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 克里斯多夫写作背景是什么?

作者&投稿:磨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怎么来的?~

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里有一段话:“重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世界是叫一种凝厚的污浊给闷住了……一种卑琐的物质压在我们心里,压在我们的头上,叫所有民族与个人失去了自由工作的机会。我们会让它掐住喘不过气来。让我们打开窗子好叫天空自由的空气进来。”


或许这才是他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最真实的原因。其实在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多少有些他自己的痕迹。


罗曼·罗兰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位犹太姑娘。她的父亲是语言学家,在巴黎的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威望。起初的婚姻生活是和谐美满的。


但是罗曼·罗兰一个外省人在这里凭着自己微薄的力量根本无法立足。每一次都要妻子帮忙才能获得一些表现的机会。他大量的创作却很难有上演和出版的机会。


妻子始终认为只有被别人认可的才是有用的东西,而罗曼·罗兰越来越感到是在受别人的恩惠。他宁愿为了尊严而放弃现实的利益。


在几次毫无价值的讨论中罗曼·罗兰始终没有和妻子达成共识,最终结束了他们长达8年的婚姻。而离婚以后的四处碰壁的生活和那些艰辛的体验,却恰恰为他以后的创作带来了灵感。


最终,罗曼·罗兰写出了那部闻名世界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青年时期  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新的阶段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2)、《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统称《名人传》。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他的代表作,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并且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他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两次大战时的高潮   罗曼·罗兰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悦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的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可以说,他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 百度百科查一下,很详细的。

书 名:约翰·克利斯朵夫
作 者:罗曼·罗兰
原版名称:Jean-Christophe
译 者:傅雷
类 别:小说
页 数:675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57-1-1
创作背景:
罗曼·罗兰在写这部小说以前曾经屡次宣称:世界要窒息了,必须打开窗子,让新鲜空气吹进来。这个观念在这部具有史诗规模的小说中表达出来,书中的情节在欧洲两个主要的国家——德国和法国展开着。作者描绘他的主人公时以当时汹涌澎湃的各种事件作为背景,同时述及20世纪初叶欧洲生活中极其纷繁的各方面,从文化艺术以至政治动态。
事实上,罗兰在经过10年的劳动而完成这部史诗体小说时,还是和他在开始创作这部作品时同样地跟马克思主义疏远,这就决定了他对那一代人和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抱着“悲观”的看法,并在结束最后一卷的序言时说:“克利斯朵夫,我们必须灭亡,为了得到新生。”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描写德国血统的天才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奋斗成名的一生。他一半像贝多芬,一半像作者自己,一生追求真善美,不断反抗腐朽没落的艺术和庸俗的社会环境。作者通过克利斯朵夫的奋斗,表现了一代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彷徨、追求、苦闷和幻灭,反映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强者意识。
小说写出了克利斯朵夫性格的基本特征: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使他对现实不满、反抗,同时却又对统治阶级抱有一定幻想;日趋破产的社会经济地位使他接近、同情人民,而个人英雄主义又使他不相信人民的力量,远离人民;进步的艺术观使他主张艺术接近生活、接近人民、造福人类,而对艺术的偏执的信仰又使他呼出“不能拿艺术去替一个党派服务”;受压迫的阶级地位使他性格坚强,而个人主义偏见又束缚着他,使他软弱无力;小资产阶级的正义感使他与社会对立,反对不平,反抗压迫,而小资阶级的动摇性又使他与现实妥协。小资产阶级的阶级性决定了克利斯朵夫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这个脑子里充满“大人物”、“英雄”观念而实际上被日益挤向被压迫者行列的小资产阶级飘零子弟,生活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夹缝里,这二者对他都有影响,同时他与这两方面都存在着矛盾。于是克利斯朵夫性格就具有双重性。
克利斯朵夫的反抗,是从艺术领域里开始的。他觉得,德国艺术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扯谎,无病呻吟。来到法国后,他看到文坛上、舞台上充斥着凶杀、疯狂、酷刑等等可怕的“文明”,还有那些所谓的“批评家”。这一切,都使克利斯朵夫失望、忿激,推动了克利斯朵夫性格向前发展。
克利斯朵夫开始向充斥资本主义社会的“玄妙的愚钝”宣战,对现代资产阶级艺术作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克利斯朵夫对艺术的批判触怒了统治阶级,最后被统治者逼到了生活的绝境,他到处碰壁,连生计都成了问题。他因为路见不平,挥拳相助,痛打了那些为统治者所豢养的飞扬跋扈的大兵,造成了命案,不得不离开相依为命的老母,越境逃离了祖国。这是这位反抗者在人生道路上一个带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克利斯朵夫个人反抗的失败,是有着深刻的时代内容的。这是个人主义时代末代英雄的悲剧。
个人英雄主义使克利斯朵夫不屈于权贵,个人英雄主义也使他远离了人民。纵然有童年时代从舅父和一般微贱的人那里接受来的影响,但更有力地支配着他的却是“英雄”观念。在作品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克利斯朵夫关于“爱”的说教,不仅用言论,而且用他的行动去贯彻这种“爱”的宗教。他认为变革不公正的社会现象,主要的手段就是“爱”。一是用爱的艺术去宽慰受难者的灵魂,使他们忘记痛苦;一是用“爱”的行动把对立的阶级调和起来,让“信仰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好人携手”。
《约翰·克利斯朵夫》在结构上与一般的小说那种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框式有点不太一样。因为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写一个人的心理历程,当然不是说没有情节,只是情节在这部小说中显得不那么重要,这跟一些以情节取胜的小说迥然不同。作者有意按照交响曲的形式来写一个音乐家的一生。一部交响曲有四个乐章组成,用以表达复杂的思想情感。作者在《原序》里写得很明确,把七卷的内容分成四册,就是分四个乐章。这样安排,能使内容和形式更好地结合,有利于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罗曼·罗兰在晚年回顾《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创作思想时,曾以自我批判的口吻说:当时“无论是我,无论是我同时代的许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最有文化的代表者,对于马克思主义都丝毫没有一点概念。”又说:“对于19世纪后30年代的一个年轻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由的和强有力的个人主义,是人的最高的珍宝和人类的先锋,它的使命就是要引导着落后的大军沿着进步的道路前进,并且和反动的力量——国家、教会、大学教育,以及一切阻碍着运动的障碍相对抗。”在这里,作家心目中的个人主义“是超越虚无主义的自私自利的范围的”,但后来罗曼·罗兰终于认识到“个人主义是整个时代的偏见”而将它抛弃了。克利斯朵夫战斗一生,终以悲剧性的妥协宣告结束。克利斯朵夫的悲剧,也就是作者的悲剧,它促使作者重新以新的观点观察社会生活,重新考虑自己的创作方向,终于喊出了“踏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向前吧!”的正确结论。


容县13811499104: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以什么为原型创作的小说
姜石拓赛: 主人公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原型是著名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这一点从作品的各方面都有体现.比如他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宫廷乐手,母亲出身低微.他的许多人生经历都和贝多芬相似,但是克里斯多夫的人格却更加完善.虽然他有许多像贝多芬一样甚至更加躁动不安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但是他以自身生命的力量,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坚强的意志终于使自己得到了心灵的安定.

容县13811499104: 约翰克里斯多夫主人公原形是什么? -
姜石拓赛: 是以贝多芬为原形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分十卷,充满了对19世纪末停滞颓废的资产阶级文化的强烈批判,是20世纪屈指可数的优秀作品之一.约翰克利斯朵夫出生在莱茵河畔一个有亲王驻节的小城市里.祖父和父亲向他灌输英雄主义的思想,而舅父却教给他安贫乐道和真诚谦虚.这两种对立的思想,纠缠着影响到克利斯朵夫日后的生活.讴歌了人们之间的爱与理解,排斥狭隘的民族主义,倡导和衷共济.

容县13811499104: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以什么为原型创作的小说
姜石拓赛: 原型是贝多芬文章对德国和法国两个民族的民族性的深刻细致剖析,认真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去探询伟大民族的特性,公正而无私地表现和批判着这两个民族的优点和缺点,又对这两民族的丑恶和伪善尖刻地讽刺.作者是个国际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是一个为人类的前途担忧和关注平民的智者.

容县13811499104: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内容简介 简练一点200~400字 -
姜石拓赛: 1、约翰长得丑,小时也很淘气.但他有强健的体格,倔强的个性.一位富家太太赠送了几件衣服给约翰穿,被富家的孩子认出,他受到讥笑,约翰便打了富家的孩子一顿.结果,约翰被母亲拉到那个太太面前赔不是,他感到十分地...

容县13811499104: 大家有谁看过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 -
姜石拓赛: 《约翰克利斯多夫》反映了作者前半生所面对的时代气氛和社会现实,叙述了一个天才 的作曲家奋斗成名的一生;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社会各界庸俗、腐化与颓废的现实进行了辛 辣的批判.作品中所表达的疾恶如仇的正义感,以及向往光明、正义的理想主义的激情和斗 争精神,早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就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感动和鼓舞了无数要求进步 的青年. 这句话好像是刻在教堂的门口克里斯多夫像的铭文....我觉得..这句话..就是呼应了..小说的主题"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所以本来写"死于恶死之日"就可以了...但是因为光明的黑暗是不会遮掩真正的光明的,死并不等于就终结了光明..所以又是"死而不死....

容县13811499104: 《约翰克里斯多夫》蕴含什么寓意? -
姜石拓赛: 蕴含的寓意:《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容县13811499104: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以 -- 为原型的小说 -
姜石拓赛: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

容县13811499104: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以( )为原型创造的小说
姜石拓赛: 贝多芬

容县13811499104: 罗曼罗兰通过《约翰·克里斯朵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
姜石拓赛: 罗曼罗兰是了解到贝多芬充满坎坷的一生而受到灵感启发,从而创作了与贝多芬相似的人物 约翰克里斯多夫,应该也可以说是以贝多芬为原型. “以《贝多芬传》为蓝本所发表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世界文学经典中的经典,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而书中运用的最多的象征是“河流”,如果作者是因日出而受到启发,就会在书中大量出现日出,而非河流.

容县13811499104: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内容简介 -
姜石拓赛: 约翰 克里斯朵夫》是一部各卷可以独立的十卷集长篇小说,作者:罗曼 罗兰.小说描写了德国伟大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克里斯朵夫的一生.约翰 克里斯朵夫是一个孤独的反叛者.他为实现自己的创作理想而引起的内心争斗,他创作过程中的痛苦和喜悦,他的具有高度天才的性格的形成(罗兰赋予这个人物许多贝多芬的特征),构成了这部史诗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