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交响音乐发展简史

作者&投稿:西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介绍下西方古典音乐简史~

古典音乐分狭义古典音乐和广义的古典音乐,狭义的是指古典时期的音乐;广义的是指包括巴洛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印象乐派.民族乐派等等乐派统称为古典音乐,不知您指的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就说说古典乐派的音乐吧。古典音乐是指那些从巴洛克时期(1600—1750)开始一直到20世纪早期,在欧洲文化传统背景下创作的音乐,它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具有永恒的意义。
大约从1600年开始,也就是所谓的巴洛克时期(巴洛克Baroque是从建筑学、绘画史借用来的专业术语,源自于葡萄牙语,词义是很不规则的珍珠;在意大利语中又指冲动、夸张、任性、幻想等义),欧洲作曲家开始创作早期音乐,这也就是古典音乐的开端。
事实上,很多西方古典音乐最早都是来自于为宗教仪式和庆典而写的音乐。
交响曲是音乐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音乐形式。“symphony”一词源于古希腊,意为“共响”。早期的交响曲由17世纪末意大利式歌剧序曲演变而来,序曲“快板——慢板——快板”的结构形式为交响曲的套曲形式打下了基础。序曲性质的交响曲在18世纪逐渐脱离歌剧,吸收其他器乐曲的因素,发展成为独立的有3个乐章的器乐体裁,依然属于小型乐队或器乐重奏的作品;后经海顿、莫扎特的大量创作实践,最终确立了规范的交响曲式,即古典交响曲。它包括有4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或稍慢),节略的奏鸣曲式、三段式、复三段式、变奏曲式,具有抒情性;第三乐章,快板(或稍快),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奏鸣回旋曲式等。此外,交响曲整体的调性布局、和声结构、各乐章间的对比与平衡、乐队中乐器的组合与规模等均得到规范化而基本定型。
欧洲的器乐长期附从于声乐,至十六世纪才逐渐独立。随着乐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歌剧的兴起,使十七世纪的器乐创作有了显著进步,产生了舞曲合成的古典组曲,以及曲式自由的序曲,而赋格曲、幻想曲、随想曲、变奏曲、前奏曲等体裁也渐被普遍使用。十八世纪,小提琴音乐迅速发展,歌剧序曲体裁的变革,曼海姆乐派等积极探索新的形式和表现手段,均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革新提供了有利条件。海顿确立了管弦乐队编制和主调音乐样式;莫扎特则进一步加以肯定,并发挥了木管乐器独特的表现力;贝多芬以交响性、戏剧性手法写作管弦乐序曲,给了奏鸣曲式以广阔的表现天地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1750年,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与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也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巴洛克,是由于一时期音乐表达的技术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点,所以用此名词来标志,并无特殊的意义。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法语,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语barroco,意谓形态不圆的珍珠。最初是在建筑方面用来表明一处艺术形式。文艺复兴时的艺术是以希腊、罗马的形式美为第一义,对之而言,巴罗克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也是后来兴起的洛可可艺术的前提。巴罗克和洛可可都起源于建筑方面,后来逐渐转用于文艺和音乐,在意大利、法国、德意志等国,各自取得了略有不同的发展。其共同的特征,是不拘泥于典型美,表现比较自由,从语义上来说,如果把文艺复兴的美学观比做浑圆的珍珠,而巴罗克的美学观则是形状不整的珍珠。它是宁可打破形式上的均整也要着重于表现的强度的一种形式。总而言之,巴罗克的形式比文艺复兴的形式在感情上更为丰富,且具有戏剧性的起伏,而使用绘画式和幻想式的手法者为多。若列举这一时代的意大利歌剧或协奏曲为例,便一目了然。同一时代的法国的古钢琴音乐,特别是巴罗克末期的巴赫的受难曲等,也很能说明总是另外巴罗克音乐在技法方面的一个特征,是在整个那一时代所通用的通奏低音。这就是在演奏时根据低音的旋律在键盘乐器(古钢琴、管风琴)上,按一定的规则,弹奏出半即兴式的和声伴奏。此时期的音乐大多整齐优美,充满活力。活跃而不断反复的的节奏、精致且装饰音很多的旋律也是其重要特征。多旋律交织的复调音乐在巴洛克时期也占很大的分量。
巴赫和亨德尔代表了这个时期的最高成就,其他著名的音乐家还有维瓦尔第、帕赫贝尔、阿尔比诺尼、泰勒曼、蒙特威尔第(不是后来那个威尔第)等等。
巴赫的音乐作品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他把复调音乐推向了后世无人能够超越的、完美的顶峰。巴赫的音乐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严格和均衡的美,主要体现在其对曲式的完美应用上,对这个方面的领悟要结合相关的曲式学知识;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抒情美,这个方面你只要用心听就不难领会,他的无伴奏小提琴,平均律,勃兰登堡,哥德堡,哪一首不是充盈着无比的深情?巴赫的音乐有不少都充满了沉思冥想的意味,当然也不乏生机勃勃、激动人心者。他的作品体裁多样,乐队的有六部〈勃拉登堡协奏曲〉、四部〈管弦乐组曲〉等,管风琴是他的强项,作品无数,我们熟知的有〈d小调托卡塔及赋格〉、〈c小调帕萨卡里亚〉等,其他键盘的有如雷贯耳的〈平均律〉、〈哥德堡变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等,小提琴的有〈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多部〈小提琴协奏曲〉、多部等,大提琴的有〈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与奏鸣曲〉等。
假如巴赫比作是黑暗中的沉思者,那亨德尔就是阳光下的舞者了。亨德尔作品大多明快开朗、清新秀美。这与他的生活方式有关,巴赫生前是默默无闻的教堂管风琴师,而亨德尔是受皇帝宠爱的社会活动家。这就不难理解他们的作品风格之迥异了。亨德尔的〈焰火音乐〉、〈水上音乐〉虽然都是应景之作,但都有着积极乐观的气质,平和开朗的情绪,都是很入耳的音乐。清唱剧〈弥赛亚〉是相当伟大的作品,还记得那首有名的〈哈利路亚〉吗?它即是出于此清唱剧中。亨德尔的几部〈大协奏曲〉秀美动人,生机勃勃,与巴赫的〈勃兰登堡〉一起被认为是巴洛克时期乐队音乐的巅峰。


古典主义是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人们也往往倾向于把某个图案设计称之为“古典比率”,意味着这个比率保持了自然的平衡,并无奇特或标新立异,而是遵循规范的原则。正由于信奉这种“适当的比率”和自然平衡的原则,使得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迥异于其他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在考虑音乐结构时都遵循这一基本概念:一种调性间平衡的概念,给予听众明确的感觉这音乐如何进行;还有段落之间的平衡,听众在聆听一首乐曲时可以准确地知道紧接着出现的内容。作曲家的创造性只是对这个作曲系统和轮廓稍加变化,而不是机敏地或富有进取精神地创作出乐曲来使听众着迷或惊奇。也可以说在音乐创作上不存在所谓“古典时期”,仅有“古典风格”。按照这种风格,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如果说这是杰出的典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风格并非仅仅出现于他们三人的作品中,这个时期的其他作曲家的创根基本上也是这种风格,也是按照这种传统。
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维也纳活动,他们之间互有影响。他们都是运用奏鸣曲形式的大师,写出了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这类体裁的不朽佳作;他们也都致力于主题的展开以及利用调性的配置来给抽象的形式注入细致微妙的表情。虽然三人都写过歌剧,但是真正在歌剧中留下了璀璨名篇的只有莫扎特,而且也确实没有称得上“古典主义”的歌剧风格存在。主要是这些大作曲家的器乐曲给了当时以及整个十九世纪以巨大影响。除了贝多芬后期的作品显得较为艰深外,这三人的作品都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这也促进了这一时期开始的音乐从此走向世界。
海顿是“交响曲之父”,是他将奏鸣曲式的灵魂——二元对比主题的冲突、发展和最终解决引入了交响曲,使交响曲具有了令人惊叹的戏剧性和哲理性。
莫扎特自然是天才中的天才!短短这么二三十年,就在不同体裁的音乐中写出了这么多精品中的精品,不能不让人倾倒!歌剧和钢琴协奏曲被乐评家们认为是他最好的作品,这两种体裁也只是在莫扎特手里才第一次真正走入了辉煌。他写了近二十部歌剧,其中至少有六部被世人认为是最伟大的。他的钢琴协奏曲之纯净优美,后来的作曲家无人能比(贝多芬则是磅礴大气,又是一个境界)。他写了四十一首承前启后的交响曲,其中最后的三部并不比贝多芬的差。他的未写完的《安魂曲》也是同类作品中最优秀的之一。
贝多芬总是与交响曲联系在一起。诚然,是他以九部不朽的交响曲把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曲提到了巅峰。在交响曲方面,他施行了不少改革,比如说加大了乐队编制、加入人声、改变了乐章的一些结构等,这些改革为后人大大拓宽了交响曲创作的道路,使交响曲的表现意图也扩展了不少。贝多芬的交响曲的哲理深度,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此外,他的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也是令人瞩目的。后人称巴赫的《平均律》为钢琴音乐中的《旧约》,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则是《新约》,由此也可见其地位。贝多芬有五部钢琴协奏曲,第五“皇帝”气势壮大,曾被人盛赞为“协奏曲中的皇帝”。他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也是“四大小协”之一。他的十七首弦乐四重奏也是此种体裁中的精品。贝多芬的音乐中最大的特征也许就是“力量”了。他一生遭遇坎坷,但他很少在作品中表现悲愁与感伤的情思,他的音乐中有的常是孤傲的斗争、爆发的悲壮与巨大的热情和自信,故总能激起听众的激情和斗志,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传统意义的西方古典音乐产生于欧洲,其中最主要的三个时期:巴洛克时期(1600年至1750年)——界定:蒙特威尔地在创作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到巴赫去世,古典主义时期(1750年至1827年)——界定:巴赫去世后到贝多芬去世,和浪漫主义时期(十九世纪)——界定的贝多芬去世后。

  西方音乐发展简史

  中世纪音乐:
  一、宗教音乐
  格里高利圣咏史单声部音乐,多用拉丁文演唱,按朗诵拉丁文散文的方式吟唱,内容多摘自《圣经》。
  弥撒(Mass)是天主教宗教仪式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为了纪念耶稣献身事迹而举行的,其名称来自此仪式的结束语“Ite ,missa est“(意为:仪式结束,众教徒退席)的拉丁文音译。一般可分为三类:庄严弥撒,又称为大弥撒;小弥撒,是庄严弥撒的简化形式;特别弥撒,由于季节或节日 不同而使用改编后的大弥撒,如还愿弥撒、婚礼弥撒。安魂曲是为纪念逝者超度亡灵所专用的弥撒,歌词遵循正常弥撒的内容,常省去荣耀经和信经而增加“最后的审判“。
  二、世俗音乐
  “游吟诗人“(troubadour):大多出身贵族,身着红色的短上衣,头戴一个黄色的风帽,下穿连衣裤,骑马,身背维埃勒(vielle)琴,从一个城堡到另一个城堡,去寻找愿给他们提供帮助的施主。他们自己作诗、谱曲、所唱内容多维谈情说爱、战争、传说故事,如描写田园风光、歌颂英雄人物、骑士与牧羊女的爱情等等。演唱过程大致为:首先用维埃勒琴演奏一段前奏,然后再几个持续音的衬托下自弹自唱,音乐风格特点表现为段落清晰/节奏规范、乐节长短大致相同,所用调式多为大调式,作品结构一般都是有两个段落组成的。在德国,人们称游吟诗人为“恋歌诗人“。
  三、复调音乐
  格里高利圣咏最初也属于单音音乐,后来僧侣中的乐师们尝试着在原有的圣咏的下方另外加上一个平行四、五度的曲调,既起到了衬托原有圣咏的作用,又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这种复音音乐形式被后人称为“奥尔加农“(orgaum)。9世纪以后,出现了复音音乐,并逐渐在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中广泛应用,由最初的两个声部添增为三个声部、四个声部甚至更多。11世纪时,僧侣乐师们将平行的曲调加在原有的圣咏的上方,并改变了只能平行的规则,大胆使用曲调之间斜向、反向的进行方式,形成了声部交错、变化,使音乐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人们称这种圣咏为“狄斯康特“(discantus)。到13世纪,复音音乐又出现了两种体裁:“经文歌“(mctet)和“康都克土斯“(conductus)。经文歌是在奥尔加农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来得,即在原圣咏的上方加上一个演唱不同歌词的声部,这个声部的曲调多出自世俗音乐,使世俗音乐与宗教出现了有意或无意的结合。唱词既有拉丁文又有法文,有的作品是由三、四个声部组成,分别是不同的歌词,其演唱效果可想而知。这类经文歌的作者注重的是每个声部的横向进行效果,不关心各声部之间是否协调、一致,也不关心音乐的纵向效果,但这正是复调音乐的起点所在,是音乐史上由单音音乐阶段向复调音乐阶段过渡的必由之路。康都可土斯与经文歌德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圣咏声部,也就是说整个作品都是由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形式简单,声部之间是音与音的对称,音乐发展手法自由,表现内容广泛。从奥尔加农到狄斯康特,再到经文歌,最后是康都可土斯,这一系列的变化、发展,表现了音乐成长的足迹。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一、特点
  世俗音乐在宗教音乐盛行的环境里逐步成长壮大,产生了歌谣(chanson)、牧歌(madrigal)等多种新的声乐体裁;复调音乐渐渐发展起来,大、小调式与主调和声的风格也开始为人们接受;音乐理论及乐器也都各自有其新的发展。
  巴洛克音乐
  一、概述
  “巴洛克“一词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并在1600—1750年间繁荣起来的音乐和视觉艺术。“巴洛克“(baroque)源于葡萄牙语,意指体且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意大利语种有冲动、任性、夸张、幻想之意。
  二、歌剧的产生
  意大利:佛罗伦萨-威尼斯-拿波里
  法国
  英国
  德国
  三、新的声乐体裁
  清唱剧
  康塔塔
  奏鸣曲
  大协奏曲
  组曲
  赋格曲

  代表人物:
  亨德尔
  歌剧作品:《阿尔米拉》、《尼罗》、《罗德里格》、《阿格里皮耶》、《拉达米斯托》、《乞丐歌剧》

  2 西方音乐发展简史
  清唱剧:《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
  管弦乐:《水上音乐》、《焰火音乐》、《森林音乐》等
  音乐小品:《广板》、《快乐的铁匠》等

  巴赫
  声乐类:清唱剧、康塔塔、受难曲、弥撒曲
  器乐类:组曲、托卡塔、赋格曲、前奏曲、变奏曲、协奏曲
  常见作品:《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圣母颂歌》、《圣诞清唱剧》、《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勃兰登堡协奏曲》、《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键盘练习曲》

  维也纳古典乐派
  一、“古典“一词源自拉丁文,愿意为典范,即将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视为景经典而加以崇拜、模仿。含义有两种,一是继承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传统,在艺术思想与追求方面有一种承继关系;二是在文学艺术组作品中追求完美的秩序,以艺术思想的明晰和表现形式的典雅为追求目标。

  代表人物:
  海顿
  交响曲之父:创作交响曲104部,以最后的12部为代表。建立了成熟的交响曲四个乐章的套曲结构形式:即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抒情的慢板(一般采用复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民间舞曲风格的小步舞曲(常为三部曲式);第四乐章,活泼欢快舞曲类型的结构(多采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广为流传的是《94交响曲(惊愕)》、《100交响曲(军队)》、《101交响曲(时钟)》、103交响曲(鼓声)》、《104交响曲(伦敦)》。
  弦乐四重奏:《皇帝》、《云雀》
  清唱剧:《创世纪》、《四季》

  莫扎特
  歌剧:主要作品为《后宫诱逃》、《费加罗德婚礼》、《魔笛》、《唐•璜》
  协奏曲:《c小调第24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A大调第5钢琴协奏曲》、《G大调长笛协奏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等。协奏曲的创作确立了三个乐章的结构形式: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常有两个呈示部,具有戏剧性和抒情性;第二乐章为慢板乐章,大多具有歌唱性特点;第三乐章为回旋曲式,具有一些世俗性特点。
  室内乐:献给海顿的六首《弦乐四重奏》、《g小调弦乐五重奏》、《C大调弦乐五重奏》。
  宗教音乐:《加冕弥撒》、《c小调弥撒曲》、《安魂曲》

  贝多芬
  第一阶段:继承海顿和莫扎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技法。创新在于用快速的谐谑曲乐章取代了庄严的小步舞曲。
  第二阶段:《C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序曲、《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歌剧《菲德里奥》、《第三交响曲(英雄)》、《f小调钢琴奏鸣曲(热情)》、《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皇帝)》、《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弥撒曲》、《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艾格蒙特序曲》
  第三阶段:对传统的突破,采用不对称的或是偶数加奇数的方式来组成音乐主体的句式,实现了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最初的转变。往往避免用终止方式,而是以一种并不明确的终止式来表达他的乐思,结果是听众的听觉产生不了令人满意的结束感,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也许就是瓦格纳所谓的“无休止旋律“的最初版本。创造了新的曲式,人们称为“大型变奏曲“

  浪漫主义音乐
  一、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源于拉丁文Romancce,指中世纪的一种拉丁语系的罗曼语(Roman)写成的被称为“传奇“的民间文体裁。
  二、德、奥音乐
  三、意大利音乐
  四、法国音乐
  五、其他重要体裁,芭蕾舞音乐、标题音乐
  六、匈牙利音乐
  七、波兰音乐
  八、捷克音乐
  九、俄罗斯音乐
  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代表人物:
  韦伯
  歌剧:《自由射手》(又称为《魔弹射手》)、《优兰蒂》、《奥伯龙》

  舒伯特
  艺术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魔王》、《野蔷薇》、《春天的信念》、《圣母颂》、《诗人》、《鳟鱼》、《你是安宁》、《流浪者的夜曲》、《晚霞》、《无尽的爱》、《热烈欢迎你》、《流浪者》、《死神与少女》、《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天鹅之歌》等

  3 西方音乐发展简史
  室内乐:钢琴五重奏《鳟鱼》、四重奏《死神与少女》、《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C大调弦乐五重奏》、《小提琴、钢琴幻想曲》等。

  门德尔松
  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交响序曲《芬格尔山洞》、序曲《仲夏夜之梦》《宗教改革交响曲》等。

  舒曼
  钢琴作品:《蝴蝶集》、《狂欢节》、《大卫盟员舞曲》、《克赖斯勒偶记》等。
  艺术歌曲:《歌曲集》、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桃金娘歌曲集》、叙事歌曲《两个掷弹兵》等。
  交响曲:《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d小调第四交响曲》
  1842年室内乐之年:三首先给门德尔松的《弦乐四重奏》(a小调、F大调、A大调)、《降E大调钢琴四重奏》、《降E大调钢琴五重奏》、《d小调钢琴三重奏》、《F小调钢琴三重奏》
  清唱剧:《天堂与谪仙》
  19世纪50年代:《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d小调第四交响曲》

  勃拉姆斯
  F(自由)—A(然而)—E(孤独)。

  瓦格纳
  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尼伯龙根的指环》(序曲《莱茵河的黄金》、第一部《女武神》、第二部《齐格弗里德》和第三部《众神的黄昏》)、《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发尔》

  罗西尼
  歌剧:独幕喜歌剧《结婚证书》、正歌剧《唐克雷迪》、喜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利亚》、二幕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正歌剧《威廉•退尔》

  威尔第
  歌剧:《第一次十字军远征中的伦巴第人》、《厄尔南尼》、《一日为王》、《纳布科》、《麦克白》、《两个福斯卡里》、《强盗》、《列尼亚诺战役》、《海盗》、《路易莎•米勒》、《西西里的晚祷》、《游吟诗人》、《弄臣》(又名《利哥莱托》)、《茶花女》、《西蒙• 博卡尼格拉》、《假面舞会》、《唐•卡洛斯》、《命运的力量》、《阿伊达》、《奥赛罗》、《法尔斯塔夫》等。

  奥芬巴赫
  法国轻歌剧之父:《美丽的海伦娜》、《巴黎生活》、《格罗斯坦公爵夫人》、《缔约中的奥菲欧》等。

  古诺
  歌剧:《浮士德》等。

  比才:
  歌剧:独幕喜歌剧《医生之家》、独幕喜歌剧《奇迹医生》、《采珠人》、《珀斯城的美女》(《帕斯的漂亮待稼女》)、《阿莱城的姑娘》、《卡门》等。
  交响乐:《C大调第一交响曲》

  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交响序曲《李尔王》、交响曲《罗马狂欢节》、《安魂大弥撒曲》、《送葬与凯旋交响曲》、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康塔塔《浮士德的沉沦》(又称为《浮士德的责罚》)、《拉科西进行曲》、《跳蚤之歌》、《图勒王》、《鬼火小步舞曲》、清唱剧《基督的童年》、歌剧《特洛伊人》、喜歌剧《比雅特丽斯与本奈狄克特》、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声乐套曲《夏夜》。

  圣桑
  《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歌剧《银的音色》、《参孙与大利拉》、独幕歌剧《黄色公主》;管弦乐曲《翁法勒的纺车》、《法埃同》、《死之舞》、《赫拉克勒斯的青年时代》、《阿尔及利亚第一组曲》、第2—4《钢琴协奏曲》、第1—3《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
  《钢琴四重奏》、《动物狂欢节》等。

  埃尔凯尔
  匈牙利民族歌剧的奠基人,1845年他的一首歌曲被定位匈牙利国歌。
  歌剧《洪尧迪•拉斯洛》、《邦克总督》

  李斯特
  钢琴作品:《b小调奏鸣曲》、《送葬的行列》、《“死之舞“变奏曲》、《巡礼的年代》第三集、《匈牙利狂想曲》19首;交响乐作品有12篇交响诗、《交响曲“但丁“》、《浮士德》;清唱剧《圣伊丽莎白的传奇》等。
  《匈牙利加冕弥撒曲》;清唱剧《耶稣基督》

  肖邦
  华沙阶段:《a小调玛祖卡舞曲》、《C大调玛祖卡舞曲》、《F大调玛祖卡舞曲》、《降E大调华丽大波洛奈兹舞曲》、《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e小调钢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协奏曲》等。

  4 西方音乐发展简史
  巴黎阶段:《b小调谐谑曲》、《c小调“革命“练习曲》、《a小调前奏曲》、《g小调叙事曲》、《降b小调奏鸣曲》、《b小调练习曲》、《升g小调玛祖卡舞曲》、《e小调玛祖卡舞曲》、《降A大调幻想波洛奈兹舞曲》等。

  斯美塔那
  《三首诗意的波尔卡舞曲》、《三首波尔卡舞曲》(升F大调、f小调、E大调)
  交响诗:《理查德第三》、《华伦斯坦的野营》、《领主加康》。
  9部歌剧:《李布舍〉、《达里波尔》、《布兰登堡人在捷克》、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等。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

  德沃夏克
  《摩拉维亚二重唱》、独幕喜歌剧《国王于煤工》、独幕喜歌剧《两个头脑顽固的人》、第3—5交响曲、《g小调钢琴协奏曲》;歌剧《雅各宾党人》、第6—8交响曲,《胡斯教派序曲》、被称为“自然、生命和爱情三部曲“的《三联交响曲》、《斯拉夫舞曲》、七首吉普赛歌曲(包括《母亲教我的歌》)、《e小调第九交响曲》、《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交响诗《水妖》、《午时女妖》、《金纺车》、《野鸽》;歌剧《魔鬼与卡嘉》、《水仙女》。

  格里格
  《a小调钢琴协奏曲》、弦乐作品《两首悲调》(《创伤》和《晚春》)、《G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c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g小调弦乐四重奏》、《e小调钢琴奏鸣曲》、诗剧《培尔•金特》。

  格林卡
  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伊万•苏萨宁》
  强力集团:
  巴拉基列夫:《李尔王》配乐、交响诗《塔玛拉》、钢琴幻想曲《伊斯拉美》
  居伊:歌剧《威廉•拉特克列夫》;四部儿童歌剧《雪勇士》、《小红帽》、《靴中猫》、《小傻瓜伊万努什卡》;管弦乐曲《诙谐曲》三首、《组曲》四部、《庄严进行曲》;钢琴作品《天真烂漫》、《小小华尔兹舞曲》、《献给舒曼》、《宛如歌声》、《宝石花》、《摇篮曲》、《玛祖卡舞曲》、《乡村诙谐曲》、《波洛奈兹舞曲》、《意大利夜曲》、《华尔兹随想曲》。
  鲍罗廷:《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穆索尔斯基:《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f小调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管弦乐诙谐曲》、《C大调钢琴二重奏》、四手联弹《诙谐曲》、管弦乐曲《女巫》(后改称为《荒山上的圣约翰之夜》(《荒山之夜》))、交响音画《图画展览会》。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天方夜谭》

  柴科夫斯基
  《第一钢琴协奏曲》、《冬日的梦幻交响曲》、《乌克兰交响曲》、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诗《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芭蕾舞剧《天鹅湖》、交响幻想曲《暴风雨》、《D大调弦乐四重奏》、《F大调弦乐四重奏》、《波兰交响曲》、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第四交响曲》、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睡美人》、《1812序曲》、《意大利随想曲》等。

  其实时间这里都有..仔细找找吧..呵呵..具体的时间表没找到啊..

  如果是说古典音乐话
  是从巴洛克时代开始的
  就是本文的开始


收集贝多芬、霍金、张海迪主要事迹
1800年4月2日,贝多芬第一次举行个人音乐会。曲目除莫扎特的交响曲、海顿清唱剧中的咏叹调外,还演出了经过修订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同年完成的《第一交响曲...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音乐家,最著名的是贝多芬。因为他是世界公认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因为他是人类同厄运进行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典范。 命运有时...

身残志坚的例子
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

长号的发展简史
长号首次被交响乐运用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但只是被当作打击乐来使用(只用来演奏一些节奏简单的和声)。贝多芬晚年曾写过一首长号八重奏,这首曲于是在贝多芬死后,在他的葬礼上首演的,现在国际上是演奏得比较多的。马勒、瓦格纳的作品中长号运用得较多,还特意为长号写下了精彩的独奏乐句(他们的作品中...

在挫折中百折不挠,最后成功的人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

什么是强力集团?
“强力集团”是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的一个音乐团体。“强力集团”由五位作曲家组成。这五位作曲家是巴拉基列夫(1837—1910)、居伊(1835—1918)、鲍罗丁(1833—1887)、穆索尔斯基(1839—1881)、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大约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这些作曲家为了发展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在巴拉基列夫的...

贝多芬、张海迪、霍金、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的事迹
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霍金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畅销书之王:《时间简史》 霍金的科普著作...

和霍金类似的人或故事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

音乐之都维也纳
维也纳的名字始终是和音乐连在一起的。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

新加坡历史的资料
国家简史:传说在远古时代,亚历山大大帝的后裔乌塔马王子在海上航行时,船被暴风雨刮到现在的新加坡岛上,在岛上,王子看到一头怪兽,浑身赤红色,头部的毛黑亮,...入夜后的音乐喷泉,随着交响乐的节奏而翩翩起舞。 圣淘沙是由圣淘沙发展机构负责管理和发展,它也管理10个较小的岛屿,包括龟屿、圣约翰岛、姐妹到及鬼岛。

与霍金一样的身患残疾的伟人的资料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

高明区13983798309: 求西方交响乐交响乐发展阶段 -
微杰悦康: 你问的是古典音乐发展的几个时期吧.AD1300—AD1500是文艺复兴时期,AD1500—AD1700是巴洛克时期,1700—1800是古典主义时期,1800—1920是浪漫主义时期,1920—21世纪是现代主义时期

高明区13983798309: 求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 -
微杰悦康: 在中世纪开始后的相当长时期,由于“蛮族”对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极大破坏,使得从大约5世纪-11世纪之间的西方音乐文化长期处于自发的原始状态,在没有审美目的和艺术观念的基督教教会音乐之外,民间艺人重新成为世俗音乐文化的主...

高明区13983798309: 交响乐的起源? -
微杰悦康: 交响乐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神话中的小爱神一手拿着里拉琴,一手拿着阿乌洛斯管,把管与弦结合到一起,这就是 现在管弦的前身,同时也是交响乐的前身.后来随着古罗马的入侵,古希腊变成了古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但是那时的古罗马并没有吸收古希腊的音乐艺术,直到公元145年,才把古希腊的 音乐艺术融合到自己的音乐中,并发展成有自己特色的音乐. 再后来,亚、非、欧等音乐家把古罗马的音乐融合在自己的音乐中,再次的创新,标志着世界音乐艺术的开始,也标志着交响音乐的开始.

高明区13983798309: 介绍下西方古典音乐简史 -
微杰悦康: 古典音乐分狭义古典音乐和广义的古典音乐,狭义的是指古典时期的音乐;广义的是指包括巴洛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印象乐派.民族乐派等等乐派统称为古典音乐,不知您指的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就说说古典乐派的音乐吧.古典音乐是指那些...

高明区13983798309: 谁可以深刻的谈一下对西方交响乐的感受,要重点谈及交响乐发展历史和重要作品,麻烦了 -
微杰悦康: 交响乐是在18世纪下半叶以后确立起来的一种大型管弦乐体裁,“symphony”一词来自希腊语“symphona”,原为“声音一起响”之意,它是一种按照奏鸣曲原则构成的管弦乐套曲形式. 交响曲的前身是巴罗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

高明区13983798309: 谈谈欧洲交响乐 -
微杰悦康: 楼上的大婶!复制也需要去找好不好!总比你就打上一句话赚2分好! 没看到我写了“参考”二字啊!~~~提起乐器和集体的演奏,我们首先就会想到古代东方的几个文明国家——埃及、亚述、巴比伦、中国以及...

高明区13983798309: 关于欧美音乐的发展历史及主要音乐家及其作品 -
微杰悦康: 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5年: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这时期是基督教会音乐,代表人格力高丽,作品《圣咏》 中世纪:公元5世纪末至15世纪初.这时期有复调音乐的诞生.代表人雷奥南,作品《二声部奥尔加农》 文艺复兴:公元1430至1600,这...

高明区13983798309: 交响乐团的发展 从巴洛克道20世纪? -
微杰悦康: 十六世纪中叶——交响乐队的萌芽 交响乐队的萌芽实际上是在十六世纪中叶,即在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交响乐队中的乐器大多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现代的交响乐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末叶,甚至可以说一直到二十世纪...

高明区13983798309: 有谁能有条理的描述一下西方音乐的发展史 -
微杰悦康: 有空的话看看《西方音乐史》这本书就知道了.西方音乐史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西方音乐也在不断的法杖变化着,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许多思索....

高明区13983798309: 关於交响乐历史和人物 -
微杰悦康: 交响乐发端于16世纪欧洲.多少年自己算吧(500年左右)……具体几人不知道了,交响乐史上也没定论……我列举几位著名的吧~及其特色.施特劳斯家族:音乐题材丰富,手法变换多端演奏基本是大作品形式(序曲,圆舞曲,进行曲,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