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孟子有关德的观点是什么呢

作者&投稿:须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一下孟子有关德的观点什么呢?~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说过的关于道德的名言: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仁者无敌于天下。——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亦然。
孟子资料: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认为圣人之境并非高不可攀,每一个凡夫俗子都具有成为圣人的资质,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追求,去实践。所以,孟子指出:“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只要愿意并付诸努力,那么“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孟子的认识与他的人性论密不可分,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四个“善端”,据此,人人都能够成善达仁,成为圣人。所以,成就圣人之境关键要“存心保善”,“寡欲养心”,通过“反求诸己”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孟子看来,现实社会中之所以很多人不能成为圣人,关键就在于他们为外在的名利所惑,不注重心性修养,从而使得四心皆失,而不能成为圣人。
孟子从其性善论的思想出发,认为道德修养的“成仁之道”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存心保善”。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任何人都具有成圣达仁的潜能,因为“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既然每个人都先天地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那么,人人就都应当具有成圣达仁的可能性。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孟子•公孙丑上》)因此,道德修养的首要
任务是要“存心”,即保持自己“善端”的本性不变。在孟子看来人人都可以成尧舜,其关键就在于能否做到“存心保善”。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所以,圣人“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孟子•离娄下》)。
二是“寡欲养心”。孟子认为许多人之所以不能保持自己的“善端”,就是因为受到各种欲望的引诱,因此,要做到“存心养心”保持本色就必须寡欲,尽可能地减少乃至杜绝各种杂念、欲望、诱惑对自己心灵的侵扰,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唯有清心寡欲才能做到操守自洁,不为物役。在孟子看来,社会上之所以有那么多缺德不善之人关键就在于他们没有将自己的“心”养好。不能“养心”,怎能“存心”?不能“存心”,又如何能够“保善”呢?所以对于善者和恶人,孟子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告子上》)后来的李翱和杨简继承了孟子的这一思想,李翱认为要“养心”就要去思绝虑,以此来保护“本心”,他说:“弗虑弗思,情则不生,乃为正思。”(李翱《复性书》)杨简则提出“不起意”的主张,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凡事不起意念,善之本心就不会失落。他说:“孟子明心,孔子毋意,意毋则此心明矣。”(《绝四记》,《慈湖先生遗书》卷二)
三是“反求诸己”。孟子认为既然人性本善,那么道德修养就只须切己自反,发明本心即可。“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 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所以,成仁之道关键在于个体自己的主观努力。只有意识到了自己所具有的善知良能,并有意识地去努力“求”之,才能够“得”之。而这种“得”并非获得了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它不过是将自己本身的“善端”开发光明出来了而已。可见,孟子所主张的道德追求是一种“内求”,而不是一种“外求”;是一种“内得”,而不是一种“外得”。
四是“尽心知性”。孟子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出发指出,“反求诸己”的关键是要“尽心”,只有“尽心”才能使自己的善端得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也,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这就是说只有“尽心”方能“知性”,若“知性”则能“安身”;同时只有“知性”方能“知天”,若“知天”则能“事天”,能“事天”方能“立命”。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唯有如此才能将自己的“心性”与“天性”统一起来,从而寻求到“安身立命”之根本。孟子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浩然之气”,一个人若能将“心性”与“天性”统一起来,那么就能使“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常存于胸中,从而为自己培 养起一种“至大至刚”的天地之性。
五是“动心忍性”。孟子认为,要达到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就必须经受得住磨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动心忍性”就是指要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不怕艰难困苦,无论外界怎样动摇其心,都应该以坚强的意志力坚忍其性。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一个人要想成大器大德绝非易事,必须经得住外界的 各种考验和诱惑,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要坚忍其性、坚守其志,只有做到了“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才能称之为大丈夫! 六是“以义求仁”。道德修养是自我“求仁以成仁”的过程,如何“求仁”?如何“成仁”?孟子主张“以义求仁”、“以义成仁”。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只有以“义”为路径,才能寻求到自己“仁”之本心和“善”之本性。既然如此,“义”就应当成为为人处事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始终坚守这一“做人”的准则:以义取利,以义谋名,以义畅欲,以义成德
,�� =���6�&4�是找回丢了的心而已,可见首先要树仁立义。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与老子的清静无为不同,与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奈也不同。孔子在齐景公问政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百年后孟子则说君臣,父子。《孟子.藤文公》中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这种对父子、君臣、夫妻间关系的关注,最终导致了“三纲”的诞生,又将仁义礼智排列起来,构成自己鲜明的基本道德内容。直到汉代,人们才把“信”加到四德之中称为五常,完善了儒家的道德体系,具有始创意义。孟子在自信和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提出“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心腹,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为国人,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一著名思想。这种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与西方宗教不同,西方主张一个救世主,主宰世间万物,而儒家思想中有众多的救世主,分别主宰着各自的小社会,国有国君,家有家长,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孟子还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一种修养方法——“尽心知性”。“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他认为人只要尽量发挥天生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就能发现人的本性——仁、义、礼、智四种善端——也就能知天命了。人们要善于养护自己的本性,而不因外界干扰而丧失掉,并要发挥内心的善端。在此理论基础上,他建立起以个体的道德自律为主体的人格标准,价值取向,处世准则。他主张人无贵贱之分,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口号响亮,“圣人与我同类者”,人人具备善良天性和美好品德,可成尧舜。比如有一例子:庙宇阶石抱怨说人人踏身,佛角石头同出一山体却被人膜拜,佛石说我经千刀万剐,你才经四刀,身受苦成佛。蒲松龄写的细柳女人,大胆量,大肚量,大胸怀,男人不可比拟,后来有细柳营之说。再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讲陶冶孤傲性情。另外诸如“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等气节,是不失赤子之心的大丈夫的人格标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言行一致等社会道德准则,后来都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先贤志士们所信奉的人生至理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这里讲的大丈夫的内涵,与身体条件无关,与性别无关,与权势、财富、口才都无关,不是大男子主义,他与道德、操守、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有关,其特点是:要居仁由义,要胸怀开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要清白坦荡,廉洁奉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刚毅,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没有盛气凌人的习气,要克己,有克己精神;乐天知命,刚毅,但自己并不觉得很累,虽然克己,也不觉得活得很苦,而是从容、快乐,这与孔子的贫而乐而合,“富贵不淫贫而乐”,富贵时不迷失本性,不忘乎所以,不盛气凌人,贫困时不改其乐,这种境界就是豪雄。在这些光辉命题感召下,中国的历史才涌现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主义英雄,他们的事迹,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中最值得发扬光大的部分。
  孟子一生志向远大,有“欲平天下,舍我其谁”的浩然正气,这是一种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愤世嫉俗,鼓励人民起来造黑暗统治者的反,认为杀纣王不是弑君。孟子认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直去培养就能充满天地之间;这种气,是正气,是充满胸间的正义精神和力量。孟子用这种浩然正气去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唤起民众向恶势力斗争。堂堂正正做人,是孟子理想中的人格标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然的融合在士人精神中,融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里,总让后人感到热血沸腾;即使是马革裹尸,沙场献身,含悲忍愤,忍辱负重,也是大丈夫分内的事。这种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在孟子的人格标准里得以升华。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俘,囚于北海,长达19年,他不受匈奴的威胁,拒不投降,始终保持了大气凛然的气节;他的高尚情操,为后代树立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光辉形象。时至今日,苏武牧羊的故事仍为人们所熟知,这不能不说是孟子精神道德感召所至的。当我们读到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革命志士所写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句子时,是否也感到他们的精神与“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有所契合呢?臧克家诗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人的死了,他还活着”。人活得,不仅在于自己的生存;它给我们的暗示是:在生命的天平上,真善美的理想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爱情、理想、自由、尊严等都包括在真、善、美理想的范畴之中。把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扩充到人性善中,再发挥而为“舍生取义”的至高境界,感召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真理而献身,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他所举的熊掌与鱼不可兼得的比喻,则形成了传统文化中献身精神的非常形象的语言,给人们在处世原则和价值取向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迪,孟子把仁义忠信的儒家道德观视为人生的崇高目标,把“仁义”推为第一要义,让生命退为第二位,产生出舍生取义的光辉命题。为了充分地实现道德的自律作用,可以笑傲王侯,可以轻身赴险,把权势、财富、美色看得一文不值,把个人的人格看得高于一切,并义无返顾地为正义和理想献身。
  实际上,把真理看的比生命还重,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孔子所说的“杀身成仁”,匈牙利诗人裴多斐写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诗句,古人“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都与舍生取义相通,慷慨激昂,充满着正气。古人讲隐:“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这种“隐”当然并非生存状态,而是一种处世心态。这种狷介自爱的心态,与重气节,重品操,轻名利的优良传统相契合,相统一,格外引人关注。舍生取义的积极献身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大力提倡。在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放弃了理想的追求,个人主义、名利思想过度膨胀,人们忘却了社会责任感,违背了道德规范,而走上犯罪道路,堕落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大量事实还表明,当邪恶势力一旦横行之时,人们往往很少有人挺身而出制止邪恶,更多的是明哲保身,生怕惹火烧身,一副看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嘴脸,让人看了恶心。我们要坚决谴责这种自私自利的、没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的行为,同时大力弘扬正气。那些为事业为理想献身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道德与豪气,似一对双胞胎,同生同长,“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个“本”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大学》里发挥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奉为圭臬的政治信念和居家处世原则。我们也讲修身、培养道德,讲礼节,女要高雅,男要端庄。现今社会许多公司在用人时都把“德”放在首位,这是一种倾向,德才兼备才是优秀。早在宋代司马光就精辟地总结了德才原则:“有才有德重用,有德缺才限用,有才无德不用。”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有积极的人,才有把事情做好的可能,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古人驾晨风破晓,驶鸿鹄啸天;看今朝学海泛舟,百舸争流,待明日,蟾宫折桂舍我其谁?我们要铭记先哲们的教诲,自信人生二百年,朝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目标奋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有道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相信大家一定会做文明之人,刻苦历练,成为栋梁之材,走出一条光辉的人生之路


跟德有关的文言文
详细词义:【动】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1]同本义 ,道德 德,升也.──《说文》 君子德车.──《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 [2]感激 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3]通「得」.取得,获得 善者吾善之...

孟子提出的“四德”指的是什么?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功,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言语(指有知识修养,说话得体,言辞恰当);其次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孟子》之德行与富贵
所以孟子又说:“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尽心上》)玩机谋巧诈之人没有地方用得上羞耻之心。因为“机变”与孟子所说的“权”看似相像,但实质相去甚远。机变是一味用巧诈之心而无原则可言,权变却是在原则下的灵活变动。在面对义利、贫富、穷达、生死等人生重大转折时...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出自哪 了解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1、出自于《三字经》。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的意思是《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2、《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

急!!求《礼记》、《论语》、《孟子》中有关于”道德“的全部句子,请标...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孟子为什么会在政治上提倡”以德服人”的主张?
孟子在政治上提倡“以德服人”的主张,源于他的性善论。由于孟子坚信人性本善,他无法接受人性恶的观点,因为这会与他的人性善论相矛盾。因此,他主张通过仁政,即以德行来赢得人心,实现对人民的有效治理。孟子认为,通过发挥人的善性,即可培养出仁、义、礼、智等基本道德,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中,表示“有德行的人关爱别人,知礼节的人尊敬别人”的...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章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我想问一下孟子的求放心是什么
孟子的求放心指通过找回丧失的“本心”,恢复善性,培养善德。《孟子·告子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认为,“本心”即“良心”,是人皆有之的天赋德性,是人之为善的根源;其所以“为不善”,并非本性有别,在于后天受“物欲”所蔽而丧失天赋“良心”所致。道德修养的根本要求,就...

《论语》中讲的“四德”的含义是什么?
在《论语》里,孔子先后提倡的儒学的道德范畴,有仁、德、智、勇、孝、悌、忠、信、义、礼、和、温、良、恭、俭、让、中庸等。这些品德,孟子都是赞同的;但他从孔子道德思想体系中一再着重提出的是“仁、义、礼、智”这四个并列又相关联的道德范畴。在他所处的战国中期,在继承孔子道德思想的...

孟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什么?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富之”、“教之”、“使民以时”等观点,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创见的关于民众道德教化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于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启迪作用。 一、民众道德教化的前提和条件:由立“恒心”引出制“恒产” 孟子民众道德教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重视“心理—情感”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决定作...

开鲁县13930341964: 请问一下孟子有关德的观点是什么呢 -
雍娅珍香:[答案]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

开鲁县13930341964: 孟子关于人性论和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
雍娅珍香: 孟子宣传性善论,认为人皆有四心. 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观.

开鲁县13930341964: 孟子关于仁政,仁德,仁义各方面的见解?? -
雍娅珍香: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对孔子的天命观进行改造并创立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他把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建立起系统的修养论;另外,他...

开鲁县13930341964: 孟子主张实行 ,还提出 思想和 的道德准则 -
雍娅珍香: 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开鲁县13930341964: 孟子为什么在政治上提倡“以德服人”的主张? -
雍娅珍香: 孟子的“人性善”,局限了政治思想.他不能在政治上提出人性恶的观点.因为那样会和人性善形成悖论.所以,仁政便是以德服人.

开鲁县13930341964: 孟子的重要观点 -
雍娅珍香: 孟子有三点主要贡献 一是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一是提出了儒家的道统;一是发展了思孟学派的心性之学(提出性善论).孟子的仁学强调自觉的道德追求,通过对内心本有的善念的追求修养自身,尽心、知性以达到仁.孟子的仁政一是要“尊贤使能”,强调施政者自身的道德追求;一是在政治关系方面崇尚“王道”,反对“霸道”;一是提出要重视民的作用,甚至提出“民贵君轻”.在经济方面孟子则主张“制民之产”.

开鲁县13930341964: 孟子的思想是什么 -
雍娅珍香: 孟子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开鲁县13930341964: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
雍娅珍香:[答案] 孟子的主要思想 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

开鲁县13930341964: 孟子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
雍娅珍香: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民本思想. 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自然资源持续利用

开鲁县13930341964: 请问孟子的观点是什么?老子呢? -
雍娅珍香: 孟子的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以人为本!”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许多世纪在中国颇受崇拜.他常被称为“亚圣”,即在智慧上仅次于孔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