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也怎么解释

作者&投稿:但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什么意思?~


意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出处】:韩愈的《师说》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背景】:《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韩愈针对魏晋以来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坏风气,以非凡的勇气和知识,抨击时弊,弘扬世道,奖掖后辈,发扬新风,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其对教师职责和择师原则的论述,至今广为流传。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以载道,恢复先秦两汉的的优秀散文传统。他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能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来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思想】:《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这句话直译为:道理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译为:哪里有道理,哪里就有老师。或: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老师。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2]。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道理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3],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1]》送给他。

这句话直译为:道理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译为:哪里有道理,哪里就有老师。或: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老师。

只要掌握知识的人,就是可以学习的老师

没有实际意思,只是一个语气助词.


师说,译文。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

《师说》原文及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中做对比说当下人的句子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原文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师说》全文翻译是什么?
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作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

古诗文《师说》翻译
由此出发,论证从师的必要,显得理所当然。由此出发,论证择师的标准,显得透彻明白。既然师者传道,学者师道,那么,逻辑的结论当然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而与年龄、地位全无关系。作者由此出发,批评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揭露其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写得痛快淋漓。文中论点、论据、论证...

师说中的判断句和被动句分别是什么?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被动句】不拘于时 倒装句】1、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介词结构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不必贤于弟子 知识拓展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

【绚兮读古文之四】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韩愈《师说》批注解读_百度知 ...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论身份的贵贱,也无论年龄的大小,只要懂得比你多的人就可以当你的老师。选择老师唯一标准就是“道”。 其实韩愈在这里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

师说中人不以彼此从师学习为耻的现象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作者:韩愈 (唐代)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

师说的全文翻译
原 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告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盐津县15096243578: 一个困惑了很久的问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之"到底应该怎么讲? -
费颜司帕: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之“是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盐津县15096243578: 师说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之 什么意思 -
费颜司帕: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copy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这句话直译为:道理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zd 意译为:哪里有道理,哪里就有老师.或: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老师.

盐津县15096243578: 《师说》 吾师道也……师之所存也.中间的部分是什么《师说》 吾师道也……师之所存也.中间的部分是什么 -
费颜司帕:[答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也于乎?是故无贵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盐津县15096243578: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之”字的用法?它后面不是加的“所”字的名词性结构吗?为何老师说它是用在主谓之间? -
费颜司帕:[答案] 这里的“之”字放在“道”(主)与“存”(谓),“师”(主)与“存”(谓)之间,是典型的助词用法,意义在于“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有必要指出的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四分句,谈的是从师的原...

盐津县15096243578: 如何理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费颜司帕:[答案] ”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所存“是所词短语,是名词.直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译:正因为有道的存在,所以才有老师的存在.

盐津县15096243578: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之”是主谓之间的用法吗这是《师说》中
费颜司帕: 我觉得“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道”和“所存”是陈述关系.翻译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盐津县15096243578: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每个“之”的用法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每一个“之”的用法, -
费颜司帕:[答案]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

盐津县15096243578: 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费颜司帕: 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表示的意思是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盐津县15096243578: 韩愈在《师说》中阐明了自己的择师观:“是故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费颜司帕:[答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盐津县15096243578: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翻译 -
费颜司帕: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指的是,在道德上,没有贵贱之分,没有长短之分,道德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而师徒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这句话提醒我们,在道德上,没有贵贱之分,没有长短之分,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要因为贵贱的差别而产生歧视和偏见,而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去看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以及尊重他人的贡献和付出.此外,师徒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没有贵贱之分,没有长短之分,师徒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师徒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