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作者&投稿:岑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士族门阀和庶族地主。。~

魏晋南北朝虽处于长期分裂对峙状态,但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均田制是这一时期初创的政治、经济制度。
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发展(又称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把士族制度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
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士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衰落消亡的过程和科举制度产生的必然性。

概念: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特点(特殊地位)
(1)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经济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
(3)社会生活: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演变
(1)萌芽(东汉)
政治: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 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经济: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2)形成(曹魏、西晋)
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2)巩固(西晋)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3)鼎盛(东晋)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4)渐衰(南朝)
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上述三种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
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 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后经候景之乱、隋灭陈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产生于魏,盛行于晋的门阀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终消亡。

(5)消亡(唐末)
隋唐时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一是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使一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些土地,也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其禁止无限占田和随意买卖土地的规定,多少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和保护自耕农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二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三是农民战争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从此,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形成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5、衰落原因
(1)自身腐朽:腐朽奢华的生活、与身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2)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乘机逐渐典掌机要;
(3)侯景之乱的冲击。晋朝南渡士族“寝略殆尽”;
(4)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5)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彻底扫荡结束士族制度)
6、影响
士族制度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也是西晋政治腐败黑暗的表现,决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消极作用:
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是一群社会寄生虫。
客观上的积极作用:1.经济上,士族田庄经济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下,编户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有较为保障的生产条件,这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显然有利;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来南方立国创业,客观形势使得他们成为开发南方经济的组织者,他们在南方建立的田庄、山墅,毕竟对江南荒丘山泽地区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2.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部分士族蔑视礼法,倡导个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


与士族对立的是庶族:

南朝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比起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来,更显得优越。世族、寒门两者身份高下不同,「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之为伍」(《文苑英华》卷七百六十引《寒素论》)。因此,这两个阶层之间是不相往来的。寒人虽致位通显,上升为贵戚近臣,倘不自量而往见世族,亦不为世族之所礼接,甚至会受到侮辱。如宋孝武帝母路太后兄路废之孙路琼之,和王僧达做邻居,琼之「尝盛车服诣僧达,僧达将猎,已改服。琼之就坐,僧达了不与语,谓曰: 身昔门下驺人路废之者,是君何亲 」(《南史·王弘传子僧达附传》)。于是叫左右把路琼之坐着的床烧掉,搞得路琼之下不了台。宋吴郡张敷为正员中书郎,中书舍人秋当、周赳以为与张敷是同僚,商量是否应该去拜访他。周赳说:「他倘若不招待我们,我们会很难堪,我们还不如不去。」秋当说:「我们也已经有相当地位了,既是同事,随便坐坐总可以。」这样,他们两人就决定去看张敷。张敷「先设二床,去壁三四尺。二客就席,敷呼左右曰: 移我远客 」(《南史·张邵传子敷附传》),表示不愿意和寒人共坐。秋当、周赳二人感到很窘,只得退出。齐中书舍人纪僧真,曲掌机要,曾请求齐武帝萧赜:「臣出身本系武吏,荣任高官,又替儿子娶得旧门荀昭光家的女儿作媳妇,现在我没有其他要求了,只请求陛下允许臣列入士族!」齐武帝说:「 由江斅、谢沦,我不得措此意,可自诣之。僧真承旨诣斅,登榻坐定,斅便命左右曰: 移吾休让客。 僧真丧气而退。告武帝曰: 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 」(《南史·江夷传曾孙斅附传》)。世家大族社会地位的优越与对当时官位身份的严格区别及世家大族之排斥寒流,即此敝端,已可概见了。

世家大族为了要表示自己门第族望的特别优越,为了不使混淆所谓「士庶天隔」的界限,他们就必须不与寒门庶族通婚。所以世家大族对婚姻的选择,特别重视门第,高门望族一定和高门望族结亲,吴郡顾、陆、朱、张四姓也一定自择素对,或者和会稽孔、魏、虞、谢四姓结亲。一方面他们不以连姻素门出身的南朝帝室为殊荣;另一方面,他们也以「营事婚宦」,不得及其门流为耻。因为「婚宦失类」,就会受到本阶层人士的排斥和非难,他们金字招牌的门第就会变得不光彩,他们以后的政治前途就会黯然失色的。

然而南朝寒门出身的将帅,也有很多位至三公,任总方面。他们在政治上的势力既是那么大,所以有少数世家大族与这一批暴发户结起亲来,如琅邪王锡(王尊七世孙)以女妻沈废之子沈文季,陈郡谢超宗(谢玄玄孙)「为子娶张敬儿女为妇」(《南史·谢灵运传孙超宗附传》),谢脁妻王「敬则女婚,像「东海王源(王朗七世孙)嫁女与富阳满氏」满璋之子满鸾,满氏「下钱五万,以为聘礼」;南齐御史中丞沈约上表弹劾,以为王源曾祖位至尚书右仆射,王源本人及其父祖也都位列清显,而满璋之虽任王国侍郎,璋之子满鸾任吴郡主簿,可是满氏的「姓族,士庶莫辨」,「王、满连姻,实骇物听」,玷辱世族,莫此为甚,故请政府革去王源官职,剔出士族,「禁锢终身」(《昭明文选》卷四十沈约《奏弹王源》)。可见寒门、世族的界限,还是极严格的。

社会上士庶的区分愈严,世家大族愈互相标榜门阀,「竞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史通·邑里篇》),郡望习惯上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商标。自西晋末年中原世家大族开始播迁渡江,一个世家大族,在其原籍是人人知其为世家大族,用不着自行表禄,迁徙到其他地方以后,就不然了。琅邪王氏、太原王氏是世族,其他地方的王氏就不是;陈郡谢氏、济阳江氏是世族,其他地方的谢氏或江氏就不是,一处地方,新迁来一家姓王或姓谢的,谁知道他是哪里的王氏或哪里的谢氏呢?如此,就不得不郑重声明,我是琅邪王氏或太原王氏而非别的王氏,是陈郡谢氏、济阳江氏而非别的谢氏、江氏了。可见所以重视郡望,是讲究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

由于重视门阀,于是谱牒百氏之学,遂成为专门的学问。平阳贾渊,祖弼之,父匪之,祖孙三代以谱学名家。弼之,晋太元中撰十八州士族谱。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均撰定《百家谱》,俾便吏部诠叙之用。「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唐人柳芳语),故宋、齐以下,不熟悉谱学的,即认为不能居吏部之职

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也叫望族(有声望)、势族(有权势)。既没有权势又没有声望的庶民之家,就叫“寒门”,也叫“庶族”或“寒族”。为什么庶族地主是帝国的最后一个统治阶级,而且持续的时间那么长,从隋唐直至明清呢,因为这个阶级最符合帝国的要求。庶族地主是地主阶级当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他们要进国家政权,只能通过读书和考试。而且每一代都要自己读、自己考,不可能世袭。这就完全合拍,也最让人放心。

让庶族地主阶级成员通过读书考试进入国家政权的制度,就是“科举制”。科,就是设科考试;举,就是选拔官吏。这种制度通过考试来分科取士,所以叫“科举”。考试也是早就有了的,两晋时期就有“孝廉试经,秀才试策”的制度。但是,直到隋文帝废除九晶中正制,科举制才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因此,隋.便也是一个“换届’’的时代。故而和秦一样,咖刚艮短。当然,这是“小换届”。斗争的激烈程度,就不如秦。而且,由于帝国已经找到了最适合白己的统治阶级和人事制度。以后的改朝换代,就只是庶族地主阶级内部的事情,即只更换统治者,不更换统治阶级。

不过,历史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贵族地主阶级不可能马上就换成庶族地主阶级。这甲品然要有一个过渡,而能够起到过渡作用的就是土族地主阶级。士族与贵族的区别呈什么呢?贵族成为贵族,靠的是血缘关系;士族成为士族,靠的是读书做官。士族与庶族的区别又是什么呢,庶族做官,只需要读书考试;士族做官,则主要看家庭出身。所以,士族一半像贵族,一半像庶族,正好用来过渡。魏晋南北朝,就正是这样一个过渡时期。

作为过渡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是“门阀制度”,也叫“士族制度”。所谓“门阀制度”,就是一个人要做官,光会读书不行,还要看家族的名气声望、贵贱等级、功绩经历。名气声望叫“门望”,贵贱等级叫“门第”,功绩经历叫“阀阅”。当时的仕宦人家,大门外都有两根柱子,用来题记他们家族的功绩经历。标榜功绩的叫“阀”,在左边。标榜经历的叫“阅”,在右边。阀与阅都从“门”。这个“门”,就是“家门”,也就是家族。家族的门望、门第、阀阅,合起来就叫“门阀”。门望有高低,声望高的叫“望族”。门第也有高低,等级高的叫“高门”。一个家族能够成为望族、高门,不因为别的,只因为他们读书做官,甚至世代做官。做官才有阀阅,有阀阅才有声望、等级。所以,门望、门第、阀阅,是三位一体的,这才叫“门阀”。显然,门阀,就是当时世代为官的显贵之家。门阀制度,则是保护这个阶级政治利益的制度。它的实施方案,就是“九品官人法”或“九晶中正制”。

这样一种制度,当然呈士族喜欢的。尤其是高中级士族,更是盼望之至,因为他们可以垄断做官的权利。这个制度也是终究要实行的。因为士族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开始垄断做官权。正如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所说,所谓“九品官人法”,不过是“这一件既成事实的法律规定”。但是,垄断做官的权利,就等于把不能世袭的官职变成世袭的,建立了一种“不是世袭的世袭制”,或者说,官僚集团的半世袭制。显然,这与帝国制度的要求不相容。帝国制度,是要求官僚不得世袭的。由是之故,门阀制度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官僚完全不能世袭的科举制度。士族地主阶级也要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不会垄断做官权利的庶族地主阶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魏晋南北朝是历史的“大插曲”。有趣的呈,这个“大插曲”的前面又插进了一段“小插曲”。这就是三国。我们在《殊途同归》一集讲过,士族在东汉末年已经垄断仕途,控制舆论,变成豪强。垄断丁仕途,就占领了上层建筑;控制了舆论,就掌握了意识形态;变成豪强,就把握了经济基础。这就差不多掌控了这个国家。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地发展下去,士族地主阶级便必将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那么,历史的日程表怎么会被打乱,士族的如意算盘又怎么会被打掉呢?因为不幸得很,门阀遇到了军阀。

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也叫望族(有声望)、势族(有权势)。既没有权势又没有声望的庶民之家,就叫“寒门”,也叫“庶族”或“寒族”。为什么庶族地主是帝国的最后一个统治阶级,而且持续的时间那么长,从隋唐直至明清呢,因为这个阶级最符合帝国的要求。庶族地主是地主阶级当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他们要进国家政权,只能通过读书和考试。而且每一代都要自己读、自己考,不可能世袭。这就完全合拍,也最让人放心。

让庶族地主阶级成员通过读书考试进入国家政权的制度,就是“科举制”。科,就是设科考试;举,就是选拔官吏。这种制度通过考试来分科取士,所以叫“科举”。考试也是早就有了的,两晋时期就有“孝廉试经,秀才试策”的制度。但是,直到隋文帝废除九晶中正制,科举制才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因此,隋.便也是一个“换届’’的时代。故而和秦一样,咖刚艮短。当然,这是“小换届”。斗争的激烈程度,就不如秦。而且,由于帝国已经找到了最适合白己的统治阶级和人事制度。以后的改朝换代,就只是庶族地主阶级内部的事情,即只更换统治者,不更换统治阶级。

不过,历史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贵族地主阶级不可能马上就换成庶族地主阶级。这甲品然要有一个过渡,而能够起到过渡作用的就是土族地主阶级。士族与贵族的区别呈什么呢?贵族成为贵族,靠的是血缘关系;士族成为士族,靠的是读书做官。士族与庶族的区别又是什么呢,庶族做官,只需要读书考试;士族做官,则主要看家庭出身。所以,士族一半像贵族,一半像庶族,正好用来过渡。魏晋南北朝,就正是这样一个过渡时期。

作为过渡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是“门阀制度”,也叫“士族制度”。所谓“门阀制度”,就是一个人要做官,光会读书不行,还要看家族的名气声望、贵贱等级、功绩经历。名气声望叫“门望”,贵贱等级叫“门第”,功绩经历叫“阀阅”。当时的仕宦人家,大门外都有两根柱子,用来题记他们家族的功绩经历。标榜功绩的叫“阀”,在左边。标榜经历的叫“阅”,在右边。阀与阅都从“门”。这个“门”,就是“家门”,也就是家族。家族的门望、门第、阀阅,合起来就叫“门阀”。门望有高低,声望高的叫“望族”。门第也有高低,等级高的叫“高门”。一个家族能够成为望族、高门,不因为别的,只因为他们读书做官,甚至世代做官。做官才有阀阅,有阀阅才有声望、等级。所以,门望、门第、阀阅,是三位一体的,这才叫“门阀”。显然,门阀,就是当时世代为官的显贵之家。门阀制度,则是保护这个阶级政治利益的制度。它的实施方案,就是“九品官人法”或“九晶中正制”。

这样一种制度,当然呈士族喜欢的。尤其是高中级士族,更是盼望之至,因为他们可以垄断做官的权利。这个制度也是终究要实行的。因为士族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开始垄断做官权。正如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所说,所谓“九品官人法”,不过是“这一件既成事实的法律规定”。但是,垄断做官的权利,就等于把不能世袭的官职变成世袭的,建立了一种“不是世袭的世袭制”,或者说,官僚集团的半世袭制。显然,这与帝国制度的要求不相容。帝国制度,是要求官僚不得世袭的。由是之故,门阀制度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官僚完全不能世袭的科举制度。士族地主阶级也要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不会垄断做官权利的庶族地主阶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魏晋南北朝是历史的“大插曲”。有趣的呈,这个“大插曲”的前面又插进了一段“小插曲”。这就是三国。我们在《殊途同归》一集讲过,士族在东汉末年已经垄断仕途,控制舆论,变成豪强。垄断丁仕途,就占领了上层建筑;控制了舆论,就掌握了意识形态;变成豪强,就把握了经济基础。这就差不多掌控了这个国家。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地发展下去,士族地主阶级便必将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那么,历史的日程表怎么会被打乱,士族的如意算盘又怎么会被打掉呢?因为不幸得很,门阀遇到了军阀。

士族是世代为官的阶级,而庶族是世代不为官士族地主阶级代表:司马父子.庶族地主阶级代表:曹操

士族,就是读书人世世代代读书做官的家族,他们门生故吏遍天下,又称名门望族或势族。依据门弟选拔官员,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但士族最终没落,“旧时王谢堂前燕,飞落寻常百姓家″
庶族,又称寒门,并无家世背景,隋唐之前难以做官出人头地。但科举制改变了世家门阀笼断官爵的局面,使庶族登上了历史舞台,也有了“白衣卿相"的可能。


庶族地主和士族地主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是小地主,后者是大地主。庶族地主通常指那些既没有权势也没有声望的家族,他们往往是农民或小商人。他们通过科举考试或军功等方式进入政权,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士族地主,又被称为贵族地主,他们通常是世代做官的家族,也被称为望族或势族。士族地主往往拥有世袭的爵位和土地,地位崇高...

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也叫望族(有声望)、势族(有权势)。既没有权势又没有声望的庶民之家,就叫“寒门”,也叫“庶族”或“寒族”。为什么庶族地主是帝国的最后一个统治阶级,而且持续的时间那么长,从隋唐直至明清呢,因为这个阶级最符合帝国的要求。庶族地主是地主阶级当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他们...

士族地主 和 庶族地主 有什么区别吗
士族地主是既当大地主,又去当大官,把持朝政。士族可以世代垄断官职,只要你是士族子弟,不管你有多差劲,你都能靠家族势力捞个官做一做。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家,谢家等。他们控制天下大部分的财富和田地。同时垄断官职,把持朝政。庶族地主只能当地主,却不能当官,更加不能把持朝政。哪怕你很优秀...

庶族地主和士族地主的区别
1、在政治上的地位不同,士族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而庶族出身平凡,除非通过后世的科举制才可以入朝为官。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而庶族的最高级别地主实力经济相较于士族而言更低。3、社会生...

中国古代地主阶级有“士族”和“庶族”,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不同于士族,庶族是宋代以后的称呼,主要指的是那些失去了士族制度保障的地主阶级。在两汉魏晋南北朝,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大族、豪族等称呼,豪族往往带有武力背景,掌控地方权力,如豪右、强宗,他们在战乱中依靠军事力量崛起。然而,随着隋唐时代制度变革,士族失去了法律上的特权,山东士族不再能持续占据高位...

什么是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有贵族地主阶级、世族地主阶级、庶族地主阶级之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领导着当时的社会。贵族地主阶级主要是战国时期出现,一直到秦汉时期,都是他们领导着社会。世族地主阶级从曹魏时开始成为领导者,一直到唐朝时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这个时候庶族地主阶级成为了新的领导者。

士族与庶族的区别,要详细
四、发展阶段不同:士族制度萌芽在东汉,形成于魏晋,它的发展是在南北朝时期,衰落于南朝末年,被废除是在隋唐时期,其势力被彻底扫荡是在唐朝末年。士族衰落之后庶族才兴起,魏晋及南朝的朝代更替也是士族与庶族势力消长的过程。武则天统治时期,编辑了《姓氏录》,更是提高了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有几大阶层
中国传统社会按官方的说法主要有两个相互对立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按照中国传统的分类则是士、农、工、商。地主阶级内部也有不同阶层的差别,在唐朝以前主要是士族地主阶级(世家大族)和庶族地主阶级(寒门庶族)的区别,唐朝以后主要是大地主(富民阶层)和中等地主、小地主的区别。其中士族地主...

士族与庶族的区别
士族与庶族的区别:士族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而庶族本身为平民身份,只能通过科举制度才可以入朝为官。在社会地位上,士族“视寒门之子轻若仆隶”,为了维护士族的特殊地位,他们不与庶族通婚,与庶族不同座、不同食、不同行,即使都是显贵,士族和庶族之间也差之千里。士族制度萌芽在...

庶族地主阶级是什么啊
庶族地主阶级是相对来说的,当然它也是属于地主阶级的其中之一。当时的社会正是高门豪族统治的时代。地主阶级有分士族与庶族两种。士族,是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缺陷,导致出现的地主阶级,他们把握了统治阶级的仕途命脉,令其家族成为炙手可热的名门望族,长期及其延续的后代一直把握为官的门路,代代为官,这...

泸县18412375762: 士族地主 和 庶族地主 有什么区别吗 -
亓璐丰海: 士族地主是既当大地主,又去当大官,把持朝政.士族可以世代垄断官职,只要你是士族子弟,不管你有多差劲,你都能靠家族势力捞个官做一做.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家,谢家等.他们控制天下大部分的财富和田地.同时垄断官职,把持朝...

泸县18412375762: 什么叫庶族地主?庶族不是平民阶层吗?为什么还有庶族地主
亓璐丰海: 通俗说吧,庶族地主是相对士族地主(豪门地主)而言的.都是“地主”,但出生不同:士族地主出生豪门士族(祖上是做官的),有贵族血统;而庶族地主则是出生于平民(这就是你说的“平民阶层”——这一点 你说得很对)的地主,虽然出生于平民,但在土地兼并中成为地主. 在选拔干部的时候,士族地主是有优先权的.

泸县18412375762: 士族和庶族! -
亓璐丰海: 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部分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东汉世家豪族发展的延续,是士族的渊源. 庶族又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 士族有贵族血统,庶族出生于平民.

泸县18412375762: 庶族地主的概念? -
亓璐丰海: 庶族地主阶级则是相对士族而言,其虽然也参与到了统治阶级之中,但是缺乏士族的豪门底蕴,崛起的时间较短,难以同为政数代的士族相对抗,是被士族排斥的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其往往是从被统治阶级而晋升上来的,不同于士族是有祖先的庇荫的.

泸县18412375762: 士族地主阶级在唐末,五代之后就不存在了吗 -
亓璐丰海: 首先题主要分清士族和地主的区别.士族是有家谱有田产有固定联姻对象,有连续好几代代人当大官的才叫士族,比如四世三公的袁绍,四世太尉的杨修,这些人当大官不需要考公务员.地主不过是土地的所有者而已,宋以后,你有没有土地是...

泸县18412375762: 在三国时期,士族与庶族的矛盾最佳处理的办法是什么? -
亓璐丰海: 如果是正史的话,曹操有心打压士族.东汉末年,财富和权力基本都处在士族手里,每个地区都有大家族小家族联姻瓜分地盘.很多诸侯起兵也是靠士族支持的.曹操为了摆脱士族的枷锁,广开荒地,实行任人唯才,一方面笼络士族,一方面任用庶族.士族和庶族有共同的利益,才可以化解矛盾.这也是三国中,曹魏人才众多的原因.

泸县18412375762: 什么是庶族?
亓璐丰海: 庶族又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由于士族长期拥有政治特权,生活奢侈腐化,逐渐失去了统治能力,这时,庶族地主便以武职为升官阶梯,立了军功,掌握军权之后,进而取得了政权.这样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魏晋及南朝的朝代更替也是士族与庶族势力消长的过程. 南朝庶族势力兴起原因有: 第一,士族阶层腐化,导致对庶族控制不力. 第二,因为战乱,南朝士族势力被削弱,而大量的庶族地主跑到南方,在经济和政治军事上发展壮大. 第三,门阀制度导致士族与庶族矛盾加大,增加了庶族崛起的决心. 第四,深层次的原因是土地经济制度的不合理.

泸县18412375762: 魏晋时期的士与庶的区别在哪里?当时的军人是属于哪一个呢? -
亓璐丰海: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士族根据门第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且占有远比庶族大得多的土地和劳动力,能够建立自己的庄园经济,同时士族不与庶族通婚.军人属于士族,正因为掌握了政要和军权,才能够实现门阀政治,才能够实现“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地位.

泸县18412375762: 士族和庶族有什么区别? -
亓璐丰海: 士族阶级指本地人更地头蛇庶族阶级是外地人,很多人认为士族阶级是地主或者有钱人是错误的潮汕人喜欢叫本地人地头蛇为士族

泸县18412375762: 中国古代的士族 -
亓璐丰海: 您好!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与庶族相对.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就是寒门.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