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是什么?

作者&投稿:魏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是什么?~

汉代的选官制度非常有名,一个是征辟制是通过层层选拔加上考试最终为官。因为在此之前的朝代都是奉行世袭制,只要一个人为官,那么他的后代都是官员,这严重降低了官员的标准,有一些纨绔子弟根本没有什么学识 觉得自己的爹是官员就后枕无忧了,官员的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汉代的征辟制让很多寒门子弟也有机会做官,也促进了一些平民寒窗苦读十余年也终于有了一个好的结果,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社会稳定,也缩小了贫富差距。

还有一个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这个制度是一些本就在官位上的人推荐其他人为官。因为本身就是官员,在眼光上肯定是比较不错的,又能比较会识人,所以推荐的人的能力也不会很低。这样也节省了许多步骤,比较简单,没有征辟制那么复杂。但是这种选官制度可能会造成腐败,因为这样的推荐,肯定会要给那些官员送礼,这样一来,一些寒门子弟还是不容易为官。因此察举制改善了一点,就是被推荐上来的人任官一年,这一年为考察期,是非常重要的时期。

汉代的选官制度算是比较公平的,虽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汉代的选官制度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公平性。而且这样的选官制度避免了很多大臣手握大权,加强了皇上的统治和中央集权制,因为如果有一些寒门子弟为官的话,那么他就没有多少势力,也都是主要为皇上工作,比较容易听话,不像一些老臣手握重权不肯让权。

汉代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弊端如下:
察举制
察举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便是乡举里选,长官推荐。它固然替两汉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国家所需求的各种人才,扩大了统治者基础,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不过,当察举制度行之既久之后,它的弊病也就日益显露出来。这种情况自东汉中期以后更加突出。综合其原因,大致上有下列三点:
一是察举者以私意取人。察举制度使中央和地方的行政首长拥有荐举人才的权力,而取舍之间,并没有较客观的具体标准,因此举主就很容易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取人。他们常凭自己的喜怒爱憎,取一些阿谀奉承、听话、能报私恩的平凡常士作为察举的对象,此种选用不公的现象,当时人们就有尖锐的评论:“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私恩者,耆宿大儒,多见废弃。”
二是权贵们的请托。察举既是人们入仕的正常途径,有权势的贵族公卿就会凭借其社会地位替自己的子孙亲戚朋友请托、送贿,察举者碍于情面,畏于权势,也就不得不违心地把名额慷慨地奉送给请托者。
三是士人的钻营。郡国的察举有一定的名额,政府机构有经常的设置,官吏也有一定的常员,在求者众多的情况下,士人们为争取到被察举的资格,势必不择手段。这就影响了正常的人才选拔和吏治的清明,造成士人不务本实,唯求浮华虚声的社会风气。到了东汉末年,愈演愈烈,终于成为促成东汉灭亡的一个因素。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实施九品中正制,使官僚机构臃肿,不仅国库开支巨大,而且办事效率低下。主要是加强了门阀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一直延续到唐朝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导致门阀掌握实际权力,压制的社会阶级的流动性。
科举制
科举及第者很大一部分可以直接出仕任官,考试选官的原则在科举制度中就得以实现。考试选官的核心精神就是优胜劣汰,以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为原则的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最基本的竞争途径。但是自科举制诞生以来一直到科举制的终结都存在着家庭背景、人际网络、权钱交易、个人喜好等因素对公平竞争原则的冲击和干扰。

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特点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主要是根据人的“德行”,通过举荐和策问.在经过一定的考试后。授以相应官职。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影响

汉代选官制度,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察举科目很多,有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几种。

有利于中央集权,这与军功制相比更加明显。在其实行之初一般能保证被察举者的“质量”。被察举者有一年任期,只有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若不胜任,就要被撤换,而且推荐者也会因此受罚,这使得察举人不敢随便乱推荐士人。

在汉代集权制国家中产生的,它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有效充实和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封建统治机构,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后代王朝的选官制度提供了借鉴。

扩展资料:

汉代选官制度弊端

但天下之大,贤人之众,不可能把所有贤人都推荐给朝廷,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被埋没在乡村野氓中,终身未得任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对士人道德品质的考察是前提,但这不易作好,因为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中肯的评价。人的道德品质须通过对他言行的长期考察才能得出较客观的评价,而且这种言行还可能是假的,抑或他以后发生蜕变。

广泛推行,地方乡闾因之有了评议之风,“清议”名士好品评臧否人物,不重实际,空发议论。这种恶劣风气还遗留给了后世,在魏晋时尤为明显。

到东汉中后期,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察举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代选官制度



察举制

汉代统治者为了适应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对吏员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统治人才的制度。这套制度包括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最制度化的是察举,即由地方(也包括中央各部门)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中国古代主要选官用官制度有哪些?各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影响,不同时期,不同的选拔制度都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每种制度都是一个时代,延续了几百上千年,对古代的经济,文化,军事建设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正确的选官制度,一个王朝就不会国运长久,其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科举制,延续了近1500年,对中国和附近国家的选官制度起到了重要...

汉武帝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四、察举制的利弊同存看过了察举制度的各方面优势,我们还要清楚的知道,虽然制度如此优越,但是抛开选贤任能、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安定等种种光环,察举制本身存在着难以突破的局限性。在选士制度中尚属初级阶段、受人为因素影响严重、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和简单化特点,再加上传统的封建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仍然不可能...

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选官制度有何不同?
汉朝的选官制度主要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吏共同参与的,重视考察官员的政治素质、才能、品德等方面,注重选拔优秀人才,多采取举荐、试用、转任等方式选拔官员。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频繁,选官制度逐渐失去了中央集权,变得更为分散和灵活。同时,由于在这个时期个人、家族势力的抬头,世家、豪族...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并说明盛行的朝代和选官标准?
1、世卿世禄制 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2、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朝建立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

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特点
4、汉代 察举制: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特点: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自下而上的选官),而把任命权集中到中央。5、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高下来品评人才,选拔官吏。特点:依靠门第选拔官吏,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

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中国古代共有四种主要的选官制度,分别为:1·夏商周——世袭制 2·汉——察举制 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4·隋唐元明清——科举考试制度

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这种选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孝廉、秀才,须经朝廷考试。孝廉试经;秀才试策。有时地方也考试孝廉、秀才,但不作为定制。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其后就基本上是科举制,直至清代末年。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由于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科举制度促进了...

从汉朝到元朝中国出现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具有怎样的特点及影响?
科举制:这种制度在唐代末年逐渐形成并在宋代得到全面推行,因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它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是一个相对公正公平的选拔制度。元世祖制:这种制度是元朝创立的,采用的是“三元及第制”,主要选据人的家世、能力和道德三方面的素质。这些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影响有:选拔标准相对公正:...

古代有很多选官制度,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呢?
两汉以来,实行征辟制度,由上级官员或者直接由君王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担任官职,或者由当地的政府官员推荐。汉以后实行九品中正制,保留根据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从士族子弟中选拔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隋朝以来,建立了科举制,以后的唐朝,宋朝,元朝,清朝,都一直...

明朝选官制度 明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1、明朝官制,即明朝官吏的选任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官制分两部分,选官制度和任官制度。明朝官制分为中枢、地方、军事官制三部分。为了加强皇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亦罢宰相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首创的内阁则成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地方官制,明朝...

开平市17732159386: 汉武帝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
谢韩清脑: 特点:崇尚儒学教育;选用儒生做官;推荐与考核相结合(方式多元化);任人唯才.积极作用: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提高了官员素质,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人才基础;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开平市17732159386: 汉代选官制的变化及积极影响 -
谢韩清脑: 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覆核;覆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 积极:为选士制度开了先河,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于形成尊重人才、知识和倡行注重德行的民风,促进教育的发展.消极:导致权力分散,弄虚作伪、伪诈公行,被举荐之人素质得不到保障

开平市17732159386: 汉代选官制服的特点和影响 -
谢韩清脑: 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度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究竟什么原因令察举制度能如此成功呢?总括而言,有以下几点: (一)察举科目多,涵盖了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

开平市17732159386: 汉代选拔人才的方式有怎样的特点 -
谢韩清脑:[答案] 汉帝国建立后,在秦朝选拨人才制度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改变. 汉朝初年,二千石以上的大官僚任职三年以上,可以送子弟一人到京师为郎,叫做“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景帝时改为四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自备衣马之饰,也可以候选为...

开平市17732159386: 汉朝选官制度是什么? -
谢韩清脑:[答案] 察举制 汉代统治者为了适应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对吏员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统治人才的制度.这套制度包括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最制度化的是察举,即由地方(也包括中央各部门)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

开平市17732159386: 汉至元我国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和选拔方式的演变特点? -
谢韩清脑: 1、汉朝主要实行: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征辟制度: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

开平市17732159386: 汉朝与隋朝的选官制度及其政治影响 -
谢韩清脑: 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召制.在九品中正制的大前提下,官员通常出自世代的贵族之家.察举和征召更注重品德,而非治国才能. 影响:使世家贵族长期把持朝政,最终造成汉代末年的割据. 隋朝选官制度:科举制. 影响:打击了地主豪强的势力,提高了庶民的政治地位.

开平市17732159386: 汉至元我国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和选拔方式的演变特点? -
谢韩清脑:[答案] 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征辟制度: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

开平市17732159386: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利于汉朝选官制度的作用 -
谢韩清脑:[答案] 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通过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开平市17732159386: 汉朝到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并简述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影响 -
谢韩清脑: 从察举制变为了科举制,隋唐时期在官吏选拔上的最大贡献是创建了科举制.科举制与察举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察举制是由他人推荐,考试为辅;而科举制为自我推荐,以考试定取舍.科举制度在唐代起了重要作用.他改变了前代选官制度中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