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方面

作者&投稿:山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方特色文化民俗方面~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 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 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神秘性与实用性 神秘与实用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性,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质来说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众的实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为来促成,神秘性事象无论怎样复杂,目的也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

首先看中国民俗的神秘性。民间传承着大量古老风习,“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尤其是道教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

其次,实用性。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

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性格突出表现之一。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大规模的王朝更迭的战争,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并未动摇,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农业宗法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围绕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大农业民俗得到相对稳定的传承。这种稳定性主要有以下体现:家族观念的稳定性,节俗传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生仪礼习俗的稳定性。但是,中国民俗性格的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在讨论民俗的稳定特性时更应强调其变异的特性。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民俗的变异性从总的方面看,与历史性、地方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民俗的变异性还表现在横向的地域分布中。我们在论述民俗地方性特征时已涉及到民俗的地方变异问题。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有的是因为发生的基础不同,有的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民俗的变异性,一般说来有3种情况:一种是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消亡。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学理的依据,人们可以依据民俗变异的规律,“化民易俗”,删繁就简,推陈出新,为建设民族的新文化服务。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 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 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神秘性与实用性 神秘与实用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性,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质来说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众的实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为来促成,神秘性事象无论怎样复杂,目的也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

首先看中国民俗的神秘性。民间传承着大量古老风习,“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尤其是道教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

其次,实用性。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

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性格突出表现之一。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大规模的王朝更迭的战争,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并未动摇,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农业宗法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围绕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大农业民俗得到相对稳定的传承。这种稳定性主要有以下体现:家族观念的稳定性,节俗传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生仪礼习俗的稳定性。但是,中国民俗性格的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在讨论民俗的稳定特性时更应强调其变异的特性。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民俗的变异性从总的方面看,与历史性、地方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民俗的变异性还表现在横向的地域分布中。我们在论述民俗地方性特征时已涉及到民俗的地方变异问题。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有的是因为发生的基础不同,有的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民俗的变异性,一般说来有3种情况:一种是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消亡。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学理的依据,人们可以依据民俗变异的规律,“化民易俗”,删繁就简,推陈出新,为建设民族的新文化服务。

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靠种植洋芋脱贫致富的农民们聚集在镇文化活动广场,举行社火汇演。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化装成洋芋宝宝,他们夸土豆、唱土豆,抒发靠土豆致富后的喜悦。 轰轰烈烈百业兴、红红火火闹新春、安定喜事真不少、把安定洋芋表一表… 定西安定区农民:常年说,金蛋蛋、银蛋蛋不如地里长的土蛋蛋,这几年大伙种洋芋买了钱,日子好过了,闹社火的劲头更高了。 在甘肃,按照民间风俗,每逢破五,乡村的社火就要闹起来。而北方更多的地方这一天是要吃饺子。坚守在北京地铁工地的建设者们会聚一堂,吃起了“破五”的饺子,在牛年春节享受到年俗的乐趣。 黄土高原西部的定西地区,“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十有九年旱,岁岁人发愁。”早在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上书朝廷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解放后,本地绝大多数农民仍然过着“全天两顿粥、三代一张被、草皮做燃料、洪水解饥渴”的日子。缺粮、缺水、缺衣、缺房……一道道难题,世世代代折磨着定西人民。  “定西的贫困,关键在干旱缺水。”定西市水务局局长董映番说,1994年以前,定西是十年九旱,夏粮基本上都是颗粒无收。“当时的定西地区各机关单位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无条件给群众拉水,拉水车一停下来,鸟啊、牛啊全都围上来了。”董映番对以前缺水的情景记忆犹新。干旱成了定西脱贫路上的拦路虎。为了找到治旱之水,定西人修水库,打机井,筑塘坝……但在“九山一川难见水”的定西,仍不能解决缺水难题。有人认为,若不调水,干脆没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次又一次把定西人民从困境中解救出来。1972年,定西连旱3年,群众衣食无着,纷纷扒火车逃荒。1982年,又是一个大旱年,五六万灾民扒火车逃荒,灾情再次惊动中南海。这年12月,国务院专题召开的甘宁两省区救灾会议,举世瞩目的中国扶贫开发在定西拉开了帷幕。定西人也从此大抓农田水利、农村交通、农电线路、林业、能源建设等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建设,按照“山顶戴帽子、山腰缠带子、山底穿靴子”的模式,开展了大规模的小流域综合治理。  在1995年大旱年,定西人变传统的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终于创造出集雨抗旱的“绝招”。 雨水集流使水问题不断解决、梯田建设使生态不断改善,1999年定西人告别绝对贫困。也就在大旱之年,定西有了第一个小康村。从修梯田、兴水利、耙耱镇压的传统抗旱普及地膜覆盖、推广抗旱品种的科技抗旱,到顺应天时调整作物结构,形成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为主的集雨栽培技术,以打窖拦蓄、集雨补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创造了农艺、农机、雨水集流和节水、节肥技术相配套的抗旱增产模式,定西人把抗旱的主动权紧紧握在了自己的手里,走出了一条从存活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今天,定西“没治”的“铁论”被彻底打破,农民圆了世代温饱梦,吃饭、喝水、穿衣、住房的历史难题一一化解。虽然遭遇2009年特大旱灾,但定西发展的景象令人振奋。“家中约20亩梯田就是最主要的财富。这些梯田一半多种马铃薯,一年能产5万斤左右,是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定西市安定区内关镇崖湾村65岁的王耀南说。  经过40多年的治理发展,定西市现已修建梯田500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800多平方公里,建成151座淤地坝,“121工程”累计达到15万户,水窖25万眼,实施“沼气富民工程”4万多户,建成混凝土集流场1100万平方米,不仅解决了干旱山区80万人、380多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还发展庭院经济8万多处,种植经济林果及蔬菜3万多亩,建成30-50立方米集雨补灌水窖33万眼,发展补灌面积92万亩。全市85%以上的山坡地修成了梯田;林草覆盖率达到了17.9%。  2006年11月,甘肃水利建设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定西人民期盼了半个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工程开工。这会根本上解决定西水资源极度短缺问题,也将让定西270万农民从缺水走向饮水安全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时代,定西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认识新市情 走上致富路  “扶贫开发是定西发展的一条主线。”定西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文国良说,定西的扶贫最早是从中央政府的救济开始的,1973至1982年,定西共吃回销粮7亿公斤,“穿的是黄衣裳(指救济的军装),吃的是苦菜糠,喝的是黄泥汤,住的是茅草房”是当时定西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1999年提前一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粮食生产能够自给不再依靠救济,但定西人发现,这种温饱仍是建立在单一的粮食生产基础之上,极不稳定。  2000年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定西人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反思定西的发展历程。彻底转变了“就粮抓粮,以粮为主”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老路子,他们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设的良好机遇,把扶持到村到户的种养业与区域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重点乡村经济实力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定西走向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2003年定西撤地设市后,围绕尽快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的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定西以按照“把定西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生产及加工基地、西北有名的中药材种植及现代制药基地”这一目标和定位,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业总体上实现了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  现如今定西基本形成了高寒区以马铃薯、中药材、蚕豆为主,川水区以地膜马铃薯、玉米和蔬菜及各种间套带模式为主,干旱区以马铃薯、地膜玉米、各种秋杂为主的区域化种植格局,已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区。马铃薯种植面积360万亩,总产量500万吨以上,是全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国内最大的马铃薯良种和脱毒种薯生产基地,马铃薯已成为富民强市的第一大优势产业;发展成为中药材主产区,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6,总产量17万吨,其中当归、党参和红(黄)芪三大主栽品种面积分别达到23.97万亩、28.77万亩、26.09万亩,产量分别为4.1万吨、4.65万吨、5.34万吨,当归、党参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0%和40%。畜草产业稳步发展,发展规模养殖5000户,畜禽存栏量和出栏量稳定增长。蔬菜、食用菌、花卉、菊芋等区域性特色产业有了新的发展。虽然结构调整使粮食作物面积下降,粮食总产却稳定增长,2008年粮食总产达到98万吨。2009年输转城乡剩余劳动力70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0亿元。  农业结构的调整、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带动了农民增收。漳县旅游、通渭书画、陇西李氏文化的开发,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1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300元。近年定西市七县区先后被中国特色之乡推荐委员会命名为安定区“中国马铃薯之乡”、 临洮县“中国花卉之乡”、 岷县“中国当归之乡”、渭源县“中国党参之乡”和“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 陇西县“中国黄芪之乡” 漳县被誉为“中国蚕豆之乡”,通渭县被誉为“中国红豆草之乡”,这在西北绝无仅有,在全国也极为少见。从“苦瘠甲天下”到解决温饱,从致富奔小康到可持续发展,这是定西人民多年奋战的光辉历史,标志着这块干旱的黄土地正在走向辉煌。  顺应新时代 迈向特色路  定西苦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太底,只有把区域内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人力资源整合、加工、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将产品变成商品参与大流通,在大市场中找到定位才能使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2006年定西电力打了一个翻身仗。用电量在甘肃排名第一!用电量第一,意味着定西工业的迅猛发展。  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定西超前性、创新性的提出了全力打造“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的战略性构想,实现马铃薯由单一的种植基地向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马铃薯现代信息物流市场和全国最大精深加工发展;中药材产业由量的扩张积累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千年药乡”、“西北药都”、“药材之乡”向“中国药都”迈进,这是中药材产业全方位升级、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轨的必然选择。  以建设“中国薯都”为目标,定西已建成蔬菜加工、贮藏、保鲜企业4家,蔬菜鲜藏、分拣、包装量达到18.7万吨。建成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218个,其中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专业批发市场30个,马铃薯年交易量达210万吨,交易额8亿元。累计建成马铃薯贮藏窖(库)84.58万眼(座),实际贮藏能力达到250万吨,基本实现了马铃薯的均衡上市。建成年加工能力千吨以上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33家,万吨以上设计生产能力的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0家,其中万吨以上精淀粉加工企业18家,全粉和变性淀粉加工企业各1家,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达到35 万吨;全市共注册农产品商标60多个,有10个农产品已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识注册。  以打造“中国药都”,提升中药材产业向工业化转型。全市已建成陇西文峰、首阳等五个较大规模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岷县“当归城”、陇西神农中药材物流园区,中药材年交易量达28.14万吨,交易额22.12亿元。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已达5万多吨,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在全国设立的三大储备库之一就建在定西。定西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和北方大宗药材的价格形成中心,有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78家。  为了充分发挥产业的聚集辐射效应,打造中药材加工高地,定西启动建设了占地面积5000亩、总投资60亿元的中药材加工园。加工园分饮片生产、中药提取、现代制药三大主功能区,其中一期占地1180亩、总投资7亿多元。目前,通过招商引资和整合资金,已有千金、牧特、效灵、丽珠、一方、九方药业6家企业入驻建设,另有奇正藏药、浙江中医药大学饮片厂等10个方面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正在逐步建设。园区全面建成后,年产值100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解决就业20000多人,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加工基地,成为定西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天农产品加工、现代制药、铝锌冶炼、盐化工、电能开发、装备制造、矿产开发,7大产业集群的现代工业基础在定西已经形成,一个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之城已经迈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步伐


地方民俗文化及其特色
地方民俗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习俗: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习俗,如春节贴春联、吃年夜饭,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等。这些传统习俗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2. 艺术形式:各地的民间艺术各具特色,如京剧、豫剧、川剧等地方戏曲,以及剪...

中国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中国的民风民俗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等方面。一、传统节日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其中,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进行大扫除、贴春联、放鞭炮来迎接新的一年,并会吃团圆饭、包饺子、送红包等。元宵节则会有...

民俗文化包括哪些
民俗文化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民俗节日 这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丰富的庆祝活动和特定的习俗。比如春节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等。这些节日和相关的习俗反映了民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先的敬仰。2. 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民俗...

民俗风情有哪些
民俗风情主要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婚丧嫁娶习俗、节庆习俗等几个方面。一、饮食文化 民俗风情中的饮食文化,指的是特定地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饮食习俗和烹饪技艺。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比如,某些地方特色小吃,不仅口感独特,其制作方法和原料选择也蕴含着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民俗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以驱邪避凶,带来吉祥和繁荣。民俗文化,又称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它不仅包括节日庆典和艺术形式,还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历、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这些文化传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历史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有哪些民俗特色?
1、中国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

民族风俗有哪些特点
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对中国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

传统民俗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1. 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它源自古代,是元宵节的重要特色。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民间普遍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在此期间,好事者将谜语写在纸条上,粘贴在五彩缤纷的灯上,供人猜测。2. 贴春联:春节之际,无论城乡,家家户户都会挑选鲜艳的红春联...

民俗文化有哪些民俗文化大全
民俗文化大全包括猜灯谜、贴春联、画灯笼、京剧、花灯报元夜、踩高跷、舞龙和舞狮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民俗文化,亦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传承下来的一系列风俗生活习惯。它不仅涵盖了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特色,也体现了集居民众的智慧和情感。1. 猜灯谜 猜灯谜是元宵...

中国传统民俗有哪些?
1、灯会 灯会,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指春节前后至元宵节时,由官方举办的大型的灯饰展览活动,并常常附带有一些民俗活动。2、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中国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

东陵区18522308874: 民俗文化(文化种类) - 搜狗百科
征震复方: 版纳民居 民居建筑是某个民族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也是传统文化的缩影.西双版纳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的民居建筑,因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经济、宗教、科技、思...

东陵区18522308874: 介绍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特色必不可少的是哪些 -
征震复方: 吃排第一,民俗活动第二,景观第三,土特产第四

东陵区18522308874: 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一般包括哪些方面(至少答出5个)? -
征震复方:[答案] 略历史文物、文化古迹、古典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俗、工艺特产、风味佳肴等

东陵区18522308874: 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 -
征震复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子女,西藏以其博大、宽广、神圣养育了勤劳善良的藏民.藏民以他们特有的文化快乐的以自己的方式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 酥油茶是藏乡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饮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

东陵区18522308874: 各地的民风民俗
征震复方: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

东陵区18522308874: 举例说说我的家乡有哪些独特的民风民俗 -
征震复方: 任何地方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而在我的家乡,就要数大年三十了. 大年三十,是中国人最最最……重要的传统佳节.那时,在外地工作的人都要回家,跟家人相聚,也可以说是一个团圆节. 大年三十最具特色的要数年夜饭了.大人从一...

东陵区18522308874: 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都包括哪些方面 -
征震复方: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

东陵区18522308874: 各地的民族特色,民风民俗? -
征震复方: 各个地区的民俗民风 1.素净大方的基诺族穿着 基诺族的衣裙,用本民族特意纺织的衣裳布与裙子布缝制,衣裙上的花纹图案,在织布时就作过了巧妙安排,凡是可织出来的图案均在织布时织在布上.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

东陵区18522308874: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
征震复方: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