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等于几?

作者&投稿:鱼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1到底等于几?~

1+1=2 在现代的精密科学中,特别在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广泛地运用着公理法。公理法是从某一科学的许多原理中,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题,对这些基本概念不下定义,而这一学科的所有其它概念都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下定义;对这些基本命题(也叫公理)也不给予论证,而这一学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题却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中推出。这样构成的理论体系就叫公理体系,构成这种公理体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 1+1=2 就是数学当中的公理,在数学中是不需要证明的。又因为1+1=2是一切数学定理的基础,所以它也是无法用数学的方法证明的。 至于“1+1为什么等于2?”作为一个问题,没要求大家必须用数学的方法证明,其实只要说明为什么1+1=2就可以了,可以说这是定义,也可以说这是公理。不过用反证法还是可以证明的:假设1+1不等于2,则数学就是一锅粥,凡是用到数学的地方都是一锅粥,人类社会就乱了套了,所以1+1必须等于2。1+1=2看似简单,却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像一个小孩滚雪球的过程:第一步,小孩先要用双手捧一捧雪,这一捧雪就相当于人类对世界的感性认识。第二步,小孩把手里的雪捏紧,成为一个小雪球,这个小雪球就相当于人类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形成了概念。于是就有了1。第三步,小孩把雪球放在地上,发现雪球可以粘地上的雪,这就相当于人类的理性认识。雪可以粘雪,相当于1+1=2。第四步,小孩把粘了雪的雪球在雪地上滚一下,发现雪球粘雪后越来越大,这就相当于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可以进入良性循环了。相当于2+1=3。1,2,3可以排成一个最简单的数列,但是可以演绎至无穷。 有了1只是有了概念,有了1+1=2才有了数学,有了2+1=3才开始了数学的无穷变化。 物理学与1+1=2的关系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有已知到未知的过程。 在数学当中已知1、2、3,则可以至于无穷,什么是物理学当中的1、2、3呢?通常它们代表着:质量、长度、时间等基本物理概念相当于1,它们是组成物理学宏伟大厦的砖和瓦;牛顿运动定律相当于2,它使我们有了真正的物理学和科学的物理分析方法;力学的相对性原理相当于3,使牛顿运动定律可以广泛应用。在经典物理学中一切都是确定无疑的,有了已知条件,我们就可以推出未知。当年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中国人知道了陈景润和歌德巴赫猜想。 那么,什么是歌德巴赫猜想呢?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从1920年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 自"陈氏定理"诞生至今的30多年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均劳而无功。 布朗筛法的思路是这样的:即任一偶数(自然数)可以写为2n,这里n是一个自然数,2n可以表示为n个不同形式的一对自然数之和: 2n=1+(2n-1)=2+(2n-2)=3+(2n-3)=…=n+n 在筛去不适合哥德巴赫猜想结论的所有那些自然数对之后(例如1和2n-1;2i和(2n-2i),i=1,2,…;3j和(2n-3j),j= 2,3,…;等等),如果能够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例如记其中的一对为p1和p2,那么p1和p2都是素数,即得n=p1+p2,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证明了。前一部分的叙述是很自然的想法。关键就是要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目前世界上谁都未能对这一部分加以证明。要能证明,这个猜想也就解决了。 1+1=?不就是等于二吗?是的,的确是这样。但是这个二却不可小觊。2可以分解成1+1、0.1+1.9、0.5+1.5……1里面的成分是:0.5+0.5、0.1+0.9、0.56+0.44…换个角度1+1虽然等于二但是却有许多含义。譬如说1+1=2分解后就是:0.5+0.5+1=2 其中0.5+0.5=天生+后天培养;1=汗水。这是十分容易理解的一个公式。当然要是换个角度,聪明的人就知道凡事无绝对。答案不可能只有1个,含义亦是如此。 1+1从脑筋急转来说也可以等于一个数字“王”、田、甲。

给你个1+1的思路
1+1=0(一次生加上一次死,你什么也没有得到)
1+1=1(一条河流如另一条还是一条河)
1+1=2(这个答案是众所周知的)
1+1=10(计算机二进制)
1+1=3(一只健康的公牛与另外一头母牛有了一个宝宝)
1+1=4(母牛怀的是双胞胎)
1+1=6(一家三口加上另一家三口是6个人)
1+1=14(一周加一周是14天)
1+1=120(一分钟加一分钟是120秒)
1+1=7200(一个小时加上一个小时是7200秒)
1+1=60(一个30天的月加上另一个30天的月是60天)
1+1=62(一个31天的月加上另一个31天的月是62天)
1+1=田/王
1+1=11
......
以此类推,答案有无数个,比如爸爸的一份爱加上妈妈的一份爱爱是无尽的爱;一个学校加上另一个学校有多少学生也不是一定的;世态总在不断变化,所以1+1从来没有准确的答案,谁也无法说出下一刻1+1从这种角度来看会等于多少。
下面讲一个故事:
老师问四个不同身份与学历的人,其中有小学生、经济师、会计师和律师。
小学生第一个抢答:老师,我知道:1+1=2。
经济师搬来电脑,在键盘上一顿敲击后,回答:老师,我用电脑算过了,1+1=2是符合经济学理论的。
会计师噼噼啪啪的打了一通算盘后,回答:老师,经过我反反复复的核算后,1+1=2是符合会计学原理的。
最后一位是律师。问“:老师,我可以跟您说句话吗?”老师说:“那你说吧”。律师走到老师眼前,悄声的问:老师,你想让它等于几?
自从人类创造了文字,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发明、创造了越来越多的东西。这些发明、创造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人类的有些创造不仅仅给人类带来了方便,也给人类带来了麻烦。
不知是哪位前辈创造了1+1=2.自此,数学变得越来越复杂。到目前为止,人类依旧为解决1+1为什么等于2的问题。如果拿1+1为什么等于2这个问题来问一个小学生或初中生,他们可能会简单的回答:1+1=2是公理。对他们而言不用去刻意的证明。他们的答案貌似简单,但也给我们一个深刻的惊醒。1+1=2需要证明吗?
以我个人而言,我们没有道理去证明,换句话,可以说所有1+1=2的证明过程都是不成立的。如果非要去证明1+1为什么等于2,那我要问一句,1是怎么产生的?如果1这个简单的数字还没有得到证明的话,那么1+1=2就无法证明。没有1你怎么去证明1+1=2?
1+1=2的创造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也带来了麻烦。在1+1=2的基础上,人类有弄出了1+2,1+3,2+2,2×2,2^n……数学产生了,高数产生了,线性代数产生了,物理用到了数,化学用到了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从1+1=2开始。没有“1+1=2"就没有我们的宇宙了.然而为什么“1+1=2”?是谁让“1+1=2”呢?

第一种答案:1-1=0
(是头脑比较零活的人)
这种人适合做人事工作,他可以用一个人对付另一个人,自己鱼翁得利,比较会整人,仕途会爬的很快,用谁交谁,真正的朋友很少。
第二种答案:1-1=1
(学历可能比较高,明知道等于二,但认为不会出现这么简单的问题,脑子比较复杂)
这类人的优点是一般具有管理协调能力,具有凝聚力,能让两个人拧成一股绳,这种人适合做企业的领导者。

0。
本题可以通过计算得到答案,运算过程是1-1=0,所以答案是0。
请确认,谢谢,

1-1=0呵呵

1-1=0。

1-1=?
①1-1=1
②1-1=0


加一个负数等于几?
意思:加上一个负数1。等于-1。原因:加负数等于减对应的正数 ,减负数等于加对应的正数,所以加上一个负一等于减去正数一。

1分之-1等于多少?
就等于-1。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一个事件与所有事件的比例。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分子在上,分母在下。分数化小数有以下方法:分母是特殊数字的(如2、4、8、10、100、1000等)。1、分母是2、4、8等,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和...

负一加一等于多少?
负一加一等于0。根据题意列算式:(-1)+1 =1-1 =0 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得到:几个加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或者先把几个加数相加再和其他的加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加减法的运算法则:整数加减法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中满几十就向高一位进几;减法中不够减...

1等于几?
1等于1\/1,2\/2,3\/3.分析:主要考察分数的意义。

1+-1等于多少?
1+-1=0,因为正(+)负(-)得负(-),所以1-1=0

-1²等于几?
-1²等于1。-1²=-1×-1 =1 如果题意为-(1²)的话,那就等于-1了。

(-i)平方等于-1还是1 为什么?
(-i)平方等于-1 我们规定:i=根号-1 所以 i²=【-i】²=-1 i是规定的-1的平方根,用于解决复数开平方的问题,被称为“虚数”。

1的平方等于-1吗?
而不是-1。在数学中,一般定义“平方”指的是某个数自乘的结果。即,如果把一个数x自己相乘,所得到的积就是该数的平方,用符号表示为x²。因此,1的平方等于1×1=1。同时,-1的平方等于-1×-1=1(因为负数相乘的结果也是正数),也等于1的平方。因此,1的平方等于1,而不是-1。

6负1等于几?
6负一等于6-1 所以6负一等于五

-1✖️-1为什么等于一?
这可以用面积来解释,-1*-1就是横坐标跟纵坐标到点(-1,-1)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大小是没有负数的,所以为 1,只是这个正方形面积的位置不同而已。

屯溪区17133135293: 1 - 1等于几
勾栏天苏: 1-1=0

屯溪区17133135293: 1 - 1等于多少?
勾栏天苏: 根据情况的不同,1—1可以=任何数.如:一对夫妻,走了一个,还有一个.

屯溪区17133135293: 请问1 - 1等于几?
勾栏天苏: 一般情况下1-1=0,特殊情况下就没准了,比如:一位妈妈产下一个孩子你就是1-1=2了,呵呵.

屯溪区17133135293: 1 - 1等于几
勾栏天苏: 以数学为基础,1-1=0

屯溪区17133135293: 1 - 1=谁知道等于几 -
勾栏天苏: 0,,,,,,,,,,,,,,,,,,,,,,,

屯溪区17133135293: 1 - 1等于几
勾栏天苏: 1-1=0,没有了

屯溪区17133135293: 1减1等于多少吗? -
勾栏天苏: 1-1除等于0外,在下楼时从1楼向下一层是地下1楼(没有0楼);公元元年的前一年是公元前一年(没有公元0年).也就是1-1=-11+1除等于2外,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答案: 1、在二进制时.1+1=10; 2、布尔代数时.1+1=1; 3、作为代...

屯溪区17133135293: 1减负1等于几 -
勾栏天苏:[答案] 1-(-1)=1+1=2

屯溪区17133135293: 1 - 1等于几啊 ?
勾栏天苏: 1-1是等于0吧,这是算数结果,1-1=H这是脑经急转弯的结果

屯溪区17133135293: 1 - 1等于几?
勾栏天苏: 答案是2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