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社会心理学与生活的关系”论文

作者&投稿:剑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心理学与生活"论文~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 多年来,我国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生物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等领域中,基础与应用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更好地完成高校的各项任务,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从高校的实践出发,对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关键词 心理学 心理素质 高校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型大学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建设中必须有新的探索,运用心理学理论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高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子系统,要提高校管理工作的绩效,就必须提高校工作中人的积极性,而积极性受众多的心理因素的影响,现代管理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管理领域,决策者、管理者通过分析并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实现对人的科学管理,促进现代管理的科学化。心理学理论主要应用于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培养管理两个方面。
1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1.1 “需要理论”明确教师心理激因
  激因是指引起人们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对其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也就是说,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因此,需要是产生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就必须认真分析教师的需要特点,满足其合理需要,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
  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一般激励因素。在内容型激励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掌握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其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需要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以实现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利用教师需要的特殊性予以激励。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需要有着明显的职业特征,主要表现在:
  物质需要的基础性。教师,特别是我国的多数教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物质生活往往没有过高的要求。但是,如果基本的生活需要得不到保证的话,往往也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善教师物质需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发展需要的稳定性。教师要发展学生,首先要不断发展自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迫使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这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需要,创造各种机会、条件,营造必要的环境,为教师的发展奠定基础。
自尊需要的敏感性。教师要求人们对自己的权利、业绩、形象、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给予重视。高校管理者如果对属于教师合理的自主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强加干涉,对教师业绩给予不公正的评价,则最容易伤害教师的自尊心;而应用恰当的激励,使教师体验到其自尊心受到充分的尊重,往往会更好地激发其积极性。
  成就需要的强烈性。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往往使得他们兢兢业业于教学、科研工作之中。他们在教学的同时力求在自己专攻的领域有所建树,对科学有着长期、稳定、执着的追求。这种成就需要激发的积极性,往往比较强烈、持久。
  依据这一理论满足教师正当、合理要求;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教师的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鼓励教师多做奉献;在动态的平衡中求得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等措施被大多数高校采用。
1.2 应用“公平理论”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创立的。他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也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即人有通常要将自己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与一个和自己条件大体相当的人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等,则有公平感;如果不相等,则有不公平感。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比较过程的影响,即,人们不仅关心自己得到了什么,更关心“别人得到了什么”。公平通常使人心情舒畅,工作积极、热情,而不公平往往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形成人际矛盾,影响工作积极性。高校的人才流失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工资所得相对较低,部分教师心理内感不公平所导致的。在把公平理论应用于高教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消除教师的不公平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将公平理论应用于高教管理,还要求我们在校内外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要求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充分肯定广大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改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
  现在很多高校也根据这一原理采取了相应措施如:正确评价和对待教师;绩效挂钩,公平奖励教师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高校学生教育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2.1 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班级管理
  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班集体动力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如遵守作息制度,早上要按时起床,整理内务、出操等。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动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班级管理运用动力机制不应仅满足于此,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获得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必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注重自身的言行,以班级中进步的同学为榜样,是促使学生模仿并产生认同行为的重要方法。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他的发生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积极意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激励其积极行为的经常出现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2.2 群体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学生组织目前还基本上是以班级(团支部)为主,班里有通过各种方法选出或教师指定的班干部,班级是高校最基本的正式群体。此外,各种经过正式注册的社团、学生选举或竞选产生的学生组织也属于正式群体。而在高校还有一些由于共同的利益或相同的兴趣、情感、爱好或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形成的小群体,就称之为非正式群体。
高校是青年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和确立人生观的场所,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相比,具有自发形成、以感情为联系纽带、有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群体意识强和信息传递的渠道非常畅通等特性,此外还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自卫性等。
加强对现实存在却游离于正式群体之外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无论对社会或高校而言都是必要的和有利的,对于后者则能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目标能稳定有序地实现。基于心理学群体的理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采用合理地利用非正式群体为学生管理服务、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重视非正式群体中“领袖人物”的作用、改进和创新学生管理、提高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向心力等办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作为知识经济中改革的前沿阵地——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心理学的成果。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传播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成果,是时代赋予我国心理学家的艰巨任务。不仅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创新能力,而且创新能力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也将推动其他学科的创新和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发展。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都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冲击,必将出现许多与心理学有关的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有待心理学家的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方益寿.组织管理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2 范咀华.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3 张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2003(5)
4 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J].科技创业月刊,2004(7)
5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 赵慧军.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 多年来,我国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生物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等领域中,基础与应用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更好地完成高校的各项任务,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从高校的实践出发,对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关键词 心理学 心理素质 高校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型大学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建设中必须有新的探索,运用心理学理论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高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子系统,要提高校管理工作的绩效,就必须提高校工作中人的积极性,而积极性受众多的心理因素的影响,现代管理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管理领域,决策者、管理者通过分析并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实现对人的科学管理,促进现代管理的科学化。心理学理论主要应用于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培养管理两个方面。
1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1.1 “需要理论”明确教师心理激因
  激因是指引起人们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对其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也就是说,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因此,需要是产生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就必须认真分析教师的需要特点,满足其合理需要,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
  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一般激励因素。在内容型激励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掌握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其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需要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以实现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利用教师需要的特殊性予以激励。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需要有着明显的职业特征,主要表现在:
  物质需要的基础性。教师,特别是我国的多数教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物质生活往往没有过高的要求。但是,如果基本的生活需要得不到保证的话,往往也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善教师物质需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发展需要的稳定性。教师要发展学生,首先要不断发展自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迫使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这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需要,创造各种机会、条件,营造必要的环境,为教师的发展奠定基础。
自尊需要的敏感性。教师要求人们对自己的权利、业绩、形象、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给予重视。高校管理者如果对属于教师合理的自主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强加干涉,对教师业绩给予不公正的评价,则最容易伤害教师的自尊心;而应用恰当的激励,使教师体验到其自尊心受到充分的尊重,往往会更好地激发其积极性。
  成就需要的强烈性。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往往使得他们兢兢业业于教学、科研工作之中。他们在教学的同时力求在自己专攻的领域有所建树,对科学有着长期、稳定、执着的追求。这种成就需要激发的积极性,往往比较强烈、持久。
  依据这一理论满足教师正当、合理要求;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教师的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鼓励教师多做奉献;在动态的平衡中求得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等措施被大多数高校采用。
1.2 应用“公平理论”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创立的。他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也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即人有通常要将自己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与一个和自己条件大体相当的人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等,则有公平感;如果不相等,则有不公平感。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比较过程的影响,即,人们不仅关心自己得到了什么,更关心“别人得到了什么”。公平通常使人心情舒畅,工作积极、热情,而不公平往往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形成人际矛盾,影响工作积极性。高校的人才流失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工资所得相对较低,部分教师心理内感不公平所导致的。在把公平理论应用于高教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消除教师的不公平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将公平理论应用于高教管理,还要求我们在校内外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要求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充分肯定广大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改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
  现在很多高校也根据这一原理采取了相应措施如:正确评价和对待教师;绩效挂钩,公平奖励教师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高校学生教育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2.1 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班级管理
  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班集体动力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如遵守作息制度,早上要按时起床,整理内务、出操等。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动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班级管理运用动力机制不应仅满足于此,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获得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必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注重自身的言行,以班级中进步的同学为榜样,是促使学生模仿并产生认同行为的重要方法。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他的发生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积极意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激励其积极行为的经常出现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2.2 群体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学生组织目前还基本上是以班级(团支部)为主,班里有通过各种方法选出或教师指定的班干部,班级是高校最基本的正式群体。此外,各种经过正式注册的社团、学生选举或竞选产生的学生组织也属于正式群体。而在高校还有一些由于共同的利益或相同的兴趣、情感、爱好或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形成的小群体,就称之为非正式群体。
高校是青年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和确立人生观的场所,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相比,具有自发形成、以感情为联系纽带、有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群体意识强和信息传递的渠道非常畅通等特性,此外还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自卫性等。
加强对现实存在却游离于正式群体之外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无论对社会或高校而言都是必要的和有利的,对于后者则能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目标能稳定有序地实现。基于心理学群体的理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采用合理地利用非正式群体为学生管理服务、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重视非正式群体中“领袖人物”的作用、改进和创新学生管理、提高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向心力等办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作为知识经济中改革的前沿阵地——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心理学的成果。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传播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成果,是时代赋予我国心理学家的艰巨任务。不仅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创新能力,而且创新能力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也将推动其他学科的创新和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发展。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都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冲击,必将出现许多与心理学有关的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有待心理学家的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方益寿.组织管理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2 范咀华.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3 张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2003(5)
4 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J].科技创业月刊,2004(7)
5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 赵慧军.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让你成为社交达人的20本心理学书籍
我本次推荐的20本书,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方面都有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视角。希望能为大家克服自卑、拖延症、社交恐惧,点亮社交达人之路。  1、《心理学与生活》 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极高的知名度,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16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多拉德与米勒进一步发展了人格的概念,提出了关于习得的内驱力,反应抑制以及习得的习惯模式的概念。他们强调紧张度的动机性压力作用在紧张度减少时强化的作用,认为可通过社会模仿来学习。​ 当代的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都赞同环境事件将影响行为行为,但更强调认知过程和行为的作用同等重要。认知理论强调有...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15
我们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可能。 首先了解有关吸烟与艾滋病两个问题。 对于许多烟民来说,戒烟的确很困难,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是为什么吸烟,集中于人格和社会因素,吸烟的人格类型被称作寻求感官刺激,这类个体喜欢从事冒险性的活动,在一些群体中吸烟会以“酷”的知觉方式...

能不能介绍几本,能学会察言观色的书给我?谢谢!!
1、《卡耐基人际交往》这本书主要包括微表情行为心理学入门、社会心理学与生活读心术、幽默与口才训练、说话沟通技巧心理学等内容。2、《人际交往心理学》有了人际往心理学的指导,我们就可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寻找和采用必要的手段和途径,协调好各方人际关系,进而在良好的人际交往...

刚买了两本书《心理学与生活》和《社会心理学》,不知道怎么看!_百度...
这2本书没有先后顺序,随便先看拿一本都可以。你想要克服自卑么建议看卡耐基的书,如《戴尔·卡耐基人性的优点全集》原是卡耐基教授写的一本关于如何克服忧虑的书。此书对卡耐基原著作原义进行了深入阐述,它对于开阔我们的视野,战胜自身的忧虑,特别是克服封闭式的人性弱点,将有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推荐书籍
2、《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十分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它的作者就是美国高校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这本书甚至一直都是美国高校斯坦福大学的教材,也是我国教育部心理指导委员会推荐用书。这本书讲述了教育思想和独特教学方法。3、《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已经从曾经的边缘地位进入现代心理学的核心,因为...

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百度云链接
你好,梦梦打酱油8,用百度网盘分享给你,点开就可以保存,链接永久有效^_^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Xn9rpjmMEytaKnnYAXKLMQ 提取码: 2du3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在这些著述中,冯特讨论了这样一些话题:语言与思 维之间的关系、社会与文化形塑认知(信息处理)和精神生活的方式。冯特认为心理学与个体和社会心理学之间相互补充。 他认为,个体知识——即生理和认知过 程——是重要的,但是理解社会影响和社会情境对人类经验的影响和形塑的方式也同样重要。 冯特 认为,有必要对这两个...

我想了解心理学,买菲利普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好还是戴维迈尔斯的...
首先呢,金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呢比较细致,然后介绍了有很多很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这本书可以作为先看的第一个选项,另外,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写的也很不错,建议可以在看完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之后再去看这本,另外的话,如果自己真的喜欢心理学的话,其实这两本书远远是不够的,...

有什么好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这本书虽然也是心理学导论书籍,但不像前三本那么详细把主要心理学分支都讲述,而是取其中与人类直接有关的话题,这本书更加通俗有趣,读起来更像一本科普书或是生活指导的书籍,但它没有包括普通心理学的的很多方面,如社会心理学等,仅仅作为心理学导论或是普通心理学的指导书籍的话,还不够全。 以前总以为《社会...

乔口区18290163406: 心理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是什么? -
逯池桑菊: 心理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其实心理学的各个学科都直接关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变态心理学教会我们如何区分各种心理疾病,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了解自己是否达到某种心理疾病的标准并且可以自我进行调节,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呵呵....

乔口区18290163406: 心理学与生活的关系 -
逯池桑菊: 心理学能让你正确认识生活,调整好心态,接纳自我,乐观面对人生.

乔口区18290163406: 心理与生活有什么关系? -
逯池桑菊: 我们的心理是和生活相互影响,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尽管有时候我们觉察不到.一个人发脾气、闹情绪,这就是一种心理活动;一个人洋洋得意、意气风发...

乔口区18290163406: 急需文章一篇《我对心理学与生活关系的理解
逯池桑菊: 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的区别我是这样理解的. 行为主义观点是在心理学刚刚开始发展,实验技术还较为简单的时候提出的,因为历史环境的影响,它的理论过分关注于环境对人的影响,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研究中,只观察人的外显...

乔口区18290163406: 社会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作用 -
逯池桑菊: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

乔口区18290163406: 如何应用社会心理学改善我们的生活 -
逯池桑菊: 给你个主意吧,心理边际效应,旁观者效应,讲解一下,再举个事例,自己辨析一下,就可以了.论文吗,论点清楚,论据充足.就可以了.不会要你写出什么惊人的发现什么的,主要还是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应用心理学分析,思考的能力.

乔口区18290163406: 急需关于《心理学与我的生活》的论文!!!! -
逯池桑菊: 心理健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我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自认为对"心理"有不小的心得体会,但恐怕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时至今日,在老师的讲座下,对其认识不知不觉中已是不同往日.对普通人而...

乔口区18290163406: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 -
逯池桑菊: 可以参考,希望对你有启示:《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心理家们说,他们的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听上去有点玄,不是吗 还是举个例子吧.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

乔口区18290163406: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怎样写? -
逯池桑菊: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心理家们说,他们的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听上去有点玄,不是吗 还是举个例子吧.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心理学从象牙塔来到你的身边.看...

乔口区18290163406: 心理学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越详细越好) -
逯池桑菊: 如:《气质心理学》可以提高自己的气质,增进之间的感情;《情绪心理学》可以帮你克制一些不必须的愤怒,减少麻烦;也有《沟通心理学》,“蜂舞”法则.增进领导的好感等.总之心理学是很有用的一门知道.谢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