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 中国画(纸本)作品欣赏

作者&投稿:赧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富春山居图 赏析~

画中兰亭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富春山居图》完美合璧卷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鉴赏

一、背景介绍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为好友无用师所绘的
作品,创作于
1347
年至
1350
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山
和水的布臵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秀润淡雅,
但气度不凡、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后世赞誉为
“画中之兰亭”


此画作非一气呵成,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
7
年一直画到至正
10
年,他会随身带着依兴致添加笔墨,反
复画了好几年,使其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

明朝末年,
《富春山居图》原为董其昌收藏,后几经辗
转流离,传至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对其痴迷到决定死
前焚图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画,才救下了这幅绝世佳品。
但画卷从此成残卷,焚成两截。前段较小,因画中正好有一
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为“剩山图”
,流落民间;后段
画幅较长,现通称为“无用师卷”
,后被清廷收藏。

1933
年,为避日军战火浩劫,
“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
文物南迁,
15
年辗转过四川、贵州、南京等多地,最终被运
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于
1956
年走进浙江省
博物馆,成为该馆半个世纪以来的“镇馆之宝”


二、艺术价值

首先,中国绘画史上有两大高峰,一个是宋代,一个是
元代。元代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一个成熟期,以《富春山居
图》为代表的传统人文画对后代明清山水画主流影响非常大;
另一方面,元代黄公望本身成就很大,
《富春山居图》是他
最经典的代表画作,同时其在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作品并不多,
后世有艺术家将此画同王羲之的《兰亭序》相提并论,因此
这件作品无论是它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历史珍稀程度,都
是十分巨大的;此外,这件作品引起许多人关注,还在于它
所描绘的场景,有让人产生一种可居可游的感觉。

其次,在历史价值方面,
《富春山居图》是填补古代历
史空白的极好史料。
元朝重武轻文文人不受重视,
隐居南方,
黄公望是其中之一人,他经常与倪云林、王叔明、吴仲圭、
曹知白等大文人相聚,合作山水画,所以《富春山居图》的
创作其实是元朝社会士人文化群体、爱好艺术时代精神、名


绅个人风格等历史背景的综合反映。

最后,在艺术价值上,通过《富春山居图》可以看到元
代蒙古文化对中原文化尤其是南方文化影响不大,南方士人
如黄公望仍继承著宋代传统本位文化,诗、文、书、画创作
仍然是他们的情趣。
《富春山居图》婉委地表达了元代文人
画家自甘隐逸、寓兴和平的心情,这就是《富春山居图》艺
术价值所在。

三、表现内容
该图卷长达两丈,描绘了富春桐庐山水,江水平静,峰峦起伏,点缀丛林亭舍,疏密相间,吸收了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括,显示了深厚的笔墨功力。

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
“凡数十峰,
一峰一状,
数百树一树一态,
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这幅作品在元代山水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
括出来的杰作。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据记载,此图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人
收藏。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松江董其昌名下,
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
吴正志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
吴洪裕爱若至宝,
寝食与
共,临死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
“殉以为葬”幸而他的侄子吴子文从炉火中抢救
出来,但前面已经烧去了一些。吴家把第一节烧剩的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一
图卷就分成了长短两段。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
33
厘米,长
636.9
厘米,是元代画坛宗
师、
“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黄公望,字
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
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
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晚年久居富春江一带,
他经常身背行囊,
内置笔墨画具,
但见好景便
一一绘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山水素材。元至正七年(公元
1348
年)
,黄公望开
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
通过长时间精巧的构思和数年埋头作画,
最终完成了这
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长六米多,黄公望花
了三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
秋的秀丽景色,峰峦起伏,林木萧疏,浅水平滩,坡石沙洲。山石回旋辗转,丛
林散布于山下江畔,村落掩映在山谷林间。亭台渔舟、草木树石。小桥飞泉,景
随人迁,
令人目不暇接。
布局疏密有致,
变幻无穷,
以清润的笔墨、
简远的意境,
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
达到了
“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
的境界,
好一派江南瑰丽的秋天景致。

黄公望用一种苍劲干练的笔墨技巧,
秀丽简远的笔风将富春江畔的景色书写
的酣畅淋漓。
他的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
用笔随景物而变化。
画山用干笔擦出
大披麻皴,画树石用浓墨点染。笔势潇洒秀润,墨色透明凝重。用淡墨画山石,
用浓墨点横苔,
高山采用纵向的披麻皴,
平川点上横卧的点子、
线条,
点线相间,
浓淡交错,
形成独特的笔墨节奏感。
在浓墨润泽的树林对比之下,
山峦显得白玉
般明净疏朗,
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笔墨意趣,
体现出线条与笔墨的审美价值,

誉为山水画之典范。

黄公望在作这幅画时极注意层次感,
前山后山的关系,
改变了传统屏风似的
排列,
而是由近而远地自然消失。
他并不夸张虚境和实境的对比,
而是在虚实之
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
画中的树木尽管未作细致的刻画,
但不同树木的
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
连作为点缀的草亭人物,
也都描绘得生动严
谨,比例合度。画面仅用水墨渲染,但深浅浓淡搭配的极为合理,不用的水墨在
宣纸上转化为无穷的“色彩,使画面空白具有真实的空间感,给人以挥洒奔放,

一气呵成的深刻印象。
若明若暗的墨色,
经过这位大师的巧妙处理,
超越了随类
赋彩的传统观念,
自然地笼罩在景物之上,
化为一种明媚的氛围,
令人产生亲切
之感,充分反映了黄公望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

画家在画中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远意境,又注重绘画本身的笔
墨意趣。
在画家看来,
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
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
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官感受、气势和意趣。

通过对这幅
《富春山居图》
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
通过对
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
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对我们的性
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
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

更具一般的说,
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创作使命。
没有欣赏或鉴赏
的作品,
即不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作用的,
美术作品只有通过
鉴赏才能产生作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观者积极思考,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掌
握的知识,
对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达到完善的过程。
具体作品面对不同的观者
将产生不同的效应,
但美术作品存在的共同效应是主要的。
美术欣赏是为提高人
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质,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首先美术鉴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
扩大知识领域。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
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每个儿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
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
却可以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
以中国的
美术作品为例,上下五千年,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都可以帮
助我们开阔眼界,
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
生动而丰富的知识。
外国美术作品,
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所以通过
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
可以帮助人们周游世界,
漫步历史,
极大的扩展知
识领域。

其次,美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
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因此,
欣赏者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
接受教育。
如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
青铜艺术,
以及他们许多巧夺天工、
光彩夺目的工艺品,
使人深深地认识到我们
祖国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辉煌,
从而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欣赏
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审美的批判过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第三,美术鉴赏是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说:
“艺术对象
创造出动的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
。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
作品,
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审美的教育作用,
从而提高人们鉴赏艺术的能力。

种鉴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
就是人的艺术素养能力提高的过程。
艺术作品看的愈
多的人,
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
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
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多欣赏一些古今中
外优秀的美术作品,
多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
是提高人们艺术
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
唤起
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
情感的陶冶,
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
从而改善人
的情感状态,
影响人行为。
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
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
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通过对《富春山居图》的鉴赏使我了解了中国另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
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和人生价值观,
它拓宽了我的知识面,
对培养我们的认
识世界的能力
,
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
,
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15689598264: 有关《富春山居图》 -
银姚肿节: 富春山居图》 元 黄公望 纸本水墨 纵33厘米 横636.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浙江富春山两岸初秋景色.画面上坡陀起伏、林木森秀, 其间有村落、亭台、渔舟、小桥, 并写平沙及溪山深处的飞泉.展披画卷, 景随人迁, 人随景移.笔墨苍简清润.历代凡见此画者, 无不叹为观止.明代董其昌说:“展之得三丈许, 应接不暇.”清代张庚说:“富春山卷, 其神韵超逸, 体备众法, 脱化浑融, 不落畦径.”恽南田说:“所作平沙, 秃锋为之, 极苍莽之致”.明清许多文人画家多以此图得到启示, 其临本有10余本之多.此卷现为两段.前一小段, 今在浙江省博物馆, 后一段现存台湾.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15689598264: 富春山居图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怀 -
银姚肿节: 富春山居图鉴赏 一、背景介绍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为好友无用师所绘的 作品,创作于 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山和水的布臵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秀润淡雅,但气度不凡、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15689598264: 《富春山居图》是谁的名作? -
银姚肿节: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而充满了传奇色彩.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15689598264: 无用师卷的作品概述 -
银姚肿节: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卷、纸本.水墨画.纵:33cm,横:639.9cm.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是“元季四大家”之冠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系作者1347年(元至正七年)七十九岁时为无用师所作,历经三年经营,于1350年绘制完成.作品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峰峦冈阜、陂陀沙渚,林木葱郁,疏密有致.在笔法上取法董源、巨然,而又自出新意,笔墨纷披,林峦浑秀,为黄公望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 “无用师”是黄公望的同门师友郑樗.郑樗,字无用,号散木.是全真道士金志扬的弟子.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15689598264: 富春山居图 赏析富春山居图的点评 -
银姚肿节:[答案] 黄公望被称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代宗师,他的山水画“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堪称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富春山居图》作于1347-1350年间,是黄公望最花心血的作品.该画被推为黄公望的“第一神品”,却饱经沧桑.明画家沈周曾收...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15689598264: 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色 -
银姚肿节: 《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富春江—带秋天的景致.起伏变化的峰峦,萧瑟苍简的树木,群山环抱的村落,顺水漂流的鱼舟,如此这般恬淡宁静、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令观者在凝神欣赏之际有如进入画境. 黄公望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无论是...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15689598264: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画?? -
银姚肿节: 图: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faacb564a35038e3f7365417.jpg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黄公望,字子...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15689598264: 黄公望画作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银姚肿节: 黄公望画作中影响最大的是他作于晚年的纸本长卷《富春山居图》.此卷 总长约七米多.描绘的是杭州附近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卷首起笔为江边 景色,然后是绵延起...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15689598264: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都有那些? -
银姚肿节: 1.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2 唐·阎立本《步辇图》 3.唐·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 4.唐·韩滉《五牛图》 5.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6.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7.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8.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9....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