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朋友能提供 北史.列传第57 的翻译

作者&投稿:仪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哪位能把北史列传第五十七翻译下,急用啊~

先说洛阳的历史大事件,下面说洛阳名人!夏太康迁都斟寻:夏朝前期,太康迁都斟寻其地在今洛阳市偃师境内伊、洛二水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是为洛阳建城之始。�
商汤定都西亳: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率诸侯讨伐荒淫暴虐的夏代国王桀,桀败走,死于南巢。汤即天子位,定都西亳。西亳位于今洛阳市偃师城西洛河北岸的尸乡沟一带。商汤之后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诸王均以此为都,前后200余年。
伊尹放迎太甲:商朝第四代国王太甲继位之初,暴虐昏庸,辅国大臣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宫。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向善,伊尹才把他迎回都城西亳,重新主持国政。太甲修德,方国部落纷纷归服,天下安定。伊尹作《太甲训》三篇,褒扬太甲。�
八百诸侯会孟津: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昏庸无道,诸侯叛离而归顺西伯姬昌(周文王)。周文王卒,武王即位,太公望、周公旦等人辅佐。武王二年,姬发率兵东至孟津(今洛阳市孟津县东北,时为黄河重要渡口),八百诸侯来会,都说可以伐纣,武王则认为灭商时机还不成熟,于是退兵。�
周公营建洛邑:周武王灭商后,迁九鼎于洛邑(洛阳)。成王即位,周公辅政,对洛邑进行了大规模营建,使之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新的都城,称为“成周”或“新邑”。新都建成后,成王"迁宅于成周",洛邑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周公制礼作乐:周公营建洛邑后,依据周原有制度,参酌殷礼,建立各项典章制度,是为礼乐制度。其内容是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行礼仪要用乐配,不同的礼仪演奏不同的乐章。礼用以辨异,分别贵贱;乐用以求同,缓和上下。�
平王东迁: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申侯联合犬戎攻破宗周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下。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平王。平王元年(前770),平王由郑武公、晋文侯、卫武公、秦襄公护拥,东徙洛邑。平王东迁,标志着东周的开始。�
孔子入周问礼:周敬王时期,孔子得到鲁君的支持,与南宫敬叔来到周朝国都洛邑,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孔子入周问礼后,学业大进,广招弟子,传播儒学。
诸侯筑成周:周敬王十年(前510),成周毁于王子朝之乱,而王子朝之余党犹存,周请诸侯为周筑城。于是晋魏舒、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鲁仲孙何忌、郑国参等大夫会于京师。晋士弥牟制定工程方案,令诸侯服役。次年夏,诸侯之大夫率其役徒筑成周城,三旬而成。�
光武中兴:建武元年(25),光武帝刘秀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成中兴之势。
东汉建太学: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创建太学。汉顺帝时扩建。太学生人数最多时达到3万余人。�
倭国来朝: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正月,倭奴国(在今日本九州北部)派遣使节来洛阳朝贡,刘秀封其国王为汉倭奴国王,赐“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原印1784年在日本福岗县出土,现藏于福岗市美术馆,印高2�2厘米,重108克)。
永平求法: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5),遣郎中蔡?、博士弟子秦景等18人出使西域,拜佛求法。蔡?等到大月氏,邀请天竺国沙门摄摩腾、竺法兰,携带《贝叶经四十二章》及佛像,于永平十年(67)用白马驮回洛阳。次年,官府于洛阳城西二里御道北建白马寺,是为中国佛教祖庭。�
班超出使西域: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王朝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重新开通。永元十四年(102),班超才返回洛阳。班超在西域30年,为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白虎观会议:东汉时,由于“五经”有今文、古文之争,建初四年(79),章帝亲自在白虎观大会诸儒,审议"五经"异同,并命班固将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议》一书,作为官方典籍公布。《白虎通议》为今文经学。由于朝廷支持,今文经学在东汉前期广泛流传,该书也成为官学的通用教材。�
班固修《汉书》:东汉建初七年(82),兰台令史班固在洛阳著《汉书》,用20余年时间修成。《汉书》从秦末农民大起义写到王莽失败,计120卷,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班固死后,部分“表”、“志”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的断代史。�
许慎作《说文解字》:东汉时,许慎在洛阳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收小篆9353个,古文、籀文1163个为重文。每字标明字形,注出音读,推究字义。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
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宦官蔡伦改进了民间造纸方法,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作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改进,对世界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衡发明地动仪: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太史令张衡在洛阳发明地动仪,并成功测知永和三年(138)陇西地震。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张衡还发明浑天仪,并有天文学专著《灵宪》。�
大秦遣使入洛: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国王(古罗马帝国皇帝)安敦遣使来到洛阳。这是中国与欧洲国家直接往来的开始。�
党锢之祸:东汉延熹九年(166)、建宁二年(169),宦官把持朝政,以"部党"罪名,两次在全国逮捕党人,史称党锢之祸。两次“党锢”,是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与宦官集团之间斗争的具体表现,反映出东汉后期的黑暗政治。�
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为正定"六经"文字,经朝廷批准,蔡邕书《尚书》、《周易》、《礼记》、《论语》于石,使工镌刻成碑,互相参检,凡46碑(块),立于太学门外,史称熹平石经。�
董卓之乱:东汉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失败后,挟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随之西迁,沿途死亡无数。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
曹魏建都洛阳: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魏继承两汉制度,于洛阳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兴修水利,使洛阳成为全国水利事业发达地区之一。�
马钧制“龙骨水车”:曹魏嘉平六年(254),马钧在洛阳发明农业灌溉工具“龙骨水车”,结构新颖,简便,省力,效率高,对当时农业发展起了极大促进作用。此外,马钧还改进了织缕机,制成了指南车、转轮式发石车、水转百戏等,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晋建都洛阳:晋武帝泰始元年(265),晋王司马炎废曹奂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都洛阳。晋咸宁五年(279),晋灭吴,统一中国。�
陈寿撰《三国志》:西晋时,史学家陈寿综合魏、蜀、吴三国史事,修成《三国志》。书中以魏为正统,对魏君称帝,蜀、吴之君称主。取材谨严,文笔简洁,记事真实,是继《史记》、《汉书》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学著作。明末罗贯中以此书为史实框架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
左思作《三都赋》:西晋时,秘书郎左思广泛搜集历史资料,游历三国旧都,历经10个寒暑,在洛阳创作出雄浑精深的《三都赋》(《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举国轰动,豪贵人家争相传抄,一时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为之飞涨,留下“洛阳纸贵”的千古佳话。�
刘徽注《九章算术》西晋时,刘徽注《九章算术》,首创割圆求周的科学计算方法。《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前期,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算学著作。�
裴秀创“制图六体”:西晋时,司空裴秀改进了东汉图经绘制方法,创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八王之乱:晋惠帝元康元年(291),皇后贾南风为了专政,先后杀汝南王亮、楚王玮,夺得大权。此后赵王伦捕杀贾后,废惠帝而自立。齐王*#在许昌,成都王颖在邺,河间王�在关中,相继起兵讨伐,战火从洛阳迅速燃遍大河南北和关中地区。战争中,赵王伦、齐王、长沙王、河间王�、成都王颖先后被杀。光熙元年(306),东海王越毒死惠帝,另立皇太弟炽为帝,是为怀帝。"八王之乱"历时16年而结束。这场战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司马氏统治的基础。� 永嘉之乱:西晋永嘉五年(311),匈奴贵族汉主刘聪派刘曜等攻破洛阳,杀晋官民3万余人,掳晋怀帝,焚烧洛阳城,洛阳化为灰烬,西晋灭亡。�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主要有:易鲜卑服装为汉服;规定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称汉语为"正音";迁洛阳的鲜卑人,均为洛阳籍人,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鲜卑贵族为汉姓,定门第等级;令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用汉制度量衡等。汉化改革使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河阴之乱:北魏武泰元年(528),六州大都督尔朱荣武装叛乱,起兵太原,入洛阳杀胡太后和幼主钊,在河阴(今洛阳市孟津老城西)杀王公以下2000余人,史称"河阴之乱"。尔朱荣立庄帝,受封太原王,进位太师等,独揽北魏朝政。� 隋炀帝营建洛阳:隋炀帝继皇帝位后,决定迁都洛阳。大业元年(605),炀帝令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每月用工200万人。次年,东京修建完工。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氵廛河,洛水横贯其间,分外郭城、宫城、皇城、东城、含嘉仓城、圆壁城和曜仪城,规模宏大,布局有序。�
开凿大运河: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命皇甫仪征河南、淮北各州县男女百余万人开通济渠,引黄河水达于淮河;同年,又开通山阳渎(邗沟)。608年,开通永济渠,北到涿郡(今北京)。610年,开江南河,连通长江和钱塘江。至此,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南通余杭,北达涿郡,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人工运河全部竣工。大运河全长2500多公里,是中国古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
武周迁都洛阳:唐显庆五年(660),高宗病重,政权全归武则天。武则天以洛阳为神都。天寿元年(690),武则天废唐为周,立号为圣神皇帝。武周都洛期间,建造明堂,创立殿试,又建洛阳外城,铸天枢、九鼎,开凿龙门石窟。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武则天去周帝号。�
创立丽正书院:唐开元十二年(724),玄宗李隆基颁诏,于东都洛阳明福门外建立丽正书院。该院负责收集、整理全国各种图书典籍,撰写国史时政,奏献筹策建议,举荐治世良才,融藏书、研究、举贤为一体。�
安史叛军据洛阳:唐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叛乱,攻陷东都洛阳,纵兵劫掠。次年,安禄山在洛阳僭称大燕皇帝。至德二年(757),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安禄山于洛阳宫内,继皇帝位。同年,郭子仪收复洛阳。乾元二年(759),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于次年攻破洛阳。上元二年(761),唐王朝借回纥兵收复洛阳。洛阳隋唐城在战乱中焚毁殆尽。�
后梁迁都洛阳:天四年(907),唐哀帝禅位于朱温,改元为开平。朱温以梁为国号,都开封,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正月,朱温迁都洛阳,以开封为东都。
后唐迁都洛阳:后梁龙德三年(923),后唐灭后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称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洛京。李存勖以继唐而有天下,故国号唐,史称"后唐"。�
后晋都洛:后唐末年,晋王石敬瑭起兵晋阳,天福元年(936)闰十一月攻入洛阳,灭后唐。辽太宗耶律德光册其为大晋皇帝,国号晋,建都洛阳。�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司马光受命编撰历代群臣事迹。他与刘恕、范祖禹一起,居洛阳19年,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编成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定书名为《资治通鉴》。该书上起战国(前403),下迄五代(959),记事凡1362年,为文共294卷。�
翟氏抗金:南宋建炎元年(1127),金人分兵南下,攻破洛阳。翟兴、翟进兄弟召集族人、乡兵与金人抗战。历时数年,多次争战,翟氏兄弟及翟进之子翟亮战死。
金中京保卫战: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中京洛阳被蒙古军包围,中京留守强申率2500人坚守,蒙古军围攻3个月不能破城。�
李自成克洛阳:明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闯王李自成率兵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发福王府金银及富室窖藏赈济贫民。
汴洛、洛潼铁路修建:清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汴洛铁路勘测工程全面铺开,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二十一日竣工通车,全长1838公里。宣统二年(1910)七月七日洛潼铁路破土动工,民国20年(1931)完工,全长2372公里。�
吴佩孚驻兵洛阳:民国9年(1920)9月2日,吴佩孚战败皖系军阀段祺瑞,进驻洛阳,同时被任命为直鲁豫巡阅副使。10月10日,吴佩孚在西工兵营挂出"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公署"、"陆军第二师司令部"的牌子,扩建西工兵营。洛阳成为直系军阀的大本营。�
国民政府迁都洛阳:民国21年(1932)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定洛阳为行都。同年12月1日国民政府迁回南京。�
洛阳红枪会活动:民国15年(1926)1月,河南民众为驱逐省长岳维峻,联合成立了民间组织"红枪会"。红枪会既抗拒军阀、土匪,也与军阀勾结杀害共产党人和普通百姓。洛阳红枪会西起新安,东到偃师,北起邙岭,南到龙门,几乎村村都有。冯玉祥占领洛阳后,严禁民间私藏武器,对红枪会进行收编、改编,红枪会逐渐被瓦解。�
洛阳抗日保卫战:民国33年(1944)春,陷于困境的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以夺取洛阳为主要军事目标的河南战役。5月5日,日军攻占龙门,由洛阳地方民团组成的国军第15军和94师守卫的洛阳成为一座孤城。面对数倍的日军,洛阳民众和爱国官兵誓与洛阳共存亡。日军穷凶极恶,每日发射炮弹近万发,把洛阳炸成一片火海。洛阳民众、爱国官兵寸土必争,把每个街巷、民居、沟岔变成战场,人人当先,个个英勇,白刃格斗,血染古城。在坚守洛阳的21天中,中国军队自师参谋长到士兵,阵亡1�3万人,仅剩1000余人。日军虽被歼2万,但不断增援。而拥有重兵的刘峙、蒋鼎文违抗中国军事最高统帅部命令,坐视洛阳沦陷而不救。5月25日,洛阳沦陷,未退到城外的爱国官兵全部战死。洛阳抗日保卫战是中国广大爱国军民用血肉之躯谱写的一首民族正气之歌。�
建立洛阳市人民政府:1948年3月3日,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杨少桥任市长。次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洛阳城,杨少桥入城,发布施政纲领。1949年12月28日,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
毛泽东致电洛阳前线指挥部:1948年4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攻克洛阳。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并发出了《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就谨慎清理国民党统治机构、明确官僚资本界限、禁止农民团体进城捉拿和斗争地主、人民自己负责管理城市等作了9条指示。这个电报同时发给了其他前线和地区的军政领导,对当时的城市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央确定洛阳为重点建设城市: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确定在洛阳建立拖拉机厂、矿山机器厂、滚珠轴承厂、热电厂、铜加工厂等,共占地307�5万平方米,国家投资78657万元。同时确定洛阳市为重点工业建设城市。�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1997年10月28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按计划顺利截流。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集防洪、防凌、减淤、灌溉、供水和发电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控制性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预计340亿元。1991年9月1日前期工程开工,1994年9月2日主体工程开工。计划2001年12月31日完工。全部工程竣工后,可使黄河中下游防洪能力从5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洛阳名人
● 玄 奘
玄奘(602—644年),姓陈,法名玄奘。洛阳偃师人,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三藏、唐高僧、佛教学者、翻译家、旅行家、与鸠摩罗仁真帝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从小就出家于洛阳净土寺为和尚,后又在国内遍访名师,他感到所说纷歧,难得定率,便决心到天竺学习,在那烂陀寺从戎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天竺,经历了17年,贞观十九年回到了长安。译出经、论35部,凡1335卷,1300多万言。多用直译,笔法严谨。所译经籍,对丰富祖国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和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他到天竺取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后人为纪念他,在其故乡村南建唐僧寺一座。寺内大殿为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现在尚为完好。他的父亲陈惠在隋代曾任江陵县令,二哥陈素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名长捷。


● 元 稹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小说家。其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元稹出身寒门,又早年丧父,依靠亲戚度日。他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学习,发奋为文,15 岁明经及第,21岁初仁河中府。25岁登书判拔萃科,授为秘书省校书郎。28岁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对策第一,授左拾遗。青年时代,具有正义感,力主改革时弊,因遭忌,被贬为河南县尉。后又任监察御史,奉使东蜀,不畏权贵,惩处贪官污吏,名动三川。但因得罪了宦官,而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又贬谪通州司马。转而依附宦官权势。穆宗继位,召升膳部员外郎,后又升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穆宗长宗二年升任宰相数月,同年罢相,出任同州刺史、后改越州刺史、又转浙东观察使。在任职属地仍改革时弊,大和三年回长安任尚书左丞。次年任武昌军节度使至死。终年53岁。 他的诗作,以乐府诗为最有名。如《国家词》、《织妇词》、《采珠行》、《连昌宫词》。他的小诗《行宫》,写得含蓄有味。虽只有四句,而读者不觉其短。他写的《莺莺传》,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取材。元稹,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优秀作家。


● 伊 尹
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是古代著名的贤相。伊尹出生于伊洛流域的古代有莘国的空桑涧,即今日洛阳嵩县莘乐沟。他出身于奴隶家庭,其父为奴隶主的家用奴隶厨师,母为采桑养蚕
的奴隶。
伊尹自幼聪慧,勤学上进,耕于有莘国之野,但由于父传,他的烹调技术很高。他还努力钻研治国之道。所以,他既是奴隶,又是奴隶主子弟的“师仆”。商部族的首领汤求贤若渴,几次去求伊挚,他没有从。空桑涧西南平地上有个小山丘,相传就是商汤请伊挚的三聘台。之后,商汤娶有辛氏之女为妻,伊挚以陪嫁奴隶身份来到了商汤身边。并很快得到商 (未完待续)

--作者:往事如风 (2005-07-18 20:59) 回复留言

1. (续上) 汤的信任,为其灭夏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商朝建立后,伊挚受封为尹,即宰相,助汤治理国家。商汤死后,伊尹曾辅佐外丙、仲壬、太甲等。伊尹在政治上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 ”他强调“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他常用夏王朝灭亡的原因是夏桀“弗克庸德”来教育国君。他指出:“明德则天下存,失德则天下亡。”他对商朝的创立及巩固起了重大作用。 伊尹活了100多岁,到沃丁执政时死去。死后葬于西亳,离汤冢有7里地。在今偃师县城西 10公里处。明代在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重修的“元圣祠”是作为伊尹的出生地而建的。祠门的对联把伊尹与孔子并举,称伊尹为元圣,称孔子为至圣。后来人们称他为中国第一位贤相,尊他为元圣。


● 周公旦
周公旦,姬姓、名旦,周文王之了,武王之弟。周公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他协助武王姬发完成兴周灭商的大业,建立了周朝。武王卒后,成王姬育继位。而当时成王还是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事。在周朝草创、百废待兴之时,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周公摄政不久,却引起了周统汉集团的猜忌,以分封商地管叔和蔡叔尤甚,到处造谣,说周公欺成王年幼,企图篡夺王位,被封为商地的纣王儿子武庚认为有机可乘,便与管督、蔡叔等人互相勾结,扯旗反叛。在这紧急关头,周公决定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战斗,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诛杀,蔡叔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周公东征之后,开始实行大分封,同时觉得镐京偏西,不利于统治全国,有必要在东方伊洛一带建个新都,于是就在成王五年,开始大规模地营建新都洛阳,仅用了一年时间,在洛阳创建两座城:西为王城,东为成周城。总称洛邑。洛邑建成后,西周有两个都城。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京制、周公居洛期间,制礼作乐,确立了周朝的统治体制,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成王成人后,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尚书·无逸》篇,就是周公归政时,对成王的一番谆谆告诫,为成王执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周公营建洛邑并长久居洛,与洛邑有着密切的关系。几千年来,洛阳的人们都尊敬周公,把周公作为幸吉祥、胜利的象征。


● 尹 洙
尹洙(1001—1047年),字师鲁,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新古文运动的先驱者。
尹洙自幼聪敏好学,早就与兄源知名于时。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及第,调绎州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曹参军,安国军节度判官、知光泽县。又举书判拔萃,为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知伊阳县。后召试殿中,任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不久被贬郢州酒税,徙唐州。后复任太子中允,知河南县。又任经略判官,继迁集贤校理、通判州事、加直集贤院、太常丞、知泾州。又徙知庆州、晋州,迁起居舍人,直龙图阁、知路州等。庆历七年91047年) 四月十日病卒,终年47岁。 尹洙一生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他与欧阳修、梅尧臣等高举韩柳复古文的 (未完待续)


2. (续上) 大旗,一改宋初文坛的浮靡之气,开一代文学新风。其作品有《尹洙集》28卷。今传本《河南先生文集》27卷,附一卷。此外,他还著有《五代春秋》。



● 朱敦儒
朱敦儒(1086—1175年),字希真,河南洛阳人。她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具有超然不群、不受凤凰管、不归麒麟辖的性格,他常以梅花自喻,不与群芳争艳。早年隐居不仕。两次举荐为官而不出。绍兴二年(1132年),宣谕伎明又向朝廷推荐朱敦儒,言敦儒深达治体,有经世才,很多翰廷在臣也称颂他的学问与人品,所以高宗皇帝下诏命他为右迪功郎,并命肇庆府督促他赴临安任职,敦儒仍不肯受诏,在众朋的劝勉下,他方应诏到了临安。赐进士出身,授以秘书正字,尔后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典狱。后来因主张抗战,发表主战言论,并于主战派李光等人交通,受到右谏议大夫汪勃的弹劾,于1149年被罢官。 朱敦儒是宋代一位著名的词人。其负早期秀婉工丽,注意词的格律和四声,多写隐居生活。南渡后,家国之难,流离之苦,尤其是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慨使他的词风大有改变,使他唱出了具有这个时代特征的愤激慷慨的主旋律。后来秦桧当政,选用一些文人来装点门面。加之秦桧之子秦(火+喜)喜欢工词与乐府,朱敦儒再次出仕,被任命为鸿胪少卿,秦桧死,郭儒又被罢官。他的后来出仕,众说不一。宋高宗说:“此人朕且囊荐以隐逸命官,置之馆阁,岂用始怡退而晚奔竟耶。”看来,他后来出仕是有难言苦衷的。
朱敦儒有《樵歌》,也称《太平樵歌》,有人把他的词风分为三段:即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词风激越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这三段又唱出了不同时代、不同格调的三部曲。



伊尹 :生卒年待考。商初名臣。名挚,洛阳伊川人(亦说栾川人或嵩县人)。因官封为尹,故称伊尹,又称阿衡或保衡。原为有莘氏女陪嫁于汤的媵臣,因精通治国之道,汤授以国政,在助汤灭夏中所建功勋卓著。汤死后,辅佐外丙、仲壬。仲壬死后,立太甲。太甲无道,伊尹将其放逐桐宫(今虞城南)。3年后,太甲悔过,复得其位。享年百岁,卒后商王沃丁葬以天子之礼,与汤并祀。传有《伊训》、《咸有一德》等,已佚。

白圭:生卒年待考。战国著名商业活动家,魏惠王时大臣。洛阳人。主张用"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办法贸易致富。遇到丰年,收买谷物,卖出丝漆;遇到荒年,卖出粮食,购进帛絮。被历代商贾尊为鼻祖。�

苏秦: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倡导合纵说的重要活动家。字季子。洛阳人。传有头悬梁锥刺股发愤读书之故事。致力于纵横之术,先后游说六国,劝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纵之势。苏秦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归赵封为安君。后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民间活动,被齐人车裂而死。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省)人。18岁时,就以博学能文而闻名于郡中,得到郡守吴公的赏识,收为弟子。文帝即位后,因吴公的推荐,任为博士,掌文献典籍。其时,贾谊不过20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但以见识和议论,赢得博士中年长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视,不到一年,被擢升为太中大夫。朝廷上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进行。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满。他们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流言,动摇了文帝对贾谊的信任,结果文帝让贾谊离开长安,去做长沙王的太傅。

贺若弼(544~607)隋大将。?/ca>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性情慎重,不乱与人交往。元颢进入洛阳,任用元邃做东徐州刺史,元邃延请申徽做主簿。元颢失败,元邃被装入囚车押送到洛阳,元邃原先的官吏宾客都抛弃他而离开,只有申徽去送别他。等到元邃得到赦免,就广召宾客朋友聚会,赞叹申徽有古人风骨。不久就任命他做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年,文帝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文帝观察申徽深沉细密有度量,每逢有事都很信任地委托他去办,于是做了大行台郎中。当时军队和国家刚刚建立,幕府的事务很多,四方文书檄文都是申徽写的。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近侍官吏逃散得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赞他。(大统)十年,升任给事黄门侍郎。

朝廷屡次征召刘彦进京朝见,他不接受命令,又在南方勾结吐谷浑,将要图谋叛乱。文帝对动用大军镇压感到为难,想用灵活的谋略擒拿他,于是让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谋取刘彦。申徽轻车简从,率五十人骑马出发,到了以后,住在宾馆。刘彦见申徽单独一人来做河西大使,就不怀疑他。申徽就派一个人暗暗地劝刘彦入朝,用来揣测刘彦的意图,刘彦不听从。申徽又派人赞助促成刘彦驻守本地拒绝进京的计策,刘彦就听从了他,于是来到宾馆。申徽先前已和瓜州的豪门大户秘密商议捉拿刘彦,于是就呵叱捆绑了刘彦。刘彦说自己没有罪,申徽一一列举他的罪状说:“你没有一点点的功劳,却掌管着一方重要的权力,依仗着地方偏远做一些违背欺骗朝廷的事,不恭敬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却怠慢侮辱朝廷使者,轻视朝廷的命令。计量你的罪行,实在是杀了你也抵不了你的罪行。但在我接受朝廷的命令那天,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廷,遗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将你惩处,来向边地的百姓谢罪。”于是宣读诏书慰问官吏、老百姓和刘彦的下属,又说大军接着就到,城内没有一个人敢闹事。

十二年,因为申徽讲信用,与边地的老百姓关系融洽,被任命为瓜州刺史。申徽在瓜州五年,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边地的老百姓生活快乐而安定。申徽性情勤奋细密,在做官期间,文书案卷不论大小都要亲自查看,因此事情没有拖延的,官吏不能做邪恶狡诈的事。后来虽然担任公卿的职位,但这志趣一点不松懈。后来他离京做襄州刺史。当时南方刚刚归附,按旧日风俗官员都相互交往馈赠钱财,申徽性情廉洁谨慎,于是就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放在寝室来自我告诫。等到被替代回京,老百姓和官吏送他的人延续几十里。申徽自以为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内心感慨感到惭愧,于是写了一首诗,题在清水亭上。不管老人少年,听说这事,都争着前来阅读,互相称赞说:“这是申使君手迹。”人们纷纷抄写吟诵这首诗。

先说洛阳的历史大事件,下面说洛阳名人!夏太康迁都斟寻:夏朝前期,太康迁都斟寻其地在今洛阳市偃师境内伊、洛二水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是为洛阳建城之始。�
商汤定都西亳: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率诸侯讨伐荒淫暴虐的夏代国王桀,桀败走,死于南巢。汤即天子位,定都西亳。西亳位于今洛阳市偃师城西洛河北岸的尸乡沟一带。商汤之后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诸王均以此为都,前后200余年。
伊尹放迎太甲:商朝第四代国王太甲继位之初,暴虐昏庸,辅国大臣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宫。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向善,伊尹才把他迎回都城西亳,重新主持国政。太甲修德,方国部落纷纷归服,天下安定。伊尹作《太甲训》三篇,褒扬太甲。�
八百诸侯会孟津: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昏庸无道,诸侯叛离而归顺西伯姬昌(周文王)。周文王卒,武王即位,太公望、周公旦等人辅佐。武王二年,姬发率兵东至孟津(今洛阳市孟津县东北,时为黄河重要渡口),八百诸侯来会,都说可以伐纣,武王则认为灭商时机还不成熟,于是退兵。�
周公营建洛邑:周武王灭商后,迁九鼎于洛邑(洛阳)。成王即位,周公辅政,对洛邑进行了大规模营建,使之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新的都城,称为“成周”或“新邑”。新都建成后,成王"迁宅于成周",洛邑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周公制礼作乐:周公营建洛邑后,依据周原有制度,参酌殷礼,建立各项典章制度,是为礼乐制度。其内容是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行礼仪要用乐配,不同的礼仪演奏不同的乐章。礼用以辨异,分别贵贱;乐用以求同,缓和上下。�
平王东迁: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申侯联合犬戎攻破宗周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下。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平王。平王元年(前770),平王由郑武公、晋文侯、卫武公、秦襄公护拥,东徙洛邑。平王东迁,标志着东周的开始。�
孔子入周问礼:周敬王时期,孔子得到鲁君的支持,与南宫敬叔来到周朝国都洛邑,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孔子入周问礼后,学业大进,广招弟子,传播儒学。
诸侯筑成周:周敬王十年(前510),成周毁于王子朝之乱,而王子朝之余党犹存,周请诸侯为周筑城。于是晋魏舒、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鲁仲孙何忌、郑国参等大夫会于京师。晋士弥牟制定工程方案,令诸侯服役。次年夏,诸侯之大夫率其役徒筑成周城,三旬而成。�
光武中兴:建武元年(25),光武帝刘秀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成中兴之势。
东汉建太学: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创建太学。汉顺帝时扩建。太学生人数最多时达到3万余人。�
倭国来朝: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正月,倭奴国(在今日本九州北部)派遣使节来洛阳朝贡,刘秀封其国王为汉倭奴国王,赐“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原印1784年在日本福岗县出土,现藏于福岗市美术馆,印高2�2厘米,重108克)。
永平求法: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5),遣郎中蔡?、博士弟子秦景等18人出使西域,拜佛求法。蔡?等到大月氏,邀请天竺国沙门摄摩腾、竺法兰,携带《贝叶经四十二章》及佛像,于永平十年(67)用白马驮回洛阳。次年,官府于洛阳城西二里御道北建白马寺,是为中国佛教祖庭。�
班超出使西域: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王朝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重新开通。永元十四年(102),班超才返回洛阳。班超在西域30年,为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白虎观会议:东汉时,由于“五经”有今文、古文之争,建初四年(79),章帝亲自在白虎观大会诸儒,审议"五经"异同,并命班固将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议》一书,作为官方典籍公布。《白虎通议》为今文经学。由于朝廷支持,今文经学在东汉前期广泛流传,该书也成为官学的通用教材。�
班固修《汉书》:东汉建初七年(82),兰台令史班固在洛阳著《汉书》,用20余年时间修成。《汉书》从秦末农民大起义写到王莽失败,计120卷,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班固死后,部分“表”、“志”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的断代史。�
许慎作《说文解字》:东汉时,许慎在洛阳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收小篆9353个,古文、籀文1163个为重文。每字标明字形,注出音读,推究字义。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
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宦官蔡伦改进了民间造纸方法,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作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改进,对世界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衡发明地动仪: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太史令张衡在洛阳发明地动仪,并成功测知永和三年(138)陇西地震。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张衡还发明浑天仪,并有天文学专著《灵宪》。�
大秦遣使入洛: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国王(古罗马帝国皇帝)安敦遣使来到洛阳。这是中国与欧洲国家直接往来的开始。�
党锢之祸:东汉延熹九年(166)、建宁二年(169),宦官把持朝政,以"部党"罪名,两次在全国逮捕党人,史称党锢之祸。两次“党锢”,是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与宦官集团之间斗争的具体表现,反映出东汉后期的黑暗政治。�
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为正定"六经"文字,经朝廷批准,蔡邕书《尚书》、《周易》、《礼记》、《论语》于石,使工镌刻成碑,互相参检,凡46碑(块),立于太学门外,史称熹平石经。�
董卓之乱:东汉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失败后,挟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随之西迁,沿途死亡无数。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
曹魏建都洛阳: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魏继承两汉制度,于洛阳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兴修水利,使洛阳成为全国水利事业发达地区之一。�
马钧制“龙骨水车”:曹魏嘉平六年(254),马钧在洛阳发明农业灌溉工具“龙骨水车”,结构新颖,简便,省力,效率高,对当时农业发展起了极大促进作用。此外,马钧还改进了织缕机,制成了指南车、转轮式发石车、水转百戏等,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晋建都洛阳:晋武帝泰始元年(265),晋王司马炎废曹奂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都洛阳。晋咸宁五年(279),晋灭吴,统一中国。�
陈寿撰《三国志》:西晋时,史学家陈寿综合魏、蜀、吴三国史事,修成《三国志》。书中以魏为正统,对魏君称帝,蜀、吴之君称主。取材谨严,文笔简洁,记事真实,是继《史记》、《汉书》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学著作。明末罗贯中以此书为史实框架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
左思作《三都赋》:西晋时,秘书郎左思广泛搜集历史资料,游历三国旧都,历经10个寒暑,在洛阳创作出雄浑精深的《三都赋》(《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举国轰动,豪贵人家争相传抄,一时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为之飞涨,留下“洛阳纸贵”的千古佳话。�
刘徽注《九章算术》西晋时,刘徽注《九章算术》,首创割圆求周的科学计算方法。《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前期,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算学著作。�
裴秀创“制图六体”:西晋时,司空裴秀改进了东汉图经绘制方法,创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八王之乱:晋惠帝元康元年(291),皇后贾南风为了专政,先后杀汝南王亮、楚王玮,夺得大权。此后赵王伦捕杀贾后,废惠帝而自立。齐王*#在许昌,成都王颖在邺,河间王�在关中,相继起兵讨伐,战火从洛阳迅速燃遍大河南北和关中地区。战争中,赵王伦、齐王、长沙王、河间王�、成都王颖先后被杀。光熙元年(306),东海王越毒死惠帝,另立皇太弟炽为帝,是为怀帝。"八王之乱"历时16年而结束。这场战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司马氏统治的基础。� 永嘉之乱:西晋永嘉五年(311),匈奴贵族汉主刘聪派刘曜等攻破洛阳,杀晋官民3万余人,掳晋怀帝,焚烧洛阳城,洛阳化为灰烬,西晋灭亡。�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主要有:易鲜卑服装为汉服;规定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称汉语为"正音";迁洛阳的鲜卑人,均为洛阳籍人,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鲜卑贵族为汉姓,定门第等级;令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用汉制度量衡等。汉化改革使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河阴之乱:北魏武泰元年(528),六州大都督尔朱荣武装叛乱,起兵太原,入洛阳杀胡太后和幼主钊,在河阴(今洛阳市孟津老城西)杀王公以下2000余人,史称"河阴之乱"。尔朱荣立庄帝,受封太原王,进位太师等,独揽北魏朝政。� 隋炀帝营建洛阳:隋炀帝继皇帝位后,决定迁都洛阳。大业元年(605),炀帝令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每月用工200万人。次年,东京修建完工。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氵廛河,洛水横贯其间,分外郭城、宫城、皇城、东城、含嘉仓城、圆壁城和曜仪城,规模宏大,布局有序。�
开凿大运河: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命皇甫仪征河南、淮北各州县男女百余万人开通济渠,引黄河水达于淮河;同年,又开通山阳渎(邗沟)。608年,开通永济渠,北到涿郡(今北京)。610年,开江南河,连通长江和钱塘江。至此,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南通余杭,北达涿郡,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人工运河全部竣工。大运河全长2500多公里,是中国古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
武周迁都洛阳:唐显庆五年(660),高宗病重,政权全归武则天。武则天以洛阳为神都。天寿元年(690),武则天废唐为周,立号为圣神皇帝。武周都洛期间,建造明堂,创立殿试,又建洛阳外城,铸天枢、九鼎,开凿龙门石窟。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武则天去周帝号。�
创立丽正书院:唐开元十二年(724),玄宗李隆基颁诏,于东都洛阳明福门外建立丽正书院。该院负责收集、整理全国各种图书典籍,撰写国史时政,奏献筹策建议,举荐治世良才,融藏书、研究、举贤为一体。�
安史叛军据洛阳:唐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叛乱,攻陷东都洛阳,纵兵劫掠。次年,安禄山在洛阳僭称大燕皇帝。至德二年(757),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安禄山于洛阳宫内,继皇帝位。同年,郭子仪收复洛阳。乾元二年(759),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于次年攻破洛阳。上元二年(761),唐王朝借回纥兵收复洛阳。洛阳隋唐城在战乱中焚毁殆尽。�
后梁迁都洛阳:天四年(907),唐哀帝禅位于朱温,改元为开平。朱温以梁为国号,都开封,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正月,朱温迁都洛阳,以开封为东都。
后唐迁都洛阳:后梁龙德三年(923),后唐灭后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称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洛京。李存勖以继唐而有天下,故国号唐,史称"后唐"。�
后晋都洛:后唐末年,晋王石敬瑭起兵晋阳,天福元年(936)闰十一月攻入洛阳,灭后唐。辽太宗耶律德光册其为大晋皇帝,国号晋,建都洛阳。�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司马光受命编撰历代群臣事迹。他与刘恕、范祖禹一起,居洛阳19年,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编成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定书名为《资治通鉴》。该书上起战国(前403),下迄五代(959),记事凡1362年,为文共294卷。�
翟氏抗金:南宋建炎元年(1127),金人分兵南下,攻破洛阳。翟兴、翟进兄弟召集族人、乡兵与金人抗战。历时数年,多次争战,翟氏兄弟及翟进之子翟亮战死。
金中京保卫战: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中京洛阳被蒙古军包围,中京留守强申率2500人坚守,蒙古军围攻3个月不能破城。�
李自成克洛阳:明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闯王李自成率兵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发福王府金银及富室窖藏赈济贫民。
汴洛、洛潼铁路修建:清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汴洛铁路勘测工程全面铺开,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二十一日竣工通车,全长1838公里。宣统二年(1910)七月七日洛潼铁路破土动工,民国20年(1931)完工,全长2372公里。�
吴佩孚驻兵洛阳:民国9年(1920)9月2日,吴佩孚战败皖系军阀段祺瑞,进驻洛阳,同时被任命为直鲁豫巡阅副使。10月10日,吴佩孚在西工兵营挂出"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公署"、"陆军第二师司令部"的牌子,扩建西工兵营。洛阳成为直系军阀的大本营。�
国民政府迁都洛阳:民国21年(1932)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定洛阳为行都。同年12月1日国民政府迁回南京。�
洛阳红枪会活动:民国15年(1926)1月,河南民众为驱逐省长岳维峻,联合成立了民间组织"红枪会"。红枪会既抗拒军阀、土匪,也与军阀勾结杀害共产党人和普通百姓。洛阳红枪会西起新安,东到偃师,北起邙岭,南到龙门,几乎村村都有。冯玉祥占领洛阳后,严禁民间私藏武器,对红枪会进行收编、改编,红枪会逐渐被瓦解。�
洛阳抗日保卫战:民国33年(1944)春,陷于困境的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以夺取洛阳为主要军事目标的河南战役。5月5日,日军攻占龙门,由洛阳地方民团组成的国军第15军和94师守卫的洛阳成为一座孤城。面对数倍的日军,洛阳民众和爱国官兵誓与洛阳共存亡。日军穷凶极恶,每日发射炮弹近万发,把洛阳炸成一片火海。洛阳民众、爱国官兵寸土必争,把每个街巷、民居、沟岔变成战场,人人当先,个个英勇,白刃格斗,血染古城。在坚守洛阳的21天中,中国军队自师参谋长到士兵,阵亡1�3万人,仅剩1000余人。日军虽被歼2万,但不断增援。而拥有重兵的刘峙、蒋鼎文违抗中国军事最高统帅部命令,坐视洛阳沦陷而不救。5月25日,洛阳沦陷,未退到城外的爱国官兵全部战死。洛阳抗日保卫战是中国广大爱国军民用血肉之躯谱写的一首民族正气之歌。�
建立洛阳市人民政府:1948年3月3日,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杨少桥任市长。次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洛阳城,杨少桥入城,发布施政纲领。1949年12月28日,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
毛泽东致电洛阳前线指挥部:1948年4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攻克洛阳。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并发出了《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就谨慎清理国民党统治机构、明确官僚资本界限、禁止农民团体进城捉拿和斗争地主、人民自己负责管理城市等作了9条指示。这个电报同时发给了其他前线和地区的军政领导,对当时的城市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央确定洛阳为重点建设城市: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确定在洛阳建立拖拉机厂、矿山机器厂、滚珠轴承厂、热电厂、铜加工厂等,共占地307�5万平方米,国家投资78657万元。同时确定洛阳市为重点工业建设城市。�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1997年10月28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按计划顺利截流。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集防洪、防凌、减淤、灌溉、供水和发电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控制性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预计340亿元。1991年9月1日前期工程开工,1994年9月2日主体工程开工。计划2001年12月31日完工。全部工程竣工后,可使黄河中下游防洪能力从5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洛阳名人
● 玄 奘
玄奘(602—644年),姓陈,法名玄奘。洛阳偃师人,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三藏、唐高僧、佛教学者、翻译家、旅行家、与鸠摩罗仁真帝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从小就出家于洛阳净土寺为和尚,后又在国内遍访名师,他感到所说纷歧,难得定率,便决心到天竺学习,在那烂陀寺从戎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天竺,经历了17年,贞观十九年回到了长安。译出经、论35部,凡1335卷,1300多万言。多用直译,笔法严谨。所译经籍,对丰富祖国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和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他到天竺取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后人为纪念他,在其故乡村南建唐僧寺一座。寺内大殿为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现在尚为完好。他的父亲陈惠在隋代曾任江陵县令,二哥陈素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名长捷。

● 元 稹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小说家。其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元稹出身寒门,又早年丧父,依靠亲戚度日。他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学习,发奋为文,15 岁明经及第,21岁初仁河中府。25岁登书判拔萃科,授为秘书省校书郎。28岁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对策第一,授左拾遗。青年时代,具有正义感,力主改革时弊,因遭忌,被贬为河南县尉。后又任监察御史,奉使东蜀,不畏权贵,惩处贪官污吏,名动三川。但因得罪了宦官,而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又贬谪通州司马。转而依附宦官权势。穆宗继位,召升膳部员外郎,后又升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穆宗长宗二年升任宰相数月,同年罢相,出任同州刺史、后改越州刺史、又转浙东观察使。在任职属地仍改革时弊,大和三年回长安任尚书左丞。次年任武昌军节度使至死。终年53岁。 他的诗作,以乐府诗为最有名。如《国家词》、《织妇词》、《采珠行》、《连昌宫词》。他的小诗《行宫》,写得含蓄有味。虽只有四句,而读者不觉其短。他写的《莺莺传》,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取材。元稹,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优秀作家。

● 伊 尹
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是古代著名的贤相。伊尹出生于伊洛流域的古代有莘国的空桑涧,即今日洛阳嵩县莘乐沟。他出身于奴隶家庭,其父为奴隶主的家用奴隶厨师,母为采桑养蚕
的奴隶。
伊尹自幼聪慧,勤学上进,耕于有莘国之野,但由于父传,他的烹调技术很高。他还努力钻研治国之道。所以,他既是奴隶,又是奴隶主子弟的“师仆”。商部族的首领汤求贤若渴,几次去求伊挚,他没有从。空桑涧西南平地上有个小山丘,相传就是商汤请伊挚的三聘台。之后,商汤娶有辛氏之女为妻,伊挚以陪嫁奴隶身份来到了商汤身边。并很快得到商 (未完待续)

--作者:往事如风 (2005-07-18 20:59) 回复留言

1. (续上) 汤的信任,为其灭夏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商朝建立后,伊挚受封为尹,即宰相,助汤治理国家。商汤死后,伊尹曾辅佐外丙、仲壬、太甲等。伊尹在政治上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 ”他强调“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他常用夏王朝灭亡的原因是夏桀“弗克庸德”来教育国君。他指出:“明德则天下存,失德则天下亡。”他对商朝的创立及巩固起了重大作用。 伊尹活了100多岁,到沃丁执政时死去。死后葬于西亳,离汤冢有7里地。在今偃师县城西 10公里处。明代在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重修的“元圣祠”是作为伊尹的出生地而建的。祠门的对联把伊尹与孔子并举,称伊尹为元圣,称孔子为至圣。后来人们称他为中国第一位贤相,尊他为元圣。

● 周公旦
周公旦,姬姓、名旦,周文王之了,武王之弟。周公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他协助武王姬发完成兴周灭商的大业,建立了周朝。武王卒后,成王姬育继位。而当时成王还是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事。在周朝草创、百废待兴之时,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周公摄政不久,却引起了周统汉集团的猜忌,以分封商地管叔和蔡叔尤甚,到处造谣,说周公欺成王年幼,企图篡夺王位,被封为商地的纣王儿子武庚认为有机可乘,便与管督、蔡叔等人互相勾结,扯旗反叛。在这紧急关头,周公决定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战斗,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诛杀,蔡叔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周公东征之后,开始实行大分封,同时觉得镐京偏西,不利于统治全国,有必要在东方伊洛一带建个新都,于是就在成王五年,开始大规模地营建新都洛阳,仅用了一年时间,在洛阳创建两座城:西为王城,东为成周城。总称洛邑。洛邑建成后,西周有两个都城。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京制、周公居洛期间,制礼作乐,确立了周朝的统治体制,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成王成人后,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尚书·无逸》篇,就是周公归政时,对成王的一番谆谆告诫,为成王执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周公营建洛邑并长久居洛,与洛邑有着密切的关系。几千年来,洛阳的人们都尊敬周公,把周公作为幸吉祥、胜利的象征。

● 尹 洙
尹洙(1001—1047年),字师鲁,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新古文运动的先驱者。
尹洙自幼聪敏好学,早就与兄源知名于时。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及第,调绎州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曹参军,安国军节度判官、知光泽县。又举书判拔萃,为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知伊阳县。后召试殿中,任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不久被贬郢州酒税,徙唐州。后复任太子中允,知河南县。又任经略判官,继迁集贤校理、通判州事、加直集贤院、太常丞、知泾州。又徙知庆州、晋州,迁起居舍人,直龙图阁、知路州等。庆历七年91047年) 四月十日病卒,终年47岁。 尹洙一生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他与欧阳修、梅尧臣等高举韩柳复古文的 (未完待续)

2. (续上) 大旗,一改宋初文坛的浮靡之气,开一代文学新风。其作品有《尹洙集》28卷。今传本《河南先生文集》27卷,附一卷。此外,他还著有《五代春秋》。

● 朱敦儒
朱敦儒(1086—1175年),字希真,河南洛阳人。她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具有超然不群、不受凤凰管、不归麒麟辖的性格,他常以梅花自喻,不与群芳争艳。早年隐居不仕。两次举荐为官而不出。绍兴二年(1132年),宣谕伎明又向朝廷推荐朱敦儒,言敦儒深达治体,有经世才,很多翰廷在臣也称颂他的学问与人品,所以高宗皇帝下诏命他为右迪功郎,并命肇庆府督促他赴临安任职,敦儒仍不肯受诏,在众朋的劝勉下,他方应诏到了临安。赐进士出身,授以秘书正字,尔后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典狱。后来因主张抗战,发表主战言论,并于主战派李光等人交通,受到右谏议大夫汪勃的弹劾,于1149年被罢官。 朱敦儒是宋代一位著名的词人。其负早期秀婉工丽,注意词的格律和四声,多写隐居生活。南渡后,家国之难,流离之苦,尤其是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慨使他的词风大有改变,使他唱出了具有这个时代特征的愤激慷慨的主旋律。后来秦桧当政,选用一些文人来装点门面。加之秦桧之子秦(火+喜)喜欢工词与乐府,朱敦儒再次出仕,被任命为鸿胪少卿,秦桧死,郭儒又被罢官。他的后来出仕,众说不一。宋高宗说:“此人朕且囊荐以隐逸命官,置之馆阁,岂用始怡退而晚奔竟耶。”看来,他后来出仕是有难言苦衷的。
朱敦儒有《樵歌》,也称《太平樵歌》,有人把他的词风分为三段:即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词风激越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这三段又唱出了不同时代、不同格调的三部曲。

伊尹 :生卒年待考。商初名臣。名挚,洛阳伊川人(亦说栾川人或嵩县人)。因官封为尹,故称伊尹,又称阿衡或保衡。原为有莘氏女陪嫁于汤的媵臣,因精通治国之道,汤授以国政,在助汤灭夏中所建功勋卓著。汤死后,辅佐外丙、仲壬。仲壬死后,立太甲。太甲无道,伊尹将其放逐桐宫(今虞城南)。3年后,太甲悔过,复得其位。享年百岁,卒后商王沃丁葬以天子之礼,与汤并祀。传有《伊训》、《咸有一德》等,已佚。

白圭:生卒年待考。战国著名商业活动家,魏惠王时大臣。洛阳人。主张用"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办法贸易致富。遇到丰年,收买谷物,卖出丝漆;遇到荒年,卖出粮食,购进帛絮。被历代商贾尊为鼻祖。�

苏秦: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倡导合纵说的重要活动家。字季子。洛阳人。传有头悬梁锥刺股发愤读书之故事。致力于纵横之术,先后游说六国,劝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纵之势。苏秦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归赵封为安君。后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民间活动,被齐人车裂而死。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省)人。18岁时,就以博学能文而闻名于郡中,得到郡守吴公的赏识,收为弟子。文帝即位后,因吴公的推荐,任为博士,掌文献典籍。其时,贾谊不过20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但以见识和议论,赢得博士中年长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视,不到一年,被擢升为太中大夫。朝廷上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进行。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满。他们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流言,动摇了文帝对贾谊的信任,结果文帝让贾谊离开长安,去做长沙王的太傅。

贺若弼(544~607)隋大将。?/ca>


伊春区19675738241: 寻《北史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赵绰》译文,急!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稍以明干见知,为... -
苗聂普米:[答案] 译文: 赵绰字士倬,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性格朴实直率刚毅.北周初年担任天官府史,因为为官谦逊谨慎恭顺辛劳,被提升为夏官府下士.渐渐地因为明智和有才干被上级了解,担任了内府中士.隋文帝当时任丞相,了解到他清廉正直,荐举他担任了...

伊春区19675738241: 北史 列传第五十七的翻译
苗聂普米: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5020058.html 这里有最完整的

伊春区19675738241: 《北史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赵绰》的翻译不是全文
苗聂普米:刑部侍郎辛亶曾经穿着红色的裤子,俗说这样可以有利于升官,皇上认为这是巫术,“一个人想撼动大树却撼动不了,就应该退下.”赵绰说:“我希望感动皇上的心,哪里只是说要撼动大树呢!”皇上又说:“喝汤的人,如果汤太热就会放下不喝.天子的权威,你也想要触犯吗?赵绰一边下拜,一边更加向前,皇上呵斥他,他也不肯退下.皇上只好退回后殿.书侍御史柳彧又上奏极力劝谏,皇上这才接受了.皇上认为赵绰有诚实正直之心,常常请他到宫中去议事,有时遇上皇上和皇后同坐,皇上就叫赵绰也坐下,和他评议朝政的得失.

伊春区19675738241: 翻译句子、(《北史.列传第五十七》里的句子 -
苗聂普米: 孝武帝出来,文帝和他谈话,认为他(武帝)有奇才. 衡量你的过错,实际并没到被诛杀的地步. 当时南方刚刚归附,按旧例官人都要赠送金钱作为饷银.

伊春区19675738241: 北史 列传 五十六的翻译 -
苗聂普米: 后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马以招瑱军,作云投附

伊春区19675738241: 北史侯景列传在哪一卷 -
苗聂普米: 北史列传-第十七卷

伊春区19675738241: 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译文是什么?
苗聂普米: 语出《北史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赵绰》 意为:这人只该判处杖刑,处死他们不合乎法律. 节选一段如下: 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周初为天官府史,...

伊春区19675738241: 北史列传第五十八回的翻译 (截选) -
苗聂普米: Yong Zhou Cishi out for the North. With the northern states, there are more thieves. The secret visit to praise, and Hao You have to have, and Yang does not know it. Hou added courtesy, that said: "Starting from the provincial governor scholar, ...

伊春区19675738241: 北史 列传第五十八译文(节选) -
苗聂普米: 한 바오 단어 필립 산업 잉 양 Yingchuan 사람. 촉산 오비완, 자웨이 Pingliang 카운티,郡公안정성. 그의 아버지는, 주 상수 Cishi. 누가 아직 덜보다는 유리한 수오 장 학습. 그의 교사는 이상한 요구하고있다 : "텍스트 사이, 자주 훈련에서 유발되는...

伊春区19675738241: 《北史.列传第七十八》的 浩仍相左右,始得无坐 翻译现代文
苗聂普米: 因崔浩仍辅佐在君王左右,才得以不受追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