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对一个小世界是怎么定义的?北传佛教的定义是一日一月一世界。请问南传定义世界的经文是?

作者&投稿:巩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传佛教的信徒能刺南传佛教的法力刺身吗~

首先,我告诉你,佛教没有南北。南北也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方便起得名字而已。

此外,佛教没有哪个好,哪个不好。世间好坏也只是人们自心的一个基准所定义的。一切没有好坏之分。

你要学习佛法,只要有机缘,就是好事。一定要以自性修行,修习自性,才是真修行。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古印度释迦族人,释迦牟尼是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成道后,人们称他为佛陀,略称为佛。意思是“觉悟者”。释迦牟尼堪称领悟了宇宙人生真谛的大学者。
在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创教

本文属于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基本教义
三宝、涅盘、缘起、轮回
四圣谛、八正道、三法印
人物
如来、菩萨、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龙树、慧能
部派,宗派
北传佛教,南传佛教
各地域佛教
经典
经藏,法华经
圣地
八大圣地
维基主题:佛教
佛教主题首页
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被称为佛陀)在西元前6世纪创建,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或者佛陀)的意思是觉悟者,而“教”可以理解为宗教或者教育,前者将佛教解释为崇拜佛陀的宗教,而后者则将佛教解释为佛陀对人民(众生)的教育,是一套哲学。正因为佛教的这种双重意思,它的宗教意味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淡,佛教更注重人心灵的进步和觉悟。佛教认为世界是遵循因果关系和循环的,即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轮回,人和其他生物一样,受到苦的折磨,并不断的生死轮回。只有佛陀(或者还有罗汉)才能超越生死轮回和苦,达到顿悟,释迦牟尼就在35岁时成佛,并对众人进行教育。人修炼佛教的目的即在于接受佛陀的教导,看透生死苦难和宇宙的道理(因果),最终超越生死和苦,超越人和其他动物的境界,成佛(大乘佛教)或者成罗汉(上座部佛教)。

佛教有众多的分支,详细的分类请参考佛教宗派。单按照传播路线,佛教可以分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大致是佛教上座部,又被大众部称为小乘佛教(称呼含贬义),认为只有释迦牟尼一个佛陀,其他人修炼最高可以称为罗汉,不能成佛。北传佛教大致是佛教大众部,包括大乘佛教(主要是汉传佛教),以及金刚乘佛教(主要是藏传佛教)。与上座部佛教不同,大乘佛教认为人人可以成佛,释迦牟尼只不过是众多佛陀中离我们年代最近的一个。

佛教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30%)、日本(71%)、韩国(23%)、蒙古(93%)等东亚地区以及泰国(94%)、柬埔寨(93%)、缅甸(90%)、越南(50%)、斯里兰卡(70%)等东南亚国家,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佛教徒人数有7亿多,占世界总人口的11%。

目录 [隐藏]
1 佛教历史
1.1 传统的社会阶级制度
1.2 反吠陀的思潮
2 基本教义
3 佛教的影响
4 佛教典籍
5 佛教宗派
5.1 汉传佛教的八宗
5.2 一说汉传佛教十五宗
5.3 藏传佛教的教派
6 参见
7 参考文献
8 外部链接

[编辑]
佛教历史
主条目:佛教历史

香港的天坛大佛.佛教由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或佛陀)35岁时创立,由于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说法有两种(参见释迦牟尼条目),佛教开始的时间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在西元前523年5月月圆之日,另一种认为是在前589年或前588年。当时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创立佛教,在其后的几十年中云游四方,度化了许多弟子,佛教影响逐渐扩大。

释迦牟尼死(入灭)后,弟子们整理出他的言行说教,通过几次结集,成为经、律、论“三藏”。之后佛教在古印度发展非常迅速,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成为了国教,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弘扬。随著形势的发展,佛教修正并发展了释迦牟尼的学说,分化为18个部(有的说是20个部)。1世纪时产生了大乘佛教。

从孔雀王朝开始,佛教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南传佛教(又称小乘佛教)主要影响泰国、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地。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又分为两个支派,一个经喀什米尔到达新疆,在汉朝时传入中国,形成汉传佛教,后又传入朝鲜、日本以及越南;另外一支则主要在西藏地区传播,称为藏传佛教,后来又传入蒙古和中国东北等地区。

[编辑]
传统的社会阶级制度
印度教信奉神灵主宰一切,认为通过对这些神灵进行祈祷,就可以获得现世的种种好处,于是渐渐出现各种祭祀,以及对各种神灵的赞咏,进而成为四种《吠陀》。

根据玄奘法师的名著《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一曰寿,谓养生缮性;二曰祠,谓享祭祈祷;三曰平,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阵;四曰术,谓技能伎数,禁咒医方。”

因为种族等级、社会分工、文化教育等的长期巨大差异,古印度社会渐渐分化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罗等四种非常不平等的阶级,其中婆罗门主要从事祭祀,刹帝利世袭军政,吠舍经营市农工商,首陀罗则为贫穷的自由民,但是接近奴隶的地位。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贱民”,地位更低,被称为“不可触者”(untouchable)。 唐朝留学印度的义净法师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这样记载:“五天之地,皆以婆罗门为贵胜,凡有坐席,并不与余三姓同行。”(印度古来译作天竺,有东、南、西、北、中之分,称为“五天”。) 甚至当时人们认为,他们的“梵天祖公”在创造人时,婆罗门是从口生,刹帝利从肩生,吠舍从腹生,首陀罗则从足生。 贱民从地下出生。时至今日,虽然经过了圣雄甘地的不懈革新,种姓制度仍然笼罩在印度社会上空。

[编辑]
反吠陀的思潮
在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出现了各种非婆罗门思想,主要有以下六个流派:

阿耆多派:他们认为人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否认灵魂,反对祭祀,具有唯物论的思想,以追求现世快乐为目的;
散惹夷派:主张对一切问题不作决定说,认为哲学辩论,得不到最后的解答和知识,是一种主观主义学派;
末伽梨派:主张没有业报,一切修行都徒劳,只要经过很多世,大家都会解脱,属于定命论者;
不兰迦叶派:也是否认善恶报应,否认社会道德,主张纵欲;
波浮陀派:认为人由地、水、火、风、乐、苦、命等七大元素组成,元素分离便是死亡,尔元素永存,具有唯物思想;
尼干子派:主张通过苦行,来加速受业报,从而更快地解脱。严禁祭祀,严格地不杀生,有的甚至衣服都不穿,被戏称为裸行外道,后来发展成为奢那教,在现在的印度,仍有一定的影响。
[编辑]
基本教义
请参看佛教术语

佛教的认为世间充满了痛苦,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小乘阿罗汉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即“苦、集、灭、道”。苦谛是佛教的出发点,有三苦、八苦等不同说法,三苦指的是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恚、求不得、五蕴盛。众生身处轮回之中,必然逃脱不了痛苦。集谛说明产生苦的根源,认为苦是果,产生苦的因是业,缘是烦恼,正是由于业和烦恼的存在,产生了苦的后果。灭谛说明消除了苦集所证得的境界,是一种纯粹的常、乐、我、净。道谛则给出了证得灭谛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达到常、乐、我、净的涅磐境界。虽然佛教的教派众多,但这四谛却是普遍为佛教各派别所接受的共同理论。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认为任何人只要依照佛教教义修行就能获得解脱。

小乘佛教坚持最初的教义,认为释迦牟尼是觉悟的人,而不是神,普通人如果追随佛的教导,可以出家修行,最终达到涅盘即成为阿罗汉。所以小乘佛教崇敬宇宙的秩序,即象征世界的佛塔。也称“曼陀罗”。根据几部佛经的记载,一个小世界的构成是这样的:最下为风轮,其上为水轮,其上为金轮,其上是须弥山,周围有九山,九山中间有八海,最外的山称为铁围山,最外的海是咸水海,咸水海中有四大洲、八小洲,我们就处在四大洲中的南瞻部洲,以上这些再加上一日一月构成一小世界,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有的庙中将曼陀罗制成一个用木条组成的山形框架,下面是一艘木船,象征咸海。

大乘佛教认为人人可以成佛,人最终经过修行都会成为佛。所以大乘佛教注重心灵上修行,只要心中有佛,终会成佛。

[编辑]
佛教的影响
佛教在亚洲国家的影响最深,佛教思想已经融入到了信仰佛教国家的人民的生活中。但是在印度,佛教的影响力却日趋衰落,佛教徒只占印度人口的0.6%,分布也很零散。

佛教对盛行的国家和地区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包括文化、艺术等许多领域。

佛教艺术
佛教音乐
佛教美术
[编辑]
佛教典籍
参看佛经列表

佛教的典籍包括经、律、论三藏,佛经是佛说的经典。佛教三藏的全集则称为大藏经。

这个,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是一样的。都是一日一月一须弥,组成一个小世界。
南传佛教的经典,出自《长阿含经》里面的《起世经》,经文如下:
佛言。比丘。如一日月所行之处。照四天下。如是等类。四天世界。有千日月所照之处。此则名为一千世界。诸比丘。千世界中。千月千日千须弥山王。四千小洲。四千大洲。四千小海。四千大海。四千龙种姓。四千大龙种姓。四千金翅鸟种姓。四千大金翅鸟种姓。四千恶道处种姓。四千大恶道处种姓。四千小王。四千大王。七千种种大树。八千种种大山。十千种种大泥犁。千阎摩王。千阎浮洲。千瞿陀尼。千弗婆提。千郁单越。千四天王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乐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摩罗天。千梵世天。诸比丘。于梵世中。有一梵王。威力最强。无能降伏。统摄千梵自在王领。云我能作能化能幻。云我如父。于诸事中。自作如是憍大语已。即生我慢。如来不尔。所以者何。一切世间。各随业力。现起成立。诸比丘。此千世界。犹如周罗(周罗者隋言髻)。名小千世界。诸比丘。尔所周罗一千世界。是名第二中千世界。诸比丘。如此第二中千世界。以为一数。复满千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诸比丘。此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成立……

什么是世间呢?就是五受阴——色受阴、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这五受阴就是世间。
<南传*相应部*赤马天子经>

色蕴
主条目:色蕴
什么是“色蕴”呢?佛陀说“诸比库!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者,名为色蕴。”(S.22.48)
什么是“色”呢?佛陀说“诸比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名为色。”(S.22.56)这里,佛陀将色法分为两大类,其中:“四大种”是指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四大种所造之色”是指由这四大元素所组成的二十四种色法。
受蕴
主条目:受蕴
什么是“受蕴”呢?佛陀说“诸比库!所有受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者,名为受蕴。”(S.22.48)
什么是“受”呢?佛陀说“诸比库!是六受身。[谓:]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是。”(S.22.56)这里,佛陀是按“受”所生起的根门,将“受”分为六种。在其他经典里,佛陀说“诸比库!此等之三者,是受。以何者为三者?乃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S.36.5)
根据论藏,受是感受及体验目标的心所。巴利文vedana并不是指感情(感情是涉及许多不同心所的复杂现象),而是纯粹对某种体验的感受;此感受可以是乐、苦、或舍。[1]
在此,心所是指与心(即识蕴)同时发生的名法,它们通过执行个别专有的作用来协助心全面地识知目标[2]。
想蕴
主条目:想蕴
什么是“想蕴”呢?佛陀说“诸比库!所有想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者,名为想蕴。”(S.22.48)
那么,什么是“想”呢?佛陀说“诸比库! 六想身是。[谓:]色想、声想、香想、味想、所触想、法想是,此名之为想。”(S.22.56)佛陀在此是依据“想”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划分的,并按外六处将“想”分为六类。
行蕴
主条目:行蕴
什么是“行蕴”呢?佛陀说“诸比库!所有行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者,名为行蕴。”(S.22.48)
那么,什么是“行”呢?佛陀说“诸比库! 六思身是。[谓:]色思、声思、香思、味思、所触思、法思是,此名之为行。”(S.22.56)与“想”类似,佛陀在此是依据“行”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划分的,并按外六处将“行”分为六类。 在论藏里,“行蕴”被进一步的细分为触、思、一境性等五十个心所[3]。
识蕴
主条目:识蕴
什么是“识蕴”呢?佛陀说“诸比库!所有识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者,名为识蕴。”(S.22.48)
那么,什么是“识”呢?佛陀说“诸比库! 六识身是。[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S.22.56)与“受”类似,佛陀在此是依据“识”所生起的根门,将“识”分为六种。
根据论藏,识蕴(vibbana)在此(即指论藏)列为心(citta);“心”此字通常是用于代表基于其相应心所而得以分门别类的诸“识”。巴利文citta是源自动词词根citi(认知;识知)。诸论师以三方面诠释citta(心):造作者、工具、活动。作为造作者,心是识知目标者(arammanam cinteti ti cittam)。作为工具,与心相应的心所通过心而得以识知目标(etena cintenti ti cittam)。作为活动,心纯粹只是识知的过程(cintanamattam cittam)。
“纯粹活动”这项定义是三者之中最贴切的诠释,即心纯粹只是认知或识知目标的过程。除了识知的活动之外,它并没有一个属于造作者或工具的实际个体。提出“造作者”与“工具”的定义是为了对治某些人所执取的“我见”:认为有个识知目标的造作者或工具的“恒常不变的我”之邪见。佛教学者指出,这些定义显示了并没有一个“自我”在实行识知的活动,而只有心在识知。此心即是识知活动而无他,而且此活动必定是生灭的无常法[4]。
在论藏里,“识蕴”依据其生起的因、与其同时生起的“受”、是否受到怂恿、是否与智见或邪见相应等特点被进一步的细分为悦俱邪见相应无行心、忧俱嗔恚相应无行心、舍俱疑相应心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5]。
参见
五取蕴
注释与引用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二章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二章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第二章“心所之概要”。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一章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一章“心之概要”。

从南传佛教来讲,就要追溯到释迦摩尼本人当初。其实根据经文记载,他本人并不关心此事,认为去解析宇宙到底怎么回事,没什么意义。他最多对弟子说的,就是因缘而生。释迦摩尼认为,把心思放在苦苦思考宇宙的结构,倒不如好好的断除烦恼。

不必拘泥所谓的定义,飞流直下三千尺,你说是就三千尺吗。
境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白天是白的黑天就是黑的么?是你的心识认为是黑的,破除我执,就没有黑白之分了


佛教的宇宙观错了吗
小世界“。一个“小世界”就是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一个地球。这很符合现代科学家讲的宇宙观。不过佛教讲宇宙,是整个六道的时空,因此佛经上讲很多宇宙情况,是人类肉眼不可见的,比如龙宫、须弥山、月宫、天宫、铁围山、地狱、28层天……我们不能因为见不到这些就怀疑佛讲的真理。

解佛教的“世界”,以山中心是一小世界
山忉利天,此天四天王天皆地居,忉利天以上空居(天在空中),依次夜摩、兜率、化、他化自在四天。六欲天之上覆一初禅天,六欲天之下的人等五道生所居世界,一“小世界”,乃宇宙中最小的世界位。一千小世界之上覆一二禅天,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之上覆一三禅天,一“中千世界”;...

佛教中讲的大千世界什么意思
简单通俗地说:一个地球,一个太阳,一个月亮,组成一个小世界。1000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我们人类能够感知的只是由 一个地球,一个太阳,一个月亮组成小世界,而佛经上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教化...

佛教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1. 太阳系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它位于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小世界中。2. 三千大千世界是指佛教宇宙观中的一个概念,它由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每个中千世界又由一千个小世界构成。一个小世界的大小相当于银河系。3. 在佛教的宇宙体系中,除了三千大千世界,还有更大的宇宙单位存在,例如被称...

佛教讲的中千世界和须弥山指的是什么?大千世界是指的银河系吗?_百度知 ...
须弥山是梵语的音译,汉语翻译做“妙高山”,佛经上描述须弥山中间比较细,山顶地平如掌。对照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佛经上所说的 须弥山 就是银河系中心的第一 宇宙黑洞 ,一个小世界就是一个银河系 一、小千世界:一个太阳和一轮月亮围绕着一座须弥山旋转,照四天下,叫做一个小世界。 须弥山的山腰有四...

小世界是什么意思
2、又过了几日,年关将近,下了一阵纷飞小雪将小院装点一新,小院虽然有纹阵笼罩,自成一片小世界,外人难以窥探,但是并未阻挡天外的风吹雨雪。3、就像多恩说的那样,每首诗都是一个精心制造的小世界。4、因小见大,对于黄仙尊这样的真仙,其小世界就对应了仙界的大世界,而秦朗得到了黄仙尊的小...

大千世界三千小世界是什么???
一小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的宇宙观。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为三个千连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大智度论》中说:“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世界,是中更无余佛,实一释迦牟尼佛。”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

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描述世界?娑婆世界,什么情况?与三界六道,什么关联...
释迦牟尼佛观察到了这个宇宙的真相,对于世界的描述,远超于当今科学家对宇宙的观察!我简略的给你描述一下吧!(具体详见《华严经》、《起世经》)佛教发现,宇宙本无中心(本无边际这个说法也出自“华严经”),由无数个小世界(一日一月一地球一须弥山)构成中世界(1000个小世界),中世界构成大...

关于娑婆世界和释迦牟尼佛的几个问题!!!
我们形容丰富多彩的世态人情时,以“大千世界”称之。佛教对空间有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之说。“大千世界”一词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这一个空间,便是一个小世界,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太阳系。这中间,有...

佛教理论多少个星系才算是世界,又有多少世界才算是大宇宙或大千界?_百度...
1. 佛教认为宇宙无边无际,不存在中心。2. 宇宙由无数个小世界组成,每个小世界包含一日、一月、一地球和一须弥山。3. 多个小世界组成中世界,而多个中世界则构成大世界。4. 所有的大世界统称为“三千大千世界”。5. 无量数的大千世界组成“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6. 无量数的世界种再组成...

宁河县18511234002: 大千世界三千小世界是什么??? -
军段维普: 一小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的宇宙观.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为三个千连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大智度论》中说:“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世界,是中更无余佛...

宁河县18511234002: 佛教中的大千世界有多大 -
军段维普: 佛经中说,一个日月系,为一个小世界,须弥山为日月环绕的中心,也就是说,一个须弥山,即是一个小世界.须弥山的问题,至今仍是佛教学中的谜,一些开明的看法(如日本学者),说是出于印度古老的传说,佛陀在世时,仅是假用传说来...

宁河县18511234002: 佛教中讲的大千世界什么意思 -
军段维普: 一日一月所照的范围是一个小世界.世界一词出自楞严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为时间概念,东西南北上下方位为空间概念). 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 我们这一个小世界由一座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组成.我们地球位于南瞻部洲南阎浮提. 须弥山位于中央,由于业力不同,我们看到的境相也不相同.

宁河县18511234002: 请问,诸前辈!佛教中娑婆世界的范围有多大? -
军段维普: 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一个日月所照”,称为一个“小世界”,相当于现代话所指的一个行星系,我们所在为太阳系.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相当于现代话所指的一...

宁河县18511234002: 佛教 讲世界怎么来的 -
军段维普: 佛经上有许多世界来源的论述,举2例如下:1. 按照《楞严经》的经文:“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就是说世界是我们众生的一念无明幻化而来.2. 《起世经》经文讲“一切世间.各随业力.现起成立.”,就是说世界是由我们共同的业力组成.这其实与楞严经类似.

宁河县18511234002: 佛教世界观我们这个小世界是地球还是太阳系须弥山是喜玛拉亚还是南极洲娑婆世界是银河系吗 -
军段维普: 欲明诸天的住处,须先略知佛教的世界说:一日月绕一须弥山,外围四大部洲、八中部洲,须弥山下入香水海中,水面以上分上下两段,下段分为四层,第一层名坚手天,第二层名持鬘天,第三层名恒憍(亦译常放逸)天,为四天王所统帅之夜...

宁河县18511234002: 三千大千世界再佛经中的详细解释 -
军段维普: 在梵语中,“世界”一词原来含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意义.《楞严经》说:“世为迁流,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在为世.”这同现代物理学中相对论所提出的“四维空间”很...

宁河县18511234002: 佛教所说的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大 -
军段维普: 佛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的心能包容虚空法界,宇宙之中,有恒河沙无量无边刹土.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名词.那么,三千大千世界究竟是什么含义呢?究竟有多大呢?三界内,欲界与色界的初禅天合为一个小...

宁河县18511234002: 请问佛说的三千世界有多大 -
军段维普: 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宇宙观名词.按照佛教理论,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这一个空间,便是一个小世界.这个世界,有四大部洲,洲与洲之间山海回环.积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