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结果和影响

作者&投稿:骆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洋务运动(时间、地点、涉事人物、过程、结果、影响等)不少于200字~

时间地点:
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
人物:
中央代表
在中央总理衙门办事大臣,恭亲王奕䜣,文祥、沈桂芬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地方代表
在地方代表人物中,多数与曾国藩有关:
曾国藩(汉族,道光十八年进士,湘军领导人)
崇厚(满洲贵族)
左宗棠(曾国藩的同僚,汉族士绅,率领军队收复新疆)
沈葆桢(曾国藩的属下,进士出身,接替左宗棠创设福建船政,任南洋通商大臣)
李鸿章(曾国藩的门生,汉族,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淮军领导人,清朝后期的实力派)
张之洞(汉族,同治二年进士,号称“香帅”创设汉阳兵工厂)
刘坤一
唐廷枢
过程:
外交方面
在1861年3月11日设置中国首个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负责掌管对外事务,后来成为推动自强运动的主要机构。另为了应对外通商事务,于天津置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将1844年在广州设立的五口通商大臣衙门(1866年改为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迁至上海,掌管当地的对洋通商事务。1870年李鸿章出任北洋通商大臣后,总理衙门的作用渐减,几乎所有外交事务都由在天津的李鸿章处理。

军事工业
唐山市诞生了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在洋务运动初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通过引进大机器生产技术,在各省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以加强军事力量。如安庆内军械所(安徽安庆,曾国藩)、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崇厚)、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李鸿章)、汉阳兵工厂(湖北汉阳,张之洞)、金陵机器制造局(南京,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桢)和西安机器局(西安,左宗棠)等。但由于生产管理方式是官僚主义旧式管理,加上产品仅供政府使用,不计成本,使得这些军事工业的产品大多没有利润,因而很少有再继续投资扩大生产的。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属于官办性质,其经费主要来源是海关关税,军饷和厘金。所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领域而直接调拨给湘军,淮军与沿海各省军用。19世纪80年代后因为各局厂经费短缺,以往那种不计价格的调拨方式有所改变。例如南洋和广东先后向福州船政局订造兵船,均以协款名义先行预付船价半数左右。此后沿海各省中那一省需兵船就由何省筹款。并按照福州船政局为南洋代造快船成例办理。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的每年岁入中都有各省解还的军火费用。同时,各军火工厂的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军火市场价格的影响,如果所产某种武器成本和售价过多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虽然是官办的和不为交换而进行的军火生产,也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的制约。因此,这些军事工业逐渐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改革军队
如果说总理衙门成立,是洋务运动兴起标志,那么坚船利炮的诉求成为清中央政府的方针,也是洋务运动兴起的重要记号。因为洋务运动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中心内容,就是从坚船利炮引发出来的。

洋枪洋炮和轮船的使用与购求,不自1861年始,但它得到清廷认可和成为它的方针政策,却是这一年开始的。是年奕䜣明确奏请购外国船炮,以期早平内患;清廷复谕说:“东南贼势蔓延,果能购买外洋船炮,剿贼必能得力。内患既除,则外国不敢轻视中国,实于大局有益。”并着赫德代为购办。
在东南前线镇压太平军的曾国藩根据切身体会,也说出了“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的话。于是购买外洋船炮全面展开。无数历史事实表明,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前进的跳跃,常常是从先进的军事技术发其端。两军对阵的主要目的是战胜敌人。为此,指挥员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寻求新式有效的武器。
中国近代史上有颇为典型的事例鸦片战争,在战争中有些人对于英国的坚船利炮深刻印象,因而对优越的西方武器感兴趣,很能正视现实的思想开明的林则徐,除向洋人购买新式船炮外,还打算自己设厂制造。这虽因顽固派的反对而未能实行,但研制新型武器,几乎成为关心国家大事的先进士子们的主要话题和行为方向。十三行商人的潘仕成于1843年仿造美国水雷成功,梁章钜称“武器甚好,非夷人之巧心莫能制造,非洋商(指十三行商)之厚力亦莫能仿成。”
姚莹向俘获的“黑夷目”诘以造船炮之法,以为自己仿造作准备。掌云南监察御史福隆阿主张“讯众夷犯,令将该国制造火药与千里镜、西瓜炮等诀法,明白陈说。所获夷炮,如果轻而易携,即应募匠照制。”
19世纪40年代前、中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仿制新式武器,一时成为风气,士子群起钻研军事技术并著书立说者甚多,粗略统计有:郑复光的《火轮船图说》,江伸洋的《铸炮说·附台炮》,丁拱辰的《演炮图说》,丁守存的《西洋自来火铳制法》,黄冕的《炮台旁设重险说》,陈阶平的《请仿西洋制造火药疏》,等等。这些仿造与著述,反映了人们把西洋先进船炮技艺转为已有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也表明中国将西洋新技艺转为己有的愿望已有了实现的可能。这正是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体现。
社会往往不是按人们臆想的模式发展。中国近代史上的“师夷长技”,不是在“制夷”中兴起的,而是在“制百姓”开始认真实行的。甚至某种程度还是在造反军使用新式武器促使清政府仿而效之实行的。事实表明,在清军和太平军两大敌对阵营的战争中,双方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同步实行“师夷长技”。两军对阵,指挥官和士兵对于敌方武器锐利程度感触最为敏锐,追求新式而有效战胜敌人的武器,最没有保守观点。太平军为了制胜清王朝而“师夷长技”,清军为了制胜太平军而“师夷长技”,这是历史的必然。 观将这一必然的历史作一简单回顾。[7]
太平军在广西金田起事时,尚不知有先进新式武器,它的购置和使用洋枪洋炮是在1853年定都南京之后。其使用洋枪炮的具体思想虽无从查考和了解,但使用却是事实。两江总督怡良的一段话可以证明:[8]
“据吴健彰(苏松太道)禀称:盘获宁波钓船一只,内有夷人三名,洋剑一把,洋枪六千杆,洋刀四十把,洋硝一包、火药一罐,并在夷人身上搜出夷书一封,上有真命太平天国等字样,当即拆阅,查系英吉利奸商勒呐吐致镇江逆酋罗大纲一书,又附带上海逆首刘丽川逆书一件。讯据船户王阿莫等供称:系夷人雇装兵器至镇江卖给贼匪者。”
这段话清楚他说明,[9]太平军于1853年已与洋人有联系并购求新式武器。事实上此后即不断有太平军使用洋枪的记载。例如:1856年曾国藩攻陷安福县时,“夺获洋枪炮械藤牌四百余件”;1859年,曾国藩说太平右军主将韦志俊向湘军投降时所带“器械甚精,洋枪甚多”;同年胡林翼奏称太平军杨辅清攻池州城“施放洋枪子落如雨。”1860年后李秀成经营江浙时洋枪洋炮就更多了,李鸿章说李秀成部“洋枪最多”,不为虚语。这些洋枪炮均为洋人所供给无疑。[10][11]
据萧一山清代通史第393页上记载:1862年4月上海一家洋行供给太平军步枪3046枝,野炮795尊,火药484桶万余磅,子弹18000发。太平军的洋武器除向洋行购买外,从敌军那里缴获的也不在少数,如1860年李秀成在解青浦之围中,杀洋兵600余人,得洋枪2000余条、炮10余尊,以故,李秀成部的战斗力大增,当他于1862年率13万大军赴援金陵以解天京之围,轰击湘军时,“洋枪洋炮子密如雨,兼有开花炸炮打入营中,惊心动魄。”事后曾国荃向郭嵩焘叙述太平军洋武器的情况说:
“贼之火器精利于我百倍之多,又无日不以开花大炮打垒年,洋枪队多至两万杆。”
左宗棠于1865年对此也有概括叙述:[12]“从前贼匪打仗,并无外国枪械。数年以来,无一枝贼匪不有洋枪洋火,陈炳文赴鲍军门处投诚,禀缴洋枪七千余杆,而本部堂一军截剿湖州逆贼于皖、浙、江三省边境,所得洋枪亦不下万余杆。”上述材料表明太平军使用新式武器已相当普遍。这一方面固然说明时势之必然性,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种促使清军加快洋式武器购求的压力。清军中追求武器装备近代化,认真购求和使用新式武器并坚持下去加以发展扩大的,首推湘军和淮军。
曾国藩于1853年在湖南于湘乡于办团练于时,即派员赴广州购买洋式武器,1854年湘军水师已有夷炮六百余尊,并说“湘潭于、岳州于两次大胜,实赖洋炮之力。”此后,胡林翼、彭玉麟等军将领均不时购求洋炮,[13]其中多数用于水军。然而,曾国藩虽是较早倡导购置和仿造洋式武器者,但由于他是以封建卫道者自居,他意识到过多的使用洋式武器的后果将是“用夷变夏”,放进展不速,并屡戒其弟国荃少用或有限制地使用西洋武器。他只是迫于太平军的威胁和出于速胜太平军的考虑,才不得不源源起解新式火器给曾国荃。这种指导思想,就规定了湘军对洋武器的购求与使用进程是缓慢的。故总的看湘军武器近代化程度是很低的。[14]
迅速而全面使用洋式武器当推李鸿章的淮军。李鸿章于1862年4月间率淮军从安徽来到上海,一与外国军队接触,即惊叹洋枪洋炮的“神技”,他致书曾国藩说:“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 实非中国所能及。”并推崇洋人的“战守攻具,天下无敌”。李鸿章要比曾国藩开明得多,他“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日戒谕将士虚心受辱”,以学习西人“秘法”。这样一种较为开明的视野,加上他所遇强敌李秀成部的洋枪洋炮最多,使李氏认识到“我军惟有多用西洋军火以制之”始克有济,促使他更“坚意要学洋人”。这就使李鸿章淮军的洋枪化的速度较之湘军要快得多。[15]
据统计淮军1864年使用洋枪占全军80%以上,到1865年, 据李鸿章自己记载:5万人中“约有洋枪三四万杆”,基本上做到“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洋枪队”。反观曾国藩的湘军不及淮军远矣:湘军“每营五百人仅用抬枪小枪一百二十余杆”,而淮军“每营则用洋枪四百余,少亦三百余杆”。淮军于1864年且另设有洋炮队四营。淮军比之湘军的武器质优而量多,与淮军洋枪化武器相适应,练兵的方面也加以改变,这又是湘军所不能与之比拟的。[16]

海军建设
洋务派派出大批官僚前往英、法、德、美等国采购军事装备,并成立了四支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广东水师与福建水师。其中北洋水师购买的“定远”、“镇远”铁甲舰号称“远东巨舰”是当时远东吨位最大,火力最强的舰只,并在旅顺修建了新的军事基地。

民用工业
由于前期的军事工业耗费了大量银饷却没有明显成效,并且军事工业所需的原料也出现短缺,洋务派决定以“求富”为口号,再发展一批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这批民用工业的产品很多是以市场为导向,具有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这些民用工业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
结果:
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

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他们认识到,以机器生产为核心的近代工业是富国强兵的根本。而经过了军事上的惨痛失败,他们更是将军事工业的革新看成是首要的突破点,提出了“自强”的口号。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比较著名的有曾国藩在1861年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等。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的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这些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使中国从对外国的器物从无知排斥到积极引进和学习探索,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且这些军事工业有很多都在后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江南陆军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洋务派还建立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其中李鸿章一直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是清朝海军的主力,它拥有包括“定远”“镇远”等铁甲舰在内的20多艘舰艇,是一支实力较强的近代海军。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它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据了一席之地。
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开了近代工业的先河之后,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民用企业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后期,洋务派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其中比较著名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等。这些民用工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管理方式,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所以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企业的利润吸引中国的一些地主、官僚、商人投资新式工业,这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开端。这些民族工业中比较著名的有1869年在上海成立的发昌机器厂、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机器丝厂(中国近代第一家使用新法的缫丝厂,也是最早的民族资本工业企业之一)。1881年黄佐卿在上海创办的工和永丝厂等。这些商办企业虽然投资和规模比较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但他们是近代中国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奠定了近代工业的基础。
洋务运动开启了教育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历来分歧很大。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洋务运动是近代一次低层次的学习西方运动,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有其值得肯定的历史进步作用。它开办“新学”加速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崩溃并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留洋求学,为中国培养和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备类人才;办刊译著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扩大了中国文化在思想层面上的交互融合。 提到洋务派对西学传播的贡献,便不得不提其开办的近代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才及从事译书等活动。首先,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学习外文,主要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招收当地少年入馆学习外语。其次,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军事、科技、制造、矿物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的学堂。如1867年设立的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此外,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1877年清政府从福州船政学堂选拔一批学生留学英、法学习海军驾驶、作战技术。这是中国第一批留学欧洲的学生。清政府为我国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如著名工程师詹天佑留学美国。总之,洋务运动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洋务运动还促使了社会风气和人们观念的变化
首先,洋务派同顽固派的争论以及对顽固派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和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对于西方学习,开了好的风气。
其次,随着洋务派创办报刊,组织人员翻译西方科技著作,派遣留学生出国 留学,使西方民主思想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再次,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近代工业的产生,商人和商业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一些官僚和士大夫开始重视工商业,甚至其中一些人还投资工商业。
最后,随着西方科学和其他西方一些事物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西方世界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开明的官僚士大夫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向西方学习是兴邦强国的重要手段。另外,在沿海一些城市,人们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都发生了一些改变。

消极作用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的影响:
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
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2、对近代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在“自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之后,洋务派又在“求富”口号之后开始兴办民用企业,着重点在于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一系列配合军事工业的项目。
3、对近代政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创办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对近代文化的影响: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要开始洋务运动,兴办洋务就必须要有精通洋务的人才,但是中国传统的科举制教育却远远无法满足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要。
洋务派向西方派遣 200 多位留学生,为洋务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西学知识的新式人才,一方面也对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准备了最初始的文化条件。
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中日两国,几乎从同一时期、同一种状况起步,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却达到如此不同的结果,其原因究竟何在?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两者虽同是把西方的科学技术文明移植到本国,以求得军事上的“强”和经济上的“富”,但两者却存在根本性质上的、历史阶段上的差异。在日本,“维新”是天皇政权全体一致的一项坚决的基本国策。
而在清朝,洋务派只是政权内的一派而已,朝廷内存在着强大的反对势力。在总理衙门当中,虽然长官是皇族的恭亲王,但实际上,李鸿章等其他汉族出身的高官具有着极大势力,这件事本身在清末政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但并不意味着清朝国家结构本身的改革,只不过是执政官僚之间的势力变动而已。
明治维新是涉及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学术、技术、文化、教育所有领域的系统性改革;而洋务运动归根结底仅在军事和经济的某些方面采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毫不触及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本身。
明治维新直接关系到人民大众,导致了政府执政阶级与人民之间的激烈阶级斗争,“维新”在两个阶级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中得以进展,相比之下,洋务运动与民众的直接关系甚小,始终局限在执政者的内部抗争上。

扩展资料:
洋务运动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
后四个字“ 中体西用” ,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师夷制夷” 、“ 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结果: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的影响:其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但其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技术,吸取生产经验,培养技术人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甲午中日战争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以失败告终。
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虽然是失败,但是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
(2)对近代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对近代政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创办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对近代文化的影响: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


五华县15970751026: 洋务运动(清朝统治阶级在公元19世纪进行的自救运动) - 搜狗百科
成王油延华:[答案] 1,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 3,从客观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对外国经济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5,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 中国政治: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为半封建...

五华县15970751026: 洋务运动的地位和积极影响分别是什么 -
成王油延华:[答案] 地位:拉开了中国近现代化的序幕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1,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2...

五华县15970751026: 洋务运动的起因 经过 结果 时间 地点 主要任务 主要影响分别是什么? -
成王油延华:[答案] 1861年,结果是失败了影响是为中国近现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为中国的近现代化开启了道路

五华县15970751026: 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影响,最好是初二下册的历史书上原文. -
成王油延华:[答案] 内容: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陆海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影响: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五华县15970751026: 洋务运动的结果和影响,代表人物是谁? -
成王油延华:[答案] 结果:失败. 影响:开启向西方学习的潮流,让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五华县15970751026: 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
成王油延华:[答案]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海军; ④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五华县15970751026: 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尽量从几方面进行回答. 简洁一点,谢谢 -
成王油延华:[答案] 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应该运用“两点论”正确加以认识.洋务运动增强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实力,也有抵制外国侵略的一面,但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从倾向性看,洋务派要求改变祖宗之法,反对顽固派盲目排外,主...

五华县15970751026: 洋务运动发生的背景,目的,内容,影响各是什么 -
成王油延华:[答案] (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②清朝内外交困(内指太平天国运动,外指列强侵略).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也起到一些抵制作用. 对中国的影响: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

五华县15970751026: 洋务运动有什么积极意义? -
成王油延华:[答案] 为了挽危救亡,清廷内一部分封疆大吏出于“御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发动了引入西方科技,“求强”、“求富”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由于倡导和主持洋务运动的封建官僚不能克服自身痼疾和主观障碍,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