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出自哪一典故?

作者&投稿:窄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霸王别姬的典故出自哪里?~

霸王别姬的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为: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史记》成书于武帝时期,霸王别姬发生于楚汉相争时期,距司马迁生活的年代尚未久远,此段记述可信度较高。
项羽一代英雄,却因自负等原因终究穷途陌路,落得如此下场,常令人叹息不已。垓下之战,四面楚歌,爱驹不行,大势已去,回顾美人,不觉泣下。太史公记载这一细节,在宏达的叙事中平添了哀婉,在杀伐中引进了儿女情长,赋予英雄以血肉,又赋予失败以悲情,这或许是霸王别姬被后世津津乐道的原因。

然而,美人名字已不可考,虞应为姓氏。美人结局亦不可考,早已湮没在滚滚历史潮流。项羽最终自刎乌江,或许受此启发,后人常说虞美人自刎于霸王面前。然而,真相谁要知道呢。
所有的宏大叙事,无一不渗透着人的悲欢离合。所有的恢弘,或许会化为史书上的寥寥数语,而背后的血泪和欢笑又有谁知。所幸,霸王别姬被太史公记述,成为了存活千年的爱情典故。而那么多的杀伐,那么多的征战,那么多的生死决别,一一上演,又最终消失于历史的尘埃。

霸王别姬的历史典故: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
1.秦末著名军事家、“勇战派”代表人物,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同叔父项梁在会稽郡斩杀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巨鹿之战后,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海内。秦亡,仗势分天下,册封十八路诸侯。项羽不仅武勇出众、气魄盖世,还留下了千古名作《垓下歌》。
2.司马迁评价道:“大政皆由羽出,号称西楚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风云,写下了一段永世不朽的神话。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被刘邦和各路诸侯的联军打败,在乌江边自刎,年仅31岁。

一、“霸王别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的是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后与其宠妃虞姬诀别的历史故事。

二、典故

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长达十几年的战争。最后项羽在乌江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最后自刎身亡。

项羽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陪伴在自己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该怎样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的人也都哭了,没有谁能抬起头来看他。

扩展资料

“霸王别姬”的历史背景

项羽在范增的建议下,与范增合围荥阳,打算把刘邦消灭。刘邦非常害怕,采取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羽和范增,项羽于是剥夺了范增的权利。范增没有想到项羽竟然会怀疑自己和刘邦有勾结,十分气愤,于是告老还乡,但在途中病死。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项羽攻下荥阳,处死荥阳守将周苛、枞[zōng]公。而刘邦走宛、叶,派人说服英布背叛项羽,进入成皋。项羽得知后迅速率兵前来攻打,夺下成皋,一路西进。刘邦逃亡巩县,派重兵阻挡,项羽无法挺进。

此时,彭越渡河攻击东阿,楚将薛公兵败身死,项羽于是亲自率军攻打彭越,彭越败走,但成皋却被刘邦趁机夺下。项羽回军与刘邦对峙于广武,相持了几个月。

韩信于河北攻破齐、赵等国,并准备进攻楚国,项羽派大将龙且前往进攻韩信,但却被韩信所破杀,项羽大怒,亲自前往救援,留大司马曹咎原地待守,项羽走后,刘邦军前来挑战,曹咎大怒,引兵渡汜水,刘邦军趁机发动进攻,大破曹咎军。项羽听闻曹咎兵败,引兵而回。

项羽腹背受敌,又粮草不继,于是,送还刘邦家眷,与刘邦签订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鸿沟和议后,项羽引兵东归,刘邦却趁这个时候突然撕毁盟约,追击项羽,想要把项羽一举消灭。但和刘邦约定一起出兵的韩信和彭越却没有来。项羽引兵反击刘邦,大破汉军,刘邦于是深沟高壑,坚守不出。

刘邦以韩信引兵三十万为前军,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项羽引兵十万,先与韩信大战,韩信军失利往后退却,令左右两翼包夹项羽军,项羽军抵敌不住,于是,往后撤,韩信趁机反击,项羽军大败,退到壁垒坚守,刘邦乘胜领大军将项羽重重包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霸王别姬 (历史典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羽 (西楚霸王)



典故《霸王别姬》-典故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呼;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无名,名早已漶灭在历史断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著,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著《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

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
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哺。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对历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赖于对原始文本的读解。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我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头两句是客观纪实,同时也是虞姬即将抒发感慨的情境铺排。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和项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居然直接导致了对项羽精神状态直至未来命运的否定!大王您继续战斗的意气已经到头了,我也不愿苟活了。虞姬凭什么判断出“大王意气尽”了?仅仅凭项羽闻楚歌而“夜起,饮帐中”吗?如果这是激将之辞,以自己不愿苟活激励项羽继续战斗,那么项羽和诸将的反应就不应该是“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而应该是怒发冲冠,决一死战。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话语的煽动力和传染性,虞姬精心设计的“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这一情境铺排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让项羽和诸将失去了决战的勇气!

虞姬的态度是非常奇怪的。作为项羽最宠爱的女人,当项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败的时刻,她应该挺身而出,激励项羽,而不是附和项羽“时不利”的藉口,诱惑项羽在恶劣的形势面前低头。毕竟项羽才三十余岁。她深知项羽一生百战,出生入死,也曾有过“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从而击败秦军,起死回生的经典战例,也曾有过以三万人杀汉卒十余万人,逼迫刘邦数十骑逃跑的经典战例;可是此时,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类似处境鼓励项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叹“大王意气尽”!此刻项羽身边尚有八百余骑,俱是精兵良将,无不以一当十,即使打不过刘邦,起码可以保护项羽全身而退,以图东山再起。事态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项羽突围而出,到了乌江边,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可见项羽不是没有渡江生息的机会,只是项羽固执地认为“天之亡我”,不愿渡河,“乃自刎而死”。虞姬为什么不等所有的机会都用尽,再无生路时殉情,就这么匆匆忙忙就判了项羽的死刑呢?

虞姬这首被人赞誉为“坚贞爱情结晶”以及我国最早的五言诗(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的和歌,就这样散发出了可疑的气息。我甚至怀疑她是刘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项羽身边的美女间谍。以刘邦的智力和行事风格,以项羽的“妇人之心”和不听劝谏刚愎自用的性格,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史籍漫漶,不仅刘邦、项羽、虞姬的籍贯之间找不出丝毫的蛛丝马迹,就连虞姬最早追随项羽的时间也无可考了。

霸王别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争霸中的垓下之战


裕华区17320105574: 霸王别姬的典故传说 -
丰承硝呋: 抗战前夕,京剧大师梅兰芳在徐州上演《霸王别姬》,全城轰动.演出结束后,东道主设宴饯行,席中有一道菜:一个白瓷盆内几只鳖漂浮在汤上,四爪张开,盆底是块鸡肉,用筷子一拨,鳖的甲、壳、肉即行分离,食之其味似鸡似蛙;鸡块也酥软如豆腐,入口即化.梅兰芳连食两鳖,赞赏不已.问侍者此菜何名?侍者答:“霸王别姬”,诸客闻之,莫不拍案叫绝.原来,鳖与别,鸡与姬,都是谐音,鳖鸡就是“别姬”,配合得如此巧妙,令人回味无穷.

裕华区17320105574: 霸王别姬"的故事最早见于哪部典籍 -
丰承硝呋: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结局.

裕华区17320105574: “霸王别姬”的故事最早见于 -
丰承硝呋: 最早见于汉初陆贾所著《楚汉春秋》.该书至南宋时亡佚."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结局. "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裕华区17320105574: 霸王别姬的故事最早见于 -
丰承硝呋: 霸王别姬的故事,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裕华区17320105574: 霸王别姬出自哪一典故? -
丰承硝呋: 霸王别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裕华区17320105574: 霸王别姬 这个故事 出自哪里? -
丰承硝呋: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霸王别姬的最早记载

裕华区17320105574: 霸王别姬的来历 -
丰承硝呋: 霸王别姬【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裕华区17320105574: 霸王别姬的由来 -
丰承硝呋: 江苏名菜“霸王别姬”,就是源自霸王别姬这一历史典故. 霸王别姬一菜成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当年楚汉之战,项羽被刘邦围困垓下(安徽省),处于四面楚歌时,其美人虞姬为楚霸王项羽解愁消忧,用甲鱼和雏鸡为原料,烹制了这道菜.项羽食后兴趣盎然,精神换发.后不传到民间,由于该菜出于霸王别姬之时,故名“霸王别姬”. 又一说是,此菜因运用象征和谐音的修辞手法而得名, “一只如披战袍引颈向上的甲鱼,象征楚霸王项羽.整个画面对比强烈,悲壮凄凉,令人一掬悲之泪.而'姬'取'鸡'的谐音,让人睹鸡思'姬',以睹楚霸王穷途末路之状,又见楚汉之争之风烟.”

裕华区17320105574: 霸王别姬 的典故是什么?
丰承硝呋: 项羽,虞姬,地点乌江.项羽兵败,为了不让心爱的女人被敌人抓住受辱,于是乎...虞姬跳江了,

裕华区17320105574: 霸王别姬是什么时期的故事 -
丰承硝呋: 霸王别姬,历史典故.讲述了西楚霸王项羽心高气傲,性格单纯,最终与爱妾生离死别、兵败刘邦的故事.项羽怒斩汉军数百人后自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