死吧,大家都很同意。微末的情绪往小了夸张,似乎不在意,“脱略了”个人情感,也就脱略了扭捏气。置身事外,客观地说道两个看风景的人在看风景。若主观,是的,这风景互相错位,已看了很久仍不愿离去,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当然了,这个说道用的是诗化的语言。它的意蕴反馈到读者身上,就是我们现在的所得。能让读者感同身受,而且是美的感受,即便有痛苦也不失其美,就是好句,千古名句大都如此。


宾川县14738909650: 请任意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现当代诗歌进行赏析,可以分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也可以谈谈读后感. -
贯邱肥儿:[答案] 《花环》 何其芳 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 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 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 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 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 金色的小花坠落到你发上. 你为檐雨说出的...

宾川县14738909650: 求一首现代诗的赏析,要人们耳熟能详的,或著名诗人写的,或念起来顺口的,答好点我再加分.
贯邱肥儿: 我爱这土地 艾青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诗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

宾川县14738909650: 请任意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现当代诗歌进行赏析,可以分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也可以谈谈读后感. -
贯邱肥儿: 《花环》 何其芳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 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 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 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 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 金色的小花坠落到你发上. 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 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 ...

宾川县14738909650: 摘录一首你喜欢的现代诗歌,并作简要的赏析. -
贯邱肥儿: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白雪阻拦.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

宾川县14738909650: 求几篇现代诗及其赏析 -
贯邱肥儿: 在迷恋和期待中成长 ———穆旦的《春》赏析 徐贤友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

宾川县14738909650: 推荐一首有代表性的现代诗及赏析 -
贯邱肥儿: 断章 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代人 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远和近 顾城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宾川县14738909650: 求一首优美的现代诗,带赏析! -
贯邱肥儿: 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 如何 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

宾川县14738909650: 告诉我一首经典的现代诗,带赏析 -
贯邱肥儿: 周梦蝶(1921年2月10日--),本名周起述,河南淅川人.1948年随青年军渡海至台,从此萍飘蓬转,孤单了大半辈子.1954年加入“蓝星”诗社,1959年于台北武昌街明星咖啡屋骑楼下,摆设书摊……《十月》是他的成名作.就像死亡那样...

宾川县14738909650: 求1首好的现代诗、和赏析不要太长这个是要课前演讲要用的、不要太长.十行以内嘛.最要是要有寓意的、谢谢了 -
贯邱肥儿:[答案] 雨后 作者: 席慕蓉 生命 其实也可以是一首诗 如果你能让我慢慢前行 静静盼望 搜寻 怀带着逐渐加深的暮色 经过不可知的泥淖 在暗黑的云层里 终于流下了泪 为所有 错过或者并没有错过的相遇 生命 其实到最后总能成诗 在滂沱的雨后 我的心灵将更为...

宾川县14738909650: 求一首现代诗及其评价,评价要短 -
贯邱肥儿: 《错误》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读后赏析: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