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告诉牧童这首古诗

作者&投稿:韶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一首描写牧童的诗。~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拓展资料1、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第四句,急转直下。“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3、创作背景: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4、作者: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铺:把东西摆开陈列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我们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又是多么的明快而深刻!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什么意思?


牧童这首诗看似写牧童,其实诗人也是想表达自己的心境,你觉得是一种什么...
作者既然如此羡慕牧童悠闲旷达的心境,自然是因为自己常常感到无知音,所以内心愁闷,难以释怀,尤其是面对秋听深的场景,常常产生悲秋之心,看到牧童的悠然自得不由羡慕感慨。

牧童唐诗翻译
那些成年的牛或立或卧,安静地隐藏在山坡上吃草休憩,而那些还未成年的小牛犊则穿行在附近的山林里追逐嬉戏,它们不时地用叫声呼唤激励着同类,人们眼中所看到实在是一副宁谧的田园风光、成为诗人千古讴歌的对象,但他们只是眼前这片刻的景物来取乐,有谁去关心过牧童的饥寒温饱和感受?赏析:牧童是中国...

李涉 牧童词 诗意
”读罢这首诗,有过放牛经历的同志肯定都会会心一笑。这首诗里描绘的牧童憨态可掬,腰间插上几枝蒿竿子,小胸脯一挺,自信心爆棚,就以为自己是李广了,老虎来了也不怕。是啊,有谁儿时没有做过这样稚气的侠客梦呢?与吴作人、张大千、李可染和黄永玉等老先生的《牧牛图》中的主人公相比,这个傻乎乎...

古诗 牧童词 的意思
“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

一个顽皮的小牧童,骑着一头大黄牛在林间穿越是啥诗,作者是谁
1、作者:唐代诗人杜牧。2、《清明》-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3、白话译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扬扬的漫天漂洒,路上的行人一个个情绪低沉,面带忧愁之色。请问,往哪里去才有小酒店呢?牧童指了指远方那杏花深处美丽的的村庄。

《牧童》(吕岩) 《舟过安仁》(杨万里)《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这三首...
<<清平乐·村居>>: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牧童晚归,广阔的原野...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全诗是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以清明时节的雨景为背景,通过行人欲借酒消愁的情节,展示了情绪的纷乱和对温暖的期待。牧童的一指,不仅指向了杏花深处的酒店,也指引了行人心中的希望。整首诗运用了由低到高、情感渐进的手法,余韵悠长...

关于牧童的诗句大全
2.牧童全首诗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注解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4.牧童的古诗句 1.《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译: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

给我五首关于牧童的诗句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 村行暧暧村烟暮,牧童出深坞。 牧童词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重幸武功驻跸抚田畯,回舆访牧童。 牧童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蒿里牛羊窸窣,时见牧童儿,弄枯骨。 金陵怀古御路叠民冢,台基聚牧童。 牧童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汧阳间(一作汧阳...

你还能想到哪首诗中也写到了牧童吗?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8、杂感 宋-陆游 老子倾囊得万钱,石帆山下买乌犍。牧童避雨归来晚,一笛春风草满川。9、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10、次韵和真长四季牧童 宋-黄庶 怯雨宜晴不识愁,去随青草牧春牛。无人古路歌...

尧都区17563559400: 谁能把“牧童”这首诗的意思写出来? -
郜羽伊泰:[答案] 牧童(一作令牧童答钟弱翁)】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

尧都区17563559400: 《牧童》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
郜羽伊泰:[答案] 草铺横野六七里,”的意思是:草像被谁铺开了似的,方圆六七里全是草原. “笛弄晚风三四声.”的意思是:晚风中传来三四声悠扬的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的意思是:牧童回家吃饱饭后已是黄昏时分. “不脱蓑衣卧月明.”的意思是:连蓑衣都...

尧都区17563559400: “牧童”这首诗是怎样的?原文是什么? -
郜羽伊泰:[答案]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解 [编辑本段]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

尧都区17563559400: 有谁能告诉牧童这首古诗 -
郜羽伊泰: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尧都区17563559400: 《牧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郜羽伊泰:[答案] 牧童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完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

尧都区17563559400: 牧童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呀?要是重点的啊! -
郜羽伊泰:[答案]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

尧都区17563559400: 牧童这首诗的解释和作者 -
郜羽伊泰: 牧童 作者:吕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译文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尧都区17563559400: 牧童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郜羽伊泰: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

尧都区17563559400: 《牧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
郜羽伊泰:[答案] 答: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

尧都区17563559400: 牧童这首诗的意思 -
郜羽伊泰: 1、意思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2、原文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