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生活习俗

作者&投稿:谈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族的生活习俗~

1、婚姻:
中国汉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民族色彩浓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称之为“六礼”。
“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后人叫“说媒”;“问名”即双方变换年庚,近代称之为“换龙凤帖”,然后卜卦“合婚”;“纳吉”即为“订婚”;“纳征”为男家向女家下聘礼,俗称“彩礼”;“请期”就是选择好婚期吉日征求女方意见;“亲迎”即为迎娶新娘。
2、育俗
妇女怀孕,中国汉族俗称为“有喜”。
小孩出生第二天要做“三朝”。小孩出生后,大都紧闭双眼,总要到三朝(即三天)或三朝以后才睁开。按旧俗,孩子睁开眼后要先看父亲,后看母亲,然后再看其他亲友,以示永远孝顺父母。
这时来探望的亲戚朋友往往馈赠鸡蛋、红糖、小孩衣物等礼物祝贺。其中鸡蛋染成红色,称为“红蛋”,因是贺喜,故也称“喜蛋”。
3、祭祀
最明显的例子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这三个节日原是以祭祖为源,以祭祖事鬼为主要节俗活动,所以又叫三“鬼节”。清明扫墓包含有怀念祖先,勉励后人之意。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寒衣节时人们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

扩展资料:
中国的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
中国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等。
尊祖敬老是中国汉族的千古遗风。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中国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中国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族习俗

(一)花灯节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风俗。蕴涵生育风俗文化。流行于桂东岑溪、富川等县,已有百多年历史。时间为农历正月初十,凡上一年添有男孩之家,要到社庙挂花灯。灯用竹篾扎架,外糊花纹纸,上写吉祥谜语,内点油灯,逐日添油。
挂灯者众,社庙自然形成灯棚。添丁之家同日饮花灯酒,外公外婆给小宝宝送去衣服、背带、玩具,亲友、邻居赠衣服和红包致贺,共饮同欢。正月十六落灯。
(二)查日子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旧时多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全州县一带,双方意见一致后。
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
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
(三)贺郎歌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
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
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四)坐红堂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
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
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五)讨钥匙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
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六)看屋
中国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
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
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七)黑房抢亲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在下程山区,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
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
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
(十)拜堂彩语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
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风俗。流行于桂东北灌阳一带。时在农历七月初七。当地民间传说,是日晚织女将与牛郎相会,白天她梳妆打扮,胭脂香粉撒得满天飘香,故名。
届时妇女们取出衣服及箱子暴晒,并用盆装水,水中放几根青草以示百药,置户外晒温,叫做“晒香水”。据说穿了“香日”晒过的衣服,洗了“香水”可防瘟疫,促健康,并能使夫妻更加融洽恩爱,犹如牛郎织女一样。民间有“七月香,晒笼箱”之谚。


扩展资料

中国的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
中国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等。
中国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中国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
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
“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族习俗

一 服饰
清朝末年及民国年间,境内汉族群众的衣着穿戴一般人衫裤多为土布手工缝制,以蓝黑色为佳,款式多为中式裤褂。外上衣称袄或褂子,有对襟式和大襟式两种,均为立领,纽扣为布条缝制的桃疙瘩,有的沿用旧时的铜结扣。外裤以不分前后的大档裤为多。裤带多为布质,每逢逢九年,系红腰带。冬寒时,富有者一般穿羊皮制作的皮袄裤,贫寒人穿棉裤用布带束裤腿,以御风寒。内衣一般均穿布制的衬衣衬裤,贴身穿布背心,俗称腰子,腰子有单、夹、棉之分。富豪之家多穿大襟长袍,外套马褂,衣料为绸缎。
新中国建立后,汉族服饰有了显著变化,上衣逐渐变为学生服、干部服、军便服等款式。裤子式样逐步淘汰了大档裤,取而代之是西裤,马裤,军便裤等。女儿童及少女、少妇夏暑多穿各色裙子。
“文化大革命”中,汉族服装简朴,色泽单调,佩带毛主席像章一时成风。在青年和学生中穿军衣,戴军帽,着军鞋,挎带印有“为人民服务”的黄书包成为时尚。
在实行供应使用票证年代,以“一年一身新”为满足,棉衣经年不变,外罩冬夏皆用,布料追求耐久,如条绒、涤卡、劳动布等。80年代中期取销票证供应后,三合一,凡尔丁、涤沦、的确凉成为大众用料。衣料颜色由单一的灰、蓝、黄渐变为多色,由浅色变为艳色,款式亦有变化。90年代后,多数人按季节着装,冬夏皆有新衣,补丁衣服极为罕见,款式五花八门。既有宽大的蝙蝠衫,肥腿裤,也有显示形体曲线的紧身衣裤。夏季女同志穿长桶袜,冬季男女穿皮大衣或呢大衣,纯毛衣裤。近年以适用兼时髦为追求,各色西服领带配衬衣,T恤、套装、牛仔、超短裙、色彩繁多,厚、重、硬的服装逐渐由轻、薄、软所取代。九分裤、百褶裙、一步裙、羽绒服等成为时尚。款式、色泽、用料皆以个人爱好而定,多数家庭衣柜满盈。

二 鞋帽
民国年间,境内汉族群众多穿家做布鞋。式样有圆口(碰倒山)和牛鼻式(双脸),鞋底用麻绳纳制,鞋帮用棉线纳制,十分结实。寒冬穿棉鞋,俗称“毛包儿”。富庶人家也有穿皮靴和毡乌拉的。妇女大多从小裹足,前窄后宽,呈锐角三角形状。多穿自做的布鞋,有的在鞋帮上绣花。新中国建立后,鞋的式样渐多,初期流行球鞋,四眼布鞋,现穿各式皮鞋和塑料底、刷胶底布鞋、旅游鞋、运动鞋等为多。夏季穿皮凉鞋,冬穿马靴,轻便皮棉鞋。现穿布棉鞋的不多。旧时一般都穿布制袜子,逐步以尼沦袜、凉丝袜、棉织线袜所替代。
民国年间,百姓夏戴草帽,冬戴毡帽,(用黑色羊毛或牛毛擀制),有钱人夏戴平顶帽(瓜壳帽)、礼帽,冬戴皮帽。妇女多围头巾,小孩子多戴虎头帽。新中国建立后的50~60年代,春、夏、秋大多戴军便帽, 80年代,男子大都戴解放帽、前进帽、冬季戴皮绒帽(前有帽沿,左右有贴缝皮毛的耳朵),入冬后,妇女大多戴棉毛织的围巾帽,色彩鲜艳。近年流行夏季戴凉帽或遮阳帽,冬季戴高级剪绒皮帽。

三 首饰
旧时妇女多戴头饰。耳朵从小穿孔,戴银质耳环居多,家境富有者还有手镯、戒指等,均为金、银质。新中国建立后,佩戴者逐渐减少。1985年金银首饰上市后,妇女中又兴起佩戴耳环、项链、戒指,多为金、银质。近年来纯金、铂金、钻石、珠宝首饰畅销,青年男子也有戴首饰的。年青女子戴各种发卡、发花、胸针、胸花者不少。

四 饮食
新中国建立前,家境贫寒的农民多以杂粮、糠麸、小米、山药等为主食,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腌菜。即使比较富裕的人家平时也只能以莜面、小米、山药为主。一日3餐,早、晚一般食小米稀粥或莜面糊糊煮山药,莜面块垒、炒面等。中午大都食莜面饨饨、窝窝、鱼鱼、山药鱼子等,并常用腌水冷调,不配其它菜肴、佐料。招待亲朋,喜庆筵宴一般以白面、黄米为主。一年难得吃一顿大米,肉食更是少得可怜。
新中国建立后,汉族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改善提高,每日3餐,由稀粥拌炒面,莜面冷腌水逐渐改为拌汤、面条、馒头、烩菜,同时仍保留着过节待戚吃油糕、炸油饼、蒸山药粉饺子等习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交流的拓宽,汉族饮食种类日益增多,面粉、大米为一般家庭的主食,羊肉、牛肉、猪肉、鸡、鱼等食用量逐年增大。城镇多烹炒、农村烩菜居多。旧时以本地产腌制的圆白菜,黄萝卜亦渐被各种新鲜蔬菜所取代。每逢客人上门或节庆期间,什么“山珍海味”“南北大菜”“名酒佳酿”“反季节蔬菜”等应有尽有。食物结构已由度日型向营养型转化。

五 居住
民国年间,境内汉族群众的住院大多为土木结构房屋(土坯房),敞门院、无院墙、无院门。一些山区农户以土窑为主,土窑多在避风向阳、土质坚硬处挖筑,也有用土坯垒起圆型屋顶的土窑。平房、窑房均砌火炕。贫苦群众一家几代同居一室的也为数不少,1张大土炕(顺山炕)上可同睡2~3代人。
新中国建立后,汉族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60~70年代,土坯窑洞和茅庵小房逐渐被淘汰。较流行的住宅分别有“一出水”(前低后高,无房脊);“四角落地”(四角砌有砖柱,基础上有过河砖);“穿靴带帽”(四角砌有砖柱,底部有过河砖,前面全部用砖,封裹檐);“里软外硬”(墙外部用砖,内部用土坯)。住房大都为独门独院,人字屋梁,室内装修简俭、明快。
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后,境内汉族群众大量建筑砖木结构住宅。一般多为砖瓦结构的里外2间或1堂2屋,多数构筑后洞,既讲究卫生,又便于储藏食物。房屋门窗宽大、屋内宽敞,讲究结构,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自来水、暖气、天花板、壁纸、吊灯逐步配置,构成独家小院。院中种植蔬菜、饲养家禽,院的南部修建贮藏杂物的小凉房。
90年代至今,城镇内不少居民住上了气派整洁的住宅楼。室内装修以刨光玻璃,红白橡板,迪卡壁画等新型建筑装饰材料为主。尤其是在玻璃上绘制的山水,树木、花卉、鸟兽、人物等图饰为家居装饰时尚。六 出行
旧时,平民百姓出行均为徒步。妇女则骑驴、坐牛板车。富豪之家出行才骑马、骑驴。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外出远行一般骑马、驴、骡,备有鞍鞯或褥子,旗干部下乡一般骑马。农村农业合作化后,3套骡马牵拉的大胶轮车在城乡逐渐普及,成为拉运、乘坐的主要车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家户户添置了小胶轮车,一些人家还购置了小四轮拖拉机,成为出行代步,田间劳作必不可少的工具。70年代初期,部分领导机关和国营厂矿有了出行的吉普车和搭乘的大货车。近年来,个体营运人数猛增,各种型号品牌的汽车遍及城乡,机关单位公务用车的更新换代较快,为工作人员外出、下乡提供了便捷。
自行车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引入旗境后,成为城镇群众通用的出行工具,主要牌号有“飞鸽”、“永久”、“凤凰”、“白山”、“红旗”等。进入80年代后,自行车种类繁多,先以大链盒车为时髦,继以坤式车,弯梁车、彩车、山地车、赛车为青年男女所青眯。
进入90年代后,城乡居民购买摩托车者渐多,基本趋于普及。个别富户也拥有了自己的小轿车,有的赖以代步,有的搞出租。一般人外出远行仍以火车为主,短途出行则乘坐公共汽车和出租车。

生活环境不同,人民的生活习俗也不同。各地的汉人生活习俗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中国的56个民族都各有什么习俗呢?
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 16、赫哲族 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

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
1. 各民族生活习俗: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水平的差异,中国各民族在饮食、服饰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风俗习惯。2. 饮食方面:汉族以米、面为主食,喜食蔬菜、豆类、肉类、鱼类及蛋类,尤其注重烹调技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喜吃烤羊肉串、抓饭和馕。蒙古族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

少数民族的风俗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风俗很多,布朗族的厚南节、塔塔尔族的古尔邦节、满族挂旗帜的习俗、白族的放高升、侗族的芦笙会,具体如下:1、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在节日里,主要是相互泼水,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2、塔塔尔族 古尔邦节是在...

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传统习俗包括手工艺品制作、维吾尔族舞蹈和音乐,还有举行婚礼和庆祝节日的传统仪式。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也很丰富,馕是他们的主食之一。彝族:彝族人以焚香炉进行祭祀、宗教仪式等活动。他们还有彝族团圆节、火把节等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有舞蹈、歌唱和体育竞技等表演。这只是一部分少数...

五个民族的传统节日、生活习俗、饮食文化,要简短!要全面!不要废话...
传统节日:泼水节 生活习俗:男婚女嫁时,相互泼水以示祝福。跳“跌脚” 舞。男、女穿对襟或斜襟大袖短衫,长裤,缠头。饮食文化:奇异之物如蚂蚁蛋、蝉蛹、花蜘蛛、竹蛆、沙蛆、青苔等成为傣族喜爱的食品。民族:京族 传统节日:唱哈节 生活习俗:京族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姑表通婚和族内通婚。

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
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

少数民族的风俗有哪些?
中国这个具有有就历史的大国,共有56个民族,当然汉族应该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了,那么大家知道中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其他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

汉族的生活习俗
1、婚姻:中国汉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民族色彩浓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称之为“六礼”。“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后人叫“说媒”;“问名”即双方变换年庚,近代称之为“换龙凤帖”,然后卜卦“...

民族的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

少数民族的习俗
少数民族风俗有献哈达、火把节、赛装节、尝新节、祭火、丰年祭、满族填仓节、壮族牛魂节、三月三、朝鲜族老人节、关门节。献哈达是蒙古人民和藏族人民的一种礼节,表示对对方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火把节...

永定县17814286583: 汉族的风俗有哪些?
俞罚醋酸: 过春节要守岁、舞狮,清明节要祭祖,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要团圆、吃月饼、赏月都是汉族人民传统的风俗习惯.中国的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

永定县17814286583: 汉族的民族风俗 -
俞罚醋酸: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

永定县17814286583: 汉族的生活习俗 -
俞罚醋酸: 生活环境不同,人民的生活习俗也不同.各地的汉人生活习俗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永定县17814286583: 汉族到底哪些才算得上是传统风俗?
俞罚醋酸: 汉族本名华夏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为上古时期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先秦的 《大东》有云: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

永定县17814286583: 帮个忙,汉族的民俗 -
俞罚醋酸: 汉族古俗,注意抑送揖让之礼.凡迎宾,对与主人身份平等的宾客,主人要迎于大门之外,见面拱手相礼,称为“揖”.凡入门,主客之间必三揖而后入.主人先入.入门之后,上台阶进堂屋.汉族堂屋多坐北朝南,上台阶是向北走,客就西阶...

永定县17814286583: 汉族的民风民俗 -
俞罚醋酸: 汉族的民风民俗是:尚农务本,轻商抑末.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方式,提倡男耕女织,勤劳致富,轻视商业活动与商人.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崇拜龙凤,多神崇拜.有十二生肖,以干支纪年、月、日、时辰.贵黄喜红忌白.以黄代...

永定县17814286583: 谁知道汉族的生活习惯 -
俞罚醋酸: 汉族人很爽快啊!!早上经常到外面的小摊上卖油条~吃包子,就上一碗豆浆或豆腐脑~嘻嘻哈哈的,忙忙碌碌的过一上午,但我们做人很大方,心胸开阔,总是想得开……晚上喜欢和家人在一起吃家常便饭,不喜欢热闹和浮夸的社会,有时约上三两知己喝上一盅酒,感叹人生苦短和岁月轮回……

永定县17814286583: 汉族的习俗300字 -
俞罚醋酸: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永定县17814286583: 我们汉族的民风民俗真丰富啊, - -----------------------------------.(至少写两点) -
俞罚醋酸: 花灯节汉族岁时节日风俗.蕴涵生育风俗文化.流行于桂东岑溪、富川等县,已有百多年历史.时间为农历正月初十,凡上一年添有男孩之家,要到社庙挂花灯.灯用竹篾扎架,外糊花纹纸,上写吉祥谜语,内点油灯,逐日添油.挂灯者众,...

永定县17814286583: 汉族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民俗特色 最好精简一些 通俗一点的 -
俞罚醋酸: 汉族在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习俗.在珠三角这一块,我们以吃米饭为主,喜欢吃加工精细的食材,这边对吃很讲究,对衣着的要求趋向于朴实.结婚前双方父母见面,相议过大礼的事宜与日期,结婚日期.结婚前一天是新郎到新娘家接嫁妆,第二天接新娘得赶早,以前的三天回娘家,现在都简约为当天中午.一般酒席都在晚饭时候办.寿诞一般都上长寿面和寿桃,也都在晚上办酒席.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